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歐大陸歷史上農耕時代對工業時代的推動

導語:

根據歷史的進程不難發現,近代社會是一個由農業轉向工業的過程。而《世界歷史上的農本與重商》一書中記載,歷史上的由農業轉向工業的起源和代表是西方世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資本主義工業世界。

亞歐大陸歷史上農耕時代對工業時代的推動

世界歷史上的農本與重商

我們知道,西方的工業革命給西方各個國家帶來了資產階級,這也是歷史向工業世界轉變的轉折點,對於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的開始時間,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說,英國工業革命在一七八三年開始繁榮起來,因為這個時間段有著很多標誌性事件的發生。但是我想工業世界的開端並不是那麼的重要,這是一個發展的洪流,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是看在它的背後有著一種怎樣的力量去推動它,這股力量就是農耕。

那麼究竟農耕世界對於工業世界有著怎樣的推動,傳統的農耕世界和發達的工業世界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繫,今天我們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亞歐大陸歷史上農耕時代對工業時代的推動

在十五、十六世紀的亞歐大陸,農業依舊是社會生產的最基本的推動力,農業保證了當時人們的溫飽問題,例如衣食住行等,但根據佛洛依德的需求金字塔,我們可以瞭解到,農業帶來的這種需求只是最低級,最基本的需求,當農業保證了這最基本的需求以後,人們向著更高一層的需求進發。

當然這也有一個條件,那就是農業生產有著很大一部分的剩餘,只有這樣才可以有精力去向著工業發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

據記載,當時還處於封建社會下的西歐,雖然存在商人和工匠(工業的鼻祖),但是他們依然從事著農耕生產,因為他們並沒有足夠的農業剩餘來為工業提供最基本的物資條件。而農業生產剩餘量越多,就會對工業的出現添加更多的柴火。所以工業的進步之母是農業的進步。

亞歐大陸歷史上農耕時代對工業時代的推動

因為當時農業的發展處於高速階段,因為經驗的不斷積累,人們逐漸掌握了土地改良和種子改良的方法,所以木生產量不僅能滿足一家人的食物,還有很多富餘,於是就可以將這些剩下的農產品經過加工變成另一種產品,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其他方面的慾望上的需求。商人和工匠就日益增多。

手工業是工業世界的開端,因為農產品的富足,一些比較有商業頭腦的農民就開始蠢蠢欲動。

在當時,封建主莊園內都設有一些小型作坊,例如磨坊、烘焙、榨油之類的作坊,當然這些一開始都是為了自己的生活所需要,但是隨著農業的發展,生產出來的東西不僅能滿足自家,而且還有很多富餘,所以封建主就開始販賣這些東西,逐漸的,隨著農民意識的覺醒,不僅封建主家裡有這些可以用來生產的作坊,農民家裡也置備了這些東西。

亞歐大陸歷史上農耕時代對工業時代的推動

畢竟會這些手工業的人數佔很少一部分,而且很多家庭並不能置備這些作坊。所以市場需求量非常之大,尤其是城市中的居民,後來基本不從事農業生產,只消費那些加工好的物品。例如麵包、橄欖油等。

但是手工業的生產能力畢竟是有限的,並不能滿足此時市場對於產品的高需求,這時候,一些上層知識分子,因為不需要去考慮溫飽問題,就開始了對解放手工生產力的研究,於是"機器"被造了出來,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進行了起來,在這一個時間段,產生了很多解放生產力的機器,其中煤炭、蒸汽和鋼鐵技術的進步帶動了整個市場經濟,資本主義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亞歐大陸歷史上農耕時代對工業時代的推動

總結

今天我們探討了農耕經濟對工業經濟的推動作用,具體論述瞭如何進行推動的,產生了怎樣的結果。

由此可見,農業生產的剩餘,是步入工業社會的前提,而手工業例如紡織業、烘焙業等是農本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起點,農業是工業的進步之母,說的一點也不差。但是工業革命的到來,雖然解放了生產力,發展了經濟,但是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工業社會的弊端暴露出來,並且滋生出一系列社會矛盾。但這些都是後話,農耕時代向工業時代的轉變是歷史中必然要經歷的階段。對於產生的矛盾,我相信人類本身能夠給予高度重視並且不斷改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