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武漢從來沒有做過大一統朝代的首都,甚至沒有出過東晉這種佔據半壁江山的像樣的割據政權?

L丶佳能


湖北及周邊省部分地區歷史上是楚國。都城在隨州。也就是說隨州是楚國的政治中心。武漢在楚國時期地位並不重要。是個後院。可以從歷史文線中看。隨州,棗陽。襄陽,荊州才是楚國的重心。在戰國爭雄的時候。對楚國威協最大的是北部和陝川地區。而吳國。也就是江浙地區對楚國沒什麼威協。南方更沒有政權威協。只到吳越因越王勾劍事件的出現。東部問題才出現。但楚國足以應對。歷史上楚國是個強國。是華夏形成的重要力量。秦強大後滅楚。但楚隨後滅秦。由於項羽的短視。失去統一華夏的機會,讓給劉幫勢力,但劉幫勢力同為楚國一部分。也是楚的力量。當中國大一統因秦始皇的功勞,以形成社會精英的政治主流思想後。湖北作為國家中心區。以失去成為政治中心區的意義。但楚國是華夏的重要組成部份。擔起華夏的中間力量。從此不在以楚國自居。也一直影響著中國歷史的走向。以前中國還沒統一。武漢交通並不重要。加上北面大別山阻擋。南北交通必須繞開大別山。也就是說。大別山東面徐州和西面襄陽才是交通重鎮。現在國家通過打山洞開通了大別山的交通。突顯了現在武漢交通的便利。但國家統一後,歷代統治者建都要考慮哪裡有外部威協。就建都在那裡。目的是加強統治。

因比,現在中國的歷史讓人望記了隨州棗陽這個歷史古都所在地。但北京故宮保存的在隨州出土的文物可以證明。


隨著春風到天涯


國都又叫做首都,一般能夠成為都城首先具有其中幾個條件,第一是地理位置好,第二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第三對國家的整體安全有一定的保障等等。

我們首先來看武漢的位置,按照現在的地圖來看,武漢確實處於中華腹地,但是它有幾個缺點,第一是緊靠長江,在現代化的今天尚不能保證長江中游的武漢百分之百安全,更不要說古代了,而且歷史上的國都也只有南京在長江邊,既然南京可以做國都也當過國都,那麼人家為什麼要選武漢?

再一個就是大家都知道武漢並不是一個能夠用城牆圍起來的城市,因為武漢由三個部分組成,也就是傳說中的武漢三鎮“漢陽、漢口、武昌”,其實武漢是這三個地方的統稱,在古代這可是三座城池,三座城池你讓皇帝怎麼辦公?

再就是疆域問題了,會把武漢當成國都的肯定不是大一統王朝,而大一統王朝的首都一般都在北方如西安、洛陽、開封、燕京之類,最不濟也在南京,所以如果是定都武漢,那麼周圍沒有什麼險要的地方可以扼守,北方的襄陽如果守不住的話,那麼敵軍就會馬上兵臨城下,北宋就是吃了這個虧。

而為了防止北方的騎兵,那麼定都長江以南是最好的選擇,這又回到了之前的話題了,長江以南定都的話南京、杭州都可以,為什麼要選武漢?


飛凡看歷史


今天的武漢是中國特大級城市,經濟地理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稱,都說如果換國都,武漢必是力爭對象,有人反問了,武漢這麼有實力,為什麼歷史上武漢無緣成為國都,這個問題主要有主要原因,一是武漢崛起的時間不長,二是古人無法解決水患問題。

龜山,相傳大禹治水於此,靈龜所化為一山,即龜山。

武漢雖然成鎮很早,但並不顯眼,直到三國時期孫權在此築夏口城,修了個瞭望塔,取名黃鶴樓,其實也僅是個駐軍的軍用崗樓,打仗用於瞭望罷了,那時候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南方基本無緣,武漢那時還不叫武漢,也沒有三鎮,僅有個武昌,連鄂州、沔州都比不上,更別談荊州、襄陽了。

明代武漢三鎮圖。

直到明朝,朱元璋6子封為楚王,駐地武昌,明中期因漢水改道形成了武漢三鎮,“蘇湖熟,天下足”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武漢的經濟地理位置才顯現出來,但已到了明清時期,政治文化中心在北京,為時已晚,這時的武漢因商貿運輸經濟大力發展,到了晚清時期,武漢已成為四大名鎮之一,西方列強侵入中國時,眼光是很毒的,一眼就瞧出武漢的重要位置,漢口被開阜,武漢因租界成為“國中之國”,因為有好的條件,洋務也在武漢試點,到了民國時期,武漢一度成為全國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城市,也差一點成為國民政府的首都。

武漢古琴臺,紀念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始建北宋,重建明朝,有“天下知音第一臺”之稱。

再就是水患問題了,古人對同類的研究得心應手,但無力對抗天災,最常見的就是水患了,歷朝歷代民生第一大計就是河工、河督,有人說洛陽十多個王朝古都,就在黃河邊上,不,洛陽古都離黃河差幾十公里,方便用水罷了,而對比南京也是在長江邊上,為什麼能成為六朝古都,南京只有一條長江,成為國都也是勉強,要命的是從東晉開始,在長江邊上築長堤防水患,想方設法把水引向別處,但水患問題一直沒解決,苦不堪言,陳滅後再未在此建都。

當然朱元璋是個例外,他定都於此多少有點衣錦還鄉的意思,不久朱棣就遷走了,而武漢是兩條江,長江和漢江,還是兩江交匯處,水患年年有,現在科技發達了,築大壩能解決問題,但古時候卻是個永久難題,從大禹治水開始一直沒停過,隨時會被淹,放任何人都不會考慮。


圖文繪歷史


武漢地處長江中游,是湖北省的省會,同時也是長江中游地區最大的城市。

其地理上橫跨長江、漢江,兩江三岸,順長江可至華東入東海、上可入西南腹地;由漢江可直接深入西北地區;陸路則可北上中原、華北、南下華南……

可謂是九省通衢、四通八達,但是地理優勢並不代表軍事戰略上的優勢。說白了,在古代四通八達的地方其實更危險。整個江漢平原除了襄陽一處,幾乎無險可守,東南西北無論哪處發生叛亂,武漢佛系首當其衝。

試想一下作為皇帝,能定都在這麼?定都這裡,估計連覺都沒辦法睡好!

作為都城,四周必有高山大河等作為天然的屏障,此外還需要幾個險要的關口,因為只有如此,在緊急時只需要將幾個關口一堵,面對叛亂或外部威脅之時進可攻、退可守,四戰之地的武漢顯然不具備這條件。

這裡我們就以古代都城中最具代表的長安(今長安)為例來論證,長安處於關中之地,處於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南有秦嶺,東有黃河等作為天險,然後秦嶺、黃河之間又夾著窄窄的函谷關與潼關,如此格局,敵方若想攻入長安唯一的方法便是硬著頭皮啃函谷關。而,函谷關有多易守難攻,就不用像素多說了。

反觀,作為四戰之地的武漢,交通上是四通八達,但,同樣的東南西北四面臨敵。在面對北方政權之時除了襄陽,幾乎無險可守。只要襄陽一失,武漢乃至整個東南門戶大開,隨即崩潰。所以這也是南宋一丟失襄陽沒幾年就亡國的原因

其次,作為首都經濟亦是重要,起碼周邊必須是富庶之地,能支撐首都的物資供應,無論是南京、長安等都滿足這樣的條件。武漢處於江漢平原,雖是九省通衢,但開發的比較晚,封建王朝的經濟、政治、文化重心大多處於北方,自然的大多時候武漢是被落下的,如果定都於此,物資都供應不上,周邊的都比你有錢,一有啥事自己跑路的資本都沒有。

所以,綜合這些原來來分析的話,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從沒見過哪個大一統王朝將首都定在武漢。

最後在插一個題外話,武漢這一片其實還是有做過首都的,只不過這是一個五代十國時的小政權,大家不知道罷了,就是荊南政權的高家,就曾盤踞在這一帶。當時荊南政權,就憑藉著武漢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謀取了巨大的利益。

因為地理因素,所有人都聚集在這裡做生意之類的,高家就從這裡面抽稅,不過有時候有些貨物誘惑力比較大,那麼這個政權也幹起了劫財越貨的事。所以人送外號“高賴子”。


像素說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武漢曾經兩次成為首都,但時間並不長。第一次是孫權稱帝以後,以武昌為首都,但隨後便遷往了建業,也就是江蘇南京。第二次是元朝末期陳友諒建立的漢政權,以武昌為首都。但是在陳友諒兵敗以後,朱元璋吞併了這些地區。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在武昌定都的例子。

請注意,當時定都在武昌,而不是武漢。因為武漢三鎮的規模,在明清時期才逐步成型。我們聊一下湖北的歷史發展,在秦漢時期,湖南、湖北等地被劃入了荊州。荊州的治所在襄陽,而不是武昌。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從地理結構來說,河南的南陽與湖北的襄陽屬於一個整體。

這一地區屬於盆地結構,周圍是山地和丘陵,中部則是肥沃的耕地。無論是從軍事防禦角度,還是農耕文明發展的角度,襄陽都非常完美。至於武昌,當時還沒有成型,而且經常面臨長江水氾濫的困擾,徹底遏制長江水患還是明清時期的事情。此外,當時的航運技術並不發達,武昌的地理優勢沒有徹底發揮。從秦漢到隋唐時期,襄陽一直承擔著地區中心城市的地位。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武昌自然不會太出彩。對於北方政權來說,長安和洛陽都是絕佳的建都地點,最不濟還有豫東地區的開封。但是對於南方政權來說,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江南的南京,要麼四川的成都。只有偏安政權才會選擇成都,因此從東吳政權開始,宋、齊、梁、陳、南唐等一系列政權,都是以南京為首都。

截止宋朝統治時期,武昌仍不是一個太大的城市。那麼,武昌的崛起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答案是元朝。元朝建立以後,由於疆域面積遼闊,為了加強對各個地區的管理,元朝建立了著名的行省制度,其中就包括湖廣行省。由於需要管理南方很大的地區,襄陽的位置過於偏北。隨著航運技術的發展,長江航道逐步城市。因此,湖廣行省建立以後,以武昌為省會城市。

為了防止出現水患,當時修建了各種大壩與河堤。從元朝統治時期開始,武漢三鎮中的武昌基本成熟。但漢陽和漢口,成型的時間更晚。在明朝統治的中期,漢水發生了大規模的改道,漢陽和漢口正式分離,形成了武漢三鎮的初期。在明朝統治時期,由於經濟發展、航行技術提高等刺激,漢口鎮成為了四大名鎮之一。

截止這個時候,仍沒有出現傳說中的大武漢。在武漢三鎮中,漢陽崛起的時間最晚。清朝統治的後期,面對西方列強的武力威脅,被迫開放了自己的國門,漢口成為了通商口岸之一。與此同時,為了挽救自己的統治,清朝開始了洋務運動。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期間,開始在漢陽地區修建鐵廠


道中道道而道


所謂的都城最早是指帝王或諸侯王的封地,後指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長居的城池,統治者長住在哪裡,哪裡就是都城,都城的歷史與中國歷史朝代發展的歷史息息相關,同時最高統治者指定的都城往往是和他發展的歷程息息相關的,既有歷史的原因,又有統治者的原因,比如明朝的燕王朱棣,他的封地在北京,靖難之役贏了朱允炆之後,朱棣就將自己封地的北京作為都城,而他父親朱元璋定的都城南京只能作為陪都。

現在的武漢從地理上看,位於中國的正中間位置,南來北往,東進西去都要經過武漢,所以武漢的交通特別便利,四通八達,號稱九省通衢,地理位置如此重要,水路有長江、漢水,可以通往整個長江水域與漢水水域,在鐵路和公路還沒有大規模開發的古代尤其重要。

武漢位置

武漢最早的歷史發現是東湖放鷹臺遺址,這個遺址離現在有6000多年,那可是三皇五帝時期,當時只能算原始社會了,只能說明在6000年前,就是原始人在武漢地區活動,但武漢地區正式建立城池則是在秦漢時期。

華夏族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但實際上早期的華夏文明都在黃河流域為主的中原地區,夏朝和商朝都城並不是固定的,經常遷都,都城主要是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然後山西和山東也曾經作為都城,到了西周時,政治中心移到了陝西一帶,東周時再次遷都到洛陽,直到周朝滅亡。

武漢在湖北的位置

秦漢時期都城是咸陽和長安,實際是相差不遠的兩個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之所以選這裡作為都城,是因為秦國人的發展歷程,秦人是從西邊的天水向東發展的,通過幾百年的發展,逐漸佔據了肥沃的關中平原,之後這裡就成為秦國的都城,漢承秦制,原本劉邦定都是洛陽,但經婁敬勸說,還是把都城定在了關中的長安。

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以南的地區仍然被居華夏核心地區的統治者認為是蠻夷,武漢當時正處於長江邊上,屬於楚國,楚國雖屬華夏文明圈,但很長一段時間被視為楚蠻,之後不斷學習華夏禮儀,反而成為華夏最正宗的諸侯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天下為36郡,武漢地區屬於南郡,漢朝建立後,武漢地區被劃為江夏郡沙羨縣,秦漢時期的政治中心在長安,武漢只是長江邊上一個城池而已。

戰國地圖

到了東漢末年,開啟州牧制度後,武漢所在的江夏郡屬於荊州七郡之一,在劉表主政荊州的時期,武漢所在的江夏郡屢次遭到孫策與孫權的攻擊,最終孫權奪佔了江夏郡長江以南的部分,經過赤壁之戰後,武漢地區所在的江夏郡歸孫權,孫權在公元229年稱帝,定都在當時的武昌,今天的鄂州,不久後遷都到建業(南京),這算是武漢最靠近都城的一次了。

晉室衣冠南渡之前,中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重心都在北方的黃河流域,都城也在北方,直到五胡亂華,西晉滅亡,晉朝皇室成員渡過長江,在當年孫權的都城建業(南京)建立了東晉的都城,原因很簡單,北方漢族待不下去,只有逃到長江以南建立政權,因為長江是天險,北方胡人不容易南下,而建業(南京)作為當年東吳的都城存在了51年,很多設施都能用現成的。

三國荊州地圖

東晉選建業(南京)作都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江東地區是當時南方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多,士族力量最強大的地區,司馬睿又得到了當地士族的支持,所以晉元帝司馬睿將建業(南京)作都城。東晉將都城定在長江以南的建業(南京)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頭一次,非常有政治意義,也是漢族主體政權第一次在南方建都,而當時的武漢雖然有所開發,但是條件遠遠比不上建業,而且當時武漢地區屬於雲夢澤,周邊有著大片的湖泊、沼澤、河流、樹林,交通沒有建業方便。

東晉選擇了建業作為都城,從後世的南北朝時代影響很大,南北朝時期的南方政權都城無一例外都在建業,北方政權則在陝西、河南、山西、內蒙、河北都有定都,隋朝統一天下後,都城先在長安,後遷洛陽,唐朝也是定都洛陽,華夏政權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再一次回到北方,南方的地位隨之下降。

五代十國時期,又是天下大亂,南北方定都的都有,主要看政權來自哪裡,曾經有一個南平政權甚至定都江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市,要知道在當時,荊州都比武漢地位重要,到了北宋,都城在開封、商丘和洛陽之間遷移,北宋滅亡後,華夏政權再一次被逼到長江以南的南方,南宋定都臨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

南宋地圖

南宋滅亡後,天下歸元,元朝來自蒙古,把都城定在了中國最北方的城池,當時叫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明朝滅亡了元朝,朱元璋把都城定在了南京,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南京離朱元璋家鄉不遠,而且交通便利,本來也想遷都,但因為長子朱標去世,作罷,靖難之役後,朱棣將都城定為北京,清朝也承襲了明朝的都城北京。

武漢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的發展開發由於其處於南方的位置而滯後,因為華夏族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有幾千年是在黃河流域,直到東晉,第一次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在南方,但卻是在南京,不在武漢,直到兩宋,南方的經濟頭一次在歷史上超過了北方,但最終還是被蒙古滅亡。

兩宋南方經濟發展,帶動了武漢的發展,但同時武漢地區也是宋元對抗的前線,武昌在元朝頭一次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武漢的地位大大提升,明朝時期,武漢開始蓬勃發展,並且由於交通、經濟、地理位置相對優越,形成了漢口鎮這樣的經濟中心和水利樞紐中心,到了明末清初時,漢口鎮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並稱為天下“四大名鎮”、“楚中第一繁盛”、“九省通衢”

清朝疆域

武漢地位真正開始發展就是在明朝和清朝,由於南方經濟遠超北方,雖然政治中心在北京,但全國經濟中心實際上已經移到了南方,四大名鎮除了朱仙鎮之外,其他都在南方這本身就說了問題,但經濟再強,也不能作為政治中心,所以武漢一直沒有被選為都城。

清末,辛亥革命是在武漢發生的,成功後併成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武漢短暫成為軍政府駐地,也可以說是臨時都城,但不久就被南京取代了,北洋崛起後,都城選在了離北洋更近的北京。

武漢,號稱九省通衢,地理位置如此重要,所以經濟非常發達,再加上地處中國正中間,四通八達,良好的地理環境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所以武漢經濟一直在華中是最強的,但在封建社會,武漢的發展在整個華夏來看,由於歷史發展原因來看,開發是比較晚的,到了明清時期經濟才發展起來,可是經濟再強,也不是政治中心,因為政治是需要氛圍和底蘊的,比如西安、洛陽、南京、北京等等,所以武漢沒有做過封建王朝的都城。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湖北處在全國正中心位置,經常被人稱為全國地理位置最好的地方。武漢作為湖北的省會,長江和其最大支流漢江穿城而過,地理位置更是特殊。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武漢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做過大一統王朝的首都,甚至沒有出過像樣的割據政權,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做為一個湖北人,在武漢工作,可以說對武漢是相當熟悉的,那麼今天就一起來聊聊這個問題。

武漢是湖北的省會,這大家都知道。但是武漢真正變成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成為湖北的政治文化中心卻不過幾百年的歷史,是隨著明末清初漢口成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後發展起來的。

在武漢沒有形成今天的規模之前,漢口只是長江邊上的一個碼頭,今天的漢陽、武昌(江夏)還屬於今天的鄂州管轄,所以那時沒有現在武漢的概念,自然不可能成為全國的首都或者割據政權。

武漢真正聞名全國,應該是清末漢口開埠之後,然後作為中華民國的臨時首都,三城鼎足雄峙更屬罕見,再加上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成為當時僅次於大上海的大城市。

這是歷史背景,再來說說武漢的實際情況。

武漢跟南京、重慶一樣,是長江邊上的三個大城市,既然南京和重慶都做過首都,一樣有著長江天塹,為什麼單單武漢沒有做過首都呢?

雖然都是在長江邊上的城市,我們可以看一下,重慶位於長江上游,南京位於長江下游,武漢位於長江中游。位於長江中游的武漢偏偏又處於平原地區,這對於武漢來說非常不利,只要遇到洪災,武漢便會首當其衝成為災區,很多老武漢人對於武漢的洪災應該都記憶猶新,1998年那場特大洪水更是讓武漢人,也讓全國人至今無法忘記。

正所謂“成也長江,敗也長江”,正是由於水災頻發,所以湖北江漢平原流傳一句俗語“十年九不收”,兩千年前墨子也曾經說過“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在農業社會,吃不飽肚子人口繁衍自然就少,沒有人口支撐自然成為不了全國的中心。

然後再說武漢的位置,處在全國最中心,網上曾有網友說,湖北到全國任何一個省份去,中間都不會跨過兩個省。這個地理位置,在和平時期是九省通衢,如果一旦爆發戰爭,就會成為戰爭的中心。如果建首都在這裡,就會成為必爭之地,誰敢在這裡建首都?

我們看一看中國曾經建首都的一些地方,比如西安,北京,這些地方都不在中國的最中心,都是略微靠近邊關,而且周圍都有高山大河的天然地理屏障。只有扼守住幾個險要的關口,那便是進可攻退可守。

做為武漢來說,不僅無險可守,長江漢江還穿城而過,四面八方都可以來進攻,簡直是守無可守,這樣的地方輕而易舉就可以讓人給包了餃子。

最後還有一點傳說,不知道是否真實,因為武漢曾經做過民國臨時首都,所以有人後來提議把武漢作為中國的首都,但最後沒有被通過,最大的一個原因是從風水學上來看,武漢是由漢口、武昌、漢陽三個地方組成,中國曆來有大一統的傳統觀念,武漢明顯不符合這一觀念。雖然從未做過首都也沒有做過像樣的割據政權,武漢還是有過它曾經的輝煌。這次新冠病毒,更是讓全國億萬人民心繫武漢,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一定能打贏這場沒有銷煙的戰爭,武漢的未來也必定會更加美好!


十年讀書


第一點

武漢地勢地窪,主要是沼澤和湖泊,現在也還是有百湖之城的稱呼。而且武漢段長江就是號稱江南地上河的荊江段,河道彎曲,排水不暢,現在部分河段已經是地上河了,夏季一下大雨,武漢就得看海,洪澇多發。

古代的武漢也並不適合人類大量集中生活,江漢平原在建國之前就是血吸蟲病的高發地區,人口並不像現在這麼稠密。

第二點

湖北地區的經濟政治中心古代長時間是在江陵(荊州),而現在的武漢發展並取代江陵的地位是在清末近代的事情。

另外中國古代南方地區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一直都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尤其是南宋經濟中心南移長江中下游流域後,這塊區域已經成為了全中國最富裕的地方,經濟發達,人口集中。除非南方割據政權只有湖北及其周邊地區,要不然絕大部分政權都會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建都。

而南方地區初步開發是在西晉永嘉之亂後,大量北方人南下,之後再經歷安史之亂北人南下,直到南宋北人南下,南方地區經濟發展才超過北方地區。也就是說,在南宋之前的數千年,南方地區都是更落後的,比不得北方地區。

所以古代武漢在湖北地區比不過江陵,在南方地區比不過長江三角洲,更不用說古代條件更好的北方地區。

第三點

首都除了經濟的考量,還要有軍事方面的考量。中國大一統王朝古代主要的外敵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大一統王朝在南方建都,不利於防禦北方遊牧民族,這也是明朝之所以遷都北京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南方割據政權的外敵也主要是北方割據政權,南方防禦北方的防線主要就是三條,分別是淮河流域,襄陽地區和秦嶺地區。

北方王朝統一南方的流程大都是,先破開秦嶺地區,拿下四川。再從四川順流而下,拿下荊襄,最後揮兵直指南京,南京防禦戰一敗,南方君主就投降了。晉朝滅東吳,隋朝滅南陳,元朝滅南宋走的都是這條路。所以有詩云: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而不走尋常路的前秦攻打東晉,金國完顏亮攻打南宋走的都是集中進攻水網密佈的淮河流域,結果也都是敗北。

所以長江下游的長三角在軍事防禦方面可以說是南方最好的,北有淮河防線,長江上游有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一系列的地區緩衝,戰略縱深長,可以用空間換時間。

再加上長三角地區自古都是錢糧賦稅主要產區,很容易調配資源進行進攻和防禦。一旦陷入困境,人口這麼多,大城市之間也隔這麼近,徵調兵力,錢糧支援也快。

而定都武漢的話,北方一破荊州,襄陽就順流而下到了首都武漢,淮河流域防線形同虛設。古代產糧,賦稅,人口大省江西江南兩省運送物資,兵力給首都還得逆流而上,十分不方便,時間也長。等軍隊,糧食運過來,恐怕武漢城已經破了。武漢下游的省份也沒起到一點防禦的作用,只能望風而降。

古人說的好,金邊銀角草肚皮,武漢位置居中,四戰之地,實在是不利於防禦。


百勝軍節度使


在古代,武漢沒有條件成為統一王朝的首都。它在地理上的位置,很受侷限。它只是次一級的地理區域漢江平原的中心,站在全國角度看,它的影響力很難超出這個地理單元限制。

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舞臺中心,是華北平原,它有三個尖端城市,北京、洛陽和南京。分別是這個大平原的北部邊境背靠燕山山脈、西部邊境扼守潼關和太行南端,南部邊境扼控長江。這個大平原的地理中心,也是一級政治舞臺中心,這個中心時有變化,但地理上很接近,是安陽,洛陽,開封,鄭州。這四處如今都是中國有名古都。

在這個地理結構之外,長安、瀋陽、武漢、成都等,都是次一級的地理單元中心。分別對應關中平原、東北平原、江漢平原和四川盆地。它們都沒有參與大王朝政治中心的資格,但是經營好是可以有逐鹿中原的機會的。不過一旦完成逐鹿,中心必然轉移到華北大平原的結構中心去,而這些地方會重新退歸為區域中心。

秦漢和隋唐都是先佔有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而後中原逐鹿,雖然定都長安,但是兩朝都在洛陽重建了中央政府,把實際政權核心東移,這不是偶然的,是為了控制大平原,為了天下長治久安。宋朝直接在大平原中央地帶開封建立都城。

滿清入關,是在滿人具有了東北平原之後。但是一旦入關成功,就放棄了瀋陽,定都在北京,同樣也是為了遏控大平原。明朝建大業,首先是從吳越之地開始的,也是從邊角開始發展,然後逐漸逐鹿中原的。

武漢或者湖北有沒有機會?曾經有過,那就是楚國。楚國的表現,是湖北和武漢最接近跳出地域政權衝擊全國政權核心區域的一次。它的嘗試和地位與秦國控制關中之後滅東方諸國的努力一樣,機會和地位是相當的。

可惜的是,楚國在競爭中失敗了,沒有爭過秦國,秦國由此壯大,楚國失去了機會。當然後來它滅掉吳越,是另一個好機會,但是當時秦國已經壯大,歷史的機會之門關閉了。

第二次機會之門是三國時候的劉備集團。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戰略,核心就在於得荊州,然後以此為基地擇機進攻中原,可惜後來關羽被殺,這個計劃失敗,漢江平原再次失去攪動天下局勢的機會。

勉強算一次的是綠林軍劉玄的成功,也就是劉秀兄弟保駕護航,江漢平原勢力突出中原,一路打下了洛陽長安,滅掉了新莽。但是稍後劉玄就把首都定在了洛陽。可見漢江平原還是缺乏全國性影響力,因為它不屬於大平原地理單元。

宋元明清長達七八百年,漢江平原對全國政權都缺乏影響力,只是全國政局變動的接受者而不是策源地。

直到晚清,因為口岸開放和鐵路修建,改變了經濟文化的交流方向,也改變了漢江平原地區與大平原的交通方式,湖北和武漢開始展示出全國性影響力一級的地位。

突出表現是武昌首義和辛亥革命的成功,這是四千年曆史上江漢平原和武漢最為高光的時刻。因為它發生的變動,導致了全國性政權的變更。

但是,即使如此,地理上武漢與全國政治舞臺中心的距離,決定了它依然成不了全國性政權的首都。辛亥革命一成功,首都就先遷南京後入北京。

武漢除了極少數小丘陵外,周邊是一個大湖。這個湖叫雲夢澤,在古代可謂大名鼎鼎。大致範圍是武漢西邊,包括了現在的仙桃、洪湖等地方。雲夢澤顧名思義,是一個淺水湖,周邊多沼澤。在古代條件下,這樣的地貌是難以養活大量人口的。古代以農立國,周邊養活不了大量人口,自然無法作為首都。

回顧了三千多年的歷史,充分說明,次級地理單元中心城市的特徵,決定了漢江平原代表城市武漢,註定無法成為全國統一政權的首都。能排全國前八的排位,是這個城市的發展極限。


一個老男人歷史


問的有問題!提問有錯!

一是武漢古代做過分裂政權的首都!說起來三國的東吳在武昌定都過,孫權還是在那裡稱帝的!雖然那是離現在武昌區40公里遠的鄂城區,但是好歹做過!元末陳友諒政權也在武漢定都!

近代武漢多次定都。中華民國就是在武漢成立的!武昌起義得十月十日至今是臺灣的偽國慶節放假三天!

另外武漢還有武漢國民政府,抗戰時期國民政府也到了武漢,因為武漢很快守不住了才搬到重慶去的!

二是武漢多次是事實上的首都,1949年後,毛主席每年常駐武漢東湖直至去世。除了在北京就在武漢東湖,不是短期來幾天。是常駐,有的年份來大半年,反而在北京呆的很短。不僅是住,而是把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一大批開國元帥都帶來。中央的會議都是在武漢東湖開的。一般人學中國現代史的國家大事,外交活動很多其實是在武漢決定的,不是北京!可以說武漢多年來就是中國政治中心,第二首都!

三是武漢市中國南方歷史最久的城市,夏商時期的武漢盤龍城是整個中國除了河南外最早進入文明時代的城市,歷史比北京,西安都早。但是整個中國南方是六朝後才迎來大開發時代,宋代後經濟才超過北方,所以武漢,荊州,襄陽,上海,廣州,長沙,成都古代都沒做過首都!不當首都沒什麼大不了的!不意味著這些城市不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