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醫療廢物處置當依法嚴格管理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病患數量增加,醫療廢物產量激增。各地醫院在處理醫療垃圾時面臨很大的壓力,甚至多處醫院出現了垃圾堆積的場面。應急狀態下,如何快速增強醫療垃圾處理能力、安全有序地處置醫療廢物,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3月16日《法制日報》)。

  一系列強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提醒我們,疫情當頭,大量醫療廢物的收集、處置等問題不容忽視,一旦處理不當就會造成二次汙染甚至病毒傳播,從而引發環境汙染和公共安全事故。長遠來看,如何進一步嚴格管理醫療廢物處置,更是一個關乎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問題。

  醫療廢物主要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主要包括手術及包紮後的殘餘物、一次性注射器、廢棄藥品和醫療用品等固體廢物,以及傷口敷料、繃帶、棉球等傳染性廢物。以上醫療廢物最大的危害就是病原微生物造成的傳染性。研究顯示,醫療廢物中所含的致病細菌及病毒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倍,被列為《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各類廢物中的首位,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成為疫病流行的源頭或造成環境汙染。尤其是醫療廢物中“瓶瓶罐罐”裡少量的廢液如果被隨意傾倒,不僅會汙染土壤環境,更易造成細菌和病毒傳播。此外,一些醫療廢物可能還帶有輻射性,一旦洩漏後果更為嚴重。

  正因為醫療廢物具有上述潛在危害,我國《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規定,推行醫療廢物集中無害化處置。縣級以上政府衛生主管部門,對醫療廢物收集、運送、貯存、處置活動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環境保護部門,對醫療廢物收集、運送、貯存、處置活動中的環境汙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同時,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轉讓、買賣醫療廢物;禁止在運送過程中丟棄醫療廢物;禁止在非貯存地點傾倒、堆放醫療廢物或者將醫療廢物混入其他廢物和生活垃圾。

  然而,市場監管反饋顯示,近年來在個別地方,危害人類健康、汙染環境的醫療廢物仍出現在一些廢塑料處置企業中,多被加工成編織袋等產品,有的甚至可能流入塑料餐具杯盤和玩具加工行業。醫療廢物被非法處置,原因在於:一方面,醫療機構處置醫療廢物要向集中處置單位交納費用,而醫療機構或人員直接出賣醫療廢物則能賺取廢品出售費;另一方面,塑料用品加工廠非法收購醫療廢物並加工成塑料粉碎物出售,可減少成本支出,利益可觀。因此,雖經監管打擊,仍有少數人鋌而走險。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警示我們,公共衛生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必須多環節、多舉措發力。為此,建議各地政府和監管部門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加大對醫療廢物的監管力度,遏制非法處置醫療廢物的行為。一方面,環保、醫衛、防疫、市場監管等部門應通力合作、齊抓共管,建立長效措施,從源頭上徹底堵塞醫療廢物處置的漏洞;另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規,制定醫療廢棄物處理措施和標準,健全管理責任制度,合理規劃設立醫療廢物週轉場(點),實現城鄉醫療廢物收集、處置全覆蓋,從源頭上控制醫療廢物的不法流出。

  在監管模式上,還可嘗試利用互聯網構建“數據對接+聯合監管”一體化監管平臺,實現醫療廢物從臨床科室產生、院內流轉、集中收集轉運、末端統一處置的數據閉環,實現在線監測和追溯留痕。

  此外,針對醫療廢物處置中的一些難點問題,有關部門可以探索靈活的管理策略,如以補貼的方式支持醫療機構按規定處理醫療廢物,或者統一設立或委託集中處理醫療廢物的機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