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農商銀行被開百萬罰單,資金入地產,或拖累IPO

IPO之路一波三折。



近期,北京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農商銀行”),收到了北京銀保監局開出的2張百萬罰單。


第一張罰單顯示,該行因錯報小微貸款“1104”報表數據,違規審批、發放貸款,貸款資金被挪用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辦法》第四十六條,責令改正,並罰款:


丨330萬元。


第二張罰單顯示,該行因貸款調查審查不盡職,違規發放土地儲備貸款,貸款資金變相支付土地出讓金等違法違規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條,責令改正,並罰款:


丨220萬元。


兩張罰單,總計罰款550萬元。



早在1月26日,銀保監會下發了一則通知,主旨是對中小企業及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人群,合理延後還款期限。


具體到中小企業,要求金融機構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要求下發後,我們在2月份銀行響應的梳理中發現,僅有農行、郵儲,有針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措施。


為何其它銀行遲遲未動?從北京農商銀行收到的第一張罰款單中,我們來試著找找答案。


北京農商銀行被罰,是因為對小微貸款“弄虛作假”,具體手段是,放貸對象可能並非小微企業,而是大型企業,但是通過拆分的形式,貸給多家,但這些貸款最終流向大型企業。


為何北京農商銀行,在普惠金融的操作中,要弄虛作假?理由也很簡單,小微貸款額度小、風險高、成本高、收益低。


丨費時費力擔風險,大概率賠本賺吆喝。


大型銀行沒有動力做小微貸款,但是,又面臨普惠金融的監管考核,便開始弄虛作假。


所以,要解決中小企業的金融困局,監管落實的同時,還需要通過制度的優化設計,讓大型銀行在普惠中有利可圖。



聊完第一張罰單,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張罰單。處罰的意圖很明確,簡單的四個字:


丨房住不炒。


這一次北京農商銀行資金流入地產,據報道,是因為北京農商銀行自身與房地產行業的緊密關聯。


2018年年報顯示,北京農商銀行前十大股東中,有4家從事房地產相關的行業。


其中,第三大股東北京首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持有該行11.95億股權,佔比9.84%,經營範圍包括房地產開發。


而其它三家,分別是北京八大處房地產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京祥龍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和北京二十一世紀奧亞德經貿有限公司。


依據最新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北京農商銀行與房地產行業相關的貸款佔比31.27%,接近三分之一。


自從“房住不炒”提出後,監管對於銀行信貸流入房地產,一直都是嚴防死守,北京農商銀行顯然是在“頂風作案”。


此次北京農商銀行被罰,也是給其它銀行敲響了警鐘,試圖偽裝把資金流入房地產,必定會遭遇嚴查。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農商銀行成立於2005年10月,由北京原127家法人農村信用合作社以發起設立方式改制組建而成。


2011年底,北京農商銀行成立IPO小組,將上市提上日程。但是至今,上市計劃一直處於準備期。


北京農商銀行,上市計劃為何未能如願,業內人士認為,有兩大原因,一是管理層不穩定,二是股東更換。


對於多年IPO未有實質進展,據媒體報道,業內人士猜測是與高層變動造成的影響有關。


據梳理,直到2018年12月,北京農商銀行的經營管理團隊才組建完備。


但就在北京農商銀行管理層穩定不久後,又爆出股東資產被法拍。


2019年3月,北京農商銀行第九股東北京二十一世紀奧亞德經貿有限公司,被司法拍賣,涉及北京農商銀行超3億股。


被法拍的導火索是,該公司持有人王子華,因欠90後4千萬高利貸,受到追償起訴。對於王子華,北京工商企業界內無人不識。


據瞭解,王子華是從福建莆田走出來的富豪,主營鋼鐵貿易、房地產、投資,2018年以85億財富位居胡潤百富榜第455位。


2019年4月2日,拍賣結束,這些股份被分為不等的13份,其中最大的一份起拍價2.76億流拍,其餘12份被北京日報旗下的100%控股京報長安資產投資管理公司、北京理想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及幾位自然人競得。


丨總成交價超過總評估價的八折。


從拍賣結果來看,股權被打折,卻仍被流拍,而且流拍份額佔比最大。


股權“遇冷”,有業內人士認為,是投資人對農商銀行運營能力、競爭力以及風控能力的擔憂。


從北京農商銀行被開出百萬罰單來看,似乎也驗證了投資人的擔憂。


最後,對於北京農商銀行的管理層而言,2020年IPO進程是否會提速?風聲君將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