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還是無善惡?

酒鬼小小小兒


毋庸置疑,老祖宗早已經給人性下了定論:人之初,性本善。

其實,人在落地之時,並沒有善惡之分。

嬰兒的純潔快樂正是因為沒有善惡好壞的分別,所以沒有情緒的起伏跌宕,每個剛出生的嬰兒都像陽光溫暖照耀著這個世界,天人合一,祥和安寧。

人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後天接受的所聞所見,增加了人性的內容,因為有了情緒的分別而產生了好的壞的,善惡的區分隨之而來。善惡都會存在於每個人的認知範圍內,對於善惡的把握和取捨踐行,決定了人的最終性格。

心學大師王陽明的格物致知論說的最為透徹: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現實世界是因為我們心裡的選擇而有了色彩,如何把握自己生命的色調就成了人生最大的任務。


君遷子666


我覺得人性都是善良的,只因為起伏於這塵世之中,心性不堅,失去了善良的本性。

人性本是善,世間排萬難。

只因利慾重,失真變惡身。

人性本是善,情海隨浪顛。

只因淫慾重,染身變痴人。

人性本是善,本來是清純。

只因錢財誘,失真變惡身。

人性本是善,本能守孝悌,

只因虛偽欲,從此成惡人。

人性本是善,忠義氣滔天,

只因心不堅,敗身變惡人。

人性本是善,禮儀最當先。

只因不立志,下賤成惡身。

人性本是善,誠心擔兩肩。

可惜膨脹欲,從此失善因。

人性本是善,曉理字行中。

為得權利慾,禍亂成毒心。

人性本是善,明理辨根本。

只怕心不靜,一朝成惡人。

人性本是善,紅塵南柯間。

倘若壞根本,身噁心毒狠!

吾勸人心善,莫管行艱難。

好事都多磨,一日福成河!




A寫詩的少年郎A


人性里根本無善惡的觀念。

人在初生時,懂得什麼是善或惡嗎?

善或惡的觀念,只是其他人在有利於自己利益的情況下做出的定義罷了。

想想古龍先生的小說《絕代雙驕》裡的橋段。屠嬌嬌阻攔眾人殺死小魚兒,並且說“這孩子現在是什麼都不懂,咱們告訴他什麼,他就聽什麼,咱們若說烏鴉是白的,他也不會說不是,是麼?”

一個人是善是惡,其實在於他與所處環境的對比。他與環境能夠融為一體,那便是善;與環境格格不入,那便是惡。

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說:“路西法,謎之子,上帝令他受苦,因此他也是上帝的聖職者,行我們不能理解的善。”

可見,即使是路西法,也不能一概而論他就是惡的。神學裡,正有這麼一條著名的理論:“邪惡一定服務於某種大義。”

更何況普通人?

善與惡的定義,不過是其他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擅自定義下來的。評價他人是善或是惡,都是出於維護自我利益的角度。

人性裡本就不存在什麼善或惡的觀念。硬要把這個觀念加諸於人性,不過是想為自己爭奪更多的利益而已。

人性初始,並不在乎有利可圖或無利可圖。人性之本無善惡,不過是一張白紙罷了。


純鈞LHGR


人性本惡,這是我所持有的觀點。

我們可以捫心自問,無論是誰,腦海中都會出現過或多或少的慾望以及得到這些慾望的念頭,正因此,才出現了法律,是法律將我們加以管束,才讓大多數一想到其後果,就會打消這樣的念頭。但還是不能絕的,世界上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犯罪事件在發生。若人性是本善的,那國家還用制定法律嗎,每個人都具有這樣或那樣的奉獻精神,“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則“大道之行”早已能實現。



懶貓涵


人剛出生,就像一張白紙,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還是無善惡,這要看後期他的父母怎麼去教育他了

不過用我理解的話,每個父母應該都希望自已的孩子將來有出息,可以受到別人的尊重,內心善良,但是也不能太善良,善良過頭,就是懦弱,因為人善被人欺,總有一些人會因為你善良而去指使你,去做一些本不屬於你工作範圍內的事情。

所以說你可以善良,但是不能太善良,你可以有點小小壞,當你受到欺負的時候,我希望你並不是哭唧唧的去告訴老師,家長,而是自已解決所有事情。

人不犯我,我不範人,善良過了頭,那就是任人宰割的小綿羊。



韓兩兩Hll


一直以來,我們多教育孩子要善良,卻沒有告訴他們,善良的前提是保護自己,上聯也是需要有底線的,必須盡力在保護好自己的基礎上。

這就讓我想起了以前看的一個電影《盲山》世界上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黑暗世界的一面,一定要正視人性,承認他面對他,不光有惡,也有善,對善我們要繼承傳遞,但不能視為理所當然, 對惡,我們要面對,防範,更要大膽接受並承認世界上沒有完全善或惡的人,只是立場時代標準不同,都是人自己的定義和意識,知道這點可以更好理解善,惡,正所謂,人之險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記得從小到大大人們都是這樣教導我們的。不管怎麼樣,善良的前提是保護自己,醜惡我們要面對防範。



一枚進口的小仙女


剔除掉少數特別惡與特別善的人。多數人(在不考慮代價的前提下)嚮往善,但是他們由更強的現實慾望(想吃好吃的、穿好穿的、閒一些、安全一些)支配,所以毅然決然接受庸常的惡(不是那種大惡)

舉個例子,你集中一個重點高中的學生,播放電影《驢得水》、發放歷史通俗讀物《明朝那些事》他們會特別崇拜正直善良的人,厭惡蠅營狗苟的人。不排除一堆男生表示以後幹事業手段要清白,不排除一堆女生表示要嫁給只走正路的男人。

正直、善良、愛、犧牲。你作為旁觀者去看,是有美感的。我自己看岳飛、海瑞、楊靖宇、趙尚志的事蹟,就覺得一種崇高之美充塞在心田,很感動,甚至感動到痛哭流涕。知乎弘揚人性之美的答案總是贏過揭示人性之惡的答案,奧妙就在於前者給人美感、讓人舒服。

多數人類是有向善之心的,而且我傾向於人類的向善之心是先天就有一些,後天再加一些。

但是,人類還被一種更強大的慾望支配,即吃、喝、穿、住、安全。如果對善良正直的嚮往妨礙了自己的基本慾望的實現,那就毫不猶豫放棄善良與正直,轉向庸常的惡。譬如說,看歷史書被海瑞事蹟感動得淚水漣漣的男生,自己進入官場後照樣給上級送不該送的禮。看電影嫌棄蠅營狗苟男性的女生,嫁人還是更傾向於蠅營狗苟的富男而不是剛正不阿的窮男。。。在文藝作品與史書裡,剛正不阿的窮人比蠅營狗苟的富人有魅力;在現實的當下,還是掏得出鈔票供家人吃好喝好住好玩好的男人更有魅力,哪怕獲得鈔票的手段就是蠅營狗苟。


是沐藝CC啊


從古至今,就人性的爭論很多,古代就有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即有善性。有荀子的性惡論,認為善性是後天人為的。

人性,本質是指人的心理屬性。其實,人從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人性的善惡也都是在後天的環境中慢慢養成的。如果你所處的是一個是非善惡不分的環境,那麼成長起來的人性肯定也是墮落,黑暗的。如果你所處的是一個充滿愛意充滿陽光的環境,那麼,成長起來的人性肯定也是善惡分明,其樂融融的。

其實,是善是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內心。善惡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可以成佛,一念亦可成魔。願你身心向善,心如止水,淺笑安然。



遇見美文分享


中國人強調人的本性是善的,尤其是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更是人皆知之。所以中國強調的是德治。就是要倡導人的善性。而西方人卻強調人的本性是惡的,聖經中就說人有原罪的。所以他們強調的是法治,就是要把人性的惡性關進制度的籠子裡。

善良是人類的本質,也是人性的光輝,我們要時刻保持這種高尚的品格。人要有寬闊的心胸,心寬似海,方能容納百川。

做人要給自己積口德,不製造口業,也是一種善。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用一句溫暖的話來安慰一個不開心的人,並且表示理解和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就像一股湧動的暖流滋潤著別人的心田。一句惡語,則會傷害到別人的心靈,使人不愉


芸希小姐姐


人性本無善惡,萬念皆由心生。接受善念的成了善人,接受了惡念成了作惡的人。佛教裡的人性本善,讓世人皆認可自己是善良的美好的,引導眾生保持這份美好,善念是這個世界裡最神奇的魔力。西方上帝的世界是人性本惡,人是有罪的,需要用善念去贖罪,贖人性本惡的罪。無論是從惡還是從善本源出發,都是崇尚向善唸的目標出發。本無善惡,但能夠到達終點的肯定是善念。因為善念終會打敗邪惡,如同光明終會驅散黑暗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