實體店的倒閉,真是電商衝擊導致嗎,請大家理性回答討論?

zxc258zxc


很多行業很大的問題在於沒有對分銷商給予保護所致。網絡銷售跳過了很多環節,消費者越來越容易對接廠家,代理。以至於金字塔底端的人都被忽略。


逗爸25992619


我2000年代理五糧液專賣店,13年以前很不錯,五糧液廠產量就那麼多,每個月給每個經銷商提供的貨是有數的,市場供不應求,貨量都不夠賣的!自從國家反腐開始,突然沒人買了,基本一點也賣不動了,每月依然還要從廠家進貨,今回來就堆到倉庫裡,越堆越多,沒錢就去銀行貸款,不出二年貸款上千萬。當時進貨價格是729元,市場銷售價1180元。可是在天貓店上,酒仙網上賣價只有680到700元,難道是假酒嗎?我也從網上買過,結果人家都是真酒。那什麼原因呢?原來是經銷商為了解決資金壓力,銀行貸款是有利息的,倉庫裡的貨物越壓越多,被逼無奈把酒650元賠本,賣給沒有經銷權的網上了,網上沒有成本,有30塊50塊錢利潤就掙,就這樣導致市場亂了鍋,我堅持到17年就投降網上了,據說現在還在堅持的經銷商,陪老鼻子錢了!這是我的真實故事!


馬三啟


我曾經在淘寶興起之初做過5年的實體店,但我對這個問題仍然表示否定。

實體店有很多種。小超市、小服裝店、小文具店、小書店等等這些都算作實體店吧?其中哪些實體店對“電商衝擊”談的最多?多數是“服裝類”的實體店吧。

為什麼?

就以“小服裝店”為代表來說,“電商”之前它的生存模式是什麼?那個時候網絡不發達,“小服裝”店主們利用的是地區間信息都不對等,去A地批發市場拿貨然後運輸到B地消化,從中賺取差價。“店主”起到的其實是交易“平臺”的作用,只是這種“平臺”是零散且低效的。我以前雖然不賣服裝,但也是這種“低效平臺”的一份子。那個時候只要跑得勤能吃苦且有點選貨眼光,維持經營並不是難事。

但後來“淘寶”等電商平臺的興起,打破了地區信息間的不對等,而且極大的提升了交易的“效率”。以前可能一週逛一次街,現在可以每天在網上“逛街”,還能看到全球的商品。所以,“高效”的平臺必然會替代“低效”的平臺,傳統“小服裝店”舉步維艱。有人說房租太高導致實體店承受不起,這話也對但也不完全對。現在做網店的推廣成本不比實體店租金成本低。實體店需要每天的現金流水,但“低效的交易”支撐不了租金的增長。實體店每天能有多少自然客流?而且現在城市地產業發展,商圈增多也帶來了客源的分流,自然客流愈發減少。而像“小超市”“小文具店”這些因為做的是固定客流,且客戶群體的最大需求是“當我想要時就能馬上買到”,所以電商對其帶來的影響要小很多。

“小服裝店”這樣的實體店想破局,只有升級自己的經營方式。網絡時代有網絡時代的營銷方式;線下生意也有個性化訂製服務的市場。電商的商品雖然豐富,但我小店裡更直觀;電商雖然有爆款,但我這可以量身訂製。多利用社交媒體擴大客戶群,做做客戶互動試穿體驗什麼的。雖然這些都是隨口一掰,但時代的發展註定不會停下,實體店主們只有做到與時俱進才能不被淘汰。


兩江戍午


理性分析一下,實體店租金1萬同樣的網店管理費3000,實體店人工3人 總工資20000,網店管理員2人,總工資15000,實體店 物業管理費電費公攤水費 算2000嘛 網店電費水費。。看到這裡就擺明了網店成本低,哪我來回答問題電商肯定是衝擊實體店而且還能把實體店打死。。。順帶懟一下哪些是租金導致實體店倒閉的人,,我只能說有流量的實體店不擔心租金問題因為開發商也不是傻瓜把實體店都逼到網店去了開發商還搞屁呀!開發商收租金增長也是因為物價上漲,當然有那種看到你賣得好就漲租金的人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網店競爭也是一個嘴臉,你網店要流量上搜索前10你不砸錢就上了?


打眼眼


做了4年快消品,16年化妝品。目前自己創業!對整個零售行業還是有點拙見的。電商大道理不用說,電商蠶食線下,未來還會進一步擴大。因為消費的習慣在改變,一旦習慣就再也難糾正過來!實體店的裝修,租金,電費,人員等費用導致零售價格高,電商只要手機或電腦就行,甚至不用備貨,這種低成本的運營甩線下實體店八條馬路,這只是一方面而已。另一方面線上不受天氣影響,365×24小時,春夏秋冬,雨熱風寒都不怕。晚上10店想要逛街買東西,對不起,商場關門了,網絡可以逛到天亮!還有很多因素影響著我們的消費,不一一舉例了!有興趣歡迎交流!



看評論笑抽


電商衝擊實體店,是不爭的事實,對消費者來說也是好事。我曾經到實體店買皮鞋,看好一雙,問價,280元,誠心買240元。本著貨比三家的原則,又看了第二家相同皮鞋,說180元,誠心買150元。回家上網查看,相同品牌不足百元,有了這個教訓,誰他媽的還上實體店當冤大頭啊!


用戶3349305503445


實體店倒閉,真的是電商衝擊的嗎?表面上看起來是實質後面的真現首先我認為不是,有如下的理由。

商業的本質是需要有流量,在信息不發達的年代,地頭越多人流的地方,實體的店鋪越貴,這樣生意也越好,貴的租金也就分攤到了商品裡面,消費者承擔,商業的成交的背後,關鍵是信任,傳統解決生意信任的問題,你要有一個地方,你這個人靠譜,你這個地方靠譜,你看到了你有一定的規模,有一定的實力,有一定的服務能力,所以才可能成交。實際上,這種坐商時代的成本比較高,所以成本也會加到了消費者身上,消費者買單。

在傳統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第三方平臺,淘寶,京東或者是唯品會,拼多多,美團等可以比較低的成本,讓很多商家在上面開店,由第三方平臺做監管,做擔保,讓消費者買到了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同時成本比較低。任何生意的本質就是流量到信任,最終提供給消費者貨真價實的東西,從線下的實體店轉到線上的網店,只是一個場地的轉變讓消費者受益更多,這個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它的流量比較多,但是很多傳統店的老闆,她還是死守他原來的工具實體店,最終能怨誰呢?導致他實體店關門的是互聯網嗎?

接下來視商互聯網的時代來臨,也就是直播引流,社群運營的時代來臨,很多傳統互聯網公司與傳統互聯網的小店,如果他不能及時轉型運用直播視頻引流,社群運營變現,一樣面臨著象傳統實體店的命運關門破產。

所以萬變不離其宗,提供給消費者超值增值是任何時代的商業本質,只有讓消費者真正的滿意才是王道。

所以你是否有超是有提供給消費者超值增值思維才是最重要的,這是道層面的東西,一味只關注自己,看住自己的眼前利益,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不為消費者著想這才是讓你倒閉關門的真正原因,不管哪個時代都逃脫不了這樣的命運?不管實體店,傳統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到今天的視商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它可以幫助消費者帶來更大的方便,幫助你帶來更大的方便,你為什麼不可以改變思維去用呢?

導致實體店關門是你的思維停留在只看自己,沒有為消費者考慮,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以上是我的一些觀點,還是語音轉化成文字,有一些口誤,請諒解,有關視商的發展,視商工具的使用如何運營,請關注 頭條號謝謝!沒有看到刪除啊。





商界老玩童


我是一個有20年從業經驗的耐用消費品職業經理人,服務過的包括品牌國內和國際多個一線服裝!運動!鞋皮具品牌!

我只就我瞭解的穿著類行業回覆。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實體店的沒落就是電商衝擊的!當然更深的政策性因素也很關鍵,具體如下:

1-電商本身的出現就是一次經營模式的創新和變革,這樣的變革來臨一定是逐步嘗試,論證,約束,才安全而我們國家放任的政策導致了電商的野蠻發育!導致了整個流通行業的崩潰!而國外對電商的管控非常嚴格!

2-商業是有規則和科學軌跡的,初期(2008-2016)電商的出世給了很多人脫離規則佔便宜的機會,生產商直接面對消費者,表面上生產商減少了中間環節50元出廠價的商品原來零售價100元,生產廠品牌方直接進入電商渠道70元銷售,表面上品牌多了20元利潤,消費者少花了30元的消費成本!雙贏!但是中間商的銷售額沒了,商場的銷售額沒了,國家減少稅收!勞動力出線下崗!

3-中期2015-2018電商競爭激烈品牌商利潤開始下降接近原來的出廠價,多出來的利潤沒了,實體店的關店導致品牌影響力下降需要投入廣告和更多的促銷活動利潤開始低於原來電商沒有前的情況,品牌開始減少成本(當然稅務的節省還是有10%以上的紅利),消費者發現東西便宜的一塌糊度但是質量和款式越來越差!

大量商場倒閉!

大量街邊店倒閉!

大量代理商倒閉!

失業率上升,電商初期帶來的快遞行業,淘寶小店的就業紅利結束!國家發現稅收大幅度下降!失業率上升!

商場,商業地產投資者的倒閉導致銀行壞賬狂增!!

電商的沒落期2019開始,國家開始規範電商納稅,大量淘寶小店關閉,品牌商利潤滿足不了運營大量品牌倒閉!很多改革開放的獲利者(品牌商,代理商,商業地產老闆)開始退出經營,資金外流!

消費者部分體驗感越來越差但是由於失業和整體經濟的下行導致不得不繼續依賴網上消費!

接下來我們要迎接的是,2020-2025

1-更嚴峻的就業環境!失業率對比2016增加不低於100%

2-中國的消費品行業損失了2008開始的擺脫加工型轉向品牌創新型的機會!大量創新型品牌型企業倒閉,中國消費品製造行業將重新依賴出口,降低薪資待遇將大規模開始,勞動力不適應將會被廉價移民勞動力取代(最近出臺的外國人永久居留權法案就是應對)

3-房地產這個GDP支柱將出現下滑,金融行業利潤下降!

4-消費者消費成本開始上升,發現電商不便宜了,但是線下的實體店已經看不到物美價廉的國產品牌!要麼買質次價高的線上商品,要麼只能消費線下的國外品牌!

5-中國耐用消費品市場重新被國外品牌控制!

6-中國實體經濟進入冰河期!且不可逆轉!大量精英移民,廉價勞動力湧入!

不是危言聳聽!立貼為證!


一個瀋陽老男孩


實體店的倒閉是電商衝擊最大的謊言

(一)實體店的倒閉是競爭的結果,中國在推動城市化群的進程中必要導致大量的農村人京城務工,城市群越大,實體店鋪就越多,實體店自己也在互相競爭,同質化嚴重。很多做實體店的,一點互聯網都不懂,不懂怎麼去找信息,如何選品。

(二)很多人只說了電商衝擊了實體店,但是整個電商環境的競爭也是非常惡劣的,比如快速直播到貨,工廠的尾貨很多都是論進去賣,一家出爆款,十家倒閉。

(三)如果想遏制這種結局,只能從行業去規範


科技碼頭


實體店的倒閉和時代的變遷科技的發展有著直接的關係,電商只是替代傳統消費模式的一種。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於科技給大家帶來的便利很自然的就接受了這種便利,拿阿里巴巴和淘寶來說如果中國沒有自己的電商外國的易貝亞馬遜也會入駐中國,這是未來自然發展的趨勢。為什麼人們喜歡電商?

第一:電商有著無比的便利,你可以淘全球任何你想要的東西進行篩選比貨比價格。我相信交通再方便你想在幾個小時之內逛完幾百家海內外乃至各種貨物的採購付款及運輸問題是不現實的,實體店只是搬運工也是中介唯一能給你提供的就是服務體驗和守候問題。

第二:銷售服務問題,實體店更多的體驗讓人們感覺不適,有種必須要你買的意思,讓你看貨很不自然也,有的甚至用審視的眼光看你或者再你諮詢過後沒有成交反而用冷眼旁觀諷刺的方式刺激顧客這是讓人很不舒服的,守候服務問題現在的實體店生命週期短很有可能下次找他們已經關門了,即使沒有也存在扯皮的情況,電商不存在,你的舉報投訴對於他們來說是很嚴重的問題,直接受平臺監管,實體店要找監督部門太麻煩。

第三:價格的優勢,在電商裡每一種商品價格更透明,不存在被坑殺價格的問題。也不需要為了點價格爭的臉紅耳赤,對於內向的人更不適合講價。

第四:私密性問題,假設買點想對私密的商品比如情趣類的,在實體店大多人不好意思。

所以從上幾個點電商讓人們節省了時間成本,購買商品的成本,體驗感便利等等問題,所以必然就形成目前的趨勢。實體店的第一殺手是不是電商,而是科技,第二是房東,現在人的衣食住行基本網絡化了,買東西可以淘寶,吃飯可以美團,住房可以VR看房,出行可以網約車。未來在大街上跑的只有外賣員、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大部分人們只有早上和晚上在街上露面。實體店想要有競爭力就要在環境服務大下成本投入,所以裝修和創意是實體店的競爭力,讓人們有更好的體驗感唱個K猶如人間天堂吃個飯猶如王母蟠桃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