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為什麼要實行“無為而治”,實行無為而治的漢文帝真無為嗎?

大馬哈魚12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理念。

道是無為,卻有規律,引申到治國,"無為而治"就是以制度治國,去約束臣民,讓所有的臣民都去遵守法律制度。

因此,"無為而治"絕不是什麼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卻又無所不為。是當時漢文帝劉恆順應國情采取的一種非常高明的政治手段。可以這樣說,假如沒有漢文帝的"無為而治",就根本不可能有後來的"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

那麼,漢文帝為什麼要實行"無為而治"來治理這個國家呢?

首先,我們來分析漢文帝其人。

漢文帝劉恆,西漢王朝的第五位皇帝,父親是漢高祖劉邦,母為薄姬。

薄姬原是秦末魏王豹的小妾,後被劉邦俘獲宮中。只因一時心生憐憫,劉邦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寵幸了她,致使她一夜成孕,最終生下了劉恆。

但這並沒有讓她在宮中的地位改變多少,事實上劉邦和她的緣份就僅限於那纏綿的一夜,自此之後,兩人再無相見。

直到公元前196年,年僅八歲的劉恆被側封為代王,都於晉陽,薄姬才和他一起來到了藩屬代地。在薄姬的悉心教導之下,劉恆漸漸養成了謹慎沈靜,寬仁待人的性格,只用了短短十五年的時間,發展生產,與民休息,"代地由是大安"。

可以說當時的代地就是劉恆實行"無為而治"的實驗田。漢高祖去世之後,呂后監國專權,諸呂外戚掌握著朝中大權,作為劉氏藩王的劉恆,身處這樣一種複雜的政治環境當中,只能順勢而為,保持低調。

實際上劉恆由代王之身而被迎立為帝,都是顯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般。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忠於劉氏漢室的陳平、周勃等人趁機平滅諸呂之亂,考慮到呂后所立的劉弘並非漢惠帝一脈,有悖皇位繼承之法統,意欲在諸王之中另擇賢能以代之。

於是劉恆得於進入他們的視野之中。在他們看來,劉恆之母薄姬出身卑微,外戚勢力最為薄弱,即使劉恆上位,外戚專權的局面也不復存在。但這不是主因,真正的原因還在於劉恆在代地實施的"無為之治"卓有成效,頗有聲名,作為黃老無為哲學的信奉者和執行者,陳平周勃等人自然樂見其成。

實際上,漢文帝並非是西漢王朝第一個實行"無為而治"的君主,他所做的,只是對漢初政策的一種延續。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繼而又是劉項爭霸,十年戰亂。

到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定陶建國稱帝,當時的百姓飽受戰火蹂躪,背井離鄉,流離失所。全國人口銳減,以致大片田地荒蕪,放眼望去,到處廢墟。

在這種情況之下,劉邦先行廢除秦朝苛政,繼而釋放女婢,鼓勵士兵解甲歸田,以此來為國家增加勞動力。與此同時,他輕徭薄賦,鼓勵百姓生育,目的就是一個,那就是希望通過這些手段,擴大生產,促進經濟,最終強國富民。

《漢書》曾記:

孝惠高後之時,海內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無為,故惠帝拱已,高後女主制政,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這說明漢高祖在建國之初所制訂這些強國富民政策為後來的統治者所認同,所以在惠帝和呂后掌權時期,他們並沒有對這些國策作太大的改動,"無為而治",與民休息,雖然國家財力嚴重不足,人民生活依然艱難,但社會經濟漸呈復甦跡象。


煮茶道史


漢文帝實行無為而治,其實他是要效仿舜帝主政時的模式。舜接了堯的班,沿襲了堯的主政綱領,不做任何改變,只需說服人民按部就班,順其自然的生活下去就可以了,做帝王只要以德服人,讓大家輕輕鬆鬆快快活活的,何樂而不為呢?他這套思想來自孔子的《論語·衛靈公》中的一句話。“無為而治者,其舜也”。

無為而始,無為登基。漢文帝劉恆是高祖碩果僅存的兩個兒子之一,另一位是淮南王劉長,八個弟兄中漢文帝排第四,其他六個弟兄都被呂后禍害死了。呂后8年7月,呂后去世。呂氏家族的呂產 聯合呂氏權貴王爺企圖推翻劉氏江山,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人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呂產,大臣們齊心協力誅滅了呂氏家族的叛亂,準備迎接在代地做代王的劉恆為皇帝。代王猶豫不決,半信半疑,於是就烤龜甲佔了一卦,龜甲竟然裂了一道大大的橫紋,預示帝王更替,天王登基。但是代王還是不信,經過多次探聽消息來來回回印證,方才驅車到了渭橋。

群臣都來跪拜稱臣,太尉周勃獻上皇帝的玉璽和符節,代王不受。到了官邸,群臣伏地請求代王稱帝,代王謙讓多次不受,群臣無奈扶他向南坐在君主的寶座上,再次伏地稱臣獻上皇帝玉璽符節,代王說:我為了宗廟社稷著想,大家也都認為我最合適,那就不推辭了。當即下令大赦天下,官嘉爵一級,寡居女子一百人分給一頭牛,十擔酒,普天之下可飲酒五天。

無為欲所為,法不公即無作為。文帝登基數月後冬日。文帝說:法令 是治理國家的基石,是用來制止犯罪作惡的準繩。而公正公平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夠引導人民從善守良。可是我看到犯罪的人已經受到法令的懲罰,這是罪有應得,無可厚非。但你們還要把他們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姐妹給抓起來,或連坐,或同罪,或據為你們的奴婢。我認為這十分不合理,你們好好再商量商量吧,看怎麼辦吧。

主管法令的官員商量後回覆文帝說:“百姓們不能自覺,所以制定出來法令禁止他們幹壞事,讓無罪的親屬跟著連坐,和犯罪的人一起抓起來判罪,就是要讓他們心裡邊恐懼害怕,感到犯法事情重大,這種做法自古以來就是這樣,還是依照原來的法令不加改變為宜”。文帝說:“我聽說法令公正, 判罪得當了。百姓就會心服。治理百姓要學會引導他們向善忠厚。你們做官吏的,既不能引導百姓一心向善,又使用錯誤的發令處罰他們,這樣反倒是加害於人民,不但制止不了犯罪反倒會使他們去幹更兇殘的事情。你們執行的發令,我看不出它到底有哪些好處,請你們再仔細考慮考慮吧。”考慮的結果是,皇帝陛下你給百姓以大恩大德,功德無量,不是我們這些臣下所能想得到的,從此我們廢止拘押親屬,收為奴婢等連坐的法令。

3

無為於王侯,有為於庶民。文帝上位以後,當時很多列候都不在自己的封地居住,他們都留戀長安的繁華富庶,這樣一來長安的糧食就供不應求了,於是文帝下詔命令所有列候都回自己的封國去生活,即使個別獲得恩准留在長安的,也要把自己的兒女打發回去,但是每個人都有不走的藉口,文帝很生氣,便讓剛上任十個月的丞相周勃做榜樣,免去丞相的職務。

很快有人舉報,周勃不但沒回封國去,而且在家裡邊身披盔甲,有造反的跡象,文帝立馬抓捕了他,周勃託國舅辯解自己害怕有人尋仇才佩甲避禍,絕無謀反之心,文帝慎重調查,確實沒有謀反跡象,周勃這才被釋放。相信這絕不是文帝的寬容,而是文帝能夠做到明辨是非。

無為即無治,無治必有為。由於大力推行無為治理國家,再加上文帝又新封了很多封國,諸侯王爺勢力開始惡性發展,亂象紛生。宗室內部矛盾開始尖銳地顯露出來,諸侯就地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文帝三年,皇侄濟北王劉興居不滿文帝無功受帝,起兵叛亂欲推翻文帝帝業,無為而治首見逆流,劉氏宗室開啟同室操戈先例,文帝派兵鎮壓,叛軍不幾日即告土崩瓦解,濟北王被俘,文帝無意加害,怎奈皇侄羞見叔皇自盡了斷。

三年後,皇弟弟淮南王劉長聯合其他幾家諸侯欲舉旗謀反,但未及行動就已走露風聲。文帝下詔宣劉長入京問詢,證據確鑿罷去王位,囚車鎖鏈加身發配蜀中。發配途中,劉長拒食沿途奉上的官飯,直至餓死。文帝怪罪於沿途縣丞,斬十數人。

文帝推行無為而治。主要是要體現自己的寬厚仁愛,謙讓簡樸的美德。後世的史書也從褒揚的角度,全面體現文帝仁慈的儒家治國思想,豐富的仁愛內心世界,從而刻畫出一個完美賢聖的封建君主形象。無為而治實為文帝的謙讓品德寫照,而在無為而治的背後卻是大有所為。


斤斗山下


漢文帝實行“無為而治”,是客觀歷史環境決定的:一是漢初尚未形成長期佔有思想領域的治國理念;二是西漢開國以來“黃老思想”的影響;三是漢初客觀的經濟條件和社會背景。

不過,“無為而治”不等於“不作為”,而是在一定範圍內作為,不搞脫離現實條件的活動,將所有精力放在經濟復甦。也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不搞政治運動,不搞經濟干預,以寬鬆的政策,調動自然規律的修復能力,促進生產力快速提升。

漢文帝實行“無為而治”的三個歷史條件

採取何種治國理念,說到底是思想文化與現實條件結合的產物。歷史上出現太多的“復古主義”,其實就是不顧現實條件的盲目複製。漢文帝實行“無為而治”既有傳統思想沉澱的歷史淵源,更有現實環境的制約條件所決定。

  • 1.漢初尚未形成長期佔有思想領域的治國理念

在儒家思想成為統領帝制文化的唯一思想之前,中國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治國理念的探索期。秦朝之前以法家思想作為統治理念,隨著秦王朝的覆滅,漢初出現了對法家思想的集體批判,以賈誼的《過秦論》為代表,將法家打入了“永不起復”的一類。

在董仲舒的新儒學出爐之前,儒家思想其實一直處於末流的尷尬地位,墨家思想明顯的缺陷,註定不可能登堂入室。將黃帝之學與老子之學相結合的“黃老之學”,就是在治國理念真空的條件下,獲得了統治階級的意外垂青。

  • 2.“無為而治”來源於漢初主流的“黃老思想”

黃老之學是百家爭鳴後期的一個學術支派,它將個人修行與經事治國相結合,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

與純粹的道家“無為而治”不同,黃老之學雜合了百家之學的治世之術,將數術、方技、兵發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有所為”的“無為而治”思想體系。

漢帝國建立之初,對法家過度作為的批判,必然導致思想的一次急轉彎,“無為而治”就是在這個現實環境下破繭而出的。

漢文帝的“無為而治”,是對漢初高祖、惠帝時期“黃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 3.漢初的經濟條件和社會背景與“無為而治”的匹配

西漢立國之初,天下剛剛經歷了一場人口大滅絕式的戰爭,國家經濟極其孱弱。即便法家思想不受到批判,它的嚴苛與繁雜,也肯定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在這種條件下,偏向於簡約化的思想就應運而生。比如,劉邦入主關中後,就頒佈了“約法三章”。很多人質疑約法三章的可行性,是的,在一個複雜的環境下,約法三十章也未必能解決問題,但是對政權更迭,治安混亂,人心離散的狀態下,這三章就能解決最主要的矛盾。

“約法三章”體現的就是“無為而治”的一個基本思想:簡約,不折騰,恢復自然狀態!

呂后掌權期間的黃老治國,已經體現出它對國力恢復的正面價值。漢文帝時期,漢帝國雖然經濟條件有所提高,但是大環境依然沒有改變,沿襲“無為而治”成為必然。

“無為而治”的“不為”和“為”

“無為而治”不等於道家的“不作為”,它體現的是自然規律的能動性,在經事治國中的借鑑意義,是對“為”的對象做了符合現實的界定,範圍之內要有所為,範圍之外,要“無所為”。具體說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1.制度層面:重“守”輕“更”

在制度建設層面,“無為而治”注重對成法舊制的“守”,不主張輕易“變更”。我們知道,制度的變更,往往是隨現實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漢初落後的生產力水平,沒有環境鉅變的空間,恪守舊制,遵循舊法,不讓老百姓在變更中無所適從,就是最實用的制度。

  • 2.法律層面:重“法”輕“罰”

重“法”就是注重法律的嚴肅性,嚴格執法,輕“罰”,就是注重量刑的寬鬆,體現仁愛的治國思想。

這一點在漢文帝本人身上,表現很突出,比如薄昭犯罪,他不顧母親反對,毅然決然地逼死了自己最親近的人。但是另一面,他又廢除了“肉刑”等不仁道的法律條文,還留下了“緹縈救父”的佳話。

  • 3.禮制層面:重“簡”輕“繁”

漢文帝對古代的禮制文化,表現得非常“輕慢”,跟儒家的禮法相去甚遠。漢文帝主張禮從簡,反對繁文縟節。

說不清漢文帝是骨子裡反對禮制,還是現實條件的限制,必須提倡“簡化”,反正漢文帝一生絲毫沒有皇家的“氣派”,彷彿自己就是部落首領,一個捲起褲腳跟大夥下地的聯盟長。

  • 4.租役層面:重“薄”輕“苛”

少徵賦稅,少發徭役,將租賦降到封建王朝的最低點三十分之一的水平,改徭役為三年一徵。跟“簡”與“繁”一樣,“苛”比“薄”更具存在感,其實“簡”與“薄”才是更難的“有位”。

  • 5.經濟層面:重“寬”輕“管”

漢文帝的“無為而治”,在經濟上表現得最明顯。有幾項對經濟推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無為”之舉,比如廢棄國家對鑄幣權的壟斷,民間隨便鑄;開放民間開採礦產;開放山川水澤的管制權;連鹽鐵這類,幾乎所有王朝都會管控的經濟領域,都對民間開放。

似乎,漢文帝徹底“不作為”,放棄了政府該有的管理職能,但是正是這些不作為,有效地調動了民間資本的積極性,對經濟的扶蘇作用非常明顯。

  • 6.風俗層面:重“儉”輕“奢”

簡樸之風的倡導,是黃老之學的核心思想之一,漢文帝倡導簡樸風尚,對自己做到了苛刻的程度。為了防止奢侈之風,漢文帝砍掉了一批工程建設,這種不作為,除了直接帶來政府支出的減少,更帶來社會風化的改善。

  • 7.軍事層面:重“和”輕“武”

軍事開支是一個政權的最大支出項目之一,漢文帝為了彌補經濟實力的不足,在對匈政策上,延續了漢初的和親局面,雖然屢遭入侵,也儘量以剋制的狀態維持局面。

  • 8.政治層面:重“穩”輕“改”

在政治生態中,漢文帝力求穩,避免政策變化帶來的不安定因素。最突出的就是針對諸侯國的問題,包括賈誼和晁錯在內,都提出了削奪諸侯王權限的政治主張,但是漢文帝為了政治穩定,一直採取剋制的態度。

漢文帝曾經對晁錯和賈誼的主張大加讚賞,但是終其一生都沒有采納晁錯的削藩策,賈誼的“眾建諸侯少其力”在拖延了十年之後,才開始執行。表面上看,漢文帝是不作為,其實都是為了謀求經濟發展,政治求穩定,不能急於改革。

漢文帝“無為而治”的歷史價值和影響

漢文帝的“無為而治”是“文景之治”的政治基礎,發揮了重要的歷史價值,也讓黃老思想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無為而治”也帶來了一些弊端。

積極意義:

  • 1.緩和政治矛盾,創造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漢文帝即位之初,平定諸呂的後遺症對政治穩定的負面影響,其實很大。但是漢文帝以“不作為”的姿態,確保政治穩定,甚至不斷放寬對諸侯王國的經濟政策,不光維護了安定的局面,還發揮了諸侯國對全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對緩和中央政府與侯國關係,起到了積極作用。

  • 2.給經濟發展鬆綁,為生產力大發展奠定基礎

“文景之治”的最大成果就是經濟水平的高速發展,和國力的大幅提升。寬鬆的經濟政策,表面上看,削弱了政府的存在感,卻實實在在地發揮了經濟的自然修復能力。

漢文帝時期的經濟,還有一個顯著特點:藏富於民!這一點,跟他的孫子漢武帝完全不一樣,事實證明,漢文帝的“無為”恰恰就是大有為。

  • 3.變革社會風氣,緩和階級矛盾促進民生改善

除此而外,漢文帝的“無為而治”,在緩和統治階級與民眾矛盾,改良社會風氣等方面,還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隱患:

  • 1.諸侯國勢力的坐大

漢文帝的“無為而治”,帶來的最大一條危害就是諸侯王國勢力的瘋長。諸侯國利用自然資源的優勢,壟斷了帝國優勢經濟條件,形成諸侯王富得流油,而中央財政卻捉襟見肘的尷尬局面。

同時,由於在政治方面追求平穩,諸侯王出現對中央政府陰奉陽違的行為,甚至連朝拜這種正常的禮節都不顧及,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給日後的藩王之亂,埋下了隱患!

  • 2.助長匈奴人的氣焰

漢文帝在位期間,匈奴人一邊享受漢帝國的奉養,一邊屢屢犯境,多次突破漢軍防線,劫略百姓,搶奪人口,甚至一度威脅到京師長安的安全。

漢文帝堅守的和親政策,在保證了國內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邊境安全帶來巨大隱患。

  • 3.成為後世改革的阻礙

當一個治國理念形成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走向時代前進步伐的對立面,幾乎不可避免。文景之治後,西漢的環境開始複雜化,“無為而治”顯然不適應環境的變化了,但是保守勢力依舊堅守黃老,恪守“無為而治”,給漢武帝更化改制帶來阻力。

綜述

綜上所述,漢文帝的“無為而治”,絕不是字面意義上的“不作為”,它包含了很深刻的治國理念。它是漢文帝一朝,根據當時的歷史環境,而採取的治國模式,為“文景之治”奠定了政治基礎,也為黃老之學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尋根拜祖


漢武帝先是信奉儒家思想來治理教化國家,罷黜道家思想,卻遭到了,信奉老子哲學無為而治思想,竇太后一派刁難打壓,差點丟掉皇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才開始研究利用,老子無為而治以退為進,竇太后死後漢武帝大權在握,不僅信奉儒家思想,也使用道家毛略,無為而無不為,漢武帝能夠成為千古一帝,就是他靈活應用儒家相思,道家毛略並用,漢武帝沒有真正的無為,而是靈活運用



這裡風景獨好123


為什麼漢文帝要實行無為而治?其實答案很簡單也很無奈。根據《史記》的記載。當時因為戰爭的關係,

連皇帝都配齊顏色一樣的馬,可以想象是有多貧困。可以用現在的一個詞叫一窮二白來形容。百姓生活潦倒貧困。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養生息,而正好道家的老莊思想講究的就是休養生息。所以漢文帝採取了道家的思想甚至漢文帝還親自下田耕種。為百姓做了表率。

我認為他的做法是對的。在當時那種情況下,確實只有這種辦法是最有效。也是最可行的。他也為漢武帝開創盛世。奠定了基礎。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漢文帝實行的無為而治。漢武帝時期就不可能會有這麼大成績。機器會如此的發達,

跟繁榮都是文景之治打下的基礎。如今我們在感嘆漢武帝時期的豐功偉績的時候,千萬不能忘了為他的豐功偉績奠定基礎的漢文帝跟漢景帝。是他們倆的文景之治。

奠定了漢武帝的經濟基礎住,使得漢武帝的雄韜偉略得以發展。我認為與其說是無為。其實是有為。漢文帝為老百姓安居樂業打下了基礎。休養生息是最好的國策。雖然現在有人說要改革改革,但是當時的情況確實需要休養生息。等時機到了自然需要改革。你就為後面的漢武帝奠定的基礎。沒有前期的發展,哪來的後期的建設?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希望大家多點贊關注評論。謝謝大家的觀看。


最強大的我們


漢初,特別是文景時期為什麼要實行“無為而治”?我記得我們上中學的時候,歷史書上就講過這個問題了。原因並不複雜,經過秦末之亂和楚漢戰爭,以及漢朝建立之後平定天下,剪滅諸候的連年戰爭,當時的天下已經處於民生凋敝狀態。由於戰爭死亡了大量的青壯年人口,社會生產力受到極大破壞。社會發展處於停頓的狀態。這種情況下,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政治選擇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無為而治,是和休養生息聯繫在一起的。在講無為而治之前,先說休養生息。息是什麼?是現在我們所謂的利息。其實是人們生命得以延續的物質條件。具體來說,最根本的就是吃的和穿的。統治者是靠百姓養活的,百姓的生存是有物質條件的。他們首先要通過自己的勞動,生產出吃的和穿的,也就是糧食和布匹。老百生產的糧食,只有自己吃飽了,才可以把剩餘的交給國家。這是國家政治統治得以延續的前提。比如說,一對年輕的夫婦,上養兩個老的,下養兩三個孩子,可以保證一個七口之家的存活,並可以把餘糧交給國家。

但在連年戰爭的狀態之下,會產生什麼情況呢?那就是青壯年人口的大量死亡。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直到漢初文帝上臺之前,天下幾乎是連年征戰的狀態。秦趙長平之戰中,趙國死了四十萬青壯年人口。秦國的名將像白起、王翦等,每一次出戰,都回有幾萬,或是幾十萬上百萬的人口死亡。秦朝統一天下之後,也就是十幾年的時間,秦末之亂就開始了。群雄並起滅秦戰爭,以及楚漢戰爭中,都有大量的人口消亡。項羽在鴻門宴的時候,手中有四十萬軍隊,而到垓下一戰,身邊只剩下八百人。

楚漢戰爭勝利之後,劉邦又開始了剪滅諸候的戰爭,黥布、彭越、陳餘、張耳、韓王信,魏王豹等等,一個被劉邦收拾掉。這些戰爭中,那一次不是成千上萬的人死亡?戰爭之後的社會景象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可以看看漢末曹操的《蒿里行》寫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這樣的情況下,許多家庭因為沒有勞動力,無法生存在而滅亡了。僥倖生存下來的,也僅僅只能保證活著,那一天沒有吃的,餓死的話,也就說不定了。所以,漢代在漢文帝之前,政治上沒有統一,必須是有為的。比如魏豹反了,劉邦無論有沒有錢,有沒有糧,總是要帶兵去平定的。因此,造成人口的死亡,社會的傷害也沒有辦法。到文帝上臺的時候,漢朝政治上已經穩定了。老百姓普遍承認了劉家的統治。這個時候,無為而治,就是必需的了。

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幹。而是政府儘量不去找些事情來幹。而是讓老百姓安心生產,使得人口增加,財富增加。

漢文帝時期難道國家沒有事情可做嗎?當然是有的。國內政治雖然已經穩定了。但是,邊境的形勢依然不好。北方的匈奴虎視耽耽,經常侵犯漢朝。而是對漢朝也很無禮。按說,漢朝應不應該收拾他們呢?答案是不能。因為打仗是要花錢,是要有人,有馬有糧才可以的。可是漢文帝的時期,整個社會發展還比較虛弱,所以,只能無為而治。當匈奴單于給呂太后讓她嫁給自己的時候,呂太后答覆說,我年紀大了,已經侍候不了你了。這就是無為,被人欺負了,只能裝孫子。休養生息,等我強大了,有錢了,老子再收拾你。

漢代的休養生息,是從漢初政治上大局已定,直到漢武帝初期。等漢武帝親政之後,無為而治的政策才發生改變,從無為而治,變成積極作為。其標誌就是對匈奴開戰,把匈奴趕跑,穩定的北方的邊境,開拓了漢朝的疆域。因此,無為不是無所做為,而是順其自然。無為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沒有文景的無為,就不會有漢武帝的有為。因為沒有無為所生之息,有為就沒有資本,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想為也為不起來。

歷史都是一樣的。今天在改革開放之初的韜光養晦不就是“無為”嗎?敵人在南海鬧事,我忍著;在東海鬧事,我還忍著。這就是無為。但是,全國人民埋頭苦幹,發展經濟可不是無為。是無為後邊的有為。當我們的國力強大的時候,不能再韜光養晦,就要有所作為了。這時,別人再來欺負我的時候,我就不會再忍著了。


七月流火140400643


“治大國,若烹小鮮”講的是治國之道,出自《道德經》。治理大的國家要像烹飪小魚一樣,或許讓人難以理解:這樣的清靜無為,怎麼能把國家治理好呢?

其實,這句話用極其形象、簡潔的語言,概括了極其複雜的治國韜略――國家治理不宜朝令夕改。如果以個人的主觀好惡去改變社會,忽左忽右,百姓就會無所適從,國家就難免動亂不安。相反,政策法令如果能夠得到堅定不移的貫徹執行,就能收到富國強兵的作用。

歷史上,對老子治國思想較有研究且嫻熟運用的,當數漢文帝劉恆了。在呂后專權的日子裡,他不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而且順利地繼承到了王位。執政23年來,他總體上也是以清靜無為的方式來安定人民。

劉恆即位之初即下詔:現在的法律對違者本人作出處罰後,還要株連當事人沒有犯罪的父母、妻子、兄弟,這是不可取的!今後,要廢除各種罪犯家屬為奴婢及各種相連坐的法令。

同時,還下詔救濟鰥寡孤獨和窮困的人:80歲以上者,每月賜給米、肉、酒若干;90歲以上的,另外再賜帛和絮。郡國二千石長官要派出負責監察的都吏,循環監察所屬各縣,發現不按詔書辦理者給以責罰、督促。

文帝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對臣民產生影響。稍有不慎,就會有人投己所好,從而滋長不良風氣。一次,有人進獻日行千里的寶馬。文帝反問:“朕乘千里馬,獨先安之?”意思是說,我自己乘上千裡馬,獨自跑到哪裡去呢?據此,他把馬退給了進獻者。接著下詔:“朕不受獻也,令四方毋求來獻。”

此外,文帝還能以身作則,做到勤儉節約。在位期間,宮室、園林、服飾器具都沒有增加。史料記載,文帝曾想修一個露臺,召來工匠計算,需花費一百斤黃金。文帝說:“一百斤黃金,相當於中等民戶十家財產的總和。我居住著先帝的宮室,經常懼怕使它蒙羞,還修建露臺幹什麼呢?”文帝常常身穿粗絲衣服,並要求寵愛的慎夫人所穿的衣服不得拖到地面;所用的帷帳不刺花紋,以示樸素。修建霸陵,一律使用陶製器物,而不準用金、銀、銅、錫裝飾,並充分利用地形地物,不另興建高大墳堆。

為引導百姓安心從事農業,文帝還一次次減免稅收,勉勵農民通過誠實勞動賴以生存。總的來看,文帝統治期間的政策具有很強的連續性。正是在清靜無為中,做到了不擾害百姓,因而國力隨之大增。

漢景帝繼位後,繼續奉行“與民休息”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到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社會和國家都比較富庶了。故司馬遷寫道:“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而府庫餘貨財。”

從這個角度來看,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確實稱得上太平盛世。因此,史家讚頌這一時期為“文景之治”。它也為“漢武盛世”奠定了堅實基礎。

偉大的思想總能經受時間的考驗和歷史的檢驗。1987年,時任美國總統里根在國情諮文中引用了“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名言,引發強烈反響。近年來,西方學界更是掀起了探討老莊思想的熱潮。但遺憾的是,我們自己還沒有充分認識這一寶藏的價值,甚至還在一味批判“治大國,若烹小鮮”等傳統理念的消極面。這也太對不住我們的祖先了吧?


魯西自由人


漢代實行‘無為而治’,真的只是為了‘修復’嗎?事實上,你想了解更多小編記得初中教材已經學會了漢代,秦,因為經過這麼多年的殘酷統治,民生凋弱,國力衰竭,所以我決定的時候要進行政策的漢代無所作為的開始,稱讚黃老學派,我相信很多網友和小編有同樣的看法,這僅僅是一個喘息和國家政策的決定,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漢武帝實行政策無為有很多偶然因素。今天和小編一起漢代無為政策看,什麼是國家實行這樣的政策,它真的只為“修復”的原因所在?事實上,你想多了,怎麼它的結局?看一看。\r實際上有從高祖劉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莖,雖然劉邦,導致這些誰擁有手底下徵南征北無與倫比的缺點,但他們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他們是什麼沒有人文化,即使有文化,如漢還要熟悉兵法,沒有管理國家的能力。於是,他們開始的時候成立,那些沒有受過教育自己的手底下,包括劉翔本人,他也是一個大老粗,沒有辦法建立一個完整的政治制度,所以大部分的制度體系是繼承了秦朝的時候。\r所以從這個小編說,一層意思來講,為什麼劉落實政策無所作為,因為他不知道收購的原因,部分是因為他才懶得控制。除了管理國將不,他也懶得去管理國家。這一群人,他們雖然沒有受過教育,但他自己的刀山下火海的頑強信念,統一全國,所以他們更囂張,他們不希望聽到任何意見,但他們真的一無所知州路的事務。\r時候開始建設的國家,為自己的敗軍手底下各種殺人放火的事情完成的統治的好,但他們發現,這種影響是最小的,有越管越爛,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懶得去管這些事,只考慮自己的國家不會分裂,如何挑選這些東西了繼承人。對於民間如何在自由放任的狀態基本用完。\r事實上,儒家也重視愛情,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平,也有利於各種業務撤消民事共存的平等。事實上,有一點類似於道家學說,為什麼他們用黃 - 老撾,而不是儒家思想呢?事實上,這是一個較小的程度上,與秦,秦焚書坑儒的時候。在儒家經典,這導致有大量的書籍被毀,並有很多人為了避免惹禍上身學習儒學放棄。更重要的是,到了漢代,當社區已經無法找到足夠大的儒家孟子的身影,沒有人能提出一套對他們的政治策略。因此,還不如直接實施黃 - 老撾,人們愛怎麼玩就怎麼玩,不要搞就行了長除法。\r鋸小編說,這有幾個原因之前,你是不是也覺得漢黃老學派的實施,不但養病,確實還有其他的原因。你真的想要正義之前。\r其實現,因為劉的妻子呂雉最意外,最意外因素的不作為。事實上,劉邦在世時,雖然愛找些美女,但在本質上,他是相當早年的劉有時間成立明明白白怕老婆,他活著的時候綠植會表現出對權力的慾望,它一直無法管理他的妻子。但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在他自己的國家的死亡落入手中其實是他妻子。至於他的妻子\r為什麼如此推崇無為而治,有兩個原因。其中一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小編說的最多的意外,最意外。女人要掌管政權,會受到很多人的反對,綠植想奪權,太多,很多人會反對她,所以等到劉的死亡,她的心臟和靈魂的政治鬥爭后里面。無為而治的實現,因為沒有多餘的時間去管理這些事情的私人,讓人們發揮自己就好了。如此輕描淡寫,僅漢代統治者。

頭條認證。希望能給優質。麻煩了[祈禱]謝謝🙏



詠絮才高


“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尊重自然規律,做到與民休息。“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

漢文帝實施“無為而治”是由當時社會大環境決定的。


一、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訓

秦奉行法家治國,嚴刑峻法,對老百姓很殘暴,導致陳勝吳廣發起了歷史上首次農民大起義,而後各國諸侯紛紛掀起反秦鬥爭。

後來楚漢相爭又持續了四年,在多年戰爭的情況下,社會動盪不安,老百姓流離失所,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史料記載:

“漢初人口與秦代相比,大為減少,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統治者無法搜刮更多的財富,“自天子不能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蓋藏。”

所以劉邦建立西漢後,為穩固統治,恢復經濟,統治政策發生了變化,實行黃老政治——“無為而治”,實行仁政,與民休息。後來呂后、惠帝也是沿襲這一政策。

而漢文帝無為而治只不過就是繼續實行。

二,受母親薄太后影響

母親薄太后面對強悍的呂后,採取黃老的“無為”和“不爭”,主動去偏遠寒涼的代地,保護了母子平安,母親推崇黃老學說,而漢文帝又以孝敬聞名於史,薄太后的影響不可謂不深。




文帝即位之初,經濟上經過二十餘年的休養生息,財務仍然十分衰弱,農民貧困,地主農民矛盾再次激化。為鞏固封建統治,發展生產,文帝繼續奉行“清靜無為”,極力推行無為而治。

文帝採取一系列休養生息的無為政策具體表現有:

(1)倡導以農為本,進一步推行“輕徭薄賦”、“約法省禁”的政策,關心老百姓疾苦。

文帝認為農業是穩定天下的根本。為了提高農民耕種的積極性,他在春日親自扶犁耕地,以作表率。他還採納晁錯的建議,允許天下人以糧食換取爵位,或者用糧食來贖罪,大幅度減輕徭役。公元前167年,他下令免除農民的賦稅。

他還頒佈照顧鰥寡孤獨的法令,切實關心老百姓。

比如他非常關心老百姓的疾苦,剛當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國家供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給他們米、肉和酒;對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還要再發一些麻布、綢緞和絲棉,給他們做衣服。發給90歲以上老人的物品,必須由縣丞或者縣尉親自送達。

這些政策迅速獲得人心,有利於減輕農民負擔,保證農民生活的安定,對恢復和發展生產起了一定作用。

(2)廢除嚴刑峻法。

廢除了肉刑法,將黥、髡等刑罰改為城旦(築城)、舂米等,將劓、砍腳等刑罰改為打板子。相比秦和惠帝呂后年間,刑罰更為寬鬆、柔和,這也是無為政治的一項重要內容。

(3)親自做表率,厲行節儉。

漢文帝曾經穿著草鞋上朝,做節儉的表率。他的龍袍破了,就讓皇后給他補一補再穿。漢文帝不僅自己穿粗布補疤衣服,還要求皇后親事蠶桑,後宮嬪妃們穿著要樸素,不得在衣裙上刺繡。真正做到與民同甘共苦。


文帝當皇帝二十三年,沒有建宮殿,沒有修園林,沒有增添車輛儀仗。

他帶頭實行薄葬,要求為自己從簡辦喪事,明確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

漢文帝做到不擾民,不代表他治理國家無所作為,他也“有為而治”。

(1)在處理與功臣關係上,先是給予高官厚祿,而後旁敲側擊,慢慢奪去權力。比如對周勃。避免了劉邦時誅殺功臣帶來的惡果。

(2)在處理宗族關係上,也是有意識地壓制,不給予過大權力。

比如誅殺呂后一族的朱虛候劉章,後來在賞賜上明顯偏低。對於惠帝的幾個偽子,也是相繼死亡,原因不明,漢文帝也不過問。

(3)注意發掘人才

他會親自體察民情,周亞夫就是他去軍營提拔的人才。把他提升為負責京城治安的軍事長官——中尉,後來周亞夫果然不負其望,在平定“七國叛亂”裡立了大功。

(4)根據國情,靈活外交

比如針對南方的南越郡,統治者趙佗,原是秦始皇派過去的官員。劉邦沒有力量降服趙佗,就採取了緩兵之計,封他為南越王。



呂后當政時,對南越採取強硬手段,多次派兵鎮壓,可惜都被趙佗打敗。趙佗乾脆宣佈獨立,自稱南武帝,並派兵攻打長沙郡。

劉恆執政後,下令官府修好“老趙”家鄉的祖墳,使“老趙”大為感動。他給“老趙”寫信,表示要和平解決南越問題,接著派出使者帶著詔書和禮品來到南越,趙佗很快就答應了劉恆提出的條件:

取消帝號,恢復南越王稱號,由其依舊負責當地政務。

劉恆不費一刀一槍解決了大問題,避免了一場戰爭。這就是政治家的魅力。

對於北方的匈奴,劉恆根據國家當時的實際情況,採取的辦法也是“不爭”,即“和親”,將漢朝的公主嫁給匈奴王,還將內地人口遷往邊疆,既發展了當地經濟又保證了保衛邊疆的兵力補給。

經過漢初五、六十年的發展,到文景時期,西漢封建統治基本上穩定下來,經濟有了顯著發展。出現了封建史家所謂的“文景之治”局面。

文景二帝的無為而治,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紮實的基礎。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是不是應該感謝祖父和父親呢。


歷史逸事


其實在漢文帝之前的惠帝時就確立了無為而治的國策,蕭規曹隨這一成語,就反映了這一狀況。當時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較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說明了惠帝時的無為而治,還是受百姓歡迎的。

到了文帝登基時,漢天下還是比較窮困的,從賈誼向文帝的上書裡就可看出.″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當時國家積貧如此,文帝採取無為而治,不是不作為,而是不擾民,讓百姓發展生產,休養生息。″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爭益;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嘗恐羞之,何以臺為!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是以海內安定,家給人足,後世鮮能及之。”這段文字是《資治通鑑》對漢文帝的評價,可以看出:文帝以無為之策治國,立下了大有作為的功績,″文景之治"幾十年的盛世,就是他們父子的治國傑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