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险」保险资金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变化?

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补血”近7000亿元 我国不良贷款风险可控


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补血”近7000亿元 20家银行受益资本补充


随着3月17日邮储银行对外宣布,该行800亿元永续债(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成功完成发行,至此,六大国有银行已全部实施了永续债的发行。


记者注意到,随着邮储银行永续债发行完毕,自2019年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商业银行合计发行永续债融资规模已接近7000亿元关口,发行银行家数达20家,这对于上述银行补充资本,进而有效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将提供极大帮助。

「银行保险」保险资金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变化?


全场认购倍数超2倍 提升资本充足率1.67个百分点


邮储银行本周二在中国债券信息网发布发布公告称,该行已成功完成2020年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本期债券发行规模人民币800亿元,发行时票面利率为3.69%。这不但是今年以来国有大行完成发行的首单永续债,同时也是年内发行规模最大的一笔永续债。


经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综合评定,邮储银行本期永续债发行主体评级及债项评级均为AAA。此外,邮储银行此前也获得了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认可,惠誉、标普及穆迪分别给予邮储银行A+、A及A1评级,居银行业最优水平;在条款设置上,本期债券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首单以仅设定无法生存触发事件减记条款成功发行的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进一步降低了减记风险,提高了投资安全性;邮储银行此次永续债发行规模达800亿元,一次完成发行,为2019年以来单次发行规模第二大的永续债。


此次邮储银行发行永续债的联席承销商阵容也十分强大,高达13家之多。除了中金公司外,还包括了工行、中行、交行、浦发、平安共5家银行以及中信证券、中邮证券、中银国际、国泰君安中信建投华泰证券、广发证券等7家券商。


邮储银行此次发行虽面临较为复杂的市场环境,但投资者认购火爆,全场认购倍数超2倍。同时吸引了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境外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在内的近百家境内外投资人踊跃认购。


此次永续债的成功发行,也将进一步夯实邮储银行资本实力。截至2019年9月30日,该行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计量的资本充足率为13.27%,一级资本充足率10.5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55%。根据邮储银行募集说明书披露,本期债券发行完成后,募集资金能够提升该行资本充足率约1.67个百分点。


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A+H两地上市的收官之作,邮储银行于2019年12月10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发行规模达327.1亿元,是2010年以来规模最大的A股IPO发行。在A股发行的过程中,邮储银行创新性地引入“超额配售选择权”(或称“绿鞋”)并采用控股股东增持等措施。


银行发行永续债仍在提速 又有银行拟加入其中


自去年银行发行永续债进行资本补充大幕正式开启后,永续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日益成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工具之一。


2019年全年,发行永续债的银行数量就高达15家银行,合计发行规模达5696亿元。而截至目前,年内又有7家银行获批发行永续债。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银行中,除邮储银行外,其余6家银行全部为地方中小银行,合计380亿元,显示出监管部门对于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支持。


与此同时,仍陆续有商业银行加入到发行永续债的队伍之中。就在本周一晚间,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会通过了《关于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的议案》,拟于境内市场发行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600亿元(含600亿元),募集资金用于补充公司其他一级资本。


随着邮储银行800亿元永续债成功发行,也极大地推高了商业银行永续债发行的累计规模。据统计,自2019年首单永债券完成发行以来,共计20只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在银行间市场完成发行,合计融资规模接近7000亿元大关,达6876亿元。


不良贷款风险可控 对中国金融市场有信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银行业不良贷款形势如何?国际主要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对我国金融市场影响几何?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17日就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回答。

「银行保险」保险资金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变化?

受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影响,银行业不良贷款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会太大,总体是可控的。”肖远企说。


他表示,不良贷款上升的趋势从2月份的数据上已经可以看出,未来两三个月还会有所释放,对此要有客观预测和分析,银保监会已经进行压力测试。


数据显示,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较上月上升0.05个百分点。


“对于不良贷款的上升,要分析原因,哪些是受疫情因素影响造成的,哪些是即使没有疫情也会发生的。”肖远企说,疫情因素的影响是短期的,随着生产生活恢复正常,企业现金流将恢复正常,不良贷款总体是可控的。


他表示,当前一系列宏观政策对不良贷款有对冲作用,比如对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定向降准、增加再贷款等,有助于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近期境外疫情扩散,引起国际主要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将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怎样影响?


肖远企表示,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较大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我国经济金融市场肯定有影响,但影响是短期的,有些影响是可以对冲的。长期来看,我国金融市场比较健全,具有稳中向好的基础。


他表示,我国是大国经济,韧性较强,有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有巨大的消费市场,经济回旋余地比较大,我国经济整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我国金融资产整体估值较低,股票市场市盈率处于低位,短期是很好的避险资产,长期是很好的价值资产。”肖远企说,“此外,我国宏观政策空间较大,工具箱比较丰富,财政政策力度比较大,货币政策的空间也较大。要理性看待境内境外金融市场波动,对我国金融市场非常有信心。”(证券日报&新华网)


保险资金 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变化


北京时间3月16日晚9点半,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开盘大跌,直接触及7%的第一级熔断阈值而休市,这也是本月内美股第3次触发熔断机制。另据记者不完全梳理,截至目前,除美国股市外,泰国、菲律宾、韩国、巴基斯坦、印尼、巴西、加拿大、墨西哥、哥伦比亚、斯里兰卡等国股市也发生熔断。


面对资本市场动荡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各国央行纷纷出台措施。本月初,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下调50个基点,决定降息的速度和幅度均超出市场预期,也带动全球出现新一轮降息潮。在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央行宣布降息后,上周,英国央行、挪威央行、加拿大央行也发布降息举措,韩国央行也于本周一宣布降息50个基点。


面对全球市场的重大变化,近20万亿元的保险资金又该如何作出判断及应对?

「银行保险」保险资金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变化?


国内资本市场配置价值凸显


银保监会资金部副主任郗永春在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近日召开的2020年第三次疫情研究(线上)研讨座谈会上表示,疫情对全球市场影响的差异很大,但是短期因素,市场运行的内在逻辑更值得关注。没有必要过于夸大疫情对资本市场短期的影响,应该着眼长远和内在的逻辑。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郭磊分析称,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会通过三个链条影响中国经济:一是全球需求和贸易的收缩;二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影响上下游预期,带来通缩或者类通胀的预期,从而扰动经济;三是全球金融秩序,其中欧洲财政的脆弱性和美国金融市场的科技类资产值得关注。


新华资产总经理张弛认为,从外部环境看,尽管国际市场近期集中出现美联储紧急降息、美股连续大幅下挫熔断、全球疫情风险急升、石油价格闪崩等风险事件,但初步判断全球经济不会立刻进入衰退,海外疫情的影响还需要再观察,全球和我国货币财政政策空间相对充足,立刻发生全球性危机的概率不大。


国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熊园则表示,考虑到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可能会导致宏观负债规模抬升,如要保持宏观杠杆率的总体稳定,需要通过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保持资本市场总体稳定,做大中国资产市场的“分母”。因此,他认为,尽管外围市场波动加剧,但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具有很高配置价值。


险资配置面临低利率环境考验


美东时间3月15日17时许,美联储再次决定紧急降低联邦基金基准利率100个基点,至0%-0.25%,并将启动至少70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计划。而美联储在此前的降息决定就已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降息潮。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全球低利率和负利率是重要趋势,利率长期下移对保险资金在资产负债匹配、优质资产寻找、绝对收益要求、利差损风险等方面都将带来不小的压力。对此,多位保险资管业内人士就险资应对策略分享了观点。


泰康资产副总经理、首席战略官张敬国表示,低利率背景下可以挖掘权益和另类资产投资。“权益资产看,尽管我国资本市场整体波动更显著一些,但从过去十多年来看,通过趋势把握、结构机会、交易策略调整等方法,保险资金在权益市场取得了总体不错的收益,成为应对低利率的重要策略和方法,当然波动性管理始终是重大挑战。”


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在约18.5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约2.4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7.1%,占比13.2%,较年初提升约1.5个百分点。另据记者了解,得益于股票市场的表现,2019年,保险行业全年资金运用收益共计8824.13亿元,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为4.94%,较2018年的4.33%提升了0.61个百分点。


大家保险集团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王莺分析认为,保险资金更加复杂多样,不同投资账户的期限长短皆有,风险偏好各不相同,部分账户累积的负债成本整体偏高,面对低利率环境,需要平衡投资收益目标和风险下沉之间的关系,加强风控能力和风险容忍度的管理。


王莺还强调,险资配置需要考虑短期策略和长期策略平衡。“例如中小机构可能首先面临流动性风险,资产配置需要优先流动安排和投资稳定性;其他机构需要平衡长期配置与短期操作之间的关系。同时从优化资产负债表角度出发,需要中长期规划,逐步优化成本结构,降低负债成本。”


保险机构需多方面修炼“内功”


应对低利率环境挑战以及市场变化,险资更需要做好自身的 “功课”。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表示,低利率时期博取高收益需要下沉信用,如何兼顾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保险机构的风控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保险资金同时面临利率走低和“资产荒”的背景下,中国太平洋人寿资产管理中心主任赵鹰认为,做好资产负债管理的作用更为重要,需要以负债为导向,以产品为原点,构建全生命周期的资产负债闭环体系,从而用大类资产配置、战略和战术资产配置专业能力,推动保险资金运用整体稳健审慎,体现“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的特征。


郗永春则强调,随着监管完善和加强,基于货币政策、金融市场、金融监管来套利的机会越来越小,关键还是提升投资能力,投资理念要从发现价值逐渐转向创造价值。未来,随着监管部门持续放宽险资投资的范围和条件,赋予保险投资更大的自主权,如果保险机构投资能力不够,有可能事与愿违。


郗永春表示,从当前情况预期,未来金融市场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保本保收益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对险资投资体制和机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未来,能力建设是基石,如何防止人才流失、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品牌建设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金融时报)


「银行保险」保险资金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