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帝王之一個真實的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一683),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長孫皇后嫡生第三子。貞觀五年封為晉王,貞觀十七年被立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即位,在位34年,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

關於唐高宗李治,後人對他的有兩種說法:

1、昏庸懦弱、傀儡無為

2、亂倫後宮、武后篡權

昏庸懦弱、無為而治是對李治的政績誤解;而與武則天亂倫後宮則是後人的道德標準與當時的市俗風氣不同。具體分析如下:

一、昏庸懦弱、傀儡無為

後人對李治的印象是昏庸懦弱,這個印象原因是武則天,多數人認為正是李治的昏庸懦弱,才給了武則天涉政機會;如果是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武則天縱有天才也無用武之地。

這種推理是有一定道理的,筆者想從以下三個角度反駁這種看法:

(一)選為太子,佐證李治優秀。

先看主考官是誰,是中國歷史上有道明君李世民,以李世民的一世英明,他能選一個白痴當接班人嗎?

再看競爭者,李世民有14個兒子,長子李承乾被廢除太子,李治當時和其他12個皇子競爭,主要競爭者是嫡生二哥濮王李泰和吳王李恪。李世民是優中選優,才選中李治。

(二)永徽之治是李治的政績單

李治在位34年,開創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在《新唐書》中有據可查提到7次。主要政績是:

1、大力發展農業,推行均畝制。

2、擴大科舉制,終結門閥世襲制度。

3、開倉賑災,體恤民生。

4、勤政納諫,廣開言路(貞觀遺風)。

(三)平定高麗、開疆拓土,體現李治軍事才幹。

在李治之前,隋煬帝楊廣三打高麗失敗,導致隋朝滅亡;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三打未勝,氣得抱病而亡。到了李治掌管天下,他吸取兩朝教訓,釆用大將劉仁軌建議:“先誅百濟,制其心腹”。李治先後派大將劉仁軌、薜仁貴先滅高麗盟友百濟,然後借其內亂,一舉消滅了高麗,實際上是完成了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三皇兩朝的遺志,也開闢了唐朝疆土,後把高麗劃為藩屬國。

順便解釋一下,為何隋唐兩朝皇帝一直要消滅高麗。高麗自南北朝就在東北日益壯大,一直虎視中原。採取的策略是:趁你病,要你命。中原王朝強盛時,它就臣服;中原王朝衰弱時,它就攻打。為解除後患,隋唐兩朝明君均以消滅高麗為中心任務。兩朝征戰,終於在李治任上完成任務,大家能說李治昏庸無能嗎?

二、亂倫後宮 武后篡權

(一)先說亂倫後宮。

因武則天是唐太宗的才人,是李治的小媽,後人說其亂倫也有道理。但後人不能用現代標準要求評價古人。

一是唐朝李氏家族有北方鮮卑血統;二是盛唐開放,不允許亡夫守寡,子承父妾、叔娶寡嫂也屢見不鮮。所以李治娶小媽當時屬“肥水不流外人田”。在當時,有可能是市俗,朝庭上下都能接受,不算亂倫。

(二)再說武后篡權。

李治非常孝順,唐太宗病危時不離床前,所以才有機會與貌美小媽武則天相處。當時,李治22歲,武則天26歲,應該是武則天色誘李治。有些史學家分析,兩人借服侍太宗機會只是眉來眼去,把愛情的種子深埋在心裡,並沒有實際非份之作。等到李治即位,才經常到感業寺與武則天約會,並生下長子李弘。

李治欣賞武則天初是色,後是才。武則天不但貌美,而且有才有手段。二聖之間的確存在轟轟烈烈的愛情,我們後人不能簡單地把李治看成武則天向上爬的墊腳石。武則天在感業寺思念李治曾作詩一首非常感人: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武則天的確有才,她曾提出的“建言十二事”,包括髮展農桑、德化天下、減免徭役、廣開言路、祟尚信樸、禁戒浮華等,句句在理、條條可用。李治讓她辦事,可謂是“你辦事,我放心”。需要強調的是,武則天並未架空李治,大量史料記載,李治在軍事、人事方面牢牢把控決策權。

中國歷史上能出現一代女皇武則天,李治是前提,是伯樂,是武后的幕後導演。我們先分析一下李治的個性氣質。李治非其父是征戰沙場的馬上開國皇帝,他在盛世皇宮長大,應該說是文化素養較高,帶有大唐文藝浪漫色彩。他寬宏大量,廣開言路,廣攬天下英才,而枕邊皇后就是曠世人才,他焉有不用之理。從這點看,李治識人用人水平不在其父之下,他的確沒有看錯人,武后統治中華幾十年堪稱盛世。

筆者近期看了關於唐明兩朝的一些文章,感嘆:貞觀、永徽兩朝皇帝寬宏大度、廣開言路,兩朝百姓如魚得水。與明朝酷政相比,筆者想說:寧做唐朝犬,不做明朝人。

千古帝王之一個真實的唐高宗李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