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疫情之前,那些獨立書店就撐不住了

疫情並不會產生新的消費趨勢,更多是對原有的趨勢起到加速作用,而中國獨立書店式微早就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許知遠聯合薇婭,已經發起了5場直播。

最近一次,直播觀看量最高峰達到14.5萬。參與書店不只有許知遠的單向空間,還包括聯合先鋒書店、1200bookshop、精典書店、曉風書屋、烏托邦書店等。

他們主要向消費者推銷一個99元的盲袋,所得利潤將用於幫助更多的獨立書店。

這場疫情對獨立書店的影響,不輸於7天損失5000億的餐飲。

中國實體書店聯盟對全國1021家獨立書店的調查顯示,截至2月5日:

  • 90.7%的獨立書店停業
  • 超過90%的獨立書店沒有正常收入
  • 37.02%的書店的資金儲備只能維持不到一個月
  • 42.02%的書店撐不到三個月
早在疫情之前,那些獨立書店就撐不住了

日劇《重版出來》

以南京首家24小時開放的閱讀空間——二樓南書房為例。

這個獨立書店在南京、鎮江都開設有門店,共計18名員工月基礎工資為10萬多元。

加上年末翻新停工、房租,以及無營業收入,書店老闆陳燁說他從未遇到如此大的衝擊。

最讓人震驚的是單向空間。

截止2月24日,單向空間4家實體書店中,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復工。

該店日均客流是平時的10%,日均銷量僅15本書,其中一半還是員工買走的。

許知遠大致估算,單向空間2月份收入同比下滑超過80%,1月以來電商業務腰斬,超50%的供應商未能開工,所有產品製作項目均陷入停滯。

當天,許知遠在「單讀」微信公眾號上說,“書店撐不住了。”


中國獨立書店早就撐不住了

疫情只是趨勢加速器,獨立書店式微早就是不爭的事實。

嘉御基金創始合夥人兼董事長衛哲,就曾在訪談中說道:

疫情並不會產生新的消費趨勢,更多是對原有的趨勢起到加速作用。

獨立書店原有的趨勢,就是不斷式微。

單向空間撐不住的消息,並非第一次爆出。2010年前後,這個販賣情懷的獨立書店,就因為資金不暢而幾次搬家。

到2011年,許知遠就在線上發起過眾籌,通過讀者會員制來為書店籌集資金。

從最近的案例說起。

2019年11月4日,「讀庫」微信公眾號號發佈了老六(張立憲)的一封求助信。

這個成立了14年的人文社科讀書品牌,6次易址,而今需要籌措搬遷資金、騰空貨位。

之後不到半個月,北京老書蟲書店於11月17日閉店。

這是在三里屯同樣運營了14年的獨立書店,曾稱為“全球十佳書店之一”。

象甲書店創始人朱福林就表示,“書店行業式微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他在接受Young週刊採訪時談到,目前書店主要依靠賣書掙錢、做咖啡掙錢、辦活動掙錢。

早在疫情之前,那些獨立書店就撐不住了

單向空間沙龍,來自「單讀」

但這基本不可能。

第一,獨立書店圖書價格在電商面前沒有優勢。

正常情況下,一本書的出版成本約佔書價的35%-40%,加上管理和發行費用,到分銷手裡上升到63%左右。

對於書店來說,8.5折就不賺錢了。

第二,獨立書店咖啡經營無法走量,營收打不平人力成本。

據《人民網》全民閱讀調查顯示:超過50%成年人傾向於數字化閱讀方式,紙質閱讀的讀者比例下降。

這導致獨立書店人流不大,難以和商務咖啡、快捷咖啡、外賣咖啡形成類似的規模效應。

第三,實踐檢驗,辦活動真的不賺錢。

朱福林介紹,象甲書店1年大概100場活動下來,90%都在貼錢。

目前,象甲書店主要的銷售拉動來自於線上經營。

只可惜,其承載主要流量的「象甲書店」微信公眾號,在疫情期間卻被關了1個月“小黑屋”。

在歐美,獨立書店以互聯網求生

象甲書店的線上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夠減輕其他電商平臺的影響。

這種以互聯網求生的方式,其實也是歐美獨立書店的主要發展模式。

《好奇心日報》曾報道過一個叫做Brilliant Books的小鎮獨立書店。

這個小鎮距底特律5小時車程,夏季遊客較多,其他9個月里人口數量會減少40%。

為保證淡季生意依然興旺,Brilliant Books便嘗試網上銷售。

Brilliant Books銷售的不是價格而是服務。當價格不能與與Amazon競爭時,書店認為讓用戶享受到實體店一樣的服務尤為重要。

書店想成為Your Long Distance Local Bookstore,你的遠程本地書店。

早在疫情之前,那些獨立書店就撐不住了

Brilliant Books線上頁面

該店每月舉辦薦書活動,為近2000名訂閱用戶提供個性化的閱讀書目建議。

這個過程中,Brilliant Books使用在線表單,而是寄送服務卡親自填寫。

手寫會反映出一種完全不同的閱讀品味,能讓別人感受到他的個性。

一旦確定好了書目的選擇,後端系統會向出版商下訂單,打印郵資和地址標籤。書到貨後,員工逐一為顧客郵寄書籍。

據一份2016年的數據顯示,該店當年銷量增長14%,30%來自網上訂單。

店長表示,Facebook用戶更偏向非小說類的書籍,Twitter用戶則喜歡更傾向於購買青年和兒童類書籍。

這種在線模式,為更多歐美獨立書店所採用。

The Last Bookstore成立於2009年,這個開在貧民區的書店,吸引了很多讀者前來尋找,並拍攝下與眾不同的裝飾,在網上發佈。

據稱,The Last Bookstore在Ins上有2.4萬粉絲。

經其官方賬號推薦的書目,經常會成為店裡的暢銷書。

在日韓,活得好的書店不僅是書店

提起日韓書店,最先想到的就是日本代官山的蔦屋書店。

1974年,西武百貨創始人水野誠一把百貨和大型書店結合起來。

蔦屋書店增田宗昭看到後,就在開設了一家可以租賃唱片、錄像帶,又能買書、喝咖啡的店。

早在疫情之前,那些獨立書店就撐不住了

蔦屋書店,來自Qunar.com

2003年,增田宗昭推出跨業種通用積分服務T-Card。

到2018年9月,T-Card聯盟企業數達940928個,包括全日本最大的加油站、宅急送、羅森等;會員數量達到6788萬人,活躍用戶佔到了日本總人口的50%以上。

目前,蔦屋書店盈利中20%來自於圖書音像製品銷售,80%則來自T-Card。

蔦屋書店你學不會,但日韓市場還有諸多類似的書店。

1983年,Animate租用一個書店的屋簷銷售動漫出版物。

到2015年4月,位於島根縣松江市內的“Animate AEON 松江店”順利揭牌,Animate超越7-11、星巴克,實現了日本47個都道府縣全部開有分店的成就。

早在疫情之前,那些獨立書店就撐不住了

Animate新宿店,來自uniqueway

Animate的複合業態發展,依靠時間和資本在推動。

代理動漫出版物做大營收,但毛利始終上不來。於是,Animate在現金流允許範圍內做周邊。

以總店池袋店為例,光《黑子的籃球》IP,除了最為常見的漫畫書、筆記本、海報、CD等出版物之外,還會發現有小掛件、抱枕、衣服,甚至是零食“黑子餅”等。

周邊佈局擴展之後,開始縱向延伸。

比如當大量的寫手向Animate投稿漫畫時,它不再委託上游供應商出版,而是資本介入南海出版社,以及將破產後的BIBLOS出版公司出資重組。

產業鏈貫穿,橫向聯動。

如今,Animate以收購、控股、自建等方式成功進入了服裝、遊戲、音樂、影視、餐飲等行業。

早在疫情之前,那些獨立書店就撐不住了

Animate跨界活動,來自Animatechina

在評論單向空間眾籌續命時,咕咕狗傳媒聯合創始人劉治理就在「頭牌觀點」談到,在商業上打情懷牌,一定會掩蓋真正的問題。

同時交流的另一位用戶稱,盤子太小,又缺乏盈利項目,15年的時間不賺錢。在投資人的眼裡是不可想象和接受的。

15年,無論是學蔦屋還是學Animate,單向空間起碼能把盤子撐開。疫情面前雖然盤子越大,風險也就越分散。

儘管大規模企業損失數十億,但現金流還能勉強維持。而幾家書店的規模,就不一樣了。

單純情懷,救不了中國獨立書店。

中國5大書店代表都是怎樣玩的?

在國內,也有不少學習線上模式、複合業態的書店代表。

01.誠品書店:地產是主營業務

誠品書店的毛利達到40%,遠高於同行。原因在於,誠品書店商業格局中,書店營收進展30%,餘下的便是商業百貨以及商業地產業務。

早在疫情之前,那些獨立書店就撐不住了

02.先鋒書店:文創產品為主

先鋒書店的銷售額,曾經每年近100%的增收上揚,這源自其“書店+文創”的模式。通過與景區、當地特色資源合作,先鋒書店將南京名片植入到了馬克杯、筆記本等5000多種文創產品上。

早在疫情之前,那些獨立書店就撐不住了

03.貓の天空之城:這是一家賣明信片的

早在2013年,貓の天空之城就成為了全國最大的明信片銷售商,其SKU超過了1000種,且大部分是原創。在這個書店,明信片獨有的文化符號產品,以及代寄明信片服務都是其他書店沒有的。

早在疫情之前,那些獨立書店就撐不住了

04.方所:你看的是書,買的卻是衣服

方所的創始人,是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毛繼鴻,在廣州太古匯1800平方米的方所裡,書店面積不足1/3。方所通過打造書店品牌價值,以吸引人流,最終達成商場消費。

早在疫情之前,那些獨立書店就撐不住了

05.特立獨行的西西弗書店,圖書業務佔比78%

西西弗的營收結構不太符合我們今天的觀點。這個書店特立獨行,居然圖書銷售佔到78%以上。

早在疫情之前,那些獨立書店就撐不住了

在國內,西西弗書店的增長邏輯,可能是所有書店值得去複製的。

獨創“物理書店+閱讀體驗+書友會+信息交流”的平臺,配備免費閱讀區、自營品牌咖啡等,即使顧客沒有買書的想法,也能因其他因素留下來。

而這一“其他因素”的複合業態,也被大多數人視為西西弗逆勢增長的關鍵。

除了選址、門店裝修,複合業態等,西西弗更是一家以互聯網消費路徑來引導生意的實體店。

細看西西弗的標籤體系、推薦系統、心理動線、閱讀引導等,都打破傳統書店的樹狀分類,類似電商化的標籤建立書與書、書與人之間的關聯。

而優於電商的是,西西弗一直在提供空間體驗。

後期,「新商業要參」也將會聚焦西西弗書店,著重分析這家圖書佔比約80%的書店,到底是怎麼賺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