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你看不懂山海经,因为它讲的根本不是奇人怪兽

《山海经》中的奇人怪兽神、木灵石等等光怪陆离的东西是什么?上古真有三个头的人,九条尾巴的狐、六只足的兽和人面马身、人面牛身、人面鸟身等等怪物吗?是上古出现了生化危机还是基因变异?

当然没有!

那它们是怎么一回事?先简单举个例子揭秘一下。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此句中的玄鸟真的是电视、图画、游戏里画的这样吗?先告诉你,这是大错特错的。

难怪你看不懂山海经,因为它讲的根本不是奇人怪兽

"玄鸟"其实不是鸟,而是人!因为,"鸟"和"人"在上古是同音字,"玄"和"殷"也是同音,所以,玄鸟正是"殷人"。

至于真假,下面我从文字的演变发展,来慢慢给你揭秘,告诉你《山海经》真的没有怪物,也没有巫术。

文字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文字产生之前,先祖们传达信息最初靠的是语音,由于音和义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语义是靠语音来实现的。后来人类发现语音虽然可以近距离传递信息,但是不能远距离传递和保存信息,由于这种需要,就有了图画,这就是图书的由来。

图画的最初功能是用来表示语音的。那么,图案是怎么代表语音的?

例如,先民们要表示shu这个语音,但没有文字,先民们就以一棵树形象化地代替之。从表面看来它是象形的,然而实际上它是以树之形表示shu这个音的;反过来说,凡是发音为shu的,都可以用一棵树表示它。

但是"术",这是个抽象的词,如果用象形的事物表示,那怎么表示?但这难不倒先民们,他们就以同音的事物代表它,这就是"同音假借"。古籍中假借字为什么多,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这里的"树"之图案又代表了"术"之音,由音而生义。 《山海经》中的"不死树"就是不死术,也就是后来所谓的长生不老之术。

难怪你看不懂山海经,因为它讲的根本不是奇人怪兽

这就好比一个不识字的人要写信,譬如一个不识字的青年给恋人写情书:"米兰,我爱你。"他因为不识字,又要表达信的内容,他会怎么写?他可能会画一粒米,画一朵兰花,又画一只鹅,一片艾叶,一块泥土。不明就里的人自然不知所云,但是从音上读我们就可以知道,原来信的内容是"米兰我爱你"。当然,他也可能画一把戈代表"我"。为什么甲骨文的"我"是戈之形,就是因为粤语和闽南语中"戈"、"我"同音。"戈"是"我"的图画表音而已。这样的信写多了,青年可能会觉得画画太麻烦,就将画不断简化成图案,时间久了,图案就慢慢固定下来,这样就形成了文字。所以,文字记录的其实是语音,语义是通过语音实现的。

这就是为什么不识字的人,给他看书他看不懂,但是如果读给他听,他马上就明白了信的内容。

任何地方,包括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在内,只要有文字,它最初一定是象形图案,而且是表音的象形图案,哪怕是南极洲,如果发现了远古文字的话,它也一定是表音的象形图案。这是人类文字发展的规律。

音对于理解古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哪怕是文字已经成熟了的先秦古籍,如果不了解字音,要理解字义是不可能的。所以理解上古图画书一定要从音上理解。

《山海经》的文字,大量的是对图画的描述,表明《山海经》之前就是一部图画书。所以,理解《山海经》的图案,绝对不能从图形上理解,而要从该图形代表的音上来理解。

如《西次三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这段文字是前人对原图画书的文字描摩。图画画的是一个黄袋子,红得像丹火,浑敦没有面目,还好像在唱歌跳舞。经文说这是帝江。

帝江明明是个人,怎么是个没有面目的、会唱歌跳舞的黄袋子,而且还有六只脚、四只翅膀?

难怪你看不懂山海经,因为它讲的根本不是奇人怪兽

现在,我们从音的角度去分析:

"黄袋"的上古读音是hon dai,那我们看看hon dai是什么?上古"黄"字读hong,如《山海经》中的熊山就是现在的黄山;上古"帝"字读dai,如粤语中的帝就读dai,《山海经》中的帝囷山就是现在的点苍山,点和帝同音互译。

所以,黄袋不是黄色的袋子,而是黄帝这个人!而且,黄囊、浑敦二者的上古读音也是一样的,都指的是"黄帝"。

那"赤如丹火"也当然不是"红得像火"的意思!

赤如丹火四字的粤语读音是"轩辕帝黄"。所以,赤如丹火就是轩辕。

六足四翼呢?

六足,鹿祖、六祖之音也;四翼,粤语即散宜也。据《蒙古秘史》,鹿祖是蒙古人的祖族。据《彝族源流》,六祖又是彝人的祖宗。而云南人的祖宗也是六诏。六足、鹿祖、嫘祖、六诏、鹿蜀实际上是同一人,同音互译而已。所以六祖实际上是中国人的祖宗。散宜就是中国史籍中的散宜氏(即"塞人"之南方读音)。

这段经文的整个意思是说:"那里有人,是黄帝,他是鹿祖、塞人、荤粥一族,是司彘国的领袖" 。黄袋子,红得像丹火,是对黄帝二字的图画表音,六足、四翼也是图画表音。

所以,你现在再看看,电视剧里把黄帝画成这个样子是有多二。

难怪你看不懂山海经,因为它讲的根本不是奇人怪兽

"以图表音,以音释义"这是《山海经》最重要的特点,不明白这一点,就不可能读懂《山海经》。

理解了这些,那下面考考你:如《大荒南经》中"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这句话你会怎么翻译?

你应该不会再理解为:"巫山西边有一只黄色的鸟,还有一条蛇"了吧!

《山海经》中的黄鸟,并不是黄色的鸟,而是黄人的意思。

此处黄鸟指"黄龙""黄人","玄",粤语与"炎"、"殷"音近,所以玄蛇就是炎人或印人、殷人。意思是说"黄人在巫山,管理炎人或印人、殷人"。

再如《海外西经》中的"次(cì)鸟、詹(zhān)鸟",即藏人、支那(蚩尤族,主要指中国南方人),而维鸟就是维人,即维吾尔人。

关于"鸟",还有很多,此处不一一说明。可见"鸟"与"人"是通用的。这种用法在后世也有存在。《水浒传》中的"鸟人"正是这一义的体现。如《水浒传》第二二回:"那汉气将起来,把宋江劈胸揪住,大喝道:'你是甚么鸟人,敢来消遣我'",再如《二刻拍案惊奇》:"这是个什么鸟人?躲在这底下",这里的"鸟人",本是互文。只是后人已不明此义,讹为屌人了。

此外还有兽,《山海经》中,有的兽并非真正的野兽,而是上古民族的称呼,相当于"族"。

在上古,"兽"应该和"族"同音,故以"兽"假借"族"字。如《南山经》首经:"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bó)訑(shǐ),佩之不畏",所以,基山之猼(bó)訑(shǐ)兽,其实就是后来的波斯族。

难怪你看不懂山海经,因为它讲的根本不是奇人怪兽

再如《海内经》:"又有青兽如菟,名曰[山/囷]狗。有翠鸟。有孔鸟",前面说的是兽,而后面却出现的是鸟,可见鸟与兽一样是族类。[山/囷]狗即藏人。再如《中次十一经》之囷鸟,据《山海图》复原图,囷鸟处云南大理附近,亦为藏人之音译。翠鸟即耆那,后世译为支那。而孔鸟则当为印度之孔雀族。懂得了这一点,《山海经》中的怪鸟、异兽就好理解多了。诸如此类,《山海经》中举不胜举。

前人没有理解到这些,屈原没有看懂,史迁没有看懂,后来的很多编校者都没看懂。后人不理解而臆测之;后人之后人再复穿凿附会之,致使本来真实的事情愈传愈离离奇,愈传愈怪异,最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些光怪陆离的怪人怪兽等等不可思议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