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宅院,宋理学家朱熹散落武宣的一支裔族


朱家宅院,宋理学家朱熹散落武宣的一支裔族

东乡凤阳村朱家宅远眺(覃世传)

朱家宅院,宋理学家朱熹散落武宣的一支裔族

(文章和图片曾在2010年发表在来宾日报)

现今留存仙城大地的郭松年庄园、黄肇熙庄园、刘炳宇庄园等几大地主庄园建于民国年间,均以规模宏大、装饰精美扬名海外,而东乡镇朱家宅、刘家宗祠、武魁堂等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典民居建筑,虽然格局较小,却因为古扑庄重,积淀历史尘埃而被世人所厚爱。

东乡镇凤阳村朱家宅,就以其古老风格、精美壁画而吸引越来越多慕名造访的客人。武宣新闻中心主任陈德仁在《揭秘武宣近代壁画群》上这样描写凤阳朱家宅的壁画:“壁画保存最多最好的当数凤阳村的朱家大宅。整个大院分四进两侧,不管是屋檐还是山墙全部绘满了长1.2米,宽0.8米的壁画。“秋日画意”、“群鹿小憩”、“双公报喜”、“鹰鸭渔鲤”等130多幅雕龙画凤,游鱼花鸟,卷草缠枝等彩绘琳琅满目,栩栩如生。“双雀高官”一幅画在精美无比的众画中没什么特别之处,但以红、蓝、黑为基调的壁画却将主人的创意表达的淋漓至尽……吉祥这个特殊意义就通过各种艳丽的花纹色彩迎来了居家百代不衰。

凤阳朱家房子上的许多壁画那么漂亮呢?一次笔者和文友——现在武宣县人力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的朱翠蓉在网上闲聊,谈到凤阳村朱家的来源,是否也和朱元璋有关系呢?因为朱皇帝的家乡是安徽凤阳。朱翠蓉对家族历史不是很了解,但知道笔者想考究武宣朱家的来龙去脉,她同意带笔者到她的老家东乡镇凤阳村去。

朱家宅院,宋理学家朱熹散落武宣的一支裔族

雕龙画凤的朱家祖祠神台

朱家宅院,宋理学家朱熹散落武宣的一支裔族

凤阳朱家宅墙上,画家李景华的题款还清晰可辨

二访凤阳村朱家,揭开有些神秘色彩的迁移历史

第一次去凤阳朱家宅,是下班后,由于当时天色已晚,笔者只是拍了一些朱家宅墙上的壁画照片,没有了解到凤阳朱家还有祖祠在另一个村,就返回了。隔几天后,朱翠蓉打来电话,说她近段时间偶然听老人说,他们朱家的祖先是宋朝的朱熹。这让笔者很感兴趣,找不着朱元璋的子孙,找到朱熹的子孙,那更是难得,于是和朱翠蓉再次到东乡探访。

我们先是来到河马街上朱家族老朱学甫的家老朱早就等候在家门前。河马原来是一个乡,与东乡相隔不远,几年前机构改制后并入东乡镇。据老朱说,他的父亲朱佑能是最熟悉家族历史的人,刚刚在前年去世,现在有朱氏联谊会赠送的两本族谱传到他的手上。朱学甫与朱翠蓉同是凤阳村的族人,他很早以前出来做生意,并在河马街上置地建房,三个儿子目前都是在广州做牙科医生。得知笔者的来意,他介绍说,凤阳村的朱家祖先是从石牛村迁居来的,那里至今还保存有朱家祖祠,他建议先到石牛村看看。

石牛村和凤阳村现在同属河马村民委,两村相距不远,中间隔着几座小山岭。下了一个小坡,就看到群山环抱中的石牛村。朱家祖祠就位于一座土岭下,左右两边群岭巍峨,清秀无比,大门正对着的,就是东乡著名的百崖槽风景区的山峦。朱家祖祠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门坎、门栏都是青石所做,一座木门已经走过几个世纪。在门首,有“朱家祖祠”四个凸字,进入祠堂,发现是一座有上厅、天井、和下厅结构的典型南方建筑,前厅中间的屏风已经不存在,但先前屏风下的条石槽与上首的花格子木窗却依然保存完好。屋子不大,天井四周有回廊,屋檐下有雕花,左右两边原先有通往两边厢房的门,现在已经封起来了。从外面看朱家祖祠的整体结构,两边的耳房、厢房延伸有几座,以前也应是个较大规模的家居群落。

朱家宅院,宋理学家朱熹散落武宣的一支裔族

石牛村朱家祖祠


据朱翠蓉的父亲朱勋能提供的一本手抄族谱记载,相传石牛村应字辈的朱应元,于道光十四年赏戴花翎千总,在金田起义前,洪秀全曾遭清朝政府追捕,他成功将洪秀全藏在石牛村,救了洪一命。同治二年,朱应元北上杭州欲投洪秀全,但此时清军围困天京,他返回广西后,于同治四年移居柳城县沙埔乡泗国村。至今,朱家后人总是不理解为什么有一支族人迁往柳城,从时间上看,同治四年正是天京陷落的1864年,也许应元这一族是真的和洪秀全有关系,所以才搬迁往外地的。

据朱学甫介绍,每年都会有兄弟从外地回来祭祀祖祠,大门的对联是祖上流传下来的,有两副,一首是“户纳青山两岸青山齐拱卫,庭环绿水一河绿水永朝宗”,另一首是“紫阳世系,徽国家声”。今年的对联是朱学甫写,他就选了第一首。屋宇虽然不是很大,但结构精巧,富有特色,特别是厅堂上的神台,装饰精美,蔚为壮观。如今在朱家神台上,就供奉着朱家从广东来的先祖缵祖及其四个儿子卓麟、卓联、卓聪、卓聘的灵位。神台由实木雕琢而成,顶端是双龙朝阳的浮雕,两旁还有双凤对朝,浮雕以花枝、云纹为主,两边对称,有些图案甚至是左右各不相同。其精细的雕琢,加上金黄、石青的颜色,表现力极为丰富。在木架子神台上,有“沛国堂”“功封微国,世溯紫阳”的字样。

绿水来朝,青山拱卫,石牛村就位于这样的一个世外桃园,而最先来到这个风水宝地居住的朱家先祖朱缵祖,于乾隆三十四年纳京监登仕郎,时居住广东省嘉应州镇和县石磴乡埔竹萍田隆里,因感世俗衰败,人情刁顽,且人多地少,遂于嘉庆七年举家从广东迁居到时称广西浔州府武宣县东乡上里石牛村居住。朱家先祖卓聪是缵祖的次子,生有应理、应瑄、应德三个儿子,卓聪次子应瑄于光绪十二年带兄弟起造凤阳村朱家宅。

朱家宅院,宋理学家朱熹散落武宣的一支裔族

朱家老人,摄于2010年,不知道这几个老人现在好么


凤阳村朱家原来是宋理学家朱熹的后代

现在的凤阳朱家宅保存完好,还居住着朱家的后人。其墙上精美的壁画,历经上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见。慕名来朱家宅的参观的人,多是来观赏墙上的壁画的,其作品是国画,风格古扑,内容涉及花鸟虫鱼、人物故事等。据朱家老人说,当时老祖宗聘请名师看风水,聘请建筑师建造祖屋,还请有画家装饰祖屋,单是画壁画就耗时三年,如今在壁画上,还可以清楚看见“李景华画意”的字样,据说画家是从广东来的。

武宣石牛、凤阳朱家同为一家,其男丁排序联是:“祖卓应兴贤,才能辅宗源,致中和良玉,荣华享万年”,从排辈上,和朱元璋后代当然拉不上关系。但从朱家传下的族谱考证,他们是朱熹的后代是无疑的。朱学甫的父亲朱佑能在世时,曾参与编写1995年出版的《粤桂朱氏源流》一书,该书372页上这样写到:河马乡石牛村朱氏,始迁祖缵祖公,系荣余公第五子,并且有从熹公到本支远祖的直系世系。朱翠蓉的爷爷朱成才于民国二十四年仲春月抄录的族谱记载得比较详细,该族谱从最远的唐朝朱熙为第一世祖,到朱熹是第13代。如果以朱熹为第1代,按照朱熹—朱垫—朱锦—立成—朱瞻—朱埙—万五郎—朱在—朱缢—浚明—友彰—朱炳—朱陨—朱锡—百三郎—叔梓—万二郎——大三郎——千一郎——法特——仲麟—福缘——朱浓——上尊(字君接)——汝宁——翠礼——朱宣——荣余——缵祖,到石牛村已经是29代,至今朱家从朱熹下来已经繁衍了38代了。

朱家宅院,宋理学家朱熹散落武宣的一支裔族

于同治十年纳京监大学士的文秀才朱锦芳


朱家宅院,宋理学家朱熹散落武宣的一支裔族

2010年,陪同作者去采访的朱熹36代后裔朱翠蓉


明朝皇帝朱元璋曾想认朱家远祖朱熹为祖先

相传,明朝朱元璋开国后,召集一班文臣商量修玉牒(家谱),可是往上追溯了几代,都是佃农,曾想认朱熹为祖先,可见朱熹名望之大。朱熹生于1130年,卒于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他于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渐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然而朱熹平生不喜为官,《宋无学案.元晦学案》上记载其“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他一生有很长的时间都在福建讲学。在石牛村朱家神台上,“功封微国,世溯紫阳”的字样,就很能说明其中的关系了。

朱熹是南宋的儒家学者,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闽学”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也是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其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朱熹一生勤于治学,学问渊博,著作颇丰,光是《宋史.艺文志》中著录者有四十余种,未著录的尚有二十余种,此外外由其弟子或后人编纂的著作也有多达二十余种。朱熹晚年时,被政治斗争所害,夺职罢祠不算,其学还被定为“伪学”,其人则成为“伪学首魁”。但朱熹死后几年,名望得以昭雪,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熹不仅学识渊博,还涉猎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多方面,其词风格俊朗,斟酌讲究,虽然意境理性有余,感性不足,但更说明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嫌寸楮,人争珍秘。”至今,朱熹仍有些书法作品传世,成为当世瑰宝。其诗清朗爽逸,富有哲理,《观书有感》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有另一首《春日》诗云: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烟尘洗去,朱家宅传播朱子文化

在凤阳村朱家宅朱武能老人家中,至今仍珍藏着文举人朱锦芳的照片,虽历经上百年沧桑,一位儒雅的清朝老人,端正的坐在家中,面目慈祥,眼光透射文气,一看让人感觉,朱熹的子孙果然不同凡响。东乡镇石牛、凤阳朱家是朱熹的后代没有什么疑问,至于之前为什么很少人提起,大概是朱家人都象他们的老祖朱熹一样淡泊名利,远祖虽是名人,许多代以后也就不谈祖先的辉煌了,毕竟从前的王子王孙,现在也有很多都回归了平民百姓。

但是不管历史如何流逝,石牛村朱家祖祠金碧辉煌的神台,凤阳村精美绝伦的壁画,显现出深深的文化烙印,朱家后人也代代传下先人创业敬业的人文精神。凤阳村朱家宅清时有两个文武秀才,文的叫朱锦芳,武的叫朱锦璋,他们已经是最先从广东来的缵祖公的第四代孙了。如今朱家宗族也有繁衍到柳城等地的,而家族的一些传统,却总是能保留下来。而练武的习俗,以前也是朱家许多男人的必修课,八十年代习武高潮时,村中的多位武师就曾以授徒为生,到现在一些老人还能练很熟的武术套路。凤阳朱家宅武秀才的后代朱忠甫,是原柳州地区的体委教练,是比较出名的武功大师,曾经多次到国外表演和参赛,并荣获多枚奖牌,如今还健在。文秀才的后代朱丽红,曾经当过防城公安局的政委。而朱翠蓉一家,祖上和文武秀才是兄弟,太公和叔公是私塾教师,她的爸爸是退休教师,她本人也是从教多年,才到的人社局工作。

追溯朱家宅的历史,壁画上神秘的面纱也就随之解开。在庄园文化中,朱家宅的历史积淀更为深厚,因为这里有一支宋朝朱熹散落的裔族。全祖望著的《宋元学案》中称朱熹“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其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除《四书集注》外,还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等。如今,国学正兴起,“朱子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重要学说,被世代文人所解读和研究。朱熹提出“知先行后”“知行学相须”的观点,认为知的目的在行,强调知和行不能偏废,还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对现实世界营造天人和谐的社会氛围不无意义。

朱家宅院,宋理学家朱熹散落武宣的一支裔族

宋理学家朱熹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