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的藩鎮們,為何不學三國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

古今之變


導致這一情況的最真實的原因就是唐末的節度使制度,當時的節度使擁有募兵,鑄錢等權利,已經是無冕之王了,誰都不希望自己頭上在多出一個皇帝來節制自己,節度使在那個時候已經不聽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了,而東漢末年大家都需要皇帝這樣一塊遮羞布的存在,實際上在東漢末年,三國的勢力範圍確定以後,皇帝的作用已經不大了。


別亂發脾氣


漢朝末年的大亂公元184年的黃巾之亂開始的,一直到公元220年東漢滅亡三國相繼建立,中間的戰亂不過才30多年,漢朝天子的餘威還在,對諸侯還有震懾力。而且漢末諸侯們也基本上就是漢朝天子的臣子,食漢朝天子的俸祿。

而唐朝自從安史之亂平定(公元763年),到唐朝滅亡(公元907年),中間藩鎮割據一共有140多年。藩鎮這麼多年的割據早就對天子基本沒有感情了,尤其是安史系的藩鎮基本上已經把唐朝當作敵國,形同獨立。

另外河北藩鎮們多為胡人,本來就不是和唐朝一路的,只是受形勢所迫選擇了招安。他們對唐朝基本上沒有什麼認同感,治下的百姓也受其影響,逐漸胡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