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谋也就问诸葛亮要几千兵马,诸葛亮为什么不敢一试?

元哥说历史


在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并没有同意,实际上这不是因为诸葛亮胆小,而是因为子午谷奇谋的胜算不高。

一、当时蜀国的兵力不足以和曹魏抗衡

在古代作战时兵力是十分重要的,两方抗衡时一定要先衡量一下兵力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虽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后比较有信心,但是诸葛亮对于蜀国和曹魏之间的兵力差异是了然于心的,当时蜀国的兵力还没有曹魏的一半多,这样出兵失败的几率是非常大的,而且就算初战告捷,曹魏为了抵抗蜀国大军也会派出大量的兵力来支援,到时候蜀国只有等死的份。

二、地势并不利于蜀国

关中地区平原较多,因为有这样的地势特点,所以作战时一定会形成拉锯战,如同以上所提到的,蜀国的兵力是不如曹魏,再加上拉锯战,蜀国的劣势就更加明显了。在古代作战也需要注重后勤补给,如果后方的粮草供应不足,即便有充足的兵力也无法持久作战,如果按照子午谷奇谋的计划进行,蜀国还要面临的问题就是粮草的运送。就算在作战期间蜀国可以守住长安,但是曹魏也可以通过切断蜀国后方的粮草供应的线路这种方法来逼死蜀国,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子午谷奇谋也是不可行的。

三、如果按照子午谷奇谋的计划实施,那么蜀国在派兵的时候不可以太多,一次性让大量的士兵出战会引起曹魏的注意,但是如果兵力太少,也无法取胜

毕竟长安城可不是偏远小镇,那可是一座大都城,也是曹魏的政治中心,这样的战略要地自然会有大量的士兵驻守,蜀国出兵太多不行,出兵太少就等同于送死,而且就算在作战时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曹魏也可以通过洛阳派出更多军队来攻打蜀国的军队,所以子午谷奇谋不仅无法保证作战的胜利,更像是将蜀国大军送到曹魏门前让人家打的意思。

四、如果蜀国真的天时地利人和获得了成功,但是长安是易攻难守之地,取得一时的胜利也难保会持久

再说曹魏也不是傻子,他们一定会反攻,而蜀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利于持久战,所以失败是难免的。结合这些因素,子午谷奇谋不可行,即便魏延的计谋再详尽诸葛亮也只能连连摇头。

诸葛亮为什么不敢一试?原因综上所述,你认为呢?


历史小地主


诸葛亮几次北伐中原都没有成功,在其中就有魏延建议给他五千精兵,通过子午谷奇袭长安,达到突然效果,占领了长安对以后的战局是极其有利的,只是诸葛亮没有采用,谨慎的诸葛亮害怕冒险和赌博,不想赌一把,除了这些,也有诸葛亮的私心作祟。


诸葛亮是丞相大权独揽,他不想有人威胁到他的权力,而魏延可是有勇有谋啊,万一魏延真的偷袭成功了,而且占领了长安,那就是大功劳了,到时魏延上位就威胁到了诸葛亮的地位啦,别看诸葛亮很牛,其实蜀国大把人老他不顺眼,刘禅也是不满诸葛亮的,一旦魏延偷袭成功立了功劳,刘禅肯定扶持魏延和诸葛亮对抗,以达到遏制大权在握的诸葛亮呢!诸葛亮当然懂这个道理,也就拒绝了魏延的建议。说白了,有功劳也是我,有我诸葛亮在,什么人都别想出头,更别想爬到自己头上。其实诸葛亮也知道魏延的计谋挺划算的,就五千精兵而已,输了也不会伤筋动骨,成功了就达到巨大的效果,看魏延是战场老兵,成功的可能性挺大的,诸葛亮自然害怕魏延抢了自己的功劳,所以也就阻止了魏延的行动。职场的权力斗争一直都是这样,诸葛亮也不例外。


子午谷出兵太过冒险,会打乱了诸葛亮的部署,如果魏延偷袭成功了,必然之前的部署计划全部废止,要重新规划,还是按照魏延的行动来部署,这对诸葛亮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北伐只有一个头,那就是诸葛亮,什么战术安排都听他的,这样诸葛亮心里才有底。如果魏延奇袭长安,魏国迅速作出变动,那时战争信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传输总是延迟,你魏延占领了长安,魏国必然派重兵包围,甚至边境也加强了部署,到时计划就全打乱了。魏延被包围,诸葛亮是两头顾不到尾,收不到魏延的信息,到时就乱了,诸葛亮也就没信心把握住整个战场态势,对诸葛亮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如期冒险偷袭,还不如按照原来计划行军,至少输了,心里也服气,毕竟都是自己搞的,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魏延身上,何况诸葛亮是谨慎的人,有时优柔寡断,没有把握的事绝不下决断,所以诸葛亮不采取魏延的建议。


性格决定命运,诸葛亮谨慎的性格适合在政治上混,不适合在军事上面。战争有时需要冒险,总是循规蹈矩的,哪来的出奇制胜啊,都按照规则来打,谁都可以领兵打仗了,你诸葛亮凭什么高人一头呢!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魏延曾经提出过子午谷计划,具体情况就是魏延率领5000精锐出子午谷奇袭长安,而诸葛亮率主力部队,从斜谷发起进攻,两路大军在关中会师。

这个计划被诸葛亮否决了,让很多蜀汉的粉丝大呼遗憾,因为很多人认为这个计划很有可能成功。再说在魏强蜀弱的情况下,不冒险不兵出险招根本不可能改变战场局势,魏延所需要的兵力只有区区5000,为什么诸葛亮不愿意博一下呢?

这个计划看上去很美,但是,在我看来却没有太大的可行性,首先就是魏延这5000人马真的就能打得下长安吗?

魏延的计划要获得成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就是他的这5000精兵,个个都是飞毛腿,必须日行百里方才能够达到奇兵的效果。其次就是魏国不知情的情况下,魏延的计策才有可能成功。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第一个问题,你让士兵带着兵器辎重在平地上,日行百里尚且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何况是崎岖难行的子午道呢?

经过连续的高强度的行军,这些士兵在到达长安城至下时,立即就要投入高强度的攻城,他们此时还有多少战斗力是一个值得商榷的事情。

更何况子午谷地区天气变化无常,若是魏延领兵经过子午谷的时候,连日暴雨,这可如何是好,这将如何应对?魏延成功实施子午谷奇谋的第一个条件,我们可以说是靠天吃饭。

同样我们不难发现,魏延要取得胜利的第二个关键点也不是靠自己,是需要对手的衬托才能够实现。一个军事策略的成功与否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这本来就是不可取的。

我们假设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按照魏延的设想来发展,魏延率领5000精兵,轻轻松松的来到了长安城下,对长安发动进攻,长安城里也没有能人,这样的情况下,魏延打得像长安吗?

长安是什么城市?那是汉朝的首都级别城市,那个城防的坚固程度可不是陈仓这种小城市所能比的。诸葛亮数万大军,愣是没能锤开陈仓城,魏延凭什么说他5000人马就能打下长安城呢?是谁给了他这个勇气?是梁翠萍吗?

更何况魏延一直寄希望于长安的魏国守军没有能人,能够让他一举攻下长安,可是这种可能性存在吗?

不要说长安的守将夏侯懋是一个官二代,是个草包,不会打仗,这个驸马爷可能确实在军事上很小白,但是架不住人家身边有人呢!要知道夏侯家,可是曹魏帝国的军功世家,在夏侯懋的身边,有几个久经战争的老将,应该不会让大家感到很吃惊吧!

这些人虽然谈不上是一流名将,但是胜在有丰富的战争经验,面对魏延的突袭,不可能惊慌失措弃城而走吧!事实上,他们只要坚持几天,我相信司马懿率领的大军就会及时赶到,前来解长安之围。

要知道当年孟达手下有八万雄兵,他打算策应诸葛亮北伐攻击长安,司马懿的军队距离上庸有1200里,还不是八天,靠着铁脚板就赶了过来。

所以说魏延根本就没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攻城,他只有几天而已,若是他打不下长安,我想他这5000人马就只能折在这了。毕竟司马懿不是吃素的。

所以说魏延的所谓子午谷奇谋可操作性很差,靠天靠地靠别人,这样的策略,诸葛亮怎么会采纳呢?

而且魏延可是狮子大开口要走了5000人马,千万不要以为5000人马是个小数目,整个蜀汉帝国只有90万人口,他们的兵力极限,也就在十万左右,魏延一开口就拿全国1/20的兵力做实验,诸葛亮怎么可能答应他?


历史评说


诸葛亮自恃才高,大权独揽,却没有曹操唯才是举的胸怀,导致蜀国人才凋零。

例如,当年入川,一群大将齐心协力、拼死奋战、千辛万苦,抓住刘璋手下川中大将张任。就因张任不投降,轻而易举给杀了!还美其名曰成全他忠义不事二主的美名!

却不知严颜、黄忠、已经曹操手下张辽,谁不是骂声不绝,誓不投降,而被放了之后才被感化?

即使他真不降,放了也没害处。例如关羽不降曹,但也不害曹。何况刘璋大势已去,不投降的张任有何害处?

魏延是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跟随朝不保夕的刘备。如果像文聘一样跟随曹操,可以少吃许多苦。

魏延在蜀军中,地位仅次于五虎将,战功仅次于关羽、张飞,智谋在五虎将之上。五虎将之后,他是名副其实的军中第一号人物

而魏延开会时爱发言爱出计谋,扫了诸葛亮的面子(事实诸葛亮极少像曹操那样采纳别人意见)。宁可重用马谡、陈式、廖化,也要压制魏延。

诸葛亮一生只看中一个人,就是姜维。为了给姜维扫清接班的路障,不惜杀掉魏延,理由竟然是看相,说:魏延有反骨!

若魏延真反而投曹魏,别说马岱杀他,在路上遇都遇不到魏延。可惜姜维独木难支蜀国大任。

姜维此人军事的确一流,也爱穷兵黩武,从而加速了蜀国灭亡!


碧水青山0


我觉得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因为他认为这个奇谋的不可行性太多。

当时,魏延提议由自己引兵穿越子午谷,孔明带大部队牵制,长安太守夏侯楙并非将才,只要计划得当,然后出其不意的情况下,长安就可垂手而得,将来或能平定天下。但是这里面存在的几个问题使诸葛亮最终不能下定决心。
古代通信非常落后,各路军配合困难,而且子午谷不易通行,魏延就一定能在10天以内穿过子午谷进抵到长安城下?如果长安守将坚守不出魏延没有攻城器械怎么办?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走栈道,又能否30天内赶到长安?曹真大军如果截断后路的粮道该怎么办?在关中平原以蜀汉那点步兵,如何面对曹魏的反扑?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不得不让谨慎的诸葛亮思考!


再说了,即使占领了长安,我觉得也很难守住,你没拿下潼关,曹魏就占据战略主动。而且当时长安城在董卓之后,已是一片废墟,得到的也不过只是一座空城而已。即使成功,那就会演变成魏蜀之间的决战,只会便宜了东吴。因此,在资源地盘人力都不及对手,变数又太大的情况下,诸葛亮也冒不起这个险的。


历史拾辰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是诸葛亮不敢一试,而是诸葛亮不给魏延任何表现的机会。

蜀汉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军中老将已经所剩无几了。

魏延是当之无愧的蜀汉军中砥柱,但是诸葛亮可不容许魏延做大,因为魏延和诸葛亮不是一路人。

诸葛亮身为丞相,是蜀汉行政最高长官。

照道理,北伐这种事情,诸葛亮定好方针,分派大将去执行便可以了。

但是诸葛亮要自己挂帅出征,因为他要牢牢地抓住兵权,这也是蜀汉给人军中无大将的一个间接原因。

诸葛亮是谋士,谋士是需要依附他人行事,不可以自作主张的。

但是诸葛亮这个级别,除了主公,无人可让他依附。

所以,诸葛亮出征,便政事、军事都要自己一人抓,行军布阵他要操心,后勤补给他要操心,每一仗无论大小他都要操心。

这样不把自己累死才怪,而且越是这样,要顾忌的事务越多,打仗越是进度缓慢。

诸葛亮又不肯放权,大大小小事项都要经过他手才能执行。

这样子怎么和司马懿去打?

至于魏延,不管出子午谷这个计谋可不可行,只要是魏延说出来的,诸葛亮就不会同意。

这要是万一成功了,不是蜀军能不能打下长安的问题,而是魏延的威信上升的问题。

诸葛亮本来就忌惮军中有人超过他的威信,加上魏延一直和诸葛亮走不到一块,自然是要打压了。

而且诸葛亮为了不使自己威信扫地,打仗更是小心谨慎,一点危险也不敢担。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首先,魏延提出的是需要5000精兵,外加5000后勤保障兵,共计1万军队,对于当时国力并不强盛的蜀国来说,1万军队并不是小数,同样消耗不起,要知道在丢失荆州以后,蜀国军力最强盛的时候也不过10万军队,拿10%的军队做赌注,仍然可以算得上是一次豪赌。

当然,诸葛亮更大的考虑就是,这个计策的可行性太低。



第一子午谷是300多公里长的山路,以后来曹真企图翻越子午谷而失败的例子来看,想翻越这段人迹罕至的山谷,至少要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一个月内魏延的军队吃什么?光凭自带的粮食根本无法完成补给,如果诸葛亮在派部队进行补给救援,那投入的实际兵力就不止1万人了。

另外,由于是翻越山谷,山谷的另一头有没有魏军把守,蜀国方面并不知道,以子午谷的地势,哪怕只有少量军队堵住谷口,魏延就算走到是子午谷的另一头,也很难冲出去,就算冲出去,攻克长安的可能性基本也为零。

一方面由于是翻越山谷,蜀军根本不可能携带庞大的攻城器械,甚至因地势的原因,连马匹恐怕都很难携带,这样,魏延就算来到长安城下,一无攻城器具,二无骑兵,无论是攻城还是野战都很难占上便宜。

另外就是通讯问题,如果魏延选择翻越山谷,这也就意味着,魏延的军队会与诸葛亮的主力部队脱离几百公里,而且还是难以翻越的山路,在当时只能人工传信的情况下,魏延如何向诸葛亮汇报他部队的动态?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甚至很有可能两支部队会处于互相失联的状态,在无法知晓另一支军队动态的情况下,诸葛亮的主力军队根本就无法采取其他动作。


辽宁资深球迷


诸葛亮六次北伐的事迹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无数读者。同时,后人也一直为他没采纳魏延“子午谷奇谋”而感到可惜。似乎只要诸葛亮当初听取了魏延的建议,北伐成功便指日可待。为什么当时诸葛亮不采取魏延的做法呢?分析起来,原因大概有以下五点:

一是蜀军对子午谷的敌情判断不清。诸葛亮率领大军北伐曹魏,曹魏方面是知晓的,并且迅速做出了应对措施。在各个险要的路口派兵驻守是必然的。谁敢保证子午谷就没有重兵把守呢?倘若子午谷真有重兵把守,那不仅魏延的部队难以走出困境,还会影响北伐的其他路军。

二是蜀军对子午谷的路况不熟,且子午谷道路险峻。魏延的进军路线要经过秦岭南坡,这一带山高路险,至今都没有一条横贯的公路,在三国时期行进更加艰难。即使勉强行军,也是困难重重。因为在进入子午谷道后,有一个路段全靠栈道,而栈道一旦遇雨,随时都会被冲垮。

三是军粮难以维续。子午谷山路奇险,车马难行,军需物质只能靠人力去背。倘若魏延率领五千人马前进,那这些士兵的所需物质都要靠他们自己负重,这个消耗相当之大。况且如果行程不顺,被困在途中,一旦粮草不继,那将不战自败。

四是袭击的时间难以确定。魏延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这只是在理想条件下的一种假想。子午谷长约七百余里,且道路崎岖难行,期间还得考虑恶劣天气和部队给养等问题。情况并没有像魏延所说的那么乐观,一旦情况有变,不但奇袭不成,反而使诸葛亮的北伐大军陷于被动状态。

五是长安作为曹魏的重镇,并非可以轻易攻破的。虽然长安城的守将夏侯楙在魏延看来是无能之辈,但曹魏对长安的守卫甚严。一旦长安有事,曹真将率大军赶到。届时以魏延的五千兵马,恐怕很难与曹军对抗。

综上分析,魏延奇袭子午谷的计划虽然大胆,但无论在敌情判断、道路情况、粮草供应还是在时间安排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问题。可以说,魏延之计太过冒险,生性谨慎的诸葛亮不采纳他的这个意见是可以理解的。


与书居


诸葛亮第一次见魏延就要求斩首示众,因为他把自己的主公杀死,举城投降刘备,在缺少城池的刘备看来,这是件好事,刘备感觉自己以诚待天下,众人皆投之。诸葛亮是一位谋士,他考虑的是人员的选拔和性格,这种卖主求荣之辈实为可恨。

魏延给诸葛亮第一个印象就是反叛,卖主求荣。但是刘备等人的求情,也正是接纳义士的时刻,杀之,必然把众多贤才拒之门外,思前想后诸葛亮未杀魏延,只给了一个小的参将职位,自此很多年,诸葛亮都未启用过魏延。

五虎大将尚在时,我们很少看到魏延的身影,从关羽败走麦城,张飞醉酒被杀,黄忠被箭射伤不治身亡,马超突然暴毙塞边,只有一员大将赵云,也已经是白发苍苍,对于此时的蜀国几乎没有可以再用的大将。

魏延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喜好研究兵书,从一个小参将,一步一个脚印的爬到大将军,也许连诸葛亮都不相信,当年自己要斩杀的人竟然成为了北伐重要的领军人物,魏延多次冲锋陷阵,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三军中的威望一天比一天高涨,魏延如此的卖命苦干,目的就是想得到诸葛亮的认可,但是诸葛亮虽然用他,但时刻都防着他,诸葛亮在临死时把一生著的兵书给了姜维,魏延多次求之都未得。

诸葛亮北伐时,魏延多次向诸葛亮献出偷袭计谋,魏延提出有两路大军,第一路由他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而现在长安太守夏侯楙并非将才,如果得知大军偷袭,必然撤兵潜逃,而且当时长安没有别的军队驻守,只有一些大臣所在,到了长安军用粮草可以就地取用,偷袭军队就可以杀他个措手不及,咸阳以西唾手可得。

第二路是诸葛亮率领大军,走大路,作为佯攻,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将军异道会师于潼关,蜀汉剑锋可以直指洛阳,将来统一中原甚至平定天下。

这个偷袭的计谋虽然有点风险,但对于蜀国当时的国情,这是一个可以尝试的计谋,最坏也就五千精兵偷袭失败,全军覆没,魏延也必然战死其中,这不正是除掉魏延的好机会吗?为什么诸葛亮不采用呢?

我们这次只讨论如果偷袭成功,会有什么结果,如果成功了,那诸葛亮必然功成名就吗?也许这只是噩梦的开始,因为在诸葛亮内心深处,魏延头有反骨,如果魏延偷袭成功,兵至洛阳,魏延肯定是第一个挟持皇帝的人,魏延会不会像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反过来陷诸葛亮于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是这样的结果,北方必然大乱,又进去了群雄逐鹿的时代,对于当时最弱的西蜀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诸葛亮一直坚信三分天下,联吴抗曹,坐等一时期,统一天下。诸葛亮必然不想看到北方大乱,出现了四分,五分的天下,他在笼中的布局是三分天下。

诸葛亮不是妒嫉魏延的才能,对于谨慎用兵的诸葛亮不采用只是一方面,更大的方面就是成功了,对于蜀国百害而无一利,局势变得更加混乱,自己身体已经不行了,唯独走自己的北伐大路最为安全。

诸葛亮死后,让马岱斩杀魏延,因为他知道自己在世能抑制魏延,死后,魏延必然不为所控,自视功高,肯定会实行自己的子午谷奇谋,到那时蜀国必然灭亡。


游游史语


魏延不出子午谷,邓艾偏能度阴平。

蜀汉大将魏延提出:由他率精兵五千,出子午谷,偷袭长安。同时诸葛亮率大军出祁山,两军潼关会师,一战可定关中。此即“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出于谨慎考虑,放弃了这一谋略。

正所谓“英雄行险道”。魏延此计虽然太过凶险,但确实是一步妙棋。这一奇谋如果得以实施,必定能够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当时诸葛亮率军第一次北伐,兵强马壮,士气正盛。可以赵云为先锋,关兴张苞马岱王平尽数出击,命人假扮魏延,打魏延旗号,迷惑魏军。并尽量拉长战线,尽可能多地吸引魏军主力,形成对峙。魏延则按“明出祁山,暗度子午”计策行动,像韩信那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只要计划周详部署到位,本计谋大概率会取得成功的。一旦魏延袭取长安,曹魏粮仓失守,与诸葛亮对垒的魏军必然全线溃败。诸葛亮扇指中原,灭魏兴汉指日可待。

诸葛亮不用此计,只能说诸葛亮并非超一流的军事家。蜀汉在国力军力经济各方面都不如曹魏的情况下,妄图以正面战争消灭曹魏,定鼎中原,完全是不现实的。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正好可以达成出其不意的效果,可堪一用。

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在谨小慎微之余,也许拥有足够的智谋,但毫无疑问缺乏胆略,缺乏超一流军事家所应有的胆略。蜀汉因为“邓艾开蜀式”,而被曹魏灭亡。也许唯一能够改变蜀汉命运的,正是“子午谷奇谋”。然而在全盛的诸葛亮时代,倘若不能放手一搏的话,只能说是最大的遗憾了。

谢谢阅读!

2019-2-2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