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并非恃才傲物,不过是曹操在为继承人曹丕铺路罢了

杨修之死,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片段,甚至还入选了小学教材。作为三国时代颇负盛名的才子,杨修的聪明才智,当时实至名归。就连一向眼高于顶的曹植,也独对杨修称赞有加。只可惜,这样一位大才子,却聪明反被聪明误。

杨修之死,并非恃才傲物,不过是曹操在为继承人曹丕铺路罢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曹操在汉中之战中失败,在返回途中,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为由,将其下狱而死。从表面上看,杨修自作聪明,数次犯了曹操大忌,这才惹来杀身之祸;但从当时的政治局势考虑,曹操杀杨修,其实有另有长远深思。

按理来说,杨修恃才傲物,本不致死。如陈琳在袁绍麾下时,也曾作一檄文,痛斥曹操为“阉赘遗丑”。但袁绍战败之后,曹操感念其才,亦给了陈琳不错的待遇,并令曹丕与之交游。而反观杨修,也颇有才学,但偏偏因为出身问题,曹操便不可能纵容于他。这一切,还要从曹操与士族集团间的矛盾说起。

杨修之死,并非恃才傲物,不过是曹操在为继承人曹丕铺路罢了

众所周知,曹操的养父曹腾,是东汉中期颇有名气的大宦官。尽管曹操初入朝堂时,曾于宦官集团割裂开来,但依旧有不少顽固的汉室忠臣,对曹操行为不屑一顾。太尉杨彪,便是其中代表。

据《后汉书·杨彪传》记载:建安初年,天下迁都,举行朝会。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在上朝之时,忽然发现太尉杨彪面有异色。于是他“托疾如厕”,借“尿遁”返回自己的军营。由此可见,弘农杨氏对曹操的作为是颇为反感的。而双方之间的矛盾,也因为杨彪的不肯妥协,因而始终存在。

对于这事,曹操一直怀恨在心。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寿春僭越称帝,曹操得此消息,便以杨彪与袁氏有姻亲关系为由,将下下狱,并打算把他除掉。士族集团,向来互相题扶。眼见杨彪入狱,大儒孔融四处奔走,迫使曹操将杨彪给放了出来。说到这,或许有人会问,曹操一向胆大包天,他为何会对杨彪、孔融妥协呢?

杨修之死,并非恃才傲物,不过是曹操在为继承人曹丕铺路罢了

原来,杨彪的出身太过显赫。东汉时期,汝南袁氏与弘农杨氏在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影响力,不可谓不深远。袁绍、袁术兄弟俩,能在乱局之初便能割地自立,便离不开家族支持。袁氏四世三公,杨氏也不差。《后汉书·杨彪传》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杨彪的曾祖杨震,号关西孔子,更是儒门中数一数二的存在。

因而当孔融寻找到曹操之后,以自己不仕为例,暗示曹操一旦杀掉杨彪,便会引起天下士族的群起而攻之。建安初年,曹操虽然已经迎奉天子,但他也要看袁绍的脸色行事。因此在此时期,士族对他的支持尤为重要。基于此,曹操不得不释放杨彪。

杨修之死,并非恃才傲物,不过是曹操在为继承人曹丕铺路罢了

如果从曹操杨恩怨这个角度来看,曹操杀死杨修,倒也在情理之中了。《三国志·曹植传》中说:“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则史料,为我们提供了曹操必杀杨修的两条线索。

其一,杨修颇有才策,这本身没有错。可惜的是,杨修却与曹植亲善,属于后者党羽中的前三号人物。倘若杨修平庸,曹操还会有可能放过他。但杨修不但聪明,而且家世还好,有着自己的强大力量。这对曹丕来说,可不算什么好兆头。

杨修之死,并非恃才傲物,不过是曹操在为继承人曹丕铺路罢了

其二,杨修之母,的确出身于袁氏。但曹操担心的,是杨修会成为第二个袁氏。从曹操与杨彪之间的恩怨能看出,双方之间的冲突虽然是在暗地里,但也已经是不可调和的了。杨彪之后,还有杨修,这势必会对曹丕的统治地位带来严重威胁。

综上,曹操杀死杨修的根本原因,并非是后者恃才傲物,而是他想要为世子曹丕铺路。经过多年经营,曹操先后除掉孔融、崔琰等名士,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时候,朝中敢于曹操作对的,恐怕便是以杨氏为主了。正因如此,杨修才不得不死,否则曹操决计不会安心。

杨修之死,并非恃才傲物,不过是曹操在为继承人曹丕铺路罢了

杨修死后,为了安抚士族,曹操又故意赏赐了许多物资给杨彪。后者明知其险恶用心,但为了整个弘农杨氏,也不得不忍气吞声。杨彪后来伤感道:“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或许,这便是他作为一个父亲时的无可奈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