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考虑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什么考量?

黎顾百年


看一看此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刘备去世后,托孤诸葛亮,诸葛亮经过几年的整顿,平定了南方,开始筹备伐魏,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一切准备就绪后,诸葛亮心情复杂地给皇帝刘禅上了那道名留青史的《出师表》,开启了他的北伐事业。

诸葛亮北伐前, 在人事上的、军事上做足了安排。选好日子,诸葛亮拜辞了刘禅,无限感慨地北上。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北伐路线,从诸葛亮驻扎汉中来看,当然是走山路,北进关中。自荆州失陷,以及上庸三郡降魏之后,蜀汉的北伐路线只剩下汉中这一条路了。

当年叛蜀降魏的上庸将领孟达,在曹魏不受重视。在诸葛亮的引诱下,孟达决定回到诸葛亮温暖的怀抱中。可惜孟一事暴露,被司马懿以闪电之势迅速攻到上庸,孟达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被击斩之。


其实孟达这一路只是诸葛亮北伐的一个选择之一,但诸葛亮似乎更愿意走汉中这条路。诸葛亮行事稳重,如果他得到上庸三郡,也只能以偷袭取胜,但以曹魏的国力,打奇袭战的效果明显不佳。

北伐的战略目标和“子午谷之争”

诸葛亮从汉中北伐的战略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不断蚕食雍凉,席卷关中,斩断曹魏的战略右臂,重现当年秦统一六国之前的格局。如果能达到这一目的,蜀就变成了秦,雄踞天下之高地,而曹魏就变成了除了楚之外的关东五国,至于孙权,当然就是楚国的翻版。

战略目标已经确定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选择具体的战术手段来达到战略目标,这就引出了三国史上著名的“子午谷之争”。

蜀汉头号大将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作战计划:魏延带五千精兵,备足干粮,穿子午谷北上,奇袭长安,成不世奇功。

这个说法是《魏略》载附于《三国志·魏延传》,而其本传中记载的却和《魏略》的版本略有不同,本传中原文是“(魏延)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

而陈寿的版本则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陈寿说魏延奇兵奔袭潼关,目的在于掐断魏军在关东的主力向西增援的通道,然后“关门打狗”,一举歼灭魏雍凉军。


魏延的这个计划都异常的冒险,但相对来说,无论偷袭潼关还是直接奇袭长安更有可行性,逻辑上也能圆得通。潼关是连接关中、雍凉地区和中原地区的险隘重镇,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依魏延的计划,一旦蜀军奇袭潼关得手,等于拦腰截断魏军的蛇字战略布局。而且还有一点对蜀军非常有利,就是蜀军在局部的(和关中魏军)的力量对比中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如果魏军率领这一万多蜀军能在潼关顶住关东魏军的疯狂进攻,几乎提前宣判了雍凉魏军的死刑。


再有一点,这次魏延奇袭潼关是绝对保密的,可以打魏军一个措手不及。从

“(魏)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这段记载来看,魏朝上下对诸葛亮从正面的北伐都没有心理准备,何况是魏延的偷袭?

支持魏延的一方认为:虽然魏延奇袭潼关的计划也是非常冒险的,但兵贵用奇,如果当年刘邦不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奇制胜,刘邦根本没有战胜项羽的可能。有句老话说得好: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富贵就要险中求,没点冒险精神,是很难发大财的。

现实中诸葛亮并不认同魏延的这个计划,认为太过冒险,所以“制而不许”。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比较正统,或者说是保守,所谓“举堂堂正正之旗,布堂堂正正之阵”。

诸葛亮和魏延在战略上并没有冲突,只是在于具体的战术手段不同,“诸葛一生唯谨慎”,过于冒险的事情,诸葛亮是不会做的。诸葛亮更倾向于穿越地势相对比较平坦的斜谷进入关中,稳扎稳打,伺机歼灭魏军主力,慢慢地蚕食雍凉,诸葛亮相信一口吃不成大胖子。

一个极有可能改变三国战略大战局的伟大的冒险计划就这样被诸葛亮给否定了,留下了千古谜题,是是非非,争论不休。魏延没有得到诸葛亮的批准,心情非常懊丧,经常讽刺诸葛亮胆小如鼠,没少在背后骂诸葛亮。

实际上魏延的行动成功的话,需几个条件:

1、保密。

2、即使占领了潼关,在诸葛亮赶来之前能守住,

一旦失手,这5000将士可能就有去无回了,这才是诸葛亮顾虑的地方。

其实正面决战未必就没有胜算,何况在关中地区,蜀军是占有相当大的兵力优势的。说诸葛亮不懂军事,并不客观,用兵谨慎是每个军事统帅都应该具备的基础作战理论,不能说诸葛亮胆小如鼠。

诸葛亮即将开始的北伐,是一场胜负未可知的持久战,魏蜀的争霸战不是一场大规模的战役能解决的,比如确定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诸葛亮不想冒险,不等于说他没有胆量,谁都知道刀兵无情,敢倾一生心血坚持北伐,这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的。

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虽然拒绝了魏延的冒险计划,但诸葛亮却借鉴了魏延的思路,就是效法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诸葛亮开动宣传机器,扬言要从斜谷北上,攻取郿城


总结分析

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其实还是没有跳出魏延“占领潼关,隔断关东、关中联系”的思路,二人的区别只是在于魏延打的是一场战役,而诸葛亮打的一场战争。魏延是“奇中见奇”,诸葛亮是“正中见奇”。


歌舞三国


《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却说孔明率兵前至沔阳,经过马超坟墓,乃令其弟马岱挂孝,孔明亲自祭之。祭毕,回到寨中,商议进兵。忽哨马报道:魏主曹睿遣附马夏候㮊,调关中诸路军马,前来拒敌。魏延上帐献策曰,夏候㮊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候㮊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魏延怏怏不悦。孔明差人令赵云进兵”。


虎哥143993466


毛主席已经分析过了,子午奇谋注定走不通,所以别把顶级智将和武将相提并论。



持续输出热爱的陈义君


首先这是个没有付诸行动的假设,无法评判其结果;

我们先从两人的性格身份和出发点来看一下;魏延是蜀国五虎将之外最得刘备器重的部将,因屡立战功,被刘备委以汉中太守之重任,在任十年期间,屡次击退曹操之进犯,力保汉中固若金汤,功勋卓著,威名大震,为独当一面之雄;然魏延其性作战勇猛,性格孤傲,常有高远抱负,故与蜀国长史杨仪素有嫌隙,杨仪虽有文韬,却是心胸狭隘之人,为日后魏延之祸埋下伏笔;

诸葛亮自不用说,名满天下的大家;但其得刘备之托,任丞相之位,为一国之主宰,肩负光复汉室重任,务纵观全局,不仅为军事,还要顾全经济民生政治等多方因素,故而行事处处稳妥谨慎,步步为营,恰与魏延战略思想发生冲突,子午谷之计虽奇,然风险并存,加之素忧魏延心高气傲,素来自负,脑有反骨,一旦拥兵自重,后果难料;故综合多方考量,子午谷奇谋万难实施;后六出祁山,未达其志,为诸葛一生之憾,时也命也。




镜花水月cb


事实上一直以来对于诸葛亮成就了蜀汉也毁了蜀汉这个观点一直都很有市场,就我个人而言对这一看法也表示赞同。首先,诸葛亮确实是一个人才,但其出色的才华更多的是体现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诸葛亮在军事领域的才能事实上并不那么厉害。蜀汉历史上军事才能真正厉害的人是庞统和法正二人。从蜀汉的发展角度来看,三国时期蜀汉衰落就是在诸葛亮数次北伐无果后才导致的蜀汉没落。最终导致蜀汉根本无力对抗曹魏的进攻,从而第一个退出来三国的历史舞台。虽然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过程中,诸葛亮以其强大的内政能力和经济建设能力帮助刘备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但不得不说,在诸葛亮专权蜀汉时期,彻底把蜀汉给拖入了地狱。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曹魏长安守将怯而无谋没什么本事,所以魏延请命率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魏延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可以趁机出兵,然后双方两面夹击击败曹魏大军。整体来看,魏延的计策可实施性很高,一旦成功那么蜀汉的第一次北伐就会建功。即使失败,蜀汉的损失也有限。但诸葛亮解决了魏延的奇策。为什么诸葛亮会拒绝魏延奇策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诸葛亮用兵很谨慎。诸葛亮就属于那种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他不会冒险,总是会按部就班的去做。这种用兵方式好的一方面就是保险,但坏的一方面就是完全受制于人,战争的节奏会全部掌握在对方手中。从历史上看,蜀汉的北伐基本上都是被曹魏牵着鼻子走,这就是诸葛亮按部就班的结果。同时通过这一点也足以证明诸葛亮军事才能一般。为什么这么说呢?历史上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举和魏延的奇袭子午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都是在冒险一搏,打对方一个出其不意。兵者诡道也。而诸葛亮却认为魏延的奇袭子午谷是冒险所以弃之不用。一点险都不感冒,墨守成规,也难怪数次北伐毫无建树。

其次就是诸葛亮打压魏延的原因。众所周知,历史上诸葛亮实际上就是一个权臣。他对于权利的把控可以说到底一个极致。事无大小都要亲自过问处理,可见诸葛亮的权欲心之重。历史上蜀汉后期无人可用,就是因为诸葛亮长期把握大权,不愿分权导致人才培养出现断层,这才导致蜀汉后期无人可用。而魏延显然和诸葛亮不是同一阵营的。所以诸葛亮十分担心魏延如果权势增大的话会对自己产生威胁。毕竟诸葛亮好不容易赶跑李严独掌大权,他肯定不希望有人威胁到他手中的权利。这也是他为什么对魏延奇策置之不理的原因。就是担心功绩会壮大魏延的势力。

但我们更愿意相信诸葛亮是一位眼光不够,所以才没有发现魏延奇策的妙处。历史上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评价诸葛亮“亮虑多决少,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如此评价可谓入木三分。充分的说明了诸葛亮有智谋,但没有决断力。虽然看似庞大,但失败是早晚的事。历史也证明了,诸葛亮数次北伐确实因为自身能力不行而导致蜀汉无功而返却国力受损严重。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蜀汉成也诸葛亮,败也诸葛亮的原因。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我认为诸葛亮不考虑魏延的这条计谋是诸葛亮的一大败招,是诸葛亮的考虑失误。

因为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认为以蜀国当时的国力想靠稳扎稳打来打败魏国,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魏国的实力绝对是要比蜀国要强大,并且强大很多倍,你靠稳扎稳打的策略,你靠稳健的策略是怎么可能能赢呢?你如果想赢就应该在出奇兵出奇谋上面下功夫。

魏延当时出了这条子午谷奇谋,你诸葛亮其实完全可以让他去试试嘛,即使失败,损失也不过是一缕骑兵而已,又有什么关系呢?万一成功了,那就可直取魏国的首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说这个盈亏比是非常的高的。意思就是说即使失败损失也没什么,但成功了获得的利润将是巨大的。

而且你诸葛亮不是非常了解属下吗?非常知人善用,你既然知道魏延的反骨特点,你就应该不应该冷了将士们的一腔热血,将士们出谋划策,你总是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岂不寒了将士们的心,魏延将来反叛,我想也有这个因素在里面。



稳健获利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蜀国十万兵力去抗衡魏国五六十万之众,这点诸葛亮应该很明白,所以如果听魏延的话攻破长安,曹魏刺激太大又敏感,如不去攻打刘婵面前没法交代,先帝之前许下诺言帮刘婵完成大业的使命,所以只好在曹魏不太重视的地方祁山去装逼巴了,


用户9996734096750


三国时期,蜀汉国力最弱,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经不起失败的。所以诸葛丞相领兵,庙算时先必想方设法要保证不败,然后再才考虑成功。

欲从子午谷出奇兵成功,前提是魏国无人防守此道,甚至哨卡也没有,以魏国济济人才,考虑不到此处风险概率极小。

退一步讲,诸葛大军不可能全部从子午谷出击,大军行进,早就被细作侦知,到时魏大兵防守,诸葛亮也无力回天。所以出子午谷,充其量只是一旅偏师,纵然成功,也只是暂时性的,一旦魏发觉,必遣大军围攻,此偏师最终只会饮恨败北。所以不用子午谷之谋是正确的。


硒大叔


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对手乃司马懿,诸葛亮名满天下,司马懿韬光养晦,司马懿已经对诸葛亮了如指掌,追了对司马懿一概不知。

二,三军主帅乃是诸葛亮,更何况诸葛亮是天下闻名的谋士,岂能被魏延抢了风头!

三,诸葛亮始终对魏延不放心,害怕魏延谋道或者叛变!


之牧


诸葛亮一生谨慎小心,做事因为成竹在胸,所以主张稳妥,徐徐渐进,一步一步来。

诸葛丞相之所以没有采纳魏延将军子午谷出奇兵的计策,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诸葛丞相良策在胸,大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所以无须采用此计。

二,魏将军出子午谷,万一被魏军悉知,派兵阻挡或包围之,必派兵相救,否则,魏将军危矣。

三,如魏延一路失败,则军心动摇,出祁山就有影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