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金融染病,但末日尚早!

獨家:金融染病,但末日尚早!

【這是雪貝財經的第147篇原創文章】


金融染病,但末日尚早




對待公共衛生危機,“誠實”遠遠比“信心”更有價值,但是,在金融市場,“信心”是比“誠實”更好的良藥。


人類在突然遭遇非同尋常的衝擊時,應激反應依賴於經驗,大多數人的行動是收回手腳、蜷縮成團。


美股股指在5個交易日內出現兩次熔斷,這是交易員們終其一生也鮮少經歷的噩夢時間。但是,這更像是一次面對市場混亂時的應激反應。


距離金融危機的引爆,我們還有足夠的安全距離。


首先,導致目前恐慌的源頭是顯而易見的,即對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悲觀預期。但是,有一點卻是相當確定的,即在未來半年之內,即使遵照達爾文的自然進化,這場疫情的影響趨勢必定是達到頂峰並逐步減弱。


其次,即使恐慌發生後,不論是A股股指、美股股指以及環球其他股市在暴跌之後均出現了暴漲,股指從高點下跌的幅度只有20%,即使在原油價格出現人為干預暴跌的催化作用之下。


這與2008年到2009年美股股指下跌59%,全球股指平均下跌42.6%還有很遠的距離。


當然,以上兩點都不足以撫慰人心,更應該關心的是現實世界。


華爾街上依然歌舞昇平,沒有“雷曼兄弟”。不管是華爾街的銀行系統間,還是倫敦、香港的金融機構,資本充沛運轉正常,甚至比往常更好。


全球主要銀行系統間的拆借利率依然在可控範圍內。


另一個沒有出現的信號是:在上一次金融危機中,一個全球性的趨勢是所有投資者都湧向投資美元,而目前,這樣的情況尚未出現。


當然,我們在未來至少半年到一年內最需要擔心的不是海嘯,而是現金短缺,即流動性危機,不論是企業還是家庭。


好在中國積累這種麻煩的應對經驗已經有好幾年了,畢竟主要銀行聽命於政府,手頭也依然有更多工具可用。但對於銀行私有的歐美國家,要不要給遭遇流動性麻煩的企業提供借貸政府無權干預,全仰仗於銀行家們的勇氣。


同時,如今一個不好的新局面是,不論是歐元區還是美國,也包括中國,並沒有打算共同協調來應對可能的全球性危機。


當下的歐元區,多數國家央行早已是負利率,銀行也已經衰敗了多年。我甚至懷疑他們不得不以犧牲人的性命來保障經濟不完全停擺。


美國政府早已不對全球經濟繁榮展現擔當,這是全球經濟衰退的肇始。但美國強大的全球消費能力在未來幾個月可能面臨完全消失,至少有十分之一的美國成年人拿不出400美金。


當然,這些都還不足以製造出一場龍捲風,只是普通個體要準備過漫長的苦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