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說假如房價大幅下跌,會促使很多人安心做實業,對此你怎麼看?

信念與奇蹟


是的,如今搞得租金高貴,人工高貴,東西又賣不出去,有幾個人願意拿高價錢跟你買運用差不多的東西呢?或許有,可千人能有幾個?


草民不服9


在房價面臨下跌的大背景下,一方面剛需們喜上眉梢,盼了這麼久,房價總算要跌下來了。而另一方面,有人就開始擔心萬一房價出現大跌,會不會造成大量失業呢?

房產開發商的相關人員會失業。減少支出,節約成本,大家都會懂。在房價下跌之後,缺乏足夠的利潤保障,開發商相應拿地、開工也會減少,這樣不少建築工人和農民工也會失業。

專家表示:“如果房價暴跌,不但不會引起大量失業,反而會促進就業,人均收入也會提高”!如今的高房價嚴重擠壓了實體經濟,房產經濟一家獨大的局面潛伏著巨大危害!

如果房價平穩下跌,則主要是指慢慢地下跌,讓房企能夠比較好地控制住風險,並在管控風險過程中適應市場變化。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房價下跌不僅不會讓很多人失業,反而會增加就業。

房地產本身的就業,在沒有出現市場明顯衰退的情況下,是不會出現問題的,是比較平穩的。其他領域的問題,已經經過近幾年的認真化解和消化,矛盾基本得到解決,不會對就業帶來太大壓力。


常航學士


假如房價大跌會使很多人安心做實心嗎?

1.高房價只是影響中國實體經濟的因素之一。

房地產仍是中國產業之柱之一。房地產涉及的產業鏈非常廣,比如鋼鐵,水泥,建材,傢俱等等。如果房價大幅下跌,對中國經濟傷害遠大於利益。

過去20年房金時代,炒房使的房價的確過快增長,出現了泡沫。銀行的貸款,居民的存款都流向房地產行業,脫實向虛,實體融資難,融資貴。使得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大量倒閉或者外移。

國家現在採取限購限貸“房往不炒”的政策來抑制房價漲幅過大,打擊炒房者。

2.另一個因素是企業產能過剩。

企業需要進一步進行產業升級。然而很大一部分企業仍然沒有認識到中國市場及傳統出口歐美市場已由增量變為存量市場。每個行業進行優勝劣汰是必然的,每個行業最後都只會是有技術,有品牌的的頭部企業才能強者恆強。比如家電行業美的,格力,海爾。

所以,房價大幅下跌並不能完全解決很多人不能安心做實業的問題。

關注我,創業投資不失手。閱過留痕,手有餘香


理查德頻道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房價不是一天漲到這麼高的。假如房價大幅下跌,也不一定短時間利好實業。


世界上有三大著名資產:美國股市、日本債券和中國房地產。有人看空,有人看漲,但是多數人不希望突然發生變化。即便財智成功本人一直認為全國房價腰斬後再降一截才是合理水平,依然不希望這樣的結果在兩三年內就迅速實現,五至十年才更加穩妥。


這裡我們應該認識到,市場具有自我調節作用,資金會向回報更高的領域匯聚。即便是房價大幅下跌了,實業回報率不夠高的時候,依然難以吸引更多投資。


低端製造業之所以向東南亞國家流動,核心因素就是資本追求更高回報,去尋求成本更低的地方。


實業之所以利潤低,房價是第一因素,為了買房租房,打工者不斷提出越來越高的薪資要求,進一步推高企業經營成本。


那麼,房價大幅下跌後實業就會更好嗎?


不一定。


實業要好,成本降低只是一方面,消費市場旺盛才是更主要的。如果房價大幅下跌,但是就業率沒有提高,工資水平沒有提高,消費方面就難以明顯提升,實業環境就不會有大的改善。


世人熙熙,皆為利來,世人攘攘,皆為利往。人們做實業是為了賺錢,如果投資實業還沒存到銀行的利息高,還要費心費力,遇到各種事情還要求人,貨款要不回來,貸款很難,做了產品賣不出去,想想就很累。


房價大幅下降,長期來看利好實業,但是怎麼降,何時降,以什麼樣的姿勢和速度降,這都是大學問。實業向好則需要更多的利好因素,關鍵是長期政策扶持。


財智成功


有專家說,如果房價大幅下跌,會促使很多人安心做實業,事情真的會這樣嗎?我們來分析一下。

1、現在的房價下,企業家們是不是在安心做實業?

最近10年來,可以說是我國房地產行業成長最快的階段,投資房地產也是最賺錢的,所以我們看到,國內的富豪榜中地產富豪特別多。

但是我們也看到,有很多知名企業家,並沒有參與到房地產之中,比如,華為的任正非,福耀玻璃的曹德旺,以及馬雲、馬化騰等等,雖然房地產市場具有很大的誘惑力,但是他們並沒有把精力轉移到房地產市場。

房地產對他們有沒有影響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華為為了員工的住宅問題從深圳遷出部分員工,曹德旺也對地產進行過一些批評,這說明雖然他們沒有涉足房產,但是房產對他們實體企業的生產造成了一定影響,讓他們不能安心。

2、房產大幅下跌,會不會讓企業家安心做實業呢?

很多人都希望房產價格大幅下跌,這樣老百姓買房子就可以少花錢,但是如果房地產價格真的大幅度下跌,對實業來說是好事情嗎?答案也是否定的。

房地產作為國家的一個重要產業之一,它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地產投資不但可以拉動鋼筋水泥等建材企業的發展,也可以促進彩電,空調,冰箱等家電行業的發展,還能夠提供建築、裝修,物業等多渠道就業。

如果房價大幅度下跌,很多人可能會因此失業,這對實體經濟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情,企業家也不可能安心做實業。

所以,我認為題目中專家的觀點是不正確的,要想讓企業家安心做實業,應該是控制房地產行業的暴利,停止對房地產開發商的特殊信貸支持,讓房地產企業和其他企業一樣,享受同樣的政策支持,公開准入,公平競爭,這樣大家就會安心做實業了。


互金直通車


這個肯定是這樣的,不用看別的就看日本,日本房地產泡沫破例之後,這個幾十年對經濟雖然產生巨大影響,但是實體經濟卻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我們國家過去十年,太依賴於房地產了,導致房價過去十年飛速上漲,讓房貸成為一個家庭最大的經濟負擔。

房價飛漲的時候,就會有很多做實業的公司也參與了炒房,重心變成了炒房,而不是經營自己的主業,這樣的後果就是放價越來越高,實體經濟越來越差。現在這次疫情的影響更是巨大,這個時候如果還想讓房價上漲,那麼後面將會出現暴跌。

我認為這個時候應該讓房價迴歸理性,讓房價回落到一個合理的位置,不要讓房貸再成為一個家庭,幾代人的負擔。沒有了房貸的壓力,年輕人才有更多的時間去實業。而做實業的公司見炒房沒有了利潤,他們自然也不會再去炒房,而是專心經營自己的主業。


月牙亮投


房價大幅下跌,會促進很多人做實業,倘若不考慮其他,單純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此前房價瘋長,很多人憑藉房產實現了財富自由,吸引無數人參與其中,助推房價走高。此前有上市公司財報虧損,結果賣了幾套房盈利了,這對安心做實業的人來講是一種巨大的諷刺,企業風風雨雨賺的錢,不如投資幾套房子來的快。

長此以往,還有多少人安安心心做企業,堅信實業強國,只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將資本投入到房產領域,企業融資發展環境會更加艱辛,這也是國家為什麼幾次減稅降費,降準釋放流動性,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市場是一個零和遊戲,市場的貨幣總量也是有限的,大量的貨幣流入房產領域,勢必會造成其他領域資金流動性壓力。

國內居民財富比例嚴重失調,近7成的財富流入和沉澱在房地產流域,而國際成熟經濟體制比例在三四成左右,此長彼消,房地產的強勢勢必會影響其他的發展,單純靠房價支撐的經濟增長並不能持續,因為其中蘊含了泡沫,添加了投資價值屬性,就好似當年的鬱金香🌷泡沫。在全球經濟來看,中國的房價也不低。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從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來看,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扣除價格因素,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6523元。我們在簡單看下房價,一線城市動輒幾萬幾十萬一平的房子我們先不說,我們以二、三線中間城市為例,這類城市的房價一般處於8k—3w之間,我們以1.5萬為例,一個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每年6萬左右,只能買4平米房子,倘若貸款,勢必擠壓了其他消費,透支了未來的消費力。

我是Roseview財經,更多問題敬請關注,歡迎一起交流討論,希望對您有幫助。



Roseview財經


有一定的道理。

有一個印象很深的案例。我們的一個客戶是做化工材料的,他自主研發了幾個專利,想找一個投資商投資建廠。他說他自己吃了多次的閉門羹以後,才找到我們希望能有人投資他的項目見一個材料印刷廠。

我們看了他的項目可行性報告後,說實話是覺得挺好的,這是一個可以造福大眾的印刷塗料,安全環保。最大的問題是利潤率偏低,除去成本和稅率,大約只有10%左右的年收益,找到了幾個投資商洽談後,都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們覺得建廠房這種投資,不如投資一些房地產、互聯網產品見效快、收益高。而這10%的利潤率實際上在印刷行業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可見整個行業的利潤率有多低。


房地產對於實業的擠壓是清晰可見的。


但是擠出地產泡沫不等於降低房價,千萬不要混為一談!

一是做實業的人很多都有投資地產哦,房價下降很有可能是致命的打擊。

二是房價下降只是結果,真正引發房價下降的可能就是經濟危機,那勢必會連累實業的,造成整個宏觀經濟的下滑,誰的日子都不好過。

三是房價下降,熱錢從地產行業流出,也不一定會流入實業,股市也是一個渠道,境外投資也是渠道,包括互聯網行業的投資,渠道很多真的不一定投資實業。


從目前來看,國家的政策方向是很明智的,讓金融服務實體,迴歸實體經濟,而不是讓地產降價。有的時候看表面,容易劍走偏鋒!


家族財富密碼


雖然最近幾年專家的名聲越來越不好,專家更多的時候會被廣大網友稱為“磚家”,但有些專家說房價大幅下跌會促使很多人安心做實業,這個倒是挺有良心的。

過高的房價會對實體經濟產生擠出效應。

過去十幾年,我國很多城市的房價都經歷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很多城市的房價已經上漲了兩倍甚至三四倍以上。

但是跟房價高速上漲相比,大部分人的收入增長水平相對是比較低的,過去十幾年我國每年工資水平平均增速也只不過是10%左右。

也正因為如此,大家的購房成本越來越高,房價收入比也是越來越高,目前我國很多城市房價收入比已經達到20以上,個別城市甚至達到30以上,相當於很多人要連續工作30年以上才能夠買一套房。



也正因為房價比較高,所以過去幾年高房價已經對實體經濟形成了實質性的擠出效應,這種擠出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促使資金流向樓市,實體經濟資金不足。

在房價不斷上漲的背景之下,很多資金都更傾向於投入到樓市當中,而不是投入到實體經濟當中,因為投資樓市獲得的潛在收益要比做實體經濟更多。也正因為如此,過去幾年很多資金都從實體企業流出來,然後流入到樓市當中,比如東南沿海有一些城市,就有很多本來做實業的人放棄做實業,把工廠賣掉之後拿錢去炒房,結果他們投資賺的錢比那些老老實實做實業的人還要多。

如果有很多資金流入樓市,而實體經濟得不到有效的資金支持,那麼實體經濟就會缺乏後勁。

第二、高房價抑制了大家的消費潛力

我國有14億人口,但目前我國每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只不過是41萬億左右,我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以上,但我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卻比美國還少。

雖然過去幾年我國已經推出了很多措施,振內需促消費,但效果並不是很明顯,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每年的增速一直處於下降趨勢。



而我國的內需中所以得不到有效的激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反而呈下降趨勢,我認為這裡面跟高房價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在高房價之下,大家的購房成本很高,不論是首付還是月供都比較高,這就導致大部分人的月收入都用來支付房貸和首付,所以大家沒有更多的錢去消費。

而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消費的拉動,對於我國這樣人口大國來說,如果消費潛力能夠得到釋放,實體經濟同樣會得到很大的發展,而假如消費被抑制了,實體經濟同樣也會受到影響。



房價下跌有助於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讓大家安心做實業。

在高房價之下,很多人的心根本不在實體經濟之上,大家的心都跟著房價走,對於那些有錢的人來說,他們會想著怎麼去投資房產獲利,而對普通工薪族來說,大家是想著怎麼攢錢買下自己的房子,結果很多人都被房價給綁住了,根本沒有心思去做實體經濟。

所以想要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我認為就必須讓大家從高房價的束縛當中解放出來,假如未來房價下跌了,大家購房的成本下降了,投資炒房的獲利空間減少了,我相信會有更多的資金,更多的人願意投入到實體經濟當中。

如果某一天做實體經濟的利潤比炒房的利潤更高,我相信對於那些有錢人來說,他們會更願意把錢投入到實體經濟當中,把錢投入到創新研發當中,這樣無論對於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還是促進我國創新以及技術的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與此同時如果房價下跌了,老百姓買房的成本下降了,大家會有更多的收入拿去消費,而一旦消費起來了,反過來也會刺激實體經濟的發展,畢竟市場需求大了,實體經濟的利潤空間就會增多,這樣大家會更積極的去做實體經濟。

所以控制房價過快上漲,讓房價迴歸到合理的水平,我認為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不過目前房地產作為一個支柱型產業,它牽扯到的面太多,除了房地產行業本身之外,它還會影響上下游更多的產業鏈,還關係到很多人的就業,所以過去幾年雖然我國的房價相對比較高,但很多地方都沒有足夠的魄力去控制房價下降,因為這是牽一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

但是在這次疫情之後,我國很多行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房地產本身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既然大部分行業都受到影響了,那還不如破釜沉舟,直接推出一些房地產有效調控政策,讓房價得到控制,這對於促進經濟良性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大家不再被高房價所束縛,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願意把時間,把金錢,把精力投入到實體經濟當中,然後安安心心的去做實業,這對於保持國民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