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和阿里誰的AI發展前景更好?

BeaNSider


這個世界永恆不變的就是變!

天下英雄誰敵手?二者都是業界大咖,都逐鹿天下,最終誰佔鰲頭?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世界五百強瞬間轟然倒塌多著呢,阿里前期以軟件發展及互聯網應用為主要方向,現在開始涉獵硬件建設,如阿里平頭哥半導體;華為硬件在全球舉足輕重,軟件也沒有拉下,如華為手機EMUI10.0系統。最終誰的發展有前景,主要看決策者的膽識、魄力、眼界及他們的產業發展規劃,誰的創新性適應並引領社會發展趨勢,誰就有前景,否則就會被社會淘汰,被淘汰了,哪裡來的前景?!




布達拉宮上的梵音


事實上兩家公司,一個是注重硬核實力,一個是注重平臺的搭建。雖然說今天的阿里也有平頭哥芯片技術公司。

如果僅僅是從情感上來說:我似乎更傾向華為一些,比如5G,顯然,在中國,我們無出其右,而AI,顯然更需要寄生於5G這個大平臺。但顯然,我們看問題不能簡單的做非理性的判斷。今天要看兩家公司的前景,我倒更願意從管理的角度,來談談我的看法。

華為的任正非顯然就個人的管理能力而言,我感覺上幾乎可以傑克-韋爾奇相提並論,我甚至認為:在未來,任老爺子的成就,一定也是登入殿堂級別的人物。但今天的華為,我必須要說的是:在經理人團隊建設上,似乎是阿里遠遠領先。

任正非老爺子70多歲了,還在戰鬥,馬雲50多歲,貌似可以選擇到河邊釣魚了。

這種差別,可能和性格有關,也和一個公司的體制有關。

就如今天的阿里,馬雲退了,還有張勇,甚至可以說,今天就算張勇也退了,還有一堆人能夠頂上去。這就是阿里太可怕的地方。要知道,再先進的技術,最終還是靠人。

任正非,可能是我最尊敬的老人,但仍然必須要說:華為的未來,不能繫到一人的身上,再強大的人,也不可能戰勝時間。


5G,決定AI的未來


天問觀世界


要比較華為和阿里的人工智能發展前景,可以從人工智能的三個層面來看,即

硬件層、基礎服務層和內容生態

硬件層

華為在硬件上的優勢毋庸置疑。華為每年在硬件的研發上從來都是捨得下本錢的,海思從2008年到2018年十年的研發投入就高達5000億人民幣。成果也很顯著。基於自研達芬奇架構的NPU(神經網絡處理器)昇騰910是目前全球已發佈的單芯片計算密度最大的AI芯片。不單是AI芯片的算力強大,華為更大的優勢是其圍繞AI芯片構建的全棧全場景的AI解決方案。全棧是指為開發者提供強大的算力和開發平臺,全場景是指AI智能可以覆蓋生活中的任何場景。這種全棧全場景的解決方案有利於從開發者到消費者,端到端構建起強大的AI生態。而生態的價值將遠超單個AI芯片算力的價值。因為,硬件技術可以通過花錢買突破,但是生態沉澱就絕不是一日之功。

就拿英偉達(NVIDIA)和英特爾(Intel)來比較。當今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英偉達公司推出的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為深度學習網絡提供了強大的計算能力,英偉達也藉此快速在人工智能領域構建起了屬於自己的生態圈。怎麼構建生態圈呢?英偉達有幾千名工程師,去圍繞它的GPU芯片做各種應用場景的開發和應用支持,這正是上面說的華為正在構建的全棧全場景的AI解決方案。以英偉達的下游合作伙伴為例,微軟Azure、亞馬遜AWS、阿里雲、百度雲等雲計算廠商都是英偉達高性能GPU的客戶。而反觀PC時代的硬件巨頭英特爾,因為沒有構建好自己的AI生態,在人工智能領域相比英偉達要稍遜一籌。

當然,阿里巴巴也在AI芯片領域發力。去年9月的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平臺哥”發佈了號稱性能和能耗均為世界最強的AI芯片-含光800。從這點來說,阿里的硬件能力也不弱。但是,如果一味強調芯片的計算性能,而沒有構建起圍繞芯片的生態,就缺乏競爭力了。很簡單的道理,沒有生態的話就沒人用你的芯片,這時計算性能再好也沒有用。

因此,在硬件實力和AI發展戰略上,華為相比阿里要佔了上風。

基礎服務層

所謂基礎服務,就是將雲計算與人工智能結合,將人工智能的基礎應用能力通過雲計算平臺向各行各業輸送。雲計算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幾乎已經是行業內的共識,尤其是5G到來以後,雲計算+人工智能將成為無處不在的標配,那時候,人工智能就會像自來水一樣,隨處都可以獲得。

通過雲計算平臺,企業或個人可以擺脫物理計算資源的限制,直接使用人工智能的基礎應用能力。這些基礎應用能力包括視覺識別、語音識別、文本理解

等。比如,在視覺識別中,目前應用最成熟的是安防監控系統中的人臉識別技術。雖然目前人臉識別能力都是第三方人工智能公司提供的,但是從長遠來看,通過雲平臺打通全國各地的視頻監控,在雲上統一提供人臉識別能力是最方便的。

雲計算在人工智能時代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全世界幾乎所有的IT巨頭都在花巨資建立雲計算平臺,而且都要有強大的人工智能的支撐能力。這些雲計算平臺裡,目前最領先的是亞馬遜的AWS和微軟的Azure,谷歌相比這兩家因為起步較晚,稍差一點。而排在全世界第四名的,正是阿里巴巴的阿里雲

在阿里巴巴上個月公佈的季度財報中,作為阿里巴巴增長的第二引擎(第一引擎是核心電商業務),阿里雲季度營收107.21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營收同比增速為62%,依然處於一個高速增長期。下圖是阿里雲近10個季度瘋狂的營收增長圖。

阿里雲目前不但是在中國最領先,在整個亞太地區的市場份額也是遙遙領先於其他競爭對手,超過了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的總和。華為也有自己的雲計算平臺,但是因為入局較晚,目前相比阿里雲,無論是技術還是市場競爭力都處於下風。

至此,阿里巴巴憑藉阿里雲扳回一城!

內容生態

在消費市場所能創造的價值,是衡量AI能力的另一個維度。當前消費市場中最能體現人工智能價值的就是語音交互,以及圍繞語音交互構建的內容服務生態。因此,我們看到最近幾年做智能音箱的創業公司特別多,甚至有戲稱“百箱大戰”。IT巨頭們也紛紛推出自家的智能音箱,比如華為有小藝音箱,阿里巴巴有天貓精靈。

語言交流是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交互方式,同樣的,語音交互也是人與人工智能最便利、最自然的溝通方式。因此,類似智能音箱這樣的產品,其實是通往人工智能的入口。圍繞智能音箱,可以構建一整套智能家居系統。智能家居的核心不是控制家居、控制家用電器,而是對內容的調用。也就是說,讓人們在家裡網購、聽音樂、看電視變得更方便、體驗更好,才是智能家居的核心。

而一旦涉及到內容,以及圍繞內容的服務生態,誰更有優勢呢?顯然是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有自己的音樂內容(蝦米音樂),視頻內容(優酷),甚至阿里大文娛每年都要投資好幾部奧斯卡電影(去年的《綠皮車》和今天的《1917》都廣受好評)。此外,阿里的核心業務可是電商,除了天貓貨架上的商品是內容優勢外,這麼多年來積累的龐大的用戶數據,足以讓阿里在數據為王的人工智能時代佔得一定的先發優勢

因此,從內容生態上看,阿里巴巴再次勝出。

綜上,雖然目前華為在硬件和AI戰略上佔了上風,但是在雲計算和消費市場的內容生態上,阿里巴巴完勝。


前沿科技館


如果僅從這兩家裡看AI發展前景的話,我認為阿里更有勝算。


首先,人工智能不僅僅是硬件或者軟件某一方面的產業,而是一種綜合產業,甚至在國家層面已經把人工智能列為新基建項目。也就是要在軟件硬件的維度與民生、與社會發展乃至國家的發展融為一體。

  • 從宏觀局勢來看,美國對中國已經開始實施技術封鎖,華為受制於硬件和技術的海外市場發展機會,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而阿里雖然在硬件方面遠不如華為,但是在軟實力上國內無人能比。雖然阿里巴巴在海外市場並沒有太大起色,但是以其在國內的影響力看,技術協同輸出是必然趨勢。也就是以產品的形態輸出到海外市場。

其次,行業賦能。國家講了好幾年的技術賦能、產業賦能等等,其實就是希望通過技術影響傳統經濟的升級,從而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裡主要說一下供給側問題。截至目前,真正瞭解並且已經在供給側端實施改革並且有成效的項目少之又少,政府側不知道人工智能究竟能帶來什麼,人工智能企業不能很透徹的理解傳統實體經濟,所以這中間就出現了很大的溝壑,從而進一步影響了供給側的生產要素供需關係。

  • 比如華為人工智能創新中心,2019年8月就落在了遼寧沈撫新區,而其交出的成績也僅僅是辦了一場線下活動,再無後續。

  • 而阿里的人工智能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在酒店、醫院、工業等方面都已經和實體經濟產生了效果不錯的融合發展。

最後是自身產業的優勢挖掘。

  • 雖然民眾對華為的理解是手機做的不錯,但是華為的主要應收和核心業務仍然是企業級產品,甚至是國家級戰略。比如基站、服務器等,所以其核心業務在人工智能上的應用或者前景仍不明朗。

  • 而阿里有電商基礎,也就有了大量的數據優勢,數據維度包括產品、消費、用戶行為等,這就能夠幫助阿里在自身場景下發展對應的人工智能場景解決方案。

所以綜上所述,在未來的3-5年短時間內,華為的人工智能,無論是硬件還是純技術,都難以超越阿里。但是更長遠的未來,在50年的維度上,華為的技術積累或許能夠爆發。


大王小王聊什麼



首選,我們可以看看華為和阿里AI的軟實力對比。在2019年底發佈的《人工智能中國專利技術分析報告》中,華為不管是申請還是授權數量都超越了阿里巴巴。當然,人工智能專利排名第三的大佬百度的人工智能專利遙遙領先。



在人工智能硬件上,阿里在2019年剛剛推出了人工智能芯片含光800,但是華為基於自研達芬奇架構的NPU一出世就奪得了世界第一的智能手機AI芯片排名,而且華為的昇騰910系列的AI處理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商用。從商用角度來說,華為的AI硬件能力是高於阿里的。


而且從全球對AI芯片的硬件排名來看,華為也是遙遙領先。在去年最新的排名中,華為的排名在第七位,阿里榜上無名,所以如果按照世界公認的能力排名,華為的AI硬件能力是強於阿里的。當然這裡不是說阿里的含光800不好,而是說阿里才剛剛開始做AI芯片,能像含光100那樣世界領先已經很不容易了,只是當前可能比老牌的華為還差點。


那麼下面看第三個方面,發展前景。這裡我覺得華為明顯是強過阿里的,因為華為的產品線太全了,阿里的AI覆蓋面完全趕不上華為。


例如,在智能手機,華為有AI拍照等技術,在視頻監控,華為有AI圖像智能識別,在服務器領域,華為開放了阿特拉斯平臺給開發者,在公有云,華為開放了AI能力。更重要的是華為的AI在和全行業合作,這依託的是華為強大的EBG推動能力。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華為的AI在全行業都有推動合作,一會我們看到華為的AI助力醫療企業實現了俄羅斯比賽的冠軍,一會我們看到華為的AI助力某個高校在美國獲得了檢索的冠軍,由於阿里的企業領域比較弱,所以這個是華為AI最大的優勢。


所以我們綜合來看,華為的AI還是比阿里要有前景一些。這個主要是因為華為涉及的產業更強大的一些。但是阿里的AI才剛剛起步,企業的領域也才開始,不一定未來沒有潛力


IT老菜鳥


華為和阿里,本來是兩家處在不同賽道的公司。一家是做通信設備起家的,賣產品和解決方案給運營商;另一家時做電商起家,給買家、賣家提供服務平臺的。且這兩家公司有著完全不同的起點,完全不同的背景,也有著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

隨著時代的高速發展進程,原本兩對完全平行的兩家公司開始逐漸走向交匯,兩家公司從“井水不犯河水”走向了“正面的硬剛”。

起源: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兩家巨頭成為了對手呢?又是什麼樣的香餑餑,會讓他們同時的盯上?

從兩家公司近幾年反覆提及的關鍵詞就可以看出來,AI、芯片、算力、雲計算、大數據、開源。

對於華為來說,通信行業研究嚴重限制了它的發展,因為通信的創新潛力和價值在大幅下降,基礎理論也遲遲無法得到突破,同行業的同質化競爭讓利潤在大幅的下降。如果繼續走老路,那就很可能死路一條。

對於阿里來說,作為互聯網公司,它一直都是在利用雲計算、大數據技術來支撐自己的主營業務,滿足海量用戶的訪問需求。阿里是最先看到這些技術的廣闊應用前景和商業價值。

表面上看,華為是入侵者,阿里是防禦者的身份。但實際情況,傳統通信走弱,走向IT化。華為選擇主動擁抱變化。

目前可見的最大生產力,就是AI人工智能。讓計算機完成之前只有人類才能完成的工作,並將效率進行指數級翻倍,這就是生產力的未來發展方向。

碰撞:華為和阿里的戰鬥已經打響

華為大張旗鼓地推出了AI處理器昇騰910,還有以Atlas 900 AI訓練集群為代表的一系列AI算力。阿里重磅發佈的AI芯片含光800,也展示了自己的強悍算力,進而彰顯了阿里在AI能力上的領先優勢。

華為傳統優勢是面向企業,它成立的時間差不多是阿里的兩倍。多年的運營商生意,華為非常懂得如何和大企業用戶及政府用戶打交道。而阿里的優勢是面向消費者,它擅長做用戶體驗最好的產品,懂得如何服務好C端用戶和小微企業用戶。

華為一直沒有面向消費者的基因,但這一局面近年來被餘承東和他的手機業務打破。華為的雲計算業務,吃虧在早期的搖擺不定。業務害怕引起運營商的抗議和反彈,華為遲遲的沒有進入雲計算市場,後來還是稍稍遲了。時間差直接導致了華為雲和阿里雲之間的市場份額差距,華為只能奮力追趕了。

AI未來市場,還在持續醞釀

AI的未來競爭,歸根結底還是人才結構的繼續競爭。

阿里擁有有天賦和激情的年輕一代人,擁有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也有雄厚的資本基礎,能把產品做到極致,但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市場套路,在企業和政府方面,阿里真的有點“水土不服”。

華為的基礎研究能力實際強於阿里,華為的市場能力和執行力也強於阿里。華為豐富的物質回報,籠絡了通信行業優秀的人才。但在阿里面前,在互聯網企業面前,物質回報的優勢並不明顯。

在現在這個時代,很難說最終誰會獲勝,但兩家公司的全面競爭已經開始了。這兩家公司都是我國科技力量的傑出代表,是我們的驕傲。希望能夠湧現出更多像華為、阿里這樣的科技型企業。這樣,世界科技的主動權才能牢牢的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裡。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經驗和總結,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和建議,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

匯聚魔杖


人工智能AI是這些年的一個大趨勢。無論是華為還是阿里,在這一領域都是非常不錯的。要想對比兩者前景高低,可以從行業前景的判斷的四大方向來進行分析:

1、 市場規模

前景好不好,市場是關鍵,沒有市場需求的產物是無法商業化。當然AI是有非常大的市場需求的。它可以替代很多重複性的工作。下面先從整體來看市場需求:

① 全球市場

根據2019年德勤發佈的《未來已來·全球AI創新融合應用城市及展望》報告,我們可以看到,全球AI市場在不斷增大。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從2017年的6千9百億美元,到2019年的1.9萬億美元,AI市場規模年平均增速達到了50%。根據德勒的預測:到2025年,全球AI市場可以達到6.4萬億美元。市場規模相當大。

②中國市場

看完全球市場,我們再看回中國市場。中國市場在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下,迅猛發展。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從2017年的216.9億元到2019年的497億元,年平均增長率也在50%左右。預計到2020年底,中國的AI市場規模將達到706億元

③阿里和華為

從上面預測來看,2020年光中國的706億元市場。假設阿里和華為各自能拿到2%,也有15億元的規模。對阿里和華為來說也是不錯的市場前景。如果拿到10%,就有70億。對於這些公司來說是相當可觀的了。

2、產業生態對比

人工智能目前的產業生態主要包括: AI芯片、語音識別算法、圖像/視頻識別算法、智能攝像機、機器人等。在這些領域,華為和阿里都各有不少產品

  • AI芯片領域:華為有昇騰芯片、海思芯片,還自研AI框架MindSpore,並組合了atalasAI計算平臺;阿里有平頭哥AI推理芯片——含光800;兩家都有芯片,但華為由於通訊領域的強項,跟政府合作項目比較多,個人認為Atalas、海思會更有市場前景。

  • 語音識別算法:國內主要還是科大訊飛和百度。阿里自研也就只有一個DFSMN語音識別模型。還有待完善;華為尚未看到有啥語音識別自研算法。從這裡看兩家都還是得藉助別人技術來提供產品。但個人從華為研發的投入來看,它的產品市場化會更好一些。

  • 圖像/視頻識別算法:國內主要還是曠視、商湯、雲從、依圖、在人臉識別領域非常強大,海康、大華在智能視頻分析有產品。至於華為和阿里在這塊都算不上什麼。

  • 智能攝像機:華為有海思芯片的攝像機,雖然建樹不多但已經起步,並且可以為海康、大華等視頻監控大廠商售賣海思芯片。建設安全可控的智能攝像機。而阿里在這一塊尚未有太多建樹。

  • 機器人:這是一個AI的綜合體,華為已經有硬件機器人原型,而阿里尚無原型,可能 還在達摩院研發。

3、人才對比

人工智能的成敗和人才有很大關係。是一個非常依賴高尖端軟材的行業。無論是華為還是阿里,都有自己的人公智能團隊。

  • 華為人才團隊:從網上報道來看:華為在2018年就投入15億美元,有5000人左右的AI研發團隊。

  • 阿里達摩院:初期計劃引入 100 名頂尖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相比華為研發人員還是少了些。

4、 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能力是AI快速發展前景的重要能力。華為和阿里都有自己的研發,自然也就有各自的技術創新。

  • 華為創新:截止2017年底,華為累計獲得專利授權74307件,累計申請中國專利64091件,累計申請外國專利48758件,其中 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

  • 阿里創新:主要是達摩院,達摩院主要引進了不少科學家撐門戶。不管是不是掃地僧,專利和華為是無法比的。

結束語

從上面四個方面對比來看,在人工智能AI這方面,市場前景很好。但華為無論是人才、創新、生態都比阿里強太多了。我更看好華為。


數智風


很高興回答您的這個問題。

人工智能是社會發展的驅使,作為中國頂尖民營科技企業的代表,華為和阿里巴巴在中國乃至全球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華為有手機、海思芯片、鴻蒙系統,阿里有淘寶購物、支付寶等。它們兩家誰的AI發展前景更好,我們從以下幾方面來做個比較分析:

1、華為的人工智能

華為手機銷量持續擴大,並將自主研發的新一代Ai芯片用於手機上,華為在人工智能領域是少數幾家真正具有端、雲、芯開發能力的公司。華為提出在智慧互聯時代,要實現端、雲、芯協同的智能體驗,通過華為終端、華為雲服務、華為芯片,為消費者提供全連接服務、流暢和穩定安全的綜合體驗,打造智能手機、PC、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車聯網以及VR、AR等全場景智能生活。

2、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

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領域主要包括:

A、基於對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方向和使用場景的預判,針對每個人的大數據分析而畫像,根據其個性化、差異化和訂製化特性用人工智能進行精準推薦。

B、結合無人駕駛汽車的車內工作和生活消費場景,打造阿里ALiOS系統,驅動萬物智能。在IoT領域持續增加投入,面向汽車、IoT終端、IoT芯片和工業領域,研發物聯網操作系統,整合原YunOS移動端業務,配備觸控電容屏,以地圖為桌面,實現精微語音交互、遠程控制、智能地圖,在雲端開啟“自學習”等技能,享受豐富的出行生活服務。

C、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硬件方面也初露鋒芒,阿里智能音箱、天貓路由以及投影儀天貓魔屏都是很好的產品。

達摩院正式成立,並組建了芯片技術團隊進行AI芯片的自主研發,並全資收購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2018年9月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CTO、達摩院院長張建鋒宣佈,阿里將把此前收購的中天微和達摩院自研芯片業務整合成一家獨立的芯片公司——平頭哥半導體公司,構建以ALiNPU智能芯片和嵌入式芯片為核心的芯片戰略,推進雲端一體化的芯片佈局。

阿里騰訊在人工智能領域是屬於軟件強大硬件稍遜的狀態;華為硬件夠硬,軟件也不差,人工智能的心臟就就Ai芯片,血液就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處理算法。

從長遠來看,華為掌握了芯片、5G和手機等,在人工智能未來具有主動性,所以發展前景會更好一下,當然阿里的人工智能實力也非同小可,不容小覷,未來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是不可限量。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您滿意。


深圳科技資訊


這個問題上面,還是看好阿里巴巴多一些。

原因很簡單,AI這玩意,數據很重要,在前期硬件和算法差距沒有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情況下,數據多的就更容易贏。

目前阿里是起步早,數據多,本身水平也高,人才也不弱,軟硬件結合。前段時間出的含光芯片就很不錯,加上各類APP數據加成,雲市場經驗份額雙加持,說實話我覺得國內很難有廠商可以在AI方面打敗阿里……騰訊要是也做一做硬件血拼我覺得可能有機會,但是人家不搞啊。

華為的優勢主要是硬件,極其強大的硬件,國內遙遙領先的芯片設計能力(國內對手真的太菜了……)和雄厚的資金使得華為在有關這方面的領域只要願意發力,都可以做的很不錯,主要是時間問題。

本來呢,如果華為只做硬件,阿里就搞搞算法,二家合作,或許也不錯,但是兩家都很有野心……阿里弄平頭哥,華為搞全場景服務,註定了兩家將來會血拼……這個是好事情,兩家公司有夢想,很爭氣,就算競爭了一方落敗,但是我國因此出現了一個頂級的AI玩家,挺好。

目前阿里在市場佔有情況和數據量上面看起來是遙遙領先的,我不太看好華為和阿里的競爭……除非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1. 華為全力以赴在AI上面發力,把AI的地位放到運營商業務一樣高,每年瘋狂砸錢進去,挖人和團隊,做研究。而阿里作為上市公司這方面會被股東限制得死一些,長久下去華為會勝利。
  2. 我國對APP權限的管控更加嚴格,阿里做的不好,阿里系APP市場份額下跌。騰訊趁機發展,在雲市場也咬阿里一口……

高琅琊


華為和阿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公司。華為是一個通訊公司,主要產品是基站和手機。華為科研的投入主要集中在通訊設備和芯片設計方面。華為產品再拓展的方向是筆記本,電視機等消費產品。總的來說,華為目前在AI方面的投入比較少。阿里是一個網絡科技公司,下屬除了淘寶還有世界雲計算前三的阿里雲,科研與產業相鏈接的達摩院,還有眾多的類似平頭哥的科技公司。此外,阿里自身設置阿里投資部門,通過收購或參股等方式在美國,德國,以色列等科技強國進行了量的戰略佈局。在國內,阿里還投資了中芯國際等大量上市科技公司。bat加上華為等中國大廠中,阿里在科研戰略佈局方面遠遠地走在最前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