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优秀,是家长教育不够优秀吗?这是孩子的班主任在课堂上说的?

麦杆菊的春天


说一个我同事的例子吧!

孩子父亲是北大的本硕博,从小到大学习成绩自是不用说,爱好广泛,爱好足球、绘画,人也谦虚有礼,绝对是百里挑一的人才;妈妈是复旦的硕士,教学科研能力都很厉害,这样的父母够优秀了吧!可孩子的成绩稳居班级的后五名,而且孩子很孤僻,不合群!


我还认识一位水果店的老板,夫妻俩都没什么文化,每天就是守着水果摊子,可孩子学习、运动各方面都拔尖!


孩子的优秀与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说这句话的老师,就跟说出“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人一样,都是极端主义者。


糖老师糖妈妈


大笑。我都五十岁了,我看家长的话,不对的多,也不起啥大作用(极个别的例外,比如德国著名的天才卡尔威特的培养)。我父母是公务员,当年我和我哥读书的时候,我父母就对我们的学习很不感兴趣,让我两别考大学了,接父母的班就行。理由是看学习太累人,别把我两累坏了。我和我哥根本没理他们,80年代中期一起考入了大学,当时可谓威震四方呀。你懂吗?一般的家长,也就这水平,又不是什么教育工作者,知道什么教育孩子的事呀?老师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这部分的责任才是最大的,不但是教知识,还要教做人,所以才叫“传道授业解惑”。


zm139682913


1.我觉得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做孩子优秀,学习成绩优秀就是优秀吗?我曾经中途接手过一个班,班上两个卫生委员,其中一个成绩很差,在发展团员的时候,我推荐了他,很多学生反对。我在班上说了我的理由:前班主任给他布置过一个任务,每天把我们班公共区的垃圾桶(一个)抹两次,到这次入团他坚持了两年。前班主任并没有经常提醒他,而我也是接手以后很久才知道他有这么个任务。试问在坐的有几个能做到?这个孩子学习别说优秀,合格都要霸蛮,但能说他不优秀吗?

2.一个优秀孩子的培养绝不是一方面能做到的,家庭学校社会缺一不可。


非得逼我出绝招


一个孩子的优秀,最好是建立在自我觉醒之上,而孩子的自我觉醒,大多数需要依赖于父母的优秀引导。要让孩子自我觉醒,主要来自两个因素:父母的优秀引导、环境促使孩子觉醒

父母的优秀引导

如果一个孩子自己想学习,成绩不好都难。关键是如何让孩子有自己想学习的觉醒,这个需要父母的引导。

1、父母引导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觉

很多人都认为学习不可能快乐,学习就是痛苦,我不是太认同。我通过自身经历的事情,经历的过程都是很痛苦,但直到收获成果那一刻,那才是最开心,最快乐的。于是我特意带孩子大半夜去黄浦江边的咖啡厅一起观看了足球世界杯的决赛,因为总有一支球队最终能赢(最后是法国队赢了),让孩子感受那种赢得比赛之后的快乐感觉。所以学习也是一样,让孩子体会学习过程中的痛苦,也要让孩子体会成绩变好之后的快乐感觉。让他记住,辛苦付出后,你将得到的是什么。

所以,学习过程也许是痛苦,但一定要让结果快乐,而不是过程快乐,结果痛苦!

2、父母根据孩子自身兴趣爱好引导他走的更深

不管是自己有多么的爱好,总会有一段厌烦的时段,不妨可以看看郎朗的经历。只有帮助孩子跨过了,他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如果父母不对孩子进行引导,孩子难以跨越到自己觉醒的那一刻,也就不会自发的改变自己,谁都喜欢偷懒,偷懒者看的是当前,觉醒者看的是未来


环境促使孩子觉醒

环境有多种多样,这里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1、穷人孩子早当家

不是因为穷人父母教导的好,甚至说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教导孩子。而是孩子 通过眼前看到,自身感受,甚至有些事情不得不做,做多了成了习惯,然后通过接受的这些信息进行思考,最终让自己觉醒,成为了优秀的孩子。

这种多少有点悲壮,有点不可控性。


2、父母强制下的优秀(最危险)

这种在中小学阶段看起来学习成绩很好,学习很优秀,但这种潜在的风险,可能是最可怕的。这种孩子是被环境所迫使必须做,倘若不能让这种迫使通过心理疏导变成习惯,那么后期很有可能变成悲剧,这种特别需要注意。

3、父母营造一个良好气氛

一个良好的气氛,会促使孩子跟随,孩子小的时候就是通过模仿父母的所作所为,最后变成自己的习惯。

倘若父母成天麻将、电视、手机,孩子认为以后这才是他要做的,做这些才有意义,哪还有可能变成优秀?


老师,只是传授知识给孩子。老师对于学生,是人生的一个过客,除了知识,能学到多少,都是看缘分;学生对于老师,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允许次品的存在。而父母与孩子,是一生捆绑在一起,孩子小的时候,是家长照顾孩子;当你老了,是孩子照顾你。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孩子来当试验品,千万不要把它变成次品。


所以,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需要让孩子自我觉醒,这样才能让他一直优秀下去,靠的是父母的优秀引导。


我是一位父亲,为做好父亲,十年来一直在思考和践行如何做好一位父亲,如何才能在家庭教育上尽量的不出大错,希望可以和各位分享及交流。


朱文亮谈家教


孩子的学习分别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本来社会的影响不大的,可是现在网络和多媒体的普及其实这块对孩子的影响真心不小!这三块里面,最重要的是来自家庭的教育,最需要小心的是来自社会的!

现在很多的家长把教育直接甩锅给学校,其实我觉得不对的,学校是教书育人,可是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东西远远超过学校所能控制的!举个真实的例子,我的女儿有一段时间(我比较忙,管控不力)里用她奶奶的手机下载了游戏中推过来的抖音,我一直不知道,她每天一有空就看抖音,然后学了很多社会上乱七八糟的东西!后来整天跟我讲一些抖音上学过来的垃圾知识!我一看,麻烦了,直接删除抖音!没几天又推送给她奶奶的手机,她又下载!后来我直接限制她奶奶的手机的上网,并且严重警告她不能看抖音上乱七八糟的东西!至此抖音对她的荼毒告一段落!

一个6岁的小姑娘她能知道什么好坏,抖音上三观不正的东西一大堆,作为家长不去管控一下,这个难道也要甩锅给学校老师吗?

女儿在读幼儿园期间,有一段时间学了很多骂人的话回来,回家打了几次,骂了几次,现在不会学骂人的话;在读幼儿园期间很多家长都会让孩子带零食过去,我不让,结果女儿养成了混吃混喝的习惯,用了很久才纠正过来;学写字,握笔姿势不对,在学校老师没有管,回家自己每天纠正,也不知道花了多久才有些好转;幼儿园期间老师教了简单的加减法,怎么都掌握不了,回家后自己引导,下半年小学一年级,现在做的口算都是五位数的加减法......

今年女儿上小学,本来想放市里的小学,因为没有把户口迁出去到市里,所以只能排到第二批录取,结果报名时都第一批都远超录取人数,这时我决定让她回自己乡镇里上小学,我自己也回去住!一定跟在孩子的身边,这样我才能发现她点滴的变化!这个是家庭教育,在教育的所有环节中不能替代的!为什么我没有选择市里其他的学校,因为离我住的地方太远了,没必要把孩子折腾来折腾去!我选择自己乡镇里的学校,因为近一些,班级里的学生人数不多,控制在40以内!自己也做培训的,我知道一个老师的能耐有多大!一个班级人数过多,势必教育质量就要下降,不可能很好的管理每个学生!人数少老师才能有多余时间去管孩子!上课的质量会因人数增多而有所下降!

我不会把我女儿的教育完全甩锅给学校,毕竟每天接触的是自己的父母!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而父母的陪伴和言传身教更为重要!孩子的优秀与否跟父母肯定有着重要的联系,父母的教导和引导尤其重要!自己没有金山银山留给她,那就留给她让她可以收益一辈子的习惯!


小升初数学陈老师


简短的说说。我做过两次实验,孩子今年上二年级。平时在微信班级看到老师发的图片,或是听老师说孩子这问题那问题的。就让孩子在家待几天。在家的过程中发现给孩子布置安排好的事物,孩子都能一一照做。做完后及时处理汇报。本来感觉孩子自理能力提高不少。可是在放回学校,没几天孩子又按部就班的出现一些小问题。老师向校长,校长向我说孩子的这样或那样问题。我问校长你觉得都是孩子问题,咋没听你说你老师和学校有一点问题呢?就是成年人人比他大的孩子也不会是一点问题没有的。再好的玉也不能没有瑕疵。


原木890


“孩子不优秀=家长教育不够优秀”这句话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在BBC纪录片《人生七年》中,英国人做了个社会实验。实验人员找来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7岁小孩,他们有的来自上流社会,有的来自中产家庭,有的来自贫民窟......实验人员就是从他们7岁开始记录,每隔7年做一次回访,记录他们那时候的生活状态与经济状况。

这部伟大的纪录片反映出一个残酷的现实: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天生会打洞。什么样阶层的家庭,他的孩子将来就是什么样阶层的人。只有尼克从农民成长为大学教授,实现阶层跃迁,其他孩子都没有逃出命运。

例如托尼,他的父亲平时在酒吧当老千,每一两周就被抓紧监狱。托尼从小就学会了赌博,喜欢打架、惹事,没念什么书就退学了。他的梦想是当骑马师,也没用实现。

来自精英家庭的约翰、安德鲁和查尔斯,两个成为了律师,一个进入了BBC做编辑,都是高薪阶层。

他们的命运基本遵循心理学里的一个规律——强迫性重复。

强迫性重复:一种盲目的冲动,重复早期的经验与情境,无关乎能否得利,也不管引起的是快乐或痛苦。不管这种行为危害多大,或多么具有毁灭性,个体总是被迫一再重复它,而自己的意志根本无能为力,控制不了这种强迫性。

所以,题主班主任说的也不无道理。只不过这样的阶层固化问题,是可以改变的。

家长可以为儿子跳出轮回做哪些改变?

一、增长见识,科学育儿

在进入校园读书前,家庭就是孩子第一个接受教育的地方,孩子在这个地方可以养成性格,相当于个人属性。

性格在6岁前就基本固定,孩子会带着这套心理机制去面对这个社会将来的挑战。孩子的抗挫力、耐心、延迟满足等优秀品质都在6岁前完成培养。糟糕的家庭则容易培养出相反的性格,玻璃心、急性子、坏脾气......

所以,家长最好在怀孕前就学习早教知识,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同时,尽量改掉自己性格的缺陷,做个好榜样。

二、持续成长,给孩子做榜样

孩子的模仿能力超强,家长如何生活,孩子就如何生活。例如自律,高知家庭每天空出时间来读书,孩子耳濡目染下也会对书籍好奇。这时候家长抓住机会引导孩子阅读,很容易将孩子培养成“自推娃”,自己推着自己前进。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模板。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所说:即使不学所有育儿知识,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就是什么样的人。持续成长,终身学习,是家长带给孩子最好的模板。

三、通过心理咨询先疗愈家长自己

有的家长小时候就有太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成年后性格有缺陷,即使理性上知道了科学育儿的好处,但执行起来却很难,大多数时候被自己的情绪控制。造成分裂的现象,骑象人控制不住大象。

这类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家长最好找个心理咨询师,疗愈好自己的童年创伤,修复自身的性格缺陷。不然很容易将坏脾气、软弱、强控制欲等问题传给下一代。

家长跳出自己的原生家庭轮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些有勇气改变自己的家长都是孩子的英雄。大多数家长会因为过程太难而放弃,甚至指责心理学、育儿学无用。

家庭教育远比学校教育关键,后天的知识容易输入,但个体性格的养成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如果想孩子跳出家族性格缺陷的轮回,要花极大的意志力与努力。

欢迎关注@芭巴爸爸,专注挖掘育儿窍门,分享有效的科学育儿方法和心得。

芭巴爸爸


孩子不优秀,是家长教育不优秀。一定要用“对”与“错”来判断的话,肯定要选“错”;但抛开非对即错的单一选择,辩证地思考,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具有现实的普遍性。

孩子不优秀,家长教育或家庭教育出现问题,这种概率非常大。

说“家长教育”不好,不是说“家长本人”没素质、不好,因此不要混淆两个概念。教育不得法的家长,本人可能特别优秀,甚至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这不奇怪;纵然是个大字不识的人,可能教育观极好,教育方法极棒,能将孩子教育得非常出色。“寒门出才子”,“豪门出罪人”,这种貌似奇怪的事,古今中外都找得到太多例证。

家长教育或家庭教育跟家长本人的能力、水平、实力、地位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但跟你是怎么影响、教育孩子有关系。这应当是那个说“孩子不优秀,家长教育不优秀”的老师的本意吧?

的确,孩子不优秀,与家庭教育的氛围、内容、方法等因素相关,哪一方面有问题,都可能导致孩子出问题,比如,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出了问题,父母对孩子的表现、成绩不管不问或持无所谓态度,对读书的作用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对孩子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对老师反映的问题没太当回事甚至反感,不重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要求孩子是一套自己做的是另一套,等等。

所以,教师希望家长从家庭教育找原因,并非推卸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品德、观念、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对孩子的影响力是远大于他人,包括教师。一线教师常常根据孩子的表现,判断其家庭教育或家长在教育层面表现的好坏优劣,甚至可以据此判断家长的素质高低。道理不难,家长怎么教育的,孩子就可能怎么接受,并不折不扣地呈现出来。

有问题的家庭教育,除了在学校表现出来,一样会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来。老师说的一些话,只是因为环境在学校,但如果孩子进入社会,可能没有人跟家教扯起来,但家教的影响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家长,可以从学校、老师那里找问题,但还是多从家庭教育上找原因吧。


一民声音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我是教育博览。孩子优秀与否与家长没有本质的必然联系。这孩子的班主任所说的话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许多优秀的孩子调查他们的家长发现,什么样的家长都有,甚至有些优秀的孩子还没有父亲或者母亲。

1、孩子是否优秀,最大的决定因素在于孩子自身的多种综合品质,与孩子家长的教育关系没有必然关系: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是否优秀最大的影响因素是个体自身的多种综合品质决定的。这些综合品质包括:个性、性格、习惯、价值观、情感、态度、持久性等等。如果一个孩子身上具有很多良好的品质,比如拥有学习、爱阅读、喜欢获取知识、爱好广泛等多种良好的品质,那这个孩子就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这些品质的培养与家长的教育是否优秀关系不大,许多农民家庭出身的孩子父母识字不多,他们没有多少优秀的教育方法,但他们的孩子反而品学兼优。我们学校就有很多这样的学生,其中一个家庭,母亲是智力残疾,父亲几乎是文盲,但他们家的两个女儿真是优秀中的优秀,在家经常帮助父母干活,在学校学习成绩经常第一二名,品质良好,经常帮助同学。

2、优秀的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软硬条件”,但不等于将来孩子一定优秀:

孩子出生在什么家庭是不能选择的。出生在富豪家庭与出生在贫民家庭截然不同,出生在书香门第家庭与出生在农民家庭也有不同,但是孩子长大后是否是个优秀的孩子,完全与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关系不大。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名人英雄,大多数都是生在农民家庭,并非是大宅大院里出生的。当今社会,有太多的“土豪”家庭,父母优秀,他们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满足,在教育方面选择最优质的学校,但有多少孩子还是走向了不优秀的道路。寒门出贵子,反而许多出生在父母没有多少文化,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孩子,身上的品质非常好,长大后非常优秀。

3、部分老师把孩子不优秀归结于家长教育不优秀,是不负责任的托词:

孩子长大后上学了,孩子教育的重点在学校,不在家庭。当下有许多老师总会找一些借口说孩子不好是家长的教育方法不优秀。我想,如果家长的教育方法优秀,就不需要学校了,直接家长让家长教育多好。这样说的老师从来不想一想,一个孩子的成绩是多名任课老师综合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老师都不可能带所有的课程,更不用说家长了。我发现这样的老师还很多,高中老师怪怨初中老师把学生没有教好,初中老师怪怨小学老师没有把学生教好,小学老师总不能埋怨幼儿园老师没有教好吧,小学老师就只好埋怨家长的教育方法不优秀,这就是原因。


结束语:

优秀的老师很多,他们所带的班级总有倒数第一名的学生。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再优秀,也有不成才的儿女。孩子是否优秀真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孩子成长的道路长,父母拥有良好的教育方法的确会为孩子的优秀增添色彩,但绝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这位老师说的话片面至极。


我是教育博览,您有任何意见建议,请分享出来。欢迎您点赞、转发、评论,能给个关注更好啦

教育博览


完全赞同,交到老师手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半成品,如果父母的第一次初级加工不合格,那么后续出残次品的几率会很大。老师只能教知识和学习方法,而底层的习惯和思维只能由父母来灌输。我是平行思维,欢迎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