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旨填词,白衣卿相,柳永终给宋词交了一张优秀答卷


一、宋词与柳永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唐,曲子词作为民间歌妓的唱词开始在民间出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歌体裁。跟隋唐的诗相比,它如皓月之于萤光,毫不起眼。但由于民间的活力,它逐渐向以士大夫阶层为代表的雅文学渗透,在唐代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盛唐的李白等人也加入到词的创作之中,如《菩萨蛮》、《忆秦娥》皆为名篇,像"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等句子更是名流千古。

到了晚唐五代,曲子词又取得了更大的发展,著名诗人如白居易、温庭筠、韦庄等诗人,将它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又到了南唐时候,冯延巳、南唐二主再次将词拓展,尤其是李煜李后主,将家国之伤融入诗中,词境得到了极大的开阔。

可是,到了北宋初年,词却表现了一股无力感,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有衰落的趋势。开国以来,文坛诗坛涌现了以"宋初三体"(即白体、晚唐体、西昆体)为代表的许多诗人、文人,词人却寥寥无几,更是难以突破五代"花间派"遗风的局限,眼见就要败落了。

奉旨填词,白衣卿相,柳永终给宋词交了一张优秀答卷

柳永

好在这个时候,一个叫柳三变的人出生了。他就是柳永,又被人们称作柳耆卿,或者称作柳七,最后官至屯田员外郎,又多被后人称为柳屯田。提起柳永,大家都会想到他是婉约派的大家,还会想到他那科举不第而奉旨填词,自诩白衣卿相,混迹在歌楼酒馆的经历。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不雅,所以他被那士大夫文人批评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宰相晏殊因为柳永"针线闲拈伴依作"这样的俗词而不待见他;苏轼批评他的学生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学习了柳永风格;王灼批评柳词说"声态可憎"……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为当时文人所接受的浪荡词人,却成为当时最受民间欢迎的"流行歌手"。因为仕途不顺,他奉旨填词,得以专心于词的创作。在他笔下,描绘了一幅幅由歌女生活、都市繁华、羁旅行役组成的生活画卷;又以俚语入词,以铺叙白描手法,结合音乐天赋,开慢词之先,重新改善了词的音乐性,使之雅俗兼备。不敢说这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但宋词的转折与他的关系绝不可忽视,这就是后世的称赞的"柳词新变"。

一时间,柳永的词作被各家争相传唱,红遍大江南北,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经此一变,宋词再次回到了民间的舞台,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奉旨填词,白衣卿相,柳永终给宋词交了一张优秀答卷

闺怨


二、柳词新变的词坛背景


要了解柳词新变,我们先看看柳词变革前的词坛有哪些方面的不足,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些不足构成了柳词新变必然性的一部分

五代以及北宋,词的主要创作者是文人士大夫,词风雅丽华美,却掩盖着许多少为人知致命弱点。

词人所描写的内容不是伤春悲哀就是写闺怨情思,而且是清一色的"女思男"题材,抒发的感情也非常单一,不是"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这样的慵懒哀怨之情,就是"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这样的孤独相思之情。

至于在篇幅上则是以小令为主,慢词长调少得可怜。形式单一内容短小,所以抒情写景的手法也就非常单调局促,不外乎以景寓情,情景相融这样的比兴手法。又因为追求华美的辞藻,严饬的音律,词的发展已经被框住了。

又因为当时文人视词为歌舞宴会上用来助兴的"乐歌"。词非正体,而被视为游戏之作。随兴而作,随感而成。词本是民间俗文学,被士大夫文人引用之后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最终却又无法摆脱乐歌的身份独立开来,反而又为文人所困。

奉旨填词,白衣卿相,柳永终给宋词交了一张优秀答卷

宴乐


南唐后主如果不是后期因为经历家国之失的巨大悲痛,或许也无法超出这个局限。北宋词之大家如晏殊,欧阳修也是如此。

这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就可以寻到佐证。从宋初的柳开、王禹偁等人开始,一直到欧公为领袖的时候,始终只是针对诗和文的革新,反对华美用典的浮靡文风,而对于词却始终爱理不理,就是欧公也仅仅将词视为游戏之作,只用于业余歌舞欢乐而已。

但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或许正是如此,反而给词留下了发展的空间,最终成为有宋一代之文学。解铃还需要系铃人,词的发展需要民间大众的活力。没有人能够想到,把宋词从这些文人手中解放出去的正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公子。

三、柳词新变,到底变了什么?

北宋词人黄裳说"予观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太平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事之黼藻,其可废耶?"

清代评论家陈廷焯在他的著作《词坛丛话》里谈到:"秦写山川之景,柳写羁旅之情,俱臻绝顶,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清代学者宋翔凤说:"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唱。"

近人夏敬观说"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

李清照称赞柳词的音律说:"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由此可见,虽然"柳词新变"是后来才提出的说法,但前人已经涉及了其中的许多方面,例如内容上写太平气象,羁旅之情,还有手法上的、音律上的,可谓是涉及了方方面面。历来人们称道的是柳永对于慢词的开拓,以及羁旅行役词上不减唐人高处的开阔词境,但其实柳词新变的"还俗"同样不可小觑。

奉旨填词,白衣卿相,柳永终给宋词交了一张优秀答卷

歌妓舞女


  • 1.柳永写的是真实生活中的女性

作为一个流连花丛的文人,柳永被批评得最厉害的就是他写的闺情词。但我觉得,这其实是他很值得称道的一个地方。与前代词坛一样,这虽然是最流行的主题,但是他所描写的歌妓舞女却是活生生的,歌咏的是这些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市民大众之间生动的男女之情。他是她们的代言人,他说出了她们的心声。

柳永虽然也出身官宦世家,也是一个士大夫文人,但是半生流连江淮,眠花宿柳的他,在本质上跟以道德仁义为己任的文人已经不同了。他跟那些市民阶层的女性有着长期的密切接触,柳永和她们没有距离感。

而反观花间词人甚至是同时代的晏殊、欧阳修比较便不难发现其中细微的差异,在他们的词作里,虽然用比兴手法烘托了一个美丽优雅的意境,但是里面的女主人公始终是概念化的,是抽象化的,是不真实的,让人觉得不可触摸的。

例如,欧阳修的《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公这首闺情词向来为人称赞,以景融情,刻画了一个女子的悲伤之状,但是这个女子却离我们非常遥远,一定程度上说,她是文人心理想象的产物。

柳永不一样,他放下了自己身为士大夫的身段,他跟那些歌女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奉旨填词,白衣卿相,柳永终给宋词交了一张优秀答卷

试看柳永的《迷仙引》

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为了生活年纪轻轻便无奈学习歌舞,强颜欢笑,又害怕年华逝去。这些歌女其实不爱金钱,想要的只是一个能够携手同归的伴侣而已。

欧公的女主人公是文人化的,柳永笔下的女主人公却是一个世俗间的歌女,但他将笔触深入到歌女的内心深处,诉说着她们的痛苦,表达出她们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生动形象,真实可见,宛如生活在我们的眼前,这就是柳词新变达到的内涵深度。

奉旨填词,白衣卿相,柳永终给宋词交了一张优秀答卷

北宋的生活

  • · 2.柳永描摹了一幅北宋俗世生活的画卷

文学是返归现实的镜子,柳永在外漂泊多年,长期流连于酒市歌楼,与市民阶层生活在一起。在他的笔下,我们得以见到北宋繁华的都市风光和市民阶层富足的生活。

宋代以前,坊市制度非常严格。商业区被分隔开来,并且有着严格的时间管控,非营业时间不得开市。但是到了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坊市制度逐渐瓦解,生活区与商业区融为一体,百姓可以随时随地采购物品,这样的热闹繁盛的街市比胶袋更加具有活力,市民阶层也由此繁荣。为了摹写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柳永为此创作了大量描写都市风光的词作。

例如《看花回》一词写道:

玉墄金阶舞舜干。朝野多欢。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

。凤楼临绮陌,嘉气非烟。雅俗熙熙物态妍。忍负芳年。笑筵歌席连昏昼,任旗亭、斗酒十千。赏心何处好,惟有尊前。”

《透碧宵》写道"太平时、朝野多欢。遍锦街香陌,钧天歌吹,阆苑神仙。"

《凤归云》中写道"恋帝里,金谷园林,平康巷陌,触处繁华。"

北宋都市的繁华,当时的太平气象,朝廷与民众共享欢乐的宋代独有场景都被他一一记录了下来。

还有《倾杯乐》《望海潮》等词,不仅展现了北宋的太平景观,还让我们领略到了俗世生活的热闹与富足,见证了市民阶级的崛起。

后世甚至流传着金主完颜亮就是因为读到了柳永《望海潮》中描写杭州"参差十万人家"的繁荣, "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的美丽,才起了挥兵南下的决心,可见柳词的影响有多么大了。

奉旨填词,白衣卿相,柳永终给宋词交了一张优秀答卷

北宋城市的繁华


  • · 3.以赋笔写情,以俚语入词的创作手法

众所周知,慢词自柳永起。为适应慢词长调形式的需要以及满足市民大众的欣赏趣味,也为了方便歌妓传唱,柳永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并且从民间文学中吸收了大量的"俚语"入词。

如《定风波》一词: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那。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用白描和铺叙的手法,结合"是事可可"" 无那""恁么"" 和我"等俚语和口语的运用,使语言平白如话,使人倍感亲切,没有隔阂,一扫之前的华丽雕琢之风。借助女子的口吻,从环境、心理、动作等各个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妇形象,抒发了她对夫君的思念之情,真挚动人。

奉旨填词,白衣卿相,柳永终给宋词交了一张优秀答卷


但是北宋作为一个重视声乐的时代,仅靠歌词内容仍然难以传播出去的。要让词得以走进市民群众里去,还要有协调动听声律才行。为使宋词更加富有音乐节奏,柳永成功地将领字双声叠韵用于词作之中。通俗的内容,动听的音律,促使柳词成为了当时的最爱欢迎的流行歌曲,连批评他的王灼都赞叹柳词在音律上的成就。

引领时代的慢词创作,加上动人的音律和节奏,接地气的内容,柳词完成了把词拉回民间的使命,注入了民间的生活气息,宋词成为了雅俗共赏的文学。和他同时代的陈师道在《后山诗话》记载:(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

奉旨填词,白衣卿相,柳永终给宋词交了一张优秀答卷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当然,作为第一个对宋词进行改革的词人,柳永的贡献还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比如,宋词抒发的情感类型化的情况到了柳永将平生心事、羁旅行役纳入词的范畴才发生了改变。

1009年,意气风发的柳永以为必得的科举不幸落榜,在愤怒与不平之下,他写了著名的《鹤冲天》,表达自己的愤慨,诉说着"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其感情之强烈不输于豪放派词人,有力地推动了宋词抒情朝个性化方向发展。其羁旅行役词则被奉为雅词,如《八声甘州》境界之开阔,就连苏轼都赞叹说:"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不过如此。"

奉旨填词,白衣卿相,柳永终给宋词交了一张优秀答卷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小结

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宋词的繁盛有其时代大背景的原因,例如北宋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市民阶层的繁荣,歌舞文化的流行都有必然的关系,但同时更离不开一个个词人的创作与革新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概括地说,柳永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革新,开创慢词,扩大了词的内容以及表现力。后世词人如东坡、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无不受其影响,他们在柳词新变的基础上再做创新,共同使宋词成为一代之文学。但柳词新变并非全是优点,而没有不足。比如他仍未突破婉约风格的范畴,直到苏轼的变革,豪放派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发出闪耀的光芒。但是总的说来,柳词奋斗过,也曾落迫过,但他最终还是给宋词、给后人交了一张优秀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