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縣故城如何“新生”

北京路縣故城如何“新生”

路縣故城遺址位於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的北部,是一處以漢代城址為主體的大遺址。自發現至今,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依次發掘了城內主幹道、南城壕東段和東城牆北段等遺蹟,建構起城址的主體框架,闡釋了城址時代和形制等基本問題。

沉睡千年後,路縣故城遺址將以新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目前,路縣故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已啟動國際方案徵集,預計2022年博物館等建築主體完工。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也開始建設。

這可以看做是北京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考古遺址公園。

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城址

歷史可上溯至公元一世紀

2017年4月,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路縣故城遺址是西漢時期漁陽郡下轄路縣的治所。既是北京最重要的大遺址之一,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遺址。城址總面積35萬平方米,整體平面形狀為方形。現存城址埋藏於地下,城牆保存較為完好。城牆外周為城壕(護城河),城外西部為生活生產區,東北、東南、南部等地有墓葬分佈。經考古發現,這座遺址的城牆、城壕、城內遺址區、城外居住區、手工業區和墓葬區,構成了完整的城市體系。此外,這座建設時間不晚於西漢中期的古城,也將通州城市副中心城址所在地歷史,實證至公元一世紀前後。

截至目前,考古建設已經初有成效:通過對城外西南部和南部的遺址區的發掘考察,城外遺蹟的特點已有所瞭解;而通過對3000餘座各個時期的古代墓葬的清理,墓葬和隨葬器物的演變軌跡也變得越發清晰。

此外,伴隨考古發掘,大量遺蹟和文物重現世間。先前發掘的多座漢墓中,有甕棺葬,年代可追溯到戰國晚期至西漢時期。該類墓葬以兒童葬為主,成人葬也有分佈,排列有序、組合多樣。墓中出土的器物,也是種類繁多、數量龐大且形制各異。比如,被學術界稱為“燕式釜”的夾砂紅陶釜,是燕文化的核心器物之一,其自身價值不可小覷。還有各類陶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而且,當年的“當地人”食物種類比較豐富,種植五穀並豢養六畜;房屋建築材料多樣,實用與美觀兼顧;男耕女織,日常生活多彩。

路縣故城遺址的保護利用速度

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路縣故城遺址,屬於城市型遺址,在保護方面難度較大,因為要受到來自規劃與現狀的雙重挑戰。遺址發現之初,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就已基本成形;遺址區域現狀被城市幹道、鐵路等分開,遺址的完整性遭到較大破壞。不僅如此,遺址保護還面臨考古發掘持續進行、保護對象陸續增加的動態狀況,以及行政辦公區快速建設所造成的建設條件不斷變化的緊迫局面。

在此情況下,通州區政府公佈了路縣故城遺址保護規劃,為下階段遺址公園內開展考古發掘、綠化建設、水系建設提供了最為重要的保障。2019年春,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如期啟動。如今,城牆堆土及公園主入口區域的景觀營造已初步實現,考古發掘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成為北京市首個主動實施、具有現代意義的考古遺址公園。

在此之前,北京已有多個考古遺址公園。號稱“中國首個考古遺址公園”的圓明園其實是先被賦予“公園”後進行考古發掘。北京周口店遺址公園雖然是先考古後建園,但那是古人類遺址而不是聚落遺址。

更值得關注的是,相比之前出現的考古遺址公園,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從規劃到實施,推進週期很短。1988年6月,圓明園遺址公園建成開放,但到2000年,才出臺《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而路縣故城遺址2016年在考古勘探中被發現;在201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就著手將路縣故城文物保護納入城市副中心建設整體規劃;2019年便開始落實《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規劃》。

2020年2月17日,北京市《2020年市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分工方案》指出,在加強老城整體保護,修復歷史文脈和衚衕肌理同時,也要重點推進箭扣長城三期修繕工程、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考慮到科技、環境等條件尚未成熟,路縣故城遺址的保護、展示手段均為其未來發展留有餘地。(郎玉茁 齊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