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平公主多年的政治经验,为何会败给侄子李隆基?

劳伦斯602


1.太平公主出身政治世家,但不代表她有极为丰富的政治经验。

尽管太平公主父母和两个哥哥都是皇帝,早在武则天当政的时期,太平公主就参政议政了,但当时都是以秘密方式进行的,她的工作是秘书性质的,没有锻炼出独当一面的能力,没有掌握住纵横捭阖、明争暗斗的为官技巧;她真正地走向政治舞台是唐隆政变时,因杀二张有功,获得了极大的权力,才开始了大规模地积蓄自己的政治势力,才开始了名正言顺地行使手中的政治权力。

后来到了唐睿宗时期,太平公主权倾朝野,富可敌国。当朝的7个宰相有5个都出自她的门下,她的三个儿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简都被封王。这就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她就不明白,自己的母亲武则 天已经遭李唐皇室的仇恨了,她还是肆无忌惮地任人为亲,太过张扬,比起自己母亲运筹帷幄的能力 差得太远!

2.李隆基英明威武,当皇帝有正统性与合法性。

在姑侄联手发动唐隆政变以后,二人因为拥护李旦复辟有功,都得到了重用。

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三郎,谓太子也。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子薛崇行、崇敏、崇简皆封王,田园遍于近甸,收市营造诸器玩,远至岭、蜀,输送者相属于路,居处奉养,拟于宫掖。---《资治通鉴》

李旦当皇帝时,军国大事常叫臣子们先请示太平公主,再问李隆基,由于要李隆基当时已是太子,所以,唐睿宗的做法使朝中分为了两大政治派系,一派是跟着太子李隆基的,他是皇帝钦定的接班人,跟着他是正统的、而合法的;另一派则是跟着太平公主的,太平的母亲武则 天当政时已经让李姓宗室的人血流成河了,显然,跟着她并没有什么前途。

太平公主在与曾经的战友李隆基同朝为政时,逐渐感觉到足智多谋的李隆基已不好控制,就怂恿宰相们改立太子。由于宋璟与姚元之将其他有竞争力的皇子调出了京城,太平公主没有得逞;唐睿宗为维护皇位的正统性,在太平公主利用星象人士鼓捣他废黜李隆基的时候,当即立断,主动让位给了儿子李隆基,确保了李隆基皇位的正统与合法性!

3.太平公主的亲信们都不给力。

李隆基上位后,太平公主还不知道收敛,仍然想壮大势力。但拥护太平公主的人,除左、右羽林军的掌兵将领常元楷和李慈外,都是墙头草,没有真枪实战的经验,根本就不中用。

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卿唐、及僧慧范等谋废立,又与宫人元氏谋于赤箭粉中置毒进于上。晋,德良之孙也。元楷、慈数往来主第,相与结谋。---《资治通鉴》

看起来太平公主跟随者众,但几乎都 是见风使舵,察言观色之徒,关键的时候,拿不出任何办法。

太平提前联系上了左、右羽林军的掌兵将领常元楷和李慈,这算是精明的策略;但李隆基率先发难,他自己已经有一批属于自己的禁军;李隆基又设计将左、右羽林军将领给杀了,控制了羽林军,这是关键!

皇权始终就在李隆基手中,培育势力、安插亲信、煽阴风点鬼火,太平公主差火候。

入数年不尽。慧范家亦数十万缗。改新兴王晋之姓曰厉。---《资治通鉴》

太平死后,金银珠宝堆积如山,厩牧羊马、田园息钱,收入数年不尽。她的母亲武则 天为了做皇后,把自己的财物都给了为自己出力的亲信甚至耳目,而太平在没有辉煌的时候,就积蓄财富,这就不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作派,

所以,事变一起,她手下的那帮人,对她死心踏地的就没有几个,也都迷失了方向,太平公主既然想要掌握权力,就应该舍得财富培养效忠自己的死士。她做不到!

5.太平公主通过政变夺权选择的时间不对!

在关键的时候没有当即立断,早在哥哥唐睿宗执政时,她如果先发制人,以武力发动政变,情形可能是另外的一个样子。

她要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把希望寄托在唐睿宗身上,总想通过和平演变来实现,这就大错特错了,政治 是一不流血的战争,她没有她母亲的心狠手辣,注定实现不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为什么太平公主会失败?所以,我认为是她作为政治家并不成熟,在她的对手李隆基面前搞政变,她相形见绌,太平手下没有得力的助手,她自己没有做女皇的素质,尤其是她缺乏她母亲的心狠手辣,这些因素决定了她的失败。


希望星晨58298869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回顾一下太平公主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小女儿便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从小就被父母兄长疼爱着的。武则天也非常宠她因为太平公主的样貌,性格特别像她。因为武则天的关系,太平公主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追求,因为受到了她母亲的影响。

太平公主从小就备受武则天的喜爱,先嫁给了薛绍。因为薛绍的哥哥参与了谋反,武则天把薛绍活活饿死在了牢里。在这期间,太平公主是比较安分的。后来太平公主被武则天做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堂侄武攸暨,嫁后的二个月,武则天便称帝了。

太平公主嫁给武攸暨后就开始躁动起来,生活过得还极尽糜烂,而且还不断的参与政事,不仅养男宠还私通朝臣。太平公主行事比较谨慎,因为她惧怕武则天。

在后期,张昌宗(武则天的男宠)诬告司礼丞高戬太平公主的情人,致使冲突激化。在此之前,武家跟李家就一直有矛盾,虽然太平公主是武家的媳妇,但她是一直向着李家的。于是,趁此机会,男宠张昌宗被诛杀,帮助李显逼着武则天退了位。此后李显被他的韦皇后毒死,而韦后也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诛杀了。

太平公主拥立两任皇帝,所以她的实力也非常强大。李隆基被立为了太子因为他诛杀韦后有功,但他并不受重视。因为太子李隆基还很年轻,所以太平公主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但后来李隆基在朝臣中有了些威名,太平公主就想换个傻一点的太子,李隆基也不喜欢太平公主,看不惯她。后来李隆基继承了李旦的皇位,太平公主就豁出去联合了朝臣武将,想将李隆基毒杀,但没想到消息走漏,太平公主失势,被李隆基赐死在家中,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因此太平公主败给李隆基的原因有

一,虽然太平公主势力大,但民心是向背的。

二,太平公主谋事不密。

三,在太平公主专权的期间,虽然有向着她的依附着,但也有反对她的人,树敌也挺多。四,李隆基不仅勇武也很果敢,行动的要比太平公主快。李隆基当机立断,在诛杀韦后的时候也是如此。

五,李隆基在禁军里面有很多将士,因为他的威名有一批勇武之士被他笼络了。

在太平公主被李隆基诛杀后,李隆基开启了大唐的第二盛世——开元盛世。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历史长河缓缓淌


太平公主的所谓“政治经验”,不过是宫廷内斗的“政变经验”,这点三脚猫的功夫在有实力的对手面前还差点火候。她虽有心机和才干,终归是很少离开权力中枢、不食人间烟火的“井底之蛙”。

而且,她这一辈子大多时候顺风顺水,误以为只要掌握了部分行政权力(她的理解就是相权)和几名禁卫军将领,就能压制皇权(唐玄宗)。她所犯错误,和当年感觉自己稳操胜券的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以及韦后和安乐公主母女颇有些类似。

反观李隆基,虽也出身皇家,还是太平公主的侄子,属于“小字辈”,但他“少历民间,身经迍难……知人疾苦”,父亲屡遭废立、生母被杀害、自己和兄弟遭7年软禁、外放当地方官、谋划实施诛杀韦后的唐隆政变……这些特殊经历不但促使李隆基在政治上早熟,还让他获得了来自民间、宫廷的双重社会阅历与斗争经验。

尤其是出任潞州别驾(四品官)的2年多时间里,李隆基作为一郡地方长官,深入了解民间疾苦,多方延揽人才,结交豪杰,收取民心,杰出才能得以展现。

别看太平公主在唐睿宗时期赢得了宰相任命权,但唐睿宗李旦并不傻,他有意识地扶持当时身为太子的李隆基,敢于放权给储君。大批渴望青云直上的中下层军政官员选择拥戴李隆基。李隆基参透了祖母武则天成功上位的秘诀,焉有不胜之理?

此外,唐隆政变之前,李隆基已通过王毛仲的关系赢得了禁军精锐万骑(特别是中下层官兵)的效忠。监国期间,他又将王毛仲等亲信安插进军队,从而掌控了长安城很大一部分兵权。

而太平公主虽然也有少数禁军将领充作党羽,但她本人只参与过几次宫廷政变的事前谋划,并无什么实践经验,对于军事问题更谈不上有什么深刻认识。

更何况,在武则天退位后,李唐宗室的大义名分得以恢复,尤其是经过韦后乱政阶段,整个唐朝官僚集团总体来讲不再希望和支持“女主上位”,唐睿宗本人虽然比较懦弱,但在掌握君权和支持儿子继位等关键问题上并不糊涂。

尽管唐睿宗不舍得拿太平公主开刀,但他还是明智地选择了“急流勇退”,通过禅让将李隆基及时推上了皇帝宝座。虽说初期李隆基还没有完全掌握皇权,但他的君主身份和号召力已远非太平公主所能比拟,宰相魏知古(他向玄宗告密举发太平公主)瞅准时机倒向李隆基便是明证。


网言军事


太平公主身边有太多主角光环,所以使得她自身也成了主角。她的父亲是唐高宗李治,母亲是武则天大帝,哥哥分别是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侄儿又是唐玄宗李隆基。

这样的生活环境,注定了太平公主不想插手政治事务,也是很难的事情。因为她的家务事,就是唐朝的国家大事。

早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太平公主就已经参与到朝政治理当中,只不过是秘密进行的。后来唐睿宗时期,太平公主更是大权一把抓,7个宰相有5个都是她的人,她的三个儿子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简全都被封为王爵。

就是这么一个权倾朝野的太平公主,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却彻底输给了自己的侄儿李隆基,她到底为何会输的如此彻底呢?

01李隆基皇位已正,太平公主丧失了先机。

李隆基在发动唐隆政变以后,和姑姑太平公主一起,保卫父亲李旦登基。因为这一巨大的功劳,使得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得到了重用。

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三郎,谓太子也。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子薛崇行、崇敏、崇简皆封王,田园遍于近甸,收市营造诸器玩,远至岭、蜀,输送者相属于路,居处奉养,拟于宫掖。---《资治通鉴》

李隆基本人更是因此被立为太子,也就是唐睿宗钦定的接班人。为此朝中分为了两大派系,一派是跟着太子李隆基的,他是未来的皇位接班人,跟着他自然没什么问题。还有一派则是跟着太平公主的。

李旦对太平公主可谓是言听计从,任何政务上的事情,都需要先过问一下太平公主,再做出决断,由此太平公主的地位高得实在是可怕。

  1. 李隆基做太子的时候,太平公主觉得他不好控制,所以怂恿宰相们改立太子。好在宰相中也有有良心的,宋璟与姚元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其他有竞争力的皇子调出京城,避免了皇室相残的局面。
  2. 唐睿宗李旦也意识到这姑侄俩的矛盾,为了避免局势进一步扩大,唐睿宗表示自己要禅让。他将皇位主动让给了儿子李隆基,确保了李隆基的正统性。
  3. 当了皇帝以后,李隆基的地位自然是稳定了,可是太平公主的势力,却一点也没有缩减。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就算再多人投靠太平公主,这皇权始终是在李隆基手里的。

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李隆基又是一个拥有实权的皇帝。太平公主的人拥护她是没有任何盼头的,关键时刻只能是墙头草,不中用。

02李隆基手里始终有后备军权。

太平公主自认为自己已经彻底掌握了朝政,唐睿宗就是个搅屎棍子,他两边都不想得罪。既不想伤了和太平公主的兄妹之情,又不想伤了和李隆基的父子之情。

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卿唐、及僧慧范等谋废立,又与宫人元氏谋于赤箭粉中置毒进于上。晋,德良之孙也。元楷、慈数往来主第,相与结谋。---《资治通鉴》

所以唐睿宗是什么也不想管,既把皇位传给了儿子李隆基,又纵容妹妹太平公主胡作非为。这种情况下,太平公主自然是更加得意忘形。

据说当时朝中有7位宰相,其中有5位,就是太平公主安插上去的。可见朝中大事,太平公主是说得上话的。

  1. 唐王朝的皇室,是非常喜欢发动武力政变的。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发动政变失败,李显在张柬之的簇拥下发动神龙政变,李旦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簇拥下发动唐隆政变。
  2. 这么多武力政变的教训,使得太平公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掌握了军权,才是真正的掌握实权。所以她提前联系上了左右羽林军的将领常元楷和李慈。
  3. 万万没想到的是,李隆基率先发难,他手底下有一批属于自己的禁军。李隆基后又设计将左右羽林军将领给杀了,控制了羽林军。

这样一来宫中的军权都掌握在了李隆基手里,很显然这也是一场策划已久的政变。太平公主要收拾李隆基,可能还处于犹豫状态,可是李隆基要宰了太平公主,却是谋划已久的。

先天政变的整个过程都非常顺利,这不免让人觉得怀疑,太平公主或许压根就没打算发动政变,一切都是李隆基本人自己描绘出来的而已。

03太平公主得权,却不愿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又是一个女强人,唐朝的女强人实在是太多了。从武则天开始,到她的儿媳妇儿韦皇后,再到她的孙女安乐公主。这每一个都是非常毒辣有手段的女人。

太平公主在这种大环境的熏陶之下,自然也是一位女强人。不过我们会发现,武则天登基称帝了,韦皇后临朝听政了,安乐公主一直野心勃勃地要做皇太女。

可是太平公主的理想呢?作为一个在朝堂中拥有实权的女人,她居然没有理想。也就是说她既不愿意登基称帝,又不愿意临朝听政。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公主诸子及党与死者数十人。薛崇简以数谏其母被挞,特免死,赐姓李,官爵如故。籍公主家,财货山积,珍物侔于御府,厩牧羊马、田园息钱,收入数年不尽。慧范家亦数十万缗。改新兴王晋之姓曰厉。---《资治通鉴》

这么一个状态之下,她手下的那帮人,也会失去方向。太平公主既然想要掌握权力,那就应该把一切都做得彻底一些。

很可惜的是她始终都没有下定决心,早在唐睿宗登基之后,她就应该考虑这件事,可惜一直拖到了唐睿宗禅让,太平公主都没有实现手下人所期待的政治理想。

为什么太平公主会失败?因为她想要保持原状,知足让她成了失败者。走在政治斗争这条道路上,没有谁是真正无辜的。

所以说你心软了,或者你迷茫了,一定是给了对手灭亡你的机会。太平公主的确是迷茫了,她想要权力,可不想要至高无上的权力,想要地位,可不想要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总结:李隆基是一位政变好手。

李隆基的帝位,可以说就是通过政变得来的。先发动唐隆政变,掌握实权的他被立为了太子,后又发动先天政变,灭亡太平公主,彻底掌握实权。

由此可见,政变对李隆基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为此他自己又特别担心自己的儿子们发动政变,太子李瑛等三位皇子,还没有发动政变,就因为有可能发动政变而被李隆基都杀了。

后来太子李亨手握重权,大臣们个个都依靠着他,李隆基心里很不舒服,于是培养了安禄山这么一个干儿子,以此平衡太子的权力。

最终使得唐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大战过后,李亨提前登基称帝,也就是唐肃宗。这一点已经是太上皇的李隆基还是不甘心,不断给李亨派遣重臣前去担任宰相。

由此可见,李隆基天生就喜欢玩政治,这种人从生到死,一直都在玩权力的游戏。太平公主跟他比,还是差了点火候。


江湖小晓生


唐睿宗对于太平公主的野心早已一清二楚。于是,下令诸王、驸马以后不得统领禁军,继而又玩起了禅位的游戏,将时任皇太子李隆基推上了皇位。也正是唐睿宗的这次禅位,让唐玄宗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他不是谋逆、而是平叛。反观太平公主,她反对皇帝,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那都是谋逆!

唐玄宗即位后,首先完全控制了左右羽林军和左右万骑军,继而先下手为强、向太平公主一党发起了强力攻势,一举拿下了朝中太平公主的党羽!


中老年讲坛


【我是浮生若浅,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是武则天执政、唐中宗、唐睿宗时期的重要人物,在神龙政变、唐隆政变中都有功劳,因此一时权倾朝野,地位显赫。

武周时期,武则天常与太平公主商议政事,却从不让她参与。尽管如此,长期的耳濡目染,让本就聪敏的太平公主在政治的敏锐上有了很好的学习提升。在公元705年的神龙政变中,太平公主作为李唐王室的拥护者,为政变提供了不少情报。成功之后哥哥李显复位,即唐中宗,册封有功的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之后,太平公主逐渐走到幕前,参与政事。

中宗朝的后期,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乱权,企图效法武则天。参与政事且受到唐中宗重视的太平公主与韦后一派是不对盘,唐中宗死后,幼子李重茂登基,韦后临朝称制,大力打压太平公主及相王李旦等。公元710年,太平公主联合侄子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剿灭了韦氏集团告终,李旦复辟登基,即唐睿宗。

比起神龙政变中,太平公主的出力不多,这次的唐隆政变,太平公主可是主要人物之一,功劳远比在神龙政变中大得多,也因此她得到的权力更大。李旦登基后,政事上基本都要跟太平公主及李隆基这两大功臣商量,太平公主想做的李旦基本都会同意的。

到这里我们其实已经看出来了,睿宗朝权力争夺的核心就是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两人了,在面对共同的敌人,他们俩可以是盟友,可面对权力的争夺,他们便只是敌人。经过时间的磨炼,太平公主其实已经具备有良好的优势,可为什么却斗不过自己的侄儿李隆基呢?

1、唐隆政变时,李隆基负责与相关的军官联系,获得军队武力的支持。经过唐隆政变后,李隆基在军队中的威望都颇高,等于是掌握了军方的力量。而太平公主或许不是没想过,只不过她作为女子,有所局限,无法像李隆基一般。

2、唐睿宗李旦的态度。李旦登基后,虽然对妹妹太平公主颇为倚重和信任,但他心底里是不认可把皇位再交到女人手里的,加上李隆基确实能力优秀出色,于是他看着苗头不太对,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着急忙慌的就赶紧让位给儿子。

3、名分已定,名正言顺。公元712年,李隆基正式接受父亲睿宗的禅位,登基称帝。李隆基的帝位是睿宗李旦亲自禅让,属于名正言顺,是唐朝的主宰者。其实李旦禅位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太平公主的女王梦碎。李隆基并不像李旦一般,因此她大权在握的日子也到了尾声。

最终,在先天政变中,李隆基先发制人,铲除太平公主相关党羽,赐太平公主自尽。


若浅话史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幼女,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是太平公主的哥哥,李显是武则天第三子,李旦是幼子。而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所以,太平公主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姑姑。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结束了武则天的统治,太子李显登上皇位,是为唐中宗。然而仅仅五年后,李显就病逝,当时的韦皇后立中宗幼子为帝,她自己则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引起了朝野的不小震动。 当时的李隆基以临淄王的身份,联合其姑母太平公主,诛灭了“效则天故事”韦皇后势力 ,顺带拥立其父李旦即位 ,是为唐睿宗,避免了李唐政权被倾覆的厄运。


李旦登基为帝后,由于其嫡长子李宪主动退出储位之争,所以拥立有功的李隆基被封为太子。同样拥立有功的太平公主权势也愈发显赫。 在发动政变时还处于同一利益链条上的两人,此时成为针锋相对的政敌。

公元712年八月,在保留部分皇权的前提下,李旦禅位于太子李隆基。此时,双方的力量均衡状态被打破,天平开始向李隆基方倾斜。太平公主眼见李隆基的帝位马上就板上钉钉,便加紧部署她的政治阴谋,意图下毒杀害李隆基。

李隆基在事先得知此消息后,于先天二年 ( 713年 )七月发动政变,他以皇帝的身份诛灭太平公主势力,并迫使退为太上皇的唐睿宗交出所有权力,从而使专制皇权完全掌握在他的手中。影响唐朝数十年的太平公主的势力被唐玄宗李隆基彻底肃杀,细细斟酌,其失败却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我们比较武则天时期还有后武则天时期,唐中宗和唐睿宗先后两次登基为帝,皆是因为太子地位不稳固造成的。而李隆基先是通过第一次政变将自己的父亲扶上皇位,这拥立大功大大增强了他的实力,同时被封太子也顺理成章,后期李旦禅位于李隆基,虽然并没有完全掌握皇权,但是他的储君地位已经无可撼动,这是李隆基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其次,从武则天晚期开始,唐朝的大部分属臣都开始对李唐政权心生怀念,公元705年的神龙政变就是朝中势力大臣联合发动的,李显正统的李唐身份就是他们所看重的。后期又经过中宗睿宗两朝的经营,李唐政权已经在人们心中牢不可破,纵然后期太平公主权倾朝野,也挡不住大势所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