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調控“以我為主”預留政策操作空間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3月16日,央行實施定向降準,釋放長期資金5500億元。同時,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1000億元。不過,此次1年期MLF操作利率仍為3.15%,與前次操作相同。

在多國央行緊急降息、美聯儲“三箭齊發”的背景下,中國人民銀行不為所動,凸顯貨幣政策“以我為主”。分析人士指出,MLF操作利率未調不妨礙本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繼續下降。我國貨幣政策保持定力,既是對正常貨幣政策的堅守,也為應對未來不確定性風險預留了更大空間。

央行MLF利率按兵不動

央行3月16日發佈公告,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1000億元,中標利率為3.15%,與此前持平。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剛剛公佈的1至2月宏觀數據顯示,疫情對年初經濟運行帶來了一定負面影響,需要貨幣政策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為此,中國央行在2月先於美聯儲下調政策利率。3月以來複工復產節奏明顯加快,二季度經濟增速顯著回升的態勢已經顯現。在此背景下,當前貨幣政策的重點是保持流動性充裕,針對中小企業等薄弱環節強化定向滴灌。連續大幅下調政策利率會快速消耗政策空間,短期內對實體經濟產生的效果相對有限,不利於控通脹、防風險等政策目標。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此次MLF利率未下調,並不影響LPR持續下行。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預計,3月20日,1年期LPR仍有可能下調。當前我國正處於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發展的關鍵時期,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依舊是貨幣政策的核心與關鍵。因此,繼續推進LPR改革,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金融機構的LPR貸款定價主動調降,促進企業實際利率降低,既急迫又必要。

為應對風險預留空間

美聯儲週一(3月16日)宣佈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限降至零,還將數千家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降至零,同時推出7000億美元的大規模量化寬鬆(QE)計劃。降息、降準、QE“三箭齊發”,著實罕見。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在海外央行爭先降息之際,我國貨幣政策保持定力,既是對正常貨幣政策的堅守,也為應對未來不確定性風險預留了空間。

分析人士指出,我國政府債務率和財政赤字水平處於全球中等水平,擴張財政政策的空間相對較為充足;貨幣政策仍處於正常狀態,進一步降息、降準的空間也比較大。不過,要避免“大水漫灌”,侵蝕前期穩槓桿防風險政策的成果。在此背景下,可實現“精準滴灌”的結構性政策或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總量政策方面,國金證券宏觀邊泉水團隊認為,本次降准以後,預計今年可能再降準兩次。

政策有望繼續加碼

專家認為,後續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均將進一步發力,圍繞穩就業和穩增長進一步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

“整體來看,預計二季度是政策密集出臺窗口期。”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分析,財政政策層面,後續有望採取進一步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規模、適度提高赤字率的總量措施,針對特定行業和企業,還將有增值稅減免等措施,進一步為實體企業減負。

中國銀河證券分析師張宸表示,財政政策預計仍會成為本輪逆週期政策重點,但是財政空間運用會比較謹慎,在投資方向上會多加考慮,不會搞粗放的財政擴張。在投資邊際產出效率不斷遞減的當下,有關部門在運用財政工具實施中長期投資以激發經濟活力方面,應會進一步開拓思路,以完善我國當前發展進步進程中仍亟待解決的一些短板為核心,展開廣義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

“逆週期調控亟需發力,本次疫情對中小企業負面影響較大,中小企業是我國穩就業主力軍,這需要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採取結構性政策進行精準幫扶,定向貸款支持及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幫助中小企業積極復工復產。除貨幣財政政策外,仍可期待‘準財政’在基建端發力,如政策性金融和特別國債。”平安證券分析師陳驍團隊表示。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