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一个演员的演技能让你惊艳到什么程度?

《济公》视频节选:

一半脸儿哭,一半脸儿笑,是哭是笑只有我知道。

一半脸儿悲,一半脸儿欢,悲欢离合人间是常道。


由游本昌老师扮演的济公帮助了卖身葬父的贫家女。姑娘向济公表示感谢,济公却说:“要谢,倒是我和尚要谢谢你。你有一颗孝心,可是有的人哪,却长一颗狼心。我就是要借你的孝心,去教训那一颗狼心。”说罢,济公借蜡烛上的火,点燃了一棵枯枝。枯枝飘向了山下的大宅,火光在宅中冲天而起。

李修缘天资聪颖,早早便中了秀才,只是一心向佛,不愿再投身功名。父母劝解不得,便想为他定一门亲事,好让他收心。可修缘佛心坚定,最终还是在成亲当天抛下一切,到灵隐寺出了家。年长的父亲母亲由此深受打击,一病不起。三年后,法号道济的李修缘回家探访,那时父母早已亡故,家产悉数被管家霸占,自己没见过面的妻子,经历了重重变故,又被管家扫地出门,变得浑浑噩噩,疯疯癫癫。大雨之中,李修缘在父母的坟前恸哭离去。修缘一心想着渡世人,却实实在在地伤了自己的家人。

这座宅子,有着李修缘美好的记忆,也有着不堪回首的悲伤。

这座宅子,是僧人道济、活佛济公在尘世唯一的牵绊。

这座宅子,激起了管家夺人家产的恶念,也让管家的后代仗着家世作威作福,欺男霸女直至今日。

那就把它烧了吧。烈火熊熊,前尘往事,一切因果,就此了结。

今后,再无李修缘。

“烧了烧了,烧了就好。出家无家,一烧百了。

这个时候,济公应该是什么样的表情呢?

他该放声大笑,他该失声痛哭。只是,单纯的哭与笑均无法表达此刻的情感。

游本昌老师在这里奉献了绝对是“教科书”的演技。将济公那无比复杂的心境诠释的淋漓尽致。


其实细心一点的话,你会发现剧中济公很多吃东西的镜头都是只嚼不咽。

济公的扮演者游本昌老师采访中亲自所说,剧组由于经费紧张再加之天气炎热,拍摄中很多肉食其实都是腐败发臭的,根本就无法下咽。

可就是这种发臭的肉,游老师依旧吃得津津有味,演出了济公嗜酒好肉似痴若狂之态。

也就是这个穷得连拍吃戏的肉都只能用臭的的剧组,拍出了如此家喻户晓的经典电视剧。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

1988年,电视连续剧《济公》红遍大江南北,济公的扮演者游本昌以其诙谐自如、妙趣横生的表演赢得了公众的好评,这首主题歌更是不胫而走、广为传唱。

在我印象中,济公乃神话里的人物,神通广大得有点像《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及至后来,才知道历史上济公确有其人。济公,俗世名字叫李修元,字湖隐、方圆,法号道济。

济公是浙江天台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据说他娘怀他时梦吞莲花,生他时红光满室,瑞气盈门,系十八罗汉之降龙罗汉转世。其实那有那回事,就像李太白他娘生他时梦见太白金星入怀,张大千他娘生他时梦见黑猿转世一样,只不过是后人为尊者造的光环而已。

济公自称“幼生宦室,长于空门”,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父李春茂,母王氏,其父原在天台县做官,后辞官归隐,为人淳厚,不慕荣利,乐善好施,享有“李善人”之美誉。

济公少年成长在赭溪畔,读书于赤城山,受释道二教薰染,遂生方外之念。

十五岁,父母谢世,守孝三年后,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国清寺住持瞎堂慧远门下剃度,受具足戒,法名道济。

慧远对他言语不多,只教他坐禅。刚开始,他老老实实,持斋念佛,是个乖乖的和尚,慢慢地,开始感到不适。他心里想:“我来出家,本是为了明心见性,没想到整天像木头一样呆坐,了无生趣,不如归去,锦衣玉食,呼奴唤婢,何必在此受罪!”于是,向和尚表明还俗的想法,又恐和尚不允,遂振振有词:“六祖大师曾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临了,还作了一首诗偈:“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既然如此,又何必整天呆坐?

老和尚发话了:“坐禅乃僧家本务,欲成大器者,须止观并重,定慧等持,岂可舍止而求观,去定而求慧?达摩祖师尚且面壁九年,岂可断言坐禅是发呆瞎坐!”

道济无言以对,退了还俗念头。慧远明白道济根器非凡,但是碍于寺规,只得吩咐监寺由他偶尔走动。

道济虽然暂时安住下来,但是乏酒缺肉一事,最叫他放不下,而且眼看着老和尚并无特别教导之处,心里总是不能安分。一日,道济寻了机会来见老和尚,一心渴望着和尚指点一二,好叫他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老和尚道:“你才来两个多月,如此着急,纵使慧能大师,仍有八个月的碓房之役,你初入佛门,这般不能忍耐吗?”

“弟子不是不能忍耐,祖师有言:‘迷来经累劫,悟即刹那间。’既然可以刹那而悟,何必累劫枉受辛苦?”

慧远和尚沉思片刻,说道:“也罢,你上前来!”

道济高兴得急步上前,伸长了耳朵,预备听如雷纶音。

老和尚脸色一变,操起禅板就打,大声喝道:“自家来处尚不醒悟,倒向老僧寻去路,且打你这个没记性的。”

道济被这突如其来的棒喝打倒在地,忽然间站了起来,一股脑儿朝瞎堂慧远和尚撞去,把老和尚撞倒在地,头也不回地就冲出了门外。

老和尚高叫:“有贼啊!”众僧闻声,跑来抓贼。老和尚道:“这道济僧偷了禅门大宝,今日且休,待明日我亲自向他讨取。”众僧闻言,各自散去。

从此,世上少了一个持戒僧,多了一个颠和尚。每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公侯不拜,名利不求,沉浮市井,游戏风尘,有难救难,有苦拔苦,扶危济困,惩恶扬善,人称“活佛”。

“与其说他是一个和尚,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披着一袭袈裟的游侠。不同的是,他不用剑,而是随身带着一把法力无边的破蒲扇。”著名作家熊召政说得透彻。

在一般僧俗眼里,道济的言行出格,严重违犯佛门戒规,众僧状告慧远,要求逐出山门。谁知,慧远一边口宣:“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一边在首座呈上的单子上批示:“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耶!”此后无人再敢诟逐。

瞎堂圆寂后,道济失去护佑,去净慈寺投德辉长老,做了一名书记僧。

破帽,破鞋,破扇,垢衲衣,不衫不履,放浪形骸,貌似疯癫,实则外俗内圣,博学多才,是一位得道的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堪称“僧家之首”。 他精通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曾经风靡华夏的“香功”,据说是经由他口授心传流于后世的;他法力无边,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除暴安良,“戏弄秦相”、“古井运木”、“棒打寿联”等故事传为美谈;他学识渊博,擅诗善文,矢口成文,信笔满纸,著语不加刊削,要未尽合准绳,高迈超诣,有晋人遗韵。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对他赞赏有加:“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

清醒的时候,他作的诗好比美酒,醇厚绵长: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论钱。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江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五月西湖凉似秋,新荷叶蕊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

癫狂的时候,他作的诗好比烈酒,喝了上头:

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醉傲风颠卒未休,杖头明月冠南州。转身移步谁能解,雪履芦花十二楼。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

赞他的将他捧上天:

“非俗非僧,非凡非仙,打开荆棘林,透过金刚圈。眉毛厮结,鼻孔撩天。烧了护身符,落纸如云烟。有时结茅宴坐荒山巅,有时长安市上酒家眠。气吞九州,囊无一钱。时节到来,奄如蜕蝉。涌出舍利,八万四千。”

贬他的将他摔下地:

“一生只贪浊酒,不顾禅师道友。到处恣意风狂,赢得面颜粗丑。眼上安著双眉,鼻下横张大口。终朝撒手痴颠,万事并无一有。”

褒贬任由他,他只顾“无是无非度春秋”、“快快活活傲王侯”。

宋嘉定二年(1209年),济公预知时至,沐浴更衣,端坐而化,世寿六十二,法腊四十四。荼毗时,舍利如雨。他死前不忘作偈一首,将一生轻轻注销:“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归去,依然水连天碧。”

苏州西园戒幢律寺里有一尊济公塑像,歪戴僧帽,百结鹑衣,手执破扇,表情特别。左看春风满面,右看愁眉苦脸,正面看去,似笑非笑,似哭非苦,半嗔半喜。塑像旁还有他的尊号,长达28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

帕斯卡尔说过:“人之成为疯子竟如此不可避免,以致疯到以疯病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来证明自己没疯。”

有人问济颠:“藉酒装疯因何而醉?”他答:“众生已醉,我若未醉,如何醉里度他。” 他“大戒不持”,鄙陋清规,游戏三昧,看似颠狂,实则是以颠的方式证明自己没颠,实现他不愿作“担枷带锁汉”,以求“大自在”的宏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