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人民幣資產避險價值增強

新華財經北京3月17日電(記者韓婕)在多國央行緊急降息、美聯儲“三箭齊發”的背景下,中國央行16日實施定向降準,釋放長期資金5500億元,同時,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1000億元。不過此次1年期MLF操作利率仍為3.15%,與前次操作相同。

行業分析人士指出,我國貨幣政策保持定力,既是對正常貨幣政策的堅守,也為應對未來不確定性風險預留了更大空間。面對當前全球央行競相寬鬆以應對黑天鵝之際,頗具韌性的人民幣資產正獲得國際投資者進一步青睞。

中國保持穩定貨幣政策

隨著境內疫情放緩,中國金融市場近來的平穩運行也讓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專家指出,儘管美聯儲自3月來兩度緊急降息150個基點,本週中國央行仍維持MLF利率不變,分析料未來政策將“小步慢跑”。

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引發風險資產拋售大潮,中國資產亦難以倖免。不過對比國際市場的“蹦極”行情,境內金融市場相對穩定。綜合摩根資管、瑞銀資管、百達資管、法巴銀行和富達國際基金等投資人士分析指出,隨著美國重新邁向零利率,中國的政策空間更充裕,在人民幣相對穩定預期加持下,股債市場均具有吸引力,特別是豐厚的中國和美國利差之下,將積極增持中國債券資產。

百達資產管理公司大中華區債券業務主管Cary Yeung指出,中國債券和其它資產相關性較低,對市場波動也較不敏感,使得國債和國開債具備優勢。“我們認為對外國投資者來說,中國債券的收益率仍頗為豐厚,加上相對穩定的貨幣,現在是一個良好的進入時點,”

他強調,目前進口收縮、中短期出境旅遊的減少、以及中國和美國等發達市場利率分化的加大,都將支持人民幣穩定。隨著美國開啟寬鬆週期,中國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空間更為寬裕,並且不會刺激人民幣貶值。他同時表示,由於油價暴跌減輕了通脹的壓力,央行寬鬆力度或許不如美聯儲如此猛烈,但寬鬆週期有望持續更長時間,並推動債券收益率進一步下行。

美聯儲3月16日宣佈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限降至零,還將數千家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降至零,同時推出7000億美元的大規模量化寬鬆(QE)計劃。

行業專家指出,在海外央行爭先降息之際,我國貨幣政策保持定力,既是對正常貨幣政策的堅守,也為應對未來不確定性風險預留了空間。專家指出,我國政府債務率和財政赤字水平處於全球中等水平,擴張財政政策的空間相對較為充足;貨幣政策仍處於正常狀態,進一步降息、降準的空間也比較大。不過,要避免“大水漫灌”,侵蝕前期穩槓桿防風險政策的成果。在此背景下,可實現“精準滴灌”的結構性政策或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人民幣匯率呈現長期平穩波動

數據顯示,3月16日從A股撤離的北向資金達到約70億元。其中不少海外機構都是拋售A股籌資,救急歐美市場投資組合保證金缺口。與海外機構拋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不少長期投資型機構卻擔憂美聯儲大幅降息與啟動QE,導致美元美債資產趨於下跌,轉而積極加倉人民幣資產避險。

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3月17日,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開盤跳漲逾百點,收復6.99關口,與此同時,離岸人民幣對美元短線拉昇逾150點,17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7.0094,升破7.0關口,較前一交易日下調76個基點。

一位資深交易員指出,當前避險情緒仍主導市場,離、在岸美元流動性緊張狀況延續,且購匯需求較旺盛,拖累人民幣走弱;不過,考慮到中國境內疫情態勢趨好且政策空間充足,人民幣短期料維持寬幅波動。該交易員同時稱,目前看人民幣總體在區間裡保持穩定,不過需要關注輸入性疫情防控的措施和結果,“如果中國境內疫情因此再度爆發的話,對人民幣會產生一定壓力。”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宏觀策略主管劉立男認為,儘管當前美元流動性緊張令一些機構下調了人民幣債券配置,但這反而給更多海外投資者帶來加大長期人民幣資產配置的機遇。他指出,伴隨多國央行接連降息令全球資產收益率下調,加之中國貨幣政策趨於寬鬆,都將推動人民幣債券市場看漲情緒升溫,帶動人民幣匯率平穩反彈。正是海外長期投資機構的加倉人民幣資產,令人民幣境內外匯差隨之收窄至100個基點以內,令投機資本無法利用境內外匯差套利交易擴大人民幣波動幅度套利,反而有助於人民幣匯率走勢平穩。

行業專家普遍認為,就目前總體來看,中國資本市場運行總體平穩,人民幣匯率雙向小幅波動,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供求保持基本穩定。雖然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會造成人民幣匯率短期承受一定的壓力,但隨著市場恐慌情緒的緩解,其壓力將有所減弱;中長期來看,人民幣穩健的基本面價值將重新凸顯。

國際投資者青睞人民幣資產“避險”

3月17日,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肖遠企表示,近期,境外投資者已經在購買人民幣資產,作為避險資產。數據顯示,境外投資者在今年2月淨買入了至少755.6億元中國債券,創五個月來最多,核心品種為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截止2月末總持債規模達2.28萬億元。

儘管美聯儲大幅降息未能助推人民幣匯率跳漲,但它也給人民幣匯率長期平穩波動奠定了新的基礎。專家分析,由於美聯儲大幅降息後,10年期美債收益率從0.98%驟跌至0.769%,令中美利差(10年期中美國債收益率之差)擴大至198個基點,有助於吸引更多海外投資機構加倉人民幣債券避險,帶動人民幣需求與匯率雙雙趨於上漲。

瑞銀資管和摩根資管表示都在買進中國債券,貝萊德也計劃增持。除此之外,瑞銀資管亞太固定收益主管Hayden Briscoe稱,“我們正在買進中國的在岸和離岸債券,”他指出,隨著美元承壓,中國央行料會努力將美元兌人民幣維持在6.95-7左右。“在全球避險的環境下,很多的波動率都在上升,但是人民幣具有不錯的韌性。”Hayden Briscoe稱。

據悉,目前不少資金寬裕的海外長期投資機構已計劃加倉人民幣債券等新興市場資產,原因是美聯儲大幅降息與啟動QE計劃,一旦令美國資本市場度過美元流動性緊張狀況,大量熱錢將迅速湧入新興市場,有助於提振人民幣資產等新興市場優質資產估值提升。

專家指出,中國金融市場在經歷前幾年的深度調整和巨幅波動之後,在本輪國際市場動盪之中,反而看似更加穩定。人民幣匯率去年受貿易摩擦影響“破7”,今年以來則在7元上下保持雙向波動,對一籃子匯率更是強勢攀升,A股今年表現強於美股,對比下挫26%的標普500指數,上證綜指跌幅僅不到9%;國債市場上,中國和美國10年期國債利差落在約190個基點的逾六年高點附近。

劉立男表示,儘管美元流動性緊縮令部分海外投資機構暫時下調了人民幣債券配置力度,但考慮到2月底人民幣國債納入摩根大通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以及中國貨幣政策趨於寬鬆等因素,未來每月海外資金流入人民幣債券的規模仍將達到25億-30億美元,甚至不少海外長期投資機構認為目前是他們加大長期人民幣資產配置的最佳機遇,進而帶動人民幣匯率持續平穩波動。

香港中資基金業協會副主席杜洋指出,在目前疫情和油價雙重裹挾之下,國際環境日趨複雜,投資者焦慮、恐慌之際肯定會撤離風險資產,中國資產也不例外。從更長期來看,中國在這次疫情中展現出來的治理能力,在經濟復甦之後也會增加國際投資者的配置信心。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佈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