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外戚干政?

虎说霸道


文|小河对岸

在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尤其是早期的王朝,用人制度不怎么成熟。君主最能信赖的人,往往只能是自己的血亲与姻亲。这跟今天的家族企业很相似,企业的管理者都是各类小叔子、小舅子、小姨子...

虽都是用人以亲,但在“用亲”上也是有差别的。

周朝人倾向于用宗亲,也就是父系亲属,同姓宗亲掌握朝政之权,时称之为公族。周王室之周、召,齐之国、高,楚之若敖氏、蒍氏、屈、景、昭,鲁之三桓等执掌朝政的世卿家族皆是王室(诸侯公室)的旁支血脉。

叔叔辅佐侄子乃是周人的习惯传统,尤其是“周公辅成王”(叔侄关系)这种典范给后世政治留下了极深的影响。周武王在克商之后还不到四年就去世了,继位的周成王很是年幼,便是由周公、召公分掌国政(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被后世公认的商周之际第一能臣吕尚(姜子牙),虽最善于兵事谋略,且是武王之岳丈、成王之外公(吕尚之女邑姜嫁于武王为后,生周成王、唐叔虞),但由于吕尚不是周之宗室,以致与辅佐成王无缘。

而汉朝却倾向于用外戚,也就是母系(妻系)亲属,汉朝是外戚最为风光的朝代。西汉的两大政治支柱是诸侯与外戚,东汉的两大政治支柱是宦官与外戚。外戚在两汉的政治中都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西汉的吕氏、窦婴、田蚡、卫青、霍去病、李广利、霍光,乃至最终篡夺西汉皇位的王莽,都因其外戚的身份而得到重用。东汉也是如此,窦宪、邓骘、梁冀(“跋扈将军”)、何进等等,都是籍其姐妹嫁给汉帝而被封为大将军,而执掌朝政军权。

宗室辅政,叔叔为重;外戚辅政,则舅舅为重。那为何同样是“任人以亲”,为何周朝是叔叔辅政,而汉朝却是舅舅辅政呢?其本质上是周朝与汉朝的政治制度差异。

周朝实行分封(封建)制度,是以宗法血缘为政治纽带,国家的权力极为分散(国家权力主要分散于各大公族)。虽对君主而言,舅舅与叔叔都属至亲,但在公族(国家的力量来源)中的号召力、凝聚力,作为外姓的舅舅是无法比拟叔叔的。

但自战国各诸侯纷纷实行变革至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行郡县,最终确立了君主集权的帝国制度。对于高度集权的帝国来说,叔叔有一定的皇位继承名分,如果让叔叔辅政,那近乎是相让皇位。而舅舅作为外姓人,并无皇位继承名分,从政治风险上来说,舅舅远比叔叔要安全。故而,自秦朝以后,华夏王朝就近乎杜绝了“周公辅成王”这种政治模式。


有知社


外戚指皇帝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相对的有宦官干政。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经历了萌芽,产生和发展的,随着朝代更迭,在前朝的经验教训上逐步成熟的。外戚干政是封建社会发展初期的产物,不仅仅在汉朝,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了,到汉、晋达到高潮,随着隋唐科举制度以及三省六部制集权模式的出现,外戚干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战国时期起,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因为政事繁多,国君一人难以应付,就出现了以丞相为首的朝官集团。为适应这种政治体制变化的需要,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建立起各自的丞相制度。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萧何、曹参等一批名相出现,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更加强化了相权的地位,在君相“坐而论道”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为了保障君权,皇帝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封王,即封同族子孙为王,镇守外藩,意在保障皇权。但是历史证明,这更容易引起皇权的动荡,尤其是藩王勾结朝臣,里应外合,对皇权打击是致命性的。汉景帝时期就爆发了七王之乱,之后藩王逐渐削弱。 二是联姻,即和有有功大臣联姻,以姻亲结成同盟,一方面巩固皇权,另一方面体现对功臣的信任和亲近。而这些大臣成为姻亲后权力更大,实力更强,有效的分化了相权,强化君权,但为日后的外戚干政埋下伏笔。

第二个原因是皇位继承制度的局限性。秦始皇一统六国后,确定了皇帝制度,以 "奉宗庙之重,终无穷之祚",自称始皇帝,以期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也。秦朝虽二世而亡,取而代之的汉却把皇位继承制度保留了下来并日趋完善。

皇位继承制度,使储君的范围集中在当今皇帝的子嗣当中,选择余地较小,一旦皇帝早逝,出现幼帝即位的概率就极大。加上古时医疗技术的落后,其中能成人的皇子本来就不多,皇储的选择范围就更小了。由此便造成了君少母壮的局面,一方面小皇帝继位的时候无法理事,另一方面小皇帝往往势单力薄。这个时候于情于理,儿子一般天然会依靠母亲,而母亲能够依靠的力量,则天然的是自己娘家人,这就让外戚进入权力阶层成为了可能。

加上前面说的君权相权平衡,需要一支力量成为自己的助力来对抗其他势力,那么外戚也就会成为一种选择。加之皇帝为了笼络官员,和实力官僚结成姻亲,外戚干政就成为一种必然了。

东汉时期,一个是小皇帝多,一个是尚书台的设置。使得外戚干政愈演愈烈。

光武帝刘秀在建立政权之后,为了稳固皇权,遏制相权,虽然保留了过去的宰相“三公”之职,即司徒(丞相)、太尉、司空(御史大夫),却将三公的实权抽走,徒留地位和俸禄,而设置名为“台阁”的尚书台掌握实权,由自己直接指挥。

最早的尚书是相对外部朝廷的内部朝阁,由皇帝统管,相当于机要秘书的工作单位,为下级官吏。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尚书被私下称为“内朝”,与三公九卿的“外朝”相对应,没有什么实质的执政权。但是,光武帝却将尚书机构的地位抬高至超过“外朝”的地步。虽然尚书台内的官员品阶不高,但比“外朝”中人更有权力。

很快,这样的弊端就凸现出来。一旦皇帝早逝,幼帝登基,便无力掌控尚书台。自然,掌管尚书台的“重任”就落到后宫、外戚的手里。光武帝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做法,就这样令东汉江山一点点落入他人手中。而外戚专权的直接后果,便是宦官权力的膨胀。因为幼帝唯有后宫宦官近侍可以依靠,长大后宦官帮助皇帝夺回皇权有功,受到土地、俸禄上的巨额封赏,势力便迅速扩大,甚至超过外戚。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便是由此引起。

在以后的朝代当中,虽有外戚干政现象,但与汉朝,尤其是东汉相比,实在是望尘莫及。


呆弟42005191


汉朝之所以频繁地出现外戚干政,根本原因在于体制缺陷。

过分的集权和缺乏分权机制

外戚之所以能干政,很大程度上是中央过分集权,官职体制缺陷造成的。

不管是西汉还是东汉,基本上都是实行郡县制+宰相制,后来又把宰相权力分割为三公九卿。但是不管怎么分割,权力没有有效的监督机构,就很容易造成外戚专权。

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汉朝是举荐制度。这就造成只要某一个人掌控了举荐渠道,那么这个人的家族一定会在朝廷中谋取更多的权力。权力过分集中,造成了外戚专权的必要条件。

皇权和大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外戚说白了还是代表了氏族阶层,而皇帝代表的是王权。与其说是外戚干政,不如说是王权和大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反馈。

大地主阶级掌握了土地,而且在不断地兼并土地;皇权则是要维持普通人的生计,是在不断地挑动和触犯大地主阶级的利益。

在这种针锋相对的环境里,外戚很容易得到专权的机会。

外戚干政直接原因:当政者年幼

外戚干政产生的另一个必备条件就是,统治君主年幼或者无能,导致大权旁落,这在中国西汉、东汉特别明显,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外戚干政主要就发生在汉朝,西汉自汉武帝以后,外戚干政成为了汉朝的特色,一直流传到东汉末年,外戚干政能持续这么长时间,也与西汉、东汉君主多以幼小年纪被立有关,因为年纪幼小,就有母亲、祖母摄政、外戚干政的机会,而且外戚干政多是皇帝的母家亲戚,相比妻族干政,在古代还是比较少见的。

吕雉起了个坏头

汉朝外戚干政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刘邦的老婆吕雉起了个坏头。


以上,希望能帮到题主!


野树春秋


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

东汉时期,出现外戚宦官轮流专权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贯穿于中国官僚制度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就是要解决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问题。

东汉建立后,刘秀采取了种种措施,来加强皇权。三公虽然享有崇高尊荣的地位和名誉,秩禄高达万石,但是,三公不能管理具体的事务,仅仅是“坐而论道”而已。刘秀把具体的权力,交给了号称“台阁”的尚书台。

第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利。

第三个原因是,东汉从中期的和帝开始,皇帝多数夭折,往往是幼主继位,母后临朝。


笑搞


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

东汉时期,出现外戚宦官轮流专权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贯穿于中国官僚制度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就是要解决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问题。东汉建立后,刘秀采取了种种措施,来加强皇权。《后汉书*仲长统传》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窍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东汉王朝仍然设置名为宰相的“三公”——司徒(丞相),太尉,司空(御史大夫)。三公虽然享有崇高尊荣的地位和名誉,秩禄高达万石,但是,三公不能管理具体的事务,仅仅是“坐而论道”而已。刘秀把具体的权力,交给了号称“台阁”的尚书台。

“尚书”原来是少府辖下的机构,西汉中期,武帝刘彻以“尚书”为基础,设置了与外朝相对应的“内朝”。汉武帝选用一些中下级官吏,作为自己的侍从与助手,给他们以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的长官尚书令一起,组成宫中决策机构,称为“内朝”或者“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等朝廷官员称为“外朝”。外朝无决策权,只是执行内朝命令。朝廷大臣要参与机要,必须要有“领尚书事”或者“平尚书事”的头衔。

东汉建立后,刘秀将“尚书”的职权范围和机构进一步扩大,发展成为“尚书台”。尚书台的正副长官分别为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另设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作为尚书令仆的辅佐官。尚书台下设置“六曹”,各曹的长官为侍郎,六曹分别管理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三公曹”负责监察;“吏部曹”负责任免官吏;“民曹”负责赋役税收;“客曹”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和外交事务;“二千石曹”负责刑罚诉讼;“中都曹”负责首都治安。尚书台官员的品位并不高,尚书令秩仅千石,尚书仆射秩仅六百石;各曹的长官“侍郎”仅四百石;而具体管理事务的长官“令史”,秩仅二百石。尚书台各级官员的官阶虽低,但是,朝廷之上,事无巨细,无所不掌,权力极大,直接听命于皇帝。东汉对尚书台“官小权大”的这种安排,目的就是更便利于皇帝的控制。

刘秀加强皇权的这种措施,在东汉初年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到了东汉中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力转移。尚书台职微权重,既拥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而尚书台既然便利于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宦官的控制。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控制了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所以说,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第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利。

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他们是豪强地主上层的代表。东汉的外戚,主要有“马、窦、邓、梁”四大家族。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这四大家族,集功臣与外戚于一身,势力非常强大。除了马皇后一门,能够自我谦抑之外,其余的几家,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

据《后汉书*窦融传》记载:“窦氏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窦融的曾孙窦宪,因女弟立为章帝皇后,崇贵日盛,专横跋扈,连皇室成员也惧怕其三分。窦宪曾以低价强买章帝姐姐沁水公主的庄园,而公主竟然不敢与窦宪计较。章帝知道后,大怒,当面严厉斥责窦宪曰:“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昔永平中,常令阴党、阴博、邓叠三人更相纠察,故诸豪戚莫敢犯法者,而诏书切切,犹以舅氏田宅为言。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

据《后汉书*邓禹传》记载:“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莫与为比。”`

《后汉书*梁冀传》记载:“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梁冀)在位二十余年,究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

宦官一般出身低微,目不识丁,为一般人所不齿。然而一旦掌权之后,宦官也开始兼并土地,上升为地主阶级。我们说,宦官并不一定都是坏人,宦官中也时有出类拔萃者,修《史记》的太史公,发明造纸术的蔡侯,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都在青史上留有好名。宦官虽然不都是坏人,但是,宦官政治却一定是黑暗的。这是因为:第一,宦官身受腐刑,性情上变态,对社会、对正常人存在着仇视心理;第二,宦官没有后代,因此也就不受道德观念的丝毫约束;第三,宦官出身低微,目不识丁,没有文化素养;第四,宦官只懂得送往迎来,阿谀奉承,而没有任何政治经验。

东汉时期,宦官在政治上与外戚争夺,在经济上也疯狂地扩张,他们霸占土地,强取民财,略取民女,胡作非为,民愤极大。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载,大宦官侯览“贪侈奢纵,前后请夺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一十八顷。起立第宅十有六区,皆有高楼池苑,堂阁相望,饰以绮画丹漆之属,制度重深,僭类宫省。又豫作寿冢,石椁双阙,高庑百尺,破人居室,发掘坟墓。虏夺良人,妻略妇子……”

中常侍苏康、管霸等“用事于内,遂固天下良田美业,山林湖泽”。到东汉后期,灵帝与宦官更是公开卖官,由于所得金钱贮存于西园,史称“西园卖官”,上至公卿,下到地方守令,皆有定价,一手交钱,一手给官。

宦官上升为豪强地主,但不为上层豪门及清流所看重,乃是豪强地主下层的政治代表。

第三个原因是,东汉从中期的和帝开始,皇帝多数夭折,往往是幼主继位,母后临朝。东汉中后期的十一个皇帝继位时的年龄情况是:

和帝,年十岁;L!2

殇帝,百日小儿;6

安帝,十三岁;]-&

(前)少帝刘懿,年不详;$ I:i

顺帝,十一岁;sLjI

冲帝,两岁;M=%9

质帝,八岁;ZN

桓帝,十五岁;*n&E'

灵帝,十二岁;Fs:"1=

少帝,十七岁,P#7

献帝,九岁。m*bW1

由于皇帝大多夭亡,太子年幼继位,于是,就出现了母后临朝,垂廉听政的情况。《后汉书*皇后纪》评论说: “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这些垂廉听政的太后们,年龄都不大,一般不过二十几岁。她们死了老公,精神空虚颓废,无以寄托,把思想感情的关注点,从夫妻生活转移到朝廷大事的处理上来。然而,这些年轻的太后们没有起码的社会经验和统治经验,也基本上没有文化知识。她们根本没有能力来驾驭国家机器,只好依靠自己娘家的的父兄,帮助自己来处理国家大事。这样一来,国家政权便落到了外戚的手中。

当皇帝成年后,为了夺回政权,解除外戚的威胁,只有依靠自己身边的宦官了。皇帝幼长深宫,势单力薄,关系最密切者,莫过于宦官。正如《后汉书*宦者列传》所说:“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皇帝自幼,一切就由宦官照管。宦官照管皇帝的日常起居,熟悉皇帝的性情习惯,是皇帝身边唯一的亲信。当皇帝长大成人,要求拿回本来就属于自己的政治权力的时候,必然地同企图继续专权的外戚集团产生矛盾。在同外戚集团的斗争中,宦官也就天然地成为皇帝的盟友。于是,在宦官的协助下,皇帝夺回了政权。夺回政权之后,有功的宦官“遂享土地之封,超登公卿之位”,国家的权力便落到了这写有功的宦官手中。然而,当皇帝死去,新君继位,宦官由于政治身份卑贱而不能辅政,于是又有新的外戚上台。这种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的局面,就成为东汉中后期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


我想要你笑


一、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外戚?

外戚通常指皇帝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

即皇亲国戚也。皇帝的妻子,皇后娘家兄弟。最有名的是太后的兄弟,也就是国舅。

与皇族宗亲没有丝毫关系。

二、什么叫外戚干政或者说篡政?

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另外还有宦官干政等。

三、汉朝外戚干政事件

纵观中华千年历史,往往皇亲外戚野心最为膨胀和肆无忌惮,远远超过乱臣贼子。王莽篡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西汉自汉武帝以后,皆以外戚辅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六十余年为天下母,辅佐了四个皇帝。外戚王莽以姑母王政君为凭借,最初装出恭谨勤劳的样子,不知疲倦地工作。后来他广结名士和将相大臣,深得人心,凡是来投奔他的,不论地方远近,出身贵贱,他一概收用,让他们做官。为了收买人心,他把从自己封邑里收来的钱和粮,都拿出来赠送给宾客,而自己家里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朝野上下皆赞王莽。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并未留下子嗣。太后王政君在皇帝驾崩后当天就起驾到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王太后于是下诏,要求朝中公卿推举大司马人选,群臣会意,于是纷纷举荐王莽,不久后,王太后诏命王莽再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其后他拥立九岁的汉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务,此后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渐暴露。他开始排斥异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赶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后拔擢依附顺从他的人,诛灭触犯怨恨他的人。王莽官居大司马,以太后名义执掌军政大权,立汉平帝,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做皇后,渐渐在朝中大权独揽。公元9年(元始五年)十二月,汉平帝死后,王莽指使同党向太皇太后王政君上书,要求让他代天子临朝。王政君无奈,只好顺从这一要求,由王莽摄政,称为“摄皇帝”。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遂立孺子婴(即刘婴)为皇太子,只有两岁,太皇太后据群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改年号“居摄”待王莽扫清了这些障碍,各种符命祥瑞纷至沓来,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即新始祖,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称“始建国元年”。王莽在朝野的广泛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权位,开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

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但近代帝制结束之后,王莽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


生生不息钢铁侠


 外戚干政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叫历朝历代的皇帝头疼不以的一个问题。外戚都是皇后、皇帝妃嫔的娘家,或者太后的母家;这些人虽然与皇室子弟并不是同一个姓,但也确确实实的是皇帝的亲戚,是皇室的人。他们位高权重,往往喜欢拥立年纪尚小的孩子当上皇帝,而后真正的大权则由这些外戚掌握。外戚干涉政事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而在汉朝时期尤为激烈。从汉初,吕家开始便层出不穷。然而这历朝历代,最为成功的外戚干政,变要当属武家,武曌了。从入宫选秀开始,武曌一步步的走向了皇后之位,然后是太后,最后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官方承认,并且拥有实权的女帝。虽然最后武曌被逼退位,而武家也下场凄惨。

  可武家算是历史上极为成功的一次外戚干政的例子了,他们不但成功的干预了唐朝的整治,甚至取而代之的使武曌成为了皇帝;把李家的天下变为了武家的天下。除了唐朝的武家,还有为我们所熟知的清朝的慈禧太后。在清朝时后宫便不得干政,然而仍旧有许多妃嫔干涉政务,慈禧便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一位。慈禧的权利欲望极为强盛,从同治年间,慈禧便开始垂帘听政;清朝的大权,全部都落在了慈禧的手上。皇权在古代那是一个极大的诱惑,而外戚;虽然是外,可也占了个戚字,自然不会对权利无动于衷。所以历朝历代,虽然每个皇帝都对这种事头疼无比,甚至到后来还出现了后宫不得干政的规定也还是屡禁不止。

  什么是外戚干政?外戚干政,是指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君主的母族、妻族通过和统治者的亲密关系,利用为母为妻的身份干预朝政,提拔娘家亲戚,把持朝政的现象,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实例,特别发生于皇帝幼下或者无能的情况下。外戚干政是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层权力扩散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东南亚特别是中国、日本、朝鲜等国家,非常普遍,这是由于这些地区的社会习性影响的,因为在亚洲国家,父母和子女的亲密关系即使到了成年也一样很亲密,子女对父母的依赖要比西方国家亲密,这也是外戚干政产生的根本背景,中国自古以来就以重孝尊老为传统美德,做为封建统治者更应该做好榜样,因此,即使生在帝王之家,也必须要有这种美德。

  外戚干政产生的另一个必备条件就是,统治君主年幼或者无能,导致大权旁落,这在中国西汉、东汉特别明显,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外戚干政主要就发生在汉朝,西汉自汉武帝以后,外戚干政成为了汉朝的特色,一直流传到东汉末年,外戚干政能持续这么长时间,也与西汉、东汉君主多以幼小年纪被立有关,因为年纪幼小,就有母亲、祖母摄政、外戚干政的机会,而且外戚干政多是皇帝的母家亲戚,相比妻族干政,在古代还是比较少见的。因为外戚干政,容易发生朝代更迭的危险,后世的统治者大多意识到了外戚干政的危害,尽管有所措施压制,但是如果出现特定的局面,比如像汉代那样的还是很容易发生外戚干政的。

外戚干政,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层,皇权被君主的母族或妻族掌握,而处于权力架空的现象,外戚干政在亚洲古代封建制君主国家很常见,中国、日本、朝鲜等国家都有这种现象。外戚干政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从史书中的记载 ,西汉初年有吕后乱政,但是比起东汉的汉和帝时期,还是不算完全的外戚干政,一是外戚势力范围没有扩散到全朝政,二是外戚干政的人员也不尽是吕氏娘家人。但到了东汉汉和帝时期,外戚干政形成风气,和帝即位时年幼,窦太后临朝听政,开始提拔窦家人,她的兄长窦宪位列大将军,威震朝廷。从此东汉自和帝始,至桓帝终,开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外戚干政时期,期间还掺杂,宦官和外戚夺权的波折,在桓帝时期,外戚干政算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鼎盛时期,桓帝的妻兄梁冀,外戚干政20多年,把持朝中一众大小事宜,朝廷任命都要一一听从他的安排,皇权完全被架空,当然,物极必反,因为太过专权,而被桓帝趁机杀掉,外戚干政从此开始衰落。

  外戚干政在此后的唐朝,明朝,清朝都有短暂的上演,但是比起东汉时期,都不成气候,这与后世君主提高了外戚干政的危害意识,而加以防范有关,通过选择低于五品官员的女儿为妃子,或者公主不嫁权势贵族等措施来杜绝外戚干政的机会。这在此后的朝代中都有印证,外戚干政的危害其在太大,放任不作为的话,就有可能遭遇王莽篡汉的结局,这应该是任何一个朝代君主都不愿意发生的事情。外戚干政,在中国历史出现过很多次,尤其以汉朝最为严重,前后持续有一百多年,还出现了王莽篡汉的改朝换代。外戚干政的危害在汉朝已经演示了,也让后世君主有意避免汉朝外戚干政的覆辙,通过采取不与权势贵族结亲的措施,来防止外戚干政。

  汉朝为什么会出现外戚干政?这与汉朝君主的客观处境有关,外加情势推动,汉朝刘氏一脉出现了相继外戚干政的局面。在汉武帝时期,东方朔向汉武帝陈述了外戚干政的危害,英明的汉武帝此后在立太子刘弗陵的同时,就把太子的生母给杀了,为防止外戚干政做了榜样,但是,后世的刘氏子孙并没有加以警觉,这是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东汉自汉和帝开始,此后的君主都是年幼即位,都不满8岁,这个年纪是不可能主政的,于是就由母亲或者祖母辅政,外戚干政睡在汉和帝开始越演起烈。

  从汉和帝时期,窦太后主政,再到邓太后主政,再到梁太后主政,东汉的外戚干政一直持续到汉桓帝,汉桓帝的妻兄梁冀把持朝政,一手遮天,皇帝都成了摆设,这也极大的引起了桓帝的不满,在逮住机会后,汉桓帝谋同宦官,杀掉了梁冀,自此,外戚干政开始衰落,后世也再没有出现汉朝那样严重的外戚干政现象。这都是因为汉朝外戚干政实在是太过危险,让后世君主都提高了防范意识,毕竟谁都不想让自己一手打下了的江山,落入外姓人手中。


谈史论新


立国之初有功于江山社稷的很多人都出自于外戚,或是家族里舍命相随的亲戚。安国定邦后,论功行赏,从周开始的分封制影响着汉朝初期的政治。其实,秦的变法已开始郡县制了,只是汉初迫于形势的无奈,到了武帝时,削藩,集权,先进的郡县制终究还是成了以后的治国之策。也是我国能几经灾难而延续的一大原因。


坚持空虚


希望答案您还满意东汉中叶以后,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桓帝时期,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朋党,猛烈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和残酷迫害活动,史称“党锢之祸”。

东汉章帝以后,外戚开始掌权,外戚专权造成政治上异常的黑暗。和帝时,窦太后临朝称制,其兄窦宪当政;冲帝、质帝时期,外戚梁冀势力更大,皇帝的废立全取决于他。质帝骂他是“跋扈将军”,立即被毒死。外戚专权,妨碍皇权。皇帝为了打击外戚势力,便依靠身边的宦官,和帝、安帝、顺帝如此,桓帝也不例外。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后死,桓帝把宦官偷偷叫到厕所里密谋,并利用宫中卫士翦除了梁氏外戚势力。从此,开始了宦官擅权的局面。

东汉中叶以来,政治腐败,经济凋敝,阶级矛盾曰趋尖锐,使东汉政权处于摇摇欲坠之势,终于演成东汉末年的党争事件。


国家重点扶持對相


作者的话题词意,应该是写错了,不是汉朝外戚才干政,才掌权。应当说自古以来,华夏族便是外戚干政长久不衰,真正做到无外戚干政的汉族政权,仅一家。便是明朝,真正意义上的明朝无外戚干政是从明成祖朱棣开始。《朱棣能登基称帝便是靠的外戚帮助,朱棣这家伙登基称帝后便过河拆桥,杀了皇后》,外戚是皇权的延伸,当皇权势危时,外戚便是辅助,但是一般皇朝灭亡,和外戚与廷臣的斗争,脱不开关系,外戚占了人和,与皇权比任何势力都亲近,廷臣掌天时,廷臣拥有文化武器,历史上只有一种人才能有名声,便是文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