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司馬遷作為漢臣,為什麼把項羽的次序排在劉邦前面?

小藍讀史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史記》並非是一本如《三國志》、《唐書》、《宋史》那樣只是記一個朝代或一個時期的史書,他上啟三皇五帝、下至其所生活的年代。

那麼他自然不可能和其他史書一樣,將開國皇帝放在第一位,而將三皇五帝置後,這種情況就如你家要修族譜,總不能將自己的父親放在第一位,而把始祖排在後面吧?

但同樣的,也不是說任何人都能因為年代早就排在前面,如你呂尚、管仲再怎麼厲害,年代再怎麼久遠也是臣,劉邦是君,君臣終究有別。

於是司馬遷想到了一個解決的辦法,就是根據人物身份的不同,分為記錄帝王的本紀,記錄諸侯的世家,記錄將相名人的列傳。所以大家都是在皇帝這個工作崗位上幹過的,就不要分上下尊卑了,都是平級。

至於怎麼排呢?簡單,就按年齡吧。於是我們看《史記》的順序依次是:《三皇本紀》、《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秦本紀》、《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然後才是劉邦的《高祖本紀》。

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項羽身份的定性,算是帝王呢?還是諸侯?如果算帝王肯定要排在劉邦前面沒有爭議,如果算是諸侯就要歸入世家排後面去了。

最後經過考慮,司馬遷還是把項羽歸到了帝王,並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這麼解釋道: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

這個解釋是合情合理的,楚懷王只是一個傀儡,政事實際是掌握在項羽的手中,並且最後項羽也“放逐義帝而自立”,雖然持續的時間不長,但終究是得到天下認可的共主,列入帝王本紀並無不可。

更何況,《史記·高祖本紀》記載:

 正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這一點即使在《漢書·高帝紀》中也是承認的:

 二月,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背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四十一縣,都南鄭。

如果否認項羽的身份,不就是說劉邦的漢王也是偽王了?所以出於公正的角度司馬遷將項羽列入了本紀中。

不過後來到了《漢書》中,寫的是大漢朝自己的事,自然不允許將項羽一個人高懸在劉邦腦袋上了,可這麼重要的人物又不能不寫,於是就不承認他這個帝王的身份。所以在評價項羽時,班固雖然幾乎完全照抄了司馬遷的評語,卻微妙的將號為“霸王”改為了號為“伯王”,一字之差成分就天差地別了,從帝王下降到了諸侯。於是被班固將項羽和陳勝並在一起,歸入了列傳之中,這其實是對項羽身份看法的改變。

可見項羽從司馬遷的《史記》中位於劉邦之上的本紀,到之後《漢書》中和陳勝平級的列傳,其實是時代變遷對項羽地位認識的改變。個人覺得這倒不能說是司馬遷推崇項羽所致,反觀《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評價: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可見司馬遷對項羽的突然且迅猛的崛起感到非常的驚訝,以至於通過重瞳的傳言而懷疑項羽事不是舜的後代?但同時對於他“其亡也忽”的現象,並不十分認同他的所作所為。


潘不安講究史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記載了自上古黃帝時期至漢武帝時期三千年的歷史。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的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

“史記”本是古代史書統稱,從三國時期“史記”由史書的統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後人認為此書“善敘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史記》與《資治通鑑》被後人稱為“史學雙壁”。

《史記》其中有十二本紀,分別是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秦本紀、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孝文本紀、孝景本紀、孝武本紀。

看到這裡大家似乎發現了個問題。

其中項羽、和呂太后和其他的人物不太一樣。

秦本紀以前的都是以朝代為本紀,由於年代久遠太史公的資料整理難度大所以以朝代為本紀。

自秦始皇本紀以後都是以皇帝為本紀,但是項羽和呂太后除外。

首先,本紀是按照先後時間順序為主線撰寫而成的。

其次,本紀為帝王。項羽和呂太后(漢族劉邦的老婆)雖然不是帝王,但是他們卻履行了帝王的權利。

秦末天下大亂,各路諸侯逐鹿中原,其中項羽“鉅鹿之戰”奠定了領導地位,雖然楚人自立的楚懷王為天子,但是有名無實,實際話語權為項羽。

秦亡以後項羽分封各路諸侯實際上是履行了帝王的權利所以項羽能夠入選本紀。


呂后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太后。

劉邦死後太子劉盈繼位可惜被他母親(也就是呂后)給嚇出了精神病(人彘事件),最後英年早逝。

呂后大權獨攬,後立的小皇帝如同傀儡,呂后提拔孃家人打壓功臣殺害劉氏子孫,不似皇帝勝似皇帝,所以呂后能夠入選“本紀”。

綜上所述:項羽、呂后雖然他們不是皇帝但是卻履行了皇帝的權利所以才能夠入選“本紀”。

以上內容是對此問題的看法。

愛好歷史的上班族。最近老婆做手術沒有太多時間,只能選擇一些簡單的問題編寫。


上班族聊歷史


首先從三人的家境來分析。出身司馬遷大叔是漢朝的太史公,官位比較低,但具有記載高管們的話語權。司馬大叔的祖上不是出身最低階層的農民,而是所謂的中產階級的“中人之家”。項羽出身楚國的貴族,祖上一脈相承都是武將,做事情比較講義氣,考慮事情比較直來直去。而且項羽的猜疑心比較重,用人而不信人。劉邦祖上就是貧民出身,處於社會的最低層,為了生存不得不到處混吃混喝,油嘴滑舌,詭計多端,能伸能屈,見風使舵。

其次從三人的教育背景來分析。司馬遷從小隨父進入都城長安,父親是太史公,身份交往的都是讀書人,家裡到處都是珍貴的古書。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司馬遷,從小自帶一身讀書人的傲氣,瞧不起沒有讀過書或者根本不讀書的人。項羽貴族出身,從小在優渥的環境中長大,誰說沒有飽讀詩書,但也是讀過一些武書的人。家裡出入的都是達官貴人,耳濡目染,也有一身的貴族豪氣。而劉邦屬於社會上的混混,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為了有酒喝整天花言巧語的騙人,一身的痞氣。

最後從三人的處事風格來分析。司馬遷絕對是歷史文人,尊重歷史的來龍去脈,但在記史的過程中也會夾雜自己的喜好在裡面的。對於項羽,司馬肯定是給予高度的讚揚。項羽的講義氣,款待劉邦的老爹和老婆,還把他們都送回劉邦身邊。項羽的大度豪爽,在鴻門宴上讓劉邦悄悄的溜走。項羽的貴族豪氣,四面楚歌自刎烏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劉邦在處事為人的風格上都表現出一身的痞氣。劉邦在逃命的過程中,將同車的兒子女兒三番五次的踹下馬車。劉邦欺騙項羽,採取欺詐手段首先攻入咸陽。劉邦當上皇帝后,採取欺騙手段讓呂雉殺死韓信。等等事件都顯示出劉邦的不道德,採取流氓手段。

總之,司馬大叔在編撰《史記》時把項羽排在了劉邦的前面,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不僅僅是司馬大叔的感情天平傾斜向項羽,還有在爭霸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及劉邦成為霸主後後續事件走向而促成的。僅代表個人觀點。


Lily生活藝術


項羽殺了子嬰、燒了秦宮後,在劉邦沒有建漢立國之前,實際上西楚霸王是當時的天下共主。更何況劉邦的“漢王”實質上也是項羽所封賜。項前劉後,是歷史事實,也無可替換。司馬遷只不過是如實記載而已。



琴島牧風


因為,司馬遷打心眼裡喜歡項羽!

太史公認為,項羽是一個英雄.

所以在項羽本紀中,極力描寫出了項羽的個人勇猛.

但是英雄卻不適合當一個合格的帝王.

因為項羽心中還有情意.在英雄末路之時,他首想到的是寶馬與美人.

這樣的描寫,更加突出了項羽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

而不是一個無情無義的梟雄.

到了最後,項羽不過江東,更加突出了他的情義.

雖然他兒女情長,但是最後依然選擇與他的部下一般戰死沙場.

而項羽最後一句“天要亡我,非戰之過”則就是太史公對項羽的評價.

隱含的說,項羽只能是一個有情有義,個人色彩濃厚的英雄,

而成不了一個稱王稱霸的帝王.因為他連自己失敗的原因也搞不清楚,

用現代話說,就是沒有政治覺悟.這樣的人,可以打天下,卻是坐不成帝王的.

司馬遷的歷史觀其實主要就體現在兩方面:力求真實和愛憎分明,在對項羽的記載中無疑第二項佔了主要因素,一句“天要亡我,非戰之過”就足以看出司馬遷對項羽的偏愛.但即使這樣也保持著真實性與傾向性的統一,這是司馬遷作傳的最大特點.


朱迪斯


司馬遷是個剛正不阿的人,不畏權貴,是那個時代史官的代表。

在記錄歷史事件的時候,多是以客觀、公正的方式記錄。而司馬遷是個有浪漫主義情懷的史官,在寫《史記》的時候,多少會體現強烈的個人主觀意識。在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宴會——“鴻門宴”,司馬遷以文學的觸筆,形象生動的描繪了歷史的畫卷,每每閱讀好像身在其中,各個事情以此舒展開來,讓人無法忘懷。在“鴻門宴”中,項羽和劉邦的形象躍然筆上。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多有描述對霸王的同情,多少有點英雄遲暮的傷懷。而在劉邦本紀中,更是毫不隱諱的說出了劉邦好色貪婪的本色,可以說毫無忌諱,以劉邦的性格,看過之後,以長此以往的痞性,哈哈大笑。

司馬遷在寫本紀的時候,也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寫的。在漢朝之前,是有個楚國的存在的。只不過漢帝國並不想承認這一點,因為項羽建立的楚國實在是有點短,只有短短的四年。但不可否認他的存在。就像在北宋滅亡之後,南宋建立之前,是有個楚國的,歷史上稱為“偽楚”,張邦昌在金國的扶持下建立的。存在了幾個月。時間很短,歷史上也是不承認的,仍然不代表他沒有存在過。在這是司馬遷把項羽放在本紀的主要原因就是項羽建立的西楚,畢竟他自稱西楚霸王。

我是曹城少年,願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成者王侯敗者賊。這就是血淋淋的歷史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但是站在一個完全客觀者的角度,在那個大時代的環境中,項羽也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沒有項羽的磨鍊,劉邦如何能成長為一個一代開國君主呢。正是項羽一步一步的磨鍊,成就了劉邦的不世之功。劉邦雖然取的了最後的勝利。這也許是上天的選擇。但成功者值得仰慕。失敗者也未必不值得尊重。因為項羽只是失敗的英雄,如果當時回到江東,漢家天下也許沒那麼容易得到。正因為項羽這位勁敵造就了劉邦。所以從完全客觀的角度來說,項羽應該在前面,項羽是因,劉邦為果。


搞好衛生


司馬遷寫《史記》,將項羽擺在前面,從古代的認知,楚霸王是世家,是前楚國大將軍項燕的兒子,皇始拼呑六國後,楚國同樣滅亡,到秦王朝覆歿,楚國同樣再起,但項羽在江東起義,駐地曾在徐州。他不受後楚的節制。

。同時,徐州的沛縣亭長劉邦是底層出生,手下有邦窮朋友經常在一起酒肉約會,一次同窮朋友一起到芒蕩山遊玩,偶然出現一條大白蟒蛇,頭如斗大,眾人見之避而不及,只有劉邦膽大,撥劍斬之,血噴數丈,古代的思想意識認為劉邦是正命天子,一傳十,十傳百,不到半年手下聚集了數萬人馬(同大明朝朱元璋將牛吃了。牛尾塞在螃蜞洞拉了會叫是同樣道理),項羽,劉邦起義同在一個地方,但是井水不犯河水,互不相爭,同時各自在擴大自已的地盤,楚將,沛公同時入了武關。楚王有言:項羽,劉幫誰先佔領漢中,誰當漢中王,後沛公先入漢中,他見項羽勢力大,沒有稱王,繼項羽也到漢中,項羽初衷,在埧上設鴻門宴,想誘殺沛公,在宴會上項羽見劉邦為人也也差,沒有霸氣,對自已還是很遵重,還專送玉器禮品,所以沒聽范增計,沒殺沛公,後劉邦逃到西川避難,發展自己。

。其實項羽為人確實不差,並非以強欺弱,並且兒女情長。勇力過人,武功髙強,力可撥山兮。最後中了劉邦謀士的十面埋伏計,不原回江東,無顏再見江東父老鄉親,同愛妻虞姬一起自勿烏江,何等悲壯。

。同時劉邦相比之下,因底層出身,痞子氣十足,手下能人很多,他為了事業不自決地言聽計從,甘做小人,讓人為他服務,對韓信為了釋疑,為他搭髙臺,登臺拜將,君向臣下三拜九叩首的大禮,這種行為歷史上絕無僅有,但是到了事業成功,建立了大漢皇朝,他的臉說變就變,爛殺功臣。就韓信是一例:當初要他出力封他三齊王,並封三不殺(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後為了臉面他躲在幕後,有呂雉出面誘殺韓信。像這樣的望恩無義醜惡之徒,司馬遷《史記》當然不肯將他擺在項羽的前面。


老龔166916589


在太史公的心目裡還是喜歡項羽的。雖說中國有句老話:成者王侯敗者賊。但項羽之敗,沒有任何人會說他是賊的,相反,人們都十分敬佩和崇敬這位大英雄,為這位大英雄推翻了秦朝而沒有得到應得到的天下而遺憾和感慨。我覺得,太史公也是從這一點出發,表達對項羽的認可和惋惜。


文亦如此


根據《史記》來看,明顯太史公對於項羽的失敗是非常惋惜的,不是項羽武力第一,而是項羽確實有著屬於男人的獨特魅力。另外秦朝末年,項羽率先在鉅鹿之戰擊潰秦軍主力,使得章邯投降,直接促成了秦朝的滅亡,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其實項羽才是天下之主,只是項羽沒有統一天下的帝王心,只想做楚國的王,分封的各諸侯慢慢不滿項羽,才有了楚漢相爭,劉邦最後才能坐擁天下!所以項羽排在劉邦前面也不怎麼奇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