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下單,送貨上門……這些小店鋪幹出大作為

受疫情影響,全市很多店鋪在春節後選擇暫緩營業。不過,也有一些小店鋪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以線上下單、送貨上門等形式繼續經營,既方便鄰里街坊的生活需求,也通過創新營銷方式為自己的創業夢想打拼。這段時間,一個個小店用自己的“大作為”擁抱這個特殊的春天。

水果店拎起“菜籃子”

“可以選小臺芒,果味濃、口感好,這個時候吃它最好!”3月18日上午9點,位於古寨東路麗都華府西門的“花果山水果+”店裡,店主曲曉嵐在向顧客推薦新到的一批芒果。

自2月10日營業以來,曲曉嵐每天忙到晚上11點的“節奏”,這幾天總算稍微緩了下來。

线上下单,送货上门……这些小店铺干出大作为

花果山是曲曉嵐去年才開的新店。66平方米的店鋪雖然不大,但各種新鮮水果碼得整整齊齊。手撕鳳梨、徐香獼猴桃、黃胖子蘋果……加上貨架上各種小零食,花果山一共有一百來種商品。

因為水果新鮮、品質好,花果山開業不到半年就擁有了600多人的“粉絲群”,基本都是周邊小區的居民。

受疫情影響,曲曉嵐一個朋友村裡的蔬菜銷路不暢,曲曉嵐就幫著農民銷售蔬菜,經常轉發一些蔬菜團購的信息。

附近老顧客問:“咱能進點新鮮菜麼?”微信群裡有街坊問她,能不能直接在群裡預訂蔬菜,蔬菜統一運到店裡,然後去店裡拿菜。於是,曲曉嵐就開始“不務正業”,賣起來自文登區宋村鎮的本地新鮮蔬菜。曲曉嵐算了算:“街坊微信接龍下單,那段時間差不多賣了上萬斤的蔬菜。”

“當時沒想那麼多就答應了。都是街坊和顧客,我也去超市買過菜,知道去趟超市不容易。”就這樣,曲曉嵐的水果店就“拎”起了附近居民的“菜籃子”。

白天隨時回覆、晚上統計截單、整理好的訂菜明細、聯繫村裡準備收菜……第二天早上蔬菜到了,曲曉嵐再把顧客預訂的蔬菜做好消毒殺菌,分袋裝好,一一通知顧客錯峰來拿。雖然賣菜千頭萬緒,但曲曉嵐還挺自豪:“店裡賣出去的黃瓜、西紅柿沒一個不說好的!”讓曲曉嵐感動的是,每個拿到預訂蔬菜的顧客都會對她說聲“謝謝”。

開業這些天,花果山的銷售額不減反增,最高一天的銷售額是之前的四五倍。但曲曉嵐說,疫情期間堅持開店主要還是為了方便街坊。“讓大家吃得上健康的好水果”是她開這家水果店的初衷。

疫情期間,曲曉嵐對於經營店鋪有了一些新想法。趁上午客人不多,曲曉嵐開始籌備給自家水果店定製小程序的事兒,她說:“疫情讓我看到,線上是個大市場,我們雖然是小店,但也得加緊跟上腳步了!”

小視頻“捧紅”道道“爆款菜”

2月份以來,不少餐飲店鋪紛紛藉助電商、外賣、視頻直播等線上營銷的方式,趟出一條發展新路子。

這一個月來,位於榮成市石島管理區的聚福樓飯店,就靠著小視頻營銷方式,“捧紅”了道道“爆款菜”,每天接送外賣60多單,營業收入不減反增。

“風乾雞新鮮出爐,牛板筋也備好了,抓緊下單。”3月18日上午9點,剛備好菜品的飯店老闆姜磊,抽空拍起了小視頻。

线上下单,送货上门……这些小店铺干出大作为

視頻發出不到3分鐘,訂單接踵而來。“嚯,今兒又要‘爆單’。”不斷追加的訂單,讓姜磊的臉上露出得意神情。

一個月前,作為聚福樓的老闆,姜磊可想不到小視頻能為餐館帶來收入,更想不到餐館小菜還成了“網紅”爆款。

“小視頻的魔力真大,真是幫小店解了大難題。”姜磊感慨道。

春節是餐飲訂購旺季。從事餐飲十多年的姜磊熟知這個“套路”,節前特意備足食材準備大幹一場。沒想到受疫情影響,餐飲市場停滯,“大幹”計劃泡湯。

“從1月27日開始,就不斷接到退訂電話。”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姜磊言語中透露出心疼:“兩大水族箱的活海鮮,三大筐新鮮蔬菜,保鮮櫃塞滿半成品……吃不及,全得壞了。”

沒辦法,姜磊只好把店裡的食材分批帶回家,一邊琢磨著怎麼消化,一邊研究起下步飯店的發展思路。

3月初的一天,正在家制作風乾雞的他,在朋友圈發了一段小視頻。本想秀秀廚藝,不成想把老客戶的“饞蟲”勾了起來,紛紛留言“能否送外賣。”

“開始真沒考慮外賣,就打算做幾隻分給大家解解饞。”姜磊說。

沒想到“解饞”大軍越來越大,訂單數量也從最開始的一兩隻變成了幾十只。這讓姜磊逐漸意識到:“‘小視頻+外賣’就是疫情下的新銷路。”

就這樣,姜磊開始了“轉型”——把需求最高的風乾雞作為主打產品,藉助視頻拍攝的方式,專職做起線上訂購,線下配送。

隨著小視頻發佈量增多,風乾雞成了“搶手貨”,還出現了大批新客戶。嗅到商機的姜磊底氣更足,又嘗試把牛板筋加到線上銷售行列。

“牛板筋現在也成‘爆款’了。我們走小視頻營銷的路子走對了,今年收入差不了。”說著話,姜磊的朋友圈跳出了一條新訂單。核對好數量,他端起桌上的調料盆,又忙活了起來。

把主顧們想吃的豆腐送上門

3月18日中午11點,市區四方路上的彭家豆腐店門口,已經有市民在排隊等豆腐。

小店不大,不到20平方米,夫妻店主被顧客們親切地稱為“燕子姐”和“韓師傅”。二人“各司其職”,一個在門口招呼買賣,一個在“後臺”做新鮮的豆腐。“叮叮……”這些天來,夫妻倆的微信消息就一直沒停:“都是催我們趕緊開門賣豆腐的老顧客。”

節後開始,老主顧“呼喚”豆腐的微信留言就不斷湧來。“饞不行了,就想吃你家豆腐”“快點開門吧,家裡沒豆腐吃了”……於是,彭家豆腐店2月10日就開始做豆腐、賣豆腐。

做豆腐是個辛苦活,凌晨3點開始忙活是常事。韓師傅和燕子姐本想多休息幾天,但夫妻倆很快就決定以“閉門營業、線上接單”的方式開業。韓師傅說:“大家想吃,我們就做;居民不出門,我們就給送上門。”

线上下单,送货上门……这些小店铺干出大作为

小小的豆腐店趕上了線上預訂的“潮流”,開啟了線上下單、送貨上門服務。這得益於豆腐店的老主顧,他們主動當起了“客服”,幫著夫妻倆一起接單。

“有些老顧客自發在他們的小區群裡幫忙宣傳,接龍下單,再把訂單整理給我。”這些訂單加起來比平時營業的時候還要多,“燕子姐”每天睡前的任務就是把這些訂單捋一遍,做到沒有遺漏,第二天再把豆腐免費配送到顧客的小區門口。

“我們多跑點路,顧客疫情期間就能少出次門。”韓師傅覺得多受點累也沒什麼。

“彭家豆腐每天都給這個卡點的志願者送來熱豆漿,給完就跑,只抓拍了個背影,感謝所有熱心公益的人們……”2月26日,在卡點執勤的環翠區竹島街道辦事處翠竹社區工作人員發的一條朋友圈,讓大家知道了彭家豆腐店的愛心舉動。

原來韓師傅不僅給老顧客送去熱騰騰的豆腐,還經常把熱騰騰的豆漿免費送給社區卡點工作人員。

“天氣冷,喝杯豆漿能暖暖身子,日夜堅守在社區卡點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太辛苦了!”一有時間,韓師傅就去給社區工作人員送豆漿,每次他都是撂下豆漿就走。“燕子姐”還聯繫了周邊社區居民,通知大家早上自己帶著暖瓶來打豆漿。

泡豆、打漿、煮漿、濾漿、點豆腐……開業至今,夫妻倆和豆腐每天都在重複著十多年來再熟悉不過的步驟,保證始終不變的“老味道”。但不同的是,經過這段時間,夫妻倆的心裡也起了一些變化。

說起這段時間的感受,“燕子姐”說:“患難見真情,客人喜歡吃咱家的豆腐,其實我們也從心裡感謝大家的支持!”

春天來了,來店裡的客人多了起來。眼下,這對夫妻還在用心地做豆腐、賣豆腐,用一塊塊豆腐、一杯杯豆漿溫暖著身邊的顧客和志願者們。(Hi威海客戶端記者 杜曉瑩 李文思 實習記者 於淑儀)

籤審:孫 鋒

複審:譚立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