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匿名者》,淺析人類對於科技的矛盾期盼與背離

我不是想隱藏什麼,只是不想被人看見。

2018年導演安德魯·尼科爾奉獻了一部驚悚科幻片《匿名者》,故事設定在2030年的未來世界,所有隱私都曝光於天下。人們的私人記憶也被記錄下來。在SAL(克里夫飾)調查一宗謀殺案時,一個不知身份的神秘女子(阿曼達飾)讓他陷入危機。 ​​​​

從電影《匿名者》,淺析人類對於科技的矛盾期盼與背離

這部電影是標準的好萊塢作品,故事中規中矩,但是影片展現的未來世界卻讓許多人感覺到有實現的可能,畢竟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追求的就是科技會帶來更好的生活,然而如同人類發明的槍炮一樣,在不同的人手中功能卻不一樣,即可以保衛也可以用來屠殺。

當《匿名者》這部電影聚焦於科技與人的關係時,在影片中隱喻的提出:科技真的會給我們帶來一個烏托邦的美妙社會嗎?科技與真實之間應該以什麼樣的狀態共生?

已故的物理大師霍金警告我們,人工智能會導致人類滅亡。而我們人類卻在追求科技發展和人工智能的路上不斷創新,這是不是一個好的方式呢?

除了科學家對於科技探索的思考之外,作為電影導演來說,在藝術方面進行如此思考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而導演安德魯·尼科爾卻是喜歡這類思考的人之一。

導演安德魯·尼科爾的科技人文探索

安德魯·尼科爾,新西蘭編劇、導演、製片人。如同媒體評論他的,安德魯·尼科爾以想象力著稱,虛擬、科技與真實之間的關係是安德魯·尼科爾一貫關注的問題。他擔當《楚門的世界》的編劇,探討的是真實與虛擬的人生到底哪個更重要,面對虛擬和真實的人生人應該如何選擇。

2011年執導的《時間規劃局》則更深入的探討科技對於人類的影響及共生關係。2013年的《宿主》則是探討外星生命體與人類共生關係。

從電影《匿名者》,淺析人類對於科技的矛盾期盼與背離

這些電影無論從題材還是反映的主旨上都有類似之處,探討的是一種宏大的人類未來命題,從哲學意味上來說,則是我們要到哪裡去?前方有沒有一個完美的烏托邦的美好社會等著我們呢?

2018年他執導的這部《匿名者》同樣屬於一脈相承的探索,這一次則是當科技完全和人類融合在一起時,當生活中已經沒有完全的隱私時,當我們的記憶以影像的方式完全存儲在雲端時,給人類帶來的到底是什麼?

阿道斯·赫胥黎在《美妙新世界》裡不無擔憂的說道:

烏托邦要比我們過去所想象的更容易實現。事實上我們發現自己面對著一個更痛苦的問題:怎樣去避免它終於實現?……烏托邦是會實現的,生活正向烏托邦前進。

科技與真實融合的烏托邦

故事設定在2030年,每個人從一出生開始就植入某種芯片,它連接以太網,名為"心靈之眼"。

從電影《匿名者》,淺析人類對於科技的矛盾期盼與背離

從此以後每個人都是移動的監測器,這是一個萬物互聯的社會(還有小米的廣告,估計小米贊助了這部電影),不但是人就是每一件物品,只要你看到了就能顯示其中的關鍵數據,從此以後你不必擔心記不住他人的姓名,因為所有信息(姓名、職業、標籤屬性等)一覽無餘,個人就是一個移動的百科全書,同時你所看到的一切都被上傳至雲端,也不需要刻意回憶了,因為個人可以隨時調用歷史圖像。

從電影《匿名者》,淺析人類對於科技的矛盾期盼與背離

所有信息存儲在雲端之後,普通人只可以瀏覽自己的信息,但是執法部門如偵探們擁有一定的權限就可以查看他人的信息,包括歷史記憶等等,所以若是一個人犯罪了,那就非常簡單了,通過查看這個人上傳雲端的過往紀錄和旁觀者的記錄,警察破案起來相對容易了,畢竟這些都是證據,當然一不小心看到了某些豔麗的場景,比如夫妻、情人之間的那點私事,也屬於正常狀態。

從電影《匿名者》,淺析人類對於科技的矛盾期盼與背離

總之一句話,除非你閉上眼睛睡覺,否則一切都不是隱私,比當下的明星還明星。執法部門非常喜歡這個系統,因為它很透明,所以可以更好的管理整體民眾。

當然也有一定的好處,如互相打電話甚至發信息都是通過心靈之眼來操作的,從此手機、電腦都成了多餘的東西,所有的常規工作都可以通過心靈之眼來操作,電影中一個場景就是一群人看上去呆坐在辦公桌前,除了桌上有水杯之外,別無他物,所有人看上去一動不動,其實都在通過心靈之眼處理相關事務,這是一個完全萬物互聯的社會。看上去這是一個非常完美的烏托邦社會。

從電影《匿名者》,淺析人類對於科技的矛盾期盼與背離

曾經有部美國電影《鷹眼》講述的則是無處不在的攝像頭在人工智能的控制下可以為所欲為,在互聯的攝像頭之處任何人都可能被左右行為,讓人看完寒意襲來,因為在這部電影裡,人工智能想要的是消滅人類,科技變成了雙刃劍,但是人類還是有能力去改變的,畢竟攝像頭下你無法控制人體。

而這部電影中,心靈之眼雖然控制不了人體,卻可以控制你所看見的一切,當有黑客可以黑進你的心靈之眼後,你看到的到底是事實還是虛幻呢?

你看到的就是事實嗎

人們常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所有的事親眼看見了那就證明是真的了,包括警察辦案不也有現場的目擊證人嘛,不過在這部電影中,若是你看到是就是事實可能會有問題了。

如何眼見為實?影片一開始克里夫開始辦案時,就是調用當事人及各種現場目擊證人實時上傳到雲端的數據,比如自殺的人在自然前看到的是什麼,可以證明是自殺的。

丟失手鐲調用各人的視頻信息等等,這裡面有一個有意思的場景,那就是住在賓館的女人丟失的手鐲確實是被打掃衛生的清潔工偷走的,然後克里夫卻只給失主看了一部分內容,很輕鬆的掩蓋了事實。

從電影《匿名者》,淺析人類對於科技的矛盾期盼與背離

手下人說,你沒有給對方看清潔工一分鐘之前的視頻(證明服務生偷走了手鐲),克里夫回答的則是你沒有看到4小時之後清潔工賣掉手鐲付房租的視頻。

言外之意,人家犯案情有可原,就此結案不追究得了。

這裡面就有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了,這時克里夫是抱著善良之意來歪曲案件的,從法律上來說,偷就是偷,而很少去談人情的,克里夫談人情了,這只是無傷大雅的歪曲,若是有特權的人都這樣歪曲時,這個系統還能真正保持透明和正義嗎?

有特權的人可以看到一切,沒有特權的人,看到的是對方想讓你看到的,然而你卻並不知道事實。

但是這只是很小的一種簡單掩蓋,若是你看到的不是你看到的應該如何?

這部電影就是圍繞數件命案而展開,其實原理是一樣的,有人能夠在系統中隱身不被他人看見,同時能隨意操縱對方的視網信息系統,完全讓你看到的全部是虛擬的東西,應該如何呢?

從電影《匿名者》,淺析人類對於科技的矛盾期盼與背離

這時候什麼是事實,看到的東西是被竄改過的視頻,如同我們正在看電影一樣,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導演精心編輯過的片段。

而在這片段背後則是什麼呢,可能巨大的龍頭只是一個拖把樣的東西而已,導演並不是存心要欺騙,因為他在講故事,要講述一個美妙的故事,這個故事可以叫《冰與火之歌》,也可以叫別的名字,一切都在導演的編織之下呈現出不一樣的畫面。

從電影《匿名者》,淺析人類對於科技的矛盾期盼與背離

《匿名者》這部電影中,當所有人的信息實在存儲在雲端並聯網時,看上去一切都是公開透明的,然而遇到黑客應該怎麼辦?相信它的人都會說這不可能,我們有強大的防火牆來規避風險,只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所以影片中呈現出來的科技發達之下的陰影,當人類完全依賴科技時,每個人看上去如此安全卻又如此危險。

從電影《匿名者》,淺析人類對於科技的矛盾期盼與背離

安全的是,如此透明之下,查案看上去變得如此簡單易行,而危險的,你不知道你看到的到底是不是真相,黑客們可以通過算法隱藏自己並且隨竄改他人的存儲視頻,甚至連實時的都可以更改,一個正常的人隨時可能變成一個盲人。

其中一個場景克里夫一直被女黑客入侵了心靈之眼,大街上看上去空無一人,其實是車水馬龍,差點讓自己死於車禍。

你看到,其實並不是事實,而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

從電影《匿名者》,淺析人類對於科技的矛盾期盼與背離

只是不想被人看到

《匿名者》電影中展現的信息透明只是對於當下現狀的藝術放大,這也是電影中表達出來的反思,當我們以為能夠在科技的幫助下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時,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同樣要承擔。

從電影《匿名者》,淺析人類對於科技的矛盾期盼與背離

如今生活中,大數據是個熱詞,在大數據中,每個人可能就變成數據的一份子,外賣送到家,隨時打出租,社交網絡的曬,無處不在的監控,科技給我們帶來了便利、完全甚至樂趣,但是你也變成了一個透明人。

Facebook 隱私和公共政策部門總監Matt Scutari 在多年前曾經說過一段有意思的話:

對於使用絕大部分互聯網服務的用戶來說,都需要至少清楚這一點:當你使用這些服務來分享信息的時候,同時也在和提供服務的公司分享這些信息……對於那些真的對隱私非常關注的用戶來說,我建議他們乾脆不要使用這些平臺來分享信息。

克里夫偵察到最後,卻只是發現一個簡單的訴求引發的一系列慘案:我不是想隱瞞什麼,只是不想被人看見。

從電影《匿名者》,淺析人類對於科技的矛盾期盼與背離

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生活在透明的生活裡,連夫妻之間的那點床闈之事也沒有了隱私,那生活還有什麼樣的意義所在呢?

女黑客只是想匿名而已,卻被別有用心的其他黑客利用,也許正是想通過她展現的算法為自己謀取福利罷了。

科技讓生活變得更美好,這是很多人信奉的口號,然而在這美好的背後,可能則是許多東西的消失,如隱私、偶爾的放縱等等都變得不可能,科技對於某些人來說是良藥,對於有些人來說是砒霜,那麼科技讓明天更美好是一個真理嗎?這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追求,這也是這本電影雖然故事性不強,然而卻充滿了的科技的喻意和深刻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