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上數學教案(人教版)第2單元第3課:《測量》教案設計

第三單元《測量》教案設計

第1課時:毫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並能掌握毫米與釐米間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換算。

2、藉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獲得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釐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

學生準備: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借記卡、小棒等。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複習米和釐米,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釐米各有多長。

2、估計數學書的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動手測量驗證。

3、組織交流測量結果,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

4、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設疑:關於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指,從哪裡到哪裡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彙報、交流。

揭示: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把1釐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

然後,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③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

1釐米=10毫米

④請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教師準備1分硬幣、電話卡和銀行借記卡,請學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⑤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⑥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單位。(學生舉例,教師提供一些資料)

⑦學生填寫數學書的厚和寬並反饋。

2、畫線段。(3釐米7毫米長的線段。)

提問:用直尺畫線段時需要注意什麼?如何畫出3釐米7毫米長的線段?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畫法:

A、利用刻度尺先畫出3釐米的線段,再接著畫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輸出37毫米(3釐米=30毫米),然後畫線段。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引導,注意線段從“0”刻度開始畫和不從“0”刻度開始畫的畫法區別。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學生根據本課的新內容完成“做一做”第1、2題。

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示讀出刻度尺所測量的物體長度。明確先1釐米1釐米地鼠,不滿1釐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數,這樣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學生讀數,再指名彙報。

第2題讓學生先估算,再測量,然後集體訂正,指名說說理由。

2、完成“練習五”第2題。

以毫米為單位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學生獨立完成後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請你用手勢表示1毫米大約有多長。

延伸:米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