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瘋搶衛生紙的大潮下,中國人為何能“處變不驚”?


世界瘋搶衛生紙的大潮下,中國人為何能“處變不驚”?

3月4日,在堪培拉科思科超市拍攝的一男子在購買紙巾

日前,一些國家的民眾生活也開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在日本、澳大利亞、美國等地出現了瘋狂搶購衛生紙的現象,甚至還發生了顧客在超市裡因爭搶衛生紙而拔刀相向的奇景。

世界瘋搶衛生紙的大潮下,中國人為何能“處變不驚”?

3月5日,澳大利亞達爾文一家小報在報紙中多印出8頁給讀者當緊急廁紙使用

這一現象讓許多中國網友感到不解,“如果說搶購口罩、酒精的話還說得過去,衛生紙有什麼好搶的?這玩意兒又不能隔離病毒”。

其實,這種事情在各國曆史上屢見不鮮,搶購衛生紙似乎成了每次大災之後的“伴生現象”。可是,為什麼被搶總是衛生紙呢?國外的媒體和科學家分別從不同角度給出瞭解釋。

為什麼被搶的總是衛生紙?

搶購衛生紙現象背後的社會與心理學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1、恐慌性購物:害怕短缺

在此事頻發的澳大利亞,當地新聞網站News.com.au分析稱,人們擔心疫情打亂中國這一全球廁紙供應商的生產計劃,從而導致澳大利亞衛生紙短缺。而這也是日本部分地區出現搶購風潮的原因。

世界瘋搶衛生紙的大潮下,中國人為何能“處變不驚”?

日本民眾排隊購買衛生紙

據Time Out東京報道,此前日本網絡上有謠言稱,由於衛生紙都是中國生產的,受疫情影響可能買不到。另外一則謠言稱,衛生紙和口罩使用的原材料相同,受疫情影響,原料都拿去做口罩了,勢必也引發衛生紙短缺。

事實上,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會生產衛生紙,而口罩的原料是熔噴布,一種主要由聚丙烯這種構成的材料,而衛生紙的原料是木材,兩者風馬牛不相及。隨後,日本媒體對此類謠言進行了闢謠,消除民眾恐慌情緒。

2、從眾與跟風

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人類是群居動物,從眾不但能給人帶來安全感,我們本身也會由於惰性和定勢思維產生與其他人相一致的選擇,以降低不確定性。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消費者行為研究專家尤尼奇卡·加爾格表示,在搶購衛生紙的行為中人們表現出“害怕錯過”(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理——如果你看到別人買了,就會覺得自己也應該買。

英國《衛報》的一篇文章則指出,發達的社交媒體放大了對廁紙短缺的恐慌,而“這種恐慌比病毒傳播的還快”,正是那些衛生紙貨架空空的照片,向人們釋放著“趕緊買”的信號。

3、衛生紙的“原罪”:體積大,空貨架引人注目

不但媒體會放大恐慌,現實中的情形更是如此。兩位行為研究者利亞姆·史密斯和席琳·克萊姆就提供了這樣一種視角的解釋:衛生紙體積大,缺貨後非常醒目,空貨架加劇了人們害怕買不到的心理。

世界瘋搶衛生紙的大潮下,中國人為何能“處變不驚”?

澳大利亞某超市衛生紙貨架售空的情景

BBC的一項採訪似乎也印證了這一觀點——比起50罐焗豆子或洗手液,50包衛生紙消失後,會更加引人注目。

日本為何屢屢出現“衛生紙搶購風暴”?

在世界各國中,日本可能是世界上最愛搶衛生紙的國家了,不管是現實中還是歷史上。自從戰後經濟走上正軌後,海內外每有風吹草動,便能在日本掀起一輪“衛生紙搶購風暴”。

世界瘋搶衛生紙的大潮下,中國人為何能“處變不驚”?

1973年11月1日,大阪最大的百貨店之一大丸商店300名主婦排隊搶購衛生紙

1973年11月的這次搶購風波中,戰鬥力強悍的日本家庭主婦們2分鐘便將大丸商店的500捆衛生紙存貨一搶而光,搶購中還發生了人群擠踏致傷的意外。次日,日本通產省官員發佈全國公開講話,稱“衛生紙足夠大家用的”。

這件事在日本造成轟動,而後各地的搶購風潮依然不止。這一現象源於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石油的漲價讓日本的能源供應出現緊張,已經習慣了大手大腳消費的日本人忽然發現面對商品不足的問題,頓時慌了手腳,再加上漫天飛的謠言,搶購也就成為必然的事情了。

世界瘋搶衛生紙的大潮下,中國人為何能“處變不驚”?

在1973年石油危機中囤到大量衛生紙的日本家庭主婦

無獨有偶,在諸如“3·11”大地震等災害和社會突發事件後,日本屢屢爆發“衛生紙搶購”事件。

為什麼日本人對衛生紙有著如此固執的“偏好”?除了上述社會和心理學因素的“作祟”,消費模式和消費習慣也在推波助瀾。

在日本、美國、澳大利亞這些發達國家,無論是便利店、商場、賓館等公共場所,還是自家的廚房、衛生間,都很少用抹布來擦拭,衛生紙才是清潔的主力,這樣的生活模式對衛生紙的消耗量可想而知。

日本是世界衛生紙第一消費大國。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數據,日本總人口約為1.26億,但其每年衛生紙的消耗量卻達47萬噸,足以和整個歐洲比肩;而日本平均每人每年要使用50卷以上的衛生紙,人均消費量穩居世界第一,是第二位美國的3倍。這也部分印證了日本人“愛乾淨,講衛生”的國民印象。

另外,日本的衛生紙分類非常細,除去常見的廁紙、餐巾紙,還有廚房用紙、擦馬桶用紙、擦地用的一次性紙巾,甚至有殺菌作用的花粉症專用紙巾……日本還有“紙巾派送文化”,商業街或地鐵站經常能看到穿著工作服或打扮成可愛玩偶的工作人員免費派發小包紙巾,這些紙巾通常是用來打廣告的,而此現象近幾年在中國也漸漸興起。

世界瘋搶衛生紙的大潮下,中國人為何能“處變不驚”?

日本街頭卡通人在派發紙巾

日本人有種說法:“無論是否需要,還是在這裡先放上紙巾吧。”意思是,當不知道放置什麼、不知道是否需要的時候,提前準備好紙巾便成為“萬能動詞”。由此可見,日本何以成為“衛生紙搶購”最為頻發的國家了。

中國人為什麼不搶衛生紙?

對於目前疫情已進入平穩階段,且基本復工復產的中國來說,國外“搶購衛生紙”的奇觀成了網友“抗疫”之餘的談資。中國人口體量巨大,且疫情初始階段也更為迅猛,為什麼卻鮮有人搶購衛生紙呢?

一方面,中國是衛生紙生產大國,根據中國造紙協會生活用紙專業委員會(CNHPIA)在2015年的一次統計,中國的衛生紙產量在當年年底達到約1044萬噸,持續處於產能過剩的狀態。值得一提的是,衛生紙搶購多見於發達國家,部分原因是一些國家的產業結構中衛生紙製造這類“低端”產業被大量淘汰,民眾日常消費的衛生紙很大一部分來自進口,“Made in China”也在其中,因此有了上文提到的“疫情打亂中國這一全球廁紙供應商的生產計劃”等謠言。看來,中國齊全、完整的工業體系在重大突發事件來襲時,是有一定優勢的。

世界瘋搶衛生紙的大潮下,中國人為何能“處變不驚”?

2012-2017年中國生活用紙供需量,數據來源:華經艾凱諮詢

另一方面,中國的衛生紙消費量卻很小。根據華經艾凱諮詢給出的一組數據,從人均消費量看,我國人均生活用紙消費量與發達相比有較大差距,2017年中國的這一數據是6.12千克,而瑞典、美國等發達國家人均生活用紙消費量達20千克以上,與日本更是相去甚遠。在日常生活中,古老的抹布無疑是中國人清潔衛生的神器,在許多場景中扮演著各類衛生紙的角色。

然而,在對國外衛生紙風波冷眼旁觀之時,我們也絕不能遺忘中國人在搶購這件事上從來都“不甘人後”,我們在非典期間搶過板藍根,在日本“3·11”大地震引發的福島危機後搶過鹽,不久前還搶過雙黃連,所以說“西方不亮東方亮”,吃瓜看戲之餘也莫要五十步笑百步。

世界瘋搶衛生紙的大潮下,中國人為何能“處變不驚”?

2020年2月,一家藥店在窗口張貼出“注意 雙黃連口服液已售完”的告示

在疫病這類突發事件面前,我們一定要學會篩檢新聞、分辨謠言,用科學、理性的頭腦做出冷靜判斷,獨立思考尤為關鍵。搜狐網執行總編輯王海濤曾在《在疫情之下,做點防騙“思考訓練”》一文中寫道:

“那天夜裡,微信上一個有碩士學歷的人說‘看來要屯點雙黃連以防萬一’。一個人能拿到碩士畢業證,智商當然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是智商水平一定是可以碾壓很多很多人的。他為啥想屯雙黃連呢?因為他放棄了思考。”

世界瘋搶衛生紙的大潮下,中國人為何能“處變不驚”?

新華網《衛生紙為何成國外公眾搶購對象?專家:“錯失恐懼症”作祟》

鳳凰網《澳大利亞:橄欖球賽無人喝彩,衛生紙買出一年用量……》

唐曉敏《為什麼外國人都在搶購衛生紙?丨外媒說》

薩蘇《看鄰人火燒:日本大發展時代啟示錄》

環球網《日本人的“衛生紙依賴”》

中國造紙協會生活用紙專業委員會《中國衛生紙市場面臨過剩壓力》

華經情報網《2018年我國生活用紙行業現狀分析,仍處於供給過剩階段》

海濤評論《在疫情之下,做點防騙“思考訓練”》

(文 / 俎燚楠,審 / 任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