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北农民与“朝天椒”、商贩的故事(下)

提示:本文分三集,全篇六千字。

俗话说得好,“农业是靠天吃饭”,这句话用在贵州黔北当地的农业最为合适。“地无三里平”是当地农业最大的阻碍,由于土地贫脊、交通不便,再加上时常的干旱更是加大了对农民生存的考验。

即使条件再差,人活着就要生存,同时也就意味着这里的农民要变得更加勤劳。贵州黔北农民在依靠种植朝天椒改变生活的那些年头,“苦干”就是当时人们能改变现实的唯一“捷径”。

贵州黔北农民与“朝天椒”、商贩的故事(下)

贵州黔北山地

贵州黔北农民的生存环境

贵州黔北的农业用地多以山地为主,很多坡陡的土地可以斜达45度以上。除了土地不平,土壤贫瘠、干旱也是农民面临的重要问题。在黔北地区的大部分高山土地里,土壤基本都是叶岩(当地土话叫朱房子沙沙),这种土地不但贫瘠还不耐干旱,种上的庄稼稍微遇上干旱就会颗粒无收。但在那些年,家家户户都人口众多要吃饭,又无其它更好的出路,即使如此也得耕种种植。

山地给当地农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种植问题,在交通上也同样受到严重影响。在那些年,黔北乡镇基本上只有一条通往县城的崎岖公路,而且还都是泥巴路。在我们村到夜郎镇和交易朝天椒的新站镇也是只有一条三米宽的泥巴公路。那时的这条公路上,时常都是两条车轮胎压的深沟,汽车走在路上经常是擦着底盘走,遇上下雨天汽车就打滑而无法行驶。

在这样的交通条件下,当地农民平常运输货物时就只能靠人工背或者抬。在交易朝天椒的新站镇,方圆十多公里的种植户都是用背篼(当地背东西的竹篓)把朝天椒背到镇上的交易市场来售卖。离镇上近一点的农户需要时间就短一点,太远的则是要背着上百斤的朝天椒行驶好几个小时。

贵州黔北农民的朝天椒种植和采摘

朝天椒种植从每年二月份便开始育苗,种子都是来自往年自己家晒干的朝天椒。育种时挑选最大的朝天椒剥出籽来,挖块细地再撒上辣椒籽,最后担些粪水淋在上面并盖上薄膜。等到辣椒苗长出来以后,天气基本上已经回暖,再把薄膜揭开。在辣椒苗长到一公分高以后就可以进行移苗栽培了。

贵州黔北农民与“朝天椒”、商贩的故事(下)

培育的朝天椒苗

进行移苗栽培需要依据天气气候来进行,下雨天或者阴天最为合适,晒太阳则可能会被晒死。移栽好的朝天椒要进行首次的施肥,等到苗子都长齐定苗,再进行第二次追肥,剩下就是除草管理等着它开花结果了。

到了七月份,朝天椒就开始上市。收购辣椒的商贩都有两种价格,一种是去掉辣椒把柄的价格稍贵些,一种是直接摘下来的要便宜些。而那些半红半青的朝天椒就不能采摘,因为拿到市场卖不上好价,晒干后更是会发白,除非拿来做剁椒。

对于当地种植朝天椒的农民来说,辣椒采摘的这段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也是十分忙碌。一个是因为朝天椒的收购价格每天都有波动需要尽快出卖,二来是要避免太阳暴晒辣椒红得太快而摘不赢。在朝天椒大量上市的时候,摘辣椒的就成了全家人唯一要做的工作。

记得小时候一到摘辣椒、卖辣椒的季节,大人们白天冒着大太阳不停地采摘,年幼的小孩和老人则在家拿剪刀剪摘回来的辣椒把柄,等到下午或者天黑之前,大人们又用背篼把剪好的朝天椒背到镇上去卖完回来。

贵州黔北农民与“朝天椒”、商贩的故事(下)

贵州黔北背篼

农民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择路而生存

在九十年代末尾那些年,当地农民在热火朝天地搞了几年种植朝天椒以后,朝天椒价格便开始变脸。遇上辣椒收购价格实在太低的时候,很多人就干脆直接把辣椒晒干,留着过段时间再卖。直到有一年太不值钱都烂在地里没人愿意管理,很多农户也因此亏得一塌糊涂,再加上很多人都开始外出务工,朝天椒到后来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大面积种植。

从那一年亏损后,农民就开始外出务工,镇上的商贩也渐渐消失,曾经火热的市场也就没有再从现。当外出务工回来的人再次谈及到朝天椒与打工的收入,人们都替那些年辛苦付出的代价而感到不值。

如今,过来人早就看透这种经济模式,那些年也只是迫于无奈。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中,总要去尝试些方法,而走弯路就在所难免了。

好在最终人们都摆脱了那种处境。

贵州黔北农民与“朝天椒”、商贩的故事(下)

朝天椒

注:本文由“家是故乡浓”著,文章根据真实故事所写。

你不熟知的另一面农村故事,请关注“家是故乡浓”,欢迎留言,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