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世凯临终前,没有指定段祺瑞和袁克定来接班,而选择了黎元洪?

愤青谈足球


在袁世凯称帝之前,外界就已经疯传他将要称帝的消息。段祺瑞和冯国璋得到消息后,曾专程晋见袁世凯,问他有无此事。袁世凯特意解释说,他作为终身大总统,又可以以金匮指定继承人,权力已经无以复加,再做皇帝也无非如此。如果说还有什么差别,无非就是儿子也可以当皇帝,但袁克定没有这个能力,连老家一个村都未必能管理好,更不用说这么大一个国家了,他也不用花这个心思。

不过事后袁世凯还是决心称帝,并且在天坛举行了祭天典礼,下令改元洪宪,是为洪宪帝制。但袁世凯对形势的判断显然是错了,低估了全国上下反对帝制的决心,也高估了他个人的声望。因此,在他称帝之后,马上就众叛亲离了,全国上下一片声讨之声,最终连他的亲信段祺瑞、冯国璋都表示坚决反对,袁世凯不得不在全国的一片唾骂声中又吃了吐,下令取消了帝制,恢复民国。不久后,袁世凯就一命呜呼了。

在袁世凯死后,实际上无论他是否有金匮指定的接班人,都不会按他的意旨来接班,而是要根据当时的形势来决定。在他恢复民国之后,就已经恢复了黎元洪的副总统职务,但实际掌握权力的已经不是别人,而是国务总理段祺瑞了。所以,在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就将黎元洪扶正做了大总统,他自己则继续担任国务总理,实际上是让袁世凯做傀儡而已,重要的事情的决定权都在段祺瑞手中。

正因为袁世凯是在称帝失败之后,在全国上下的一片唾骂声中死去的,所以他的直系亲属完全没有任何机会成为接班人。因为在此之前,北洋内部已经开始分裂,而袁世凯还没有来得及为他儿子培植势力,所以袁克定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实力来接班,无论是德还是才,他都不具备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威望。袁世凯在称帝之前企图培养袁克定,曾经准备办一个军官训练团,他自己当团长,袁克定任副团长,但还没来得及实施,袁世凯就死了,袁克定自然也没有什么势力了。

那么段祺瑞自己为什么不直接当大总统,名正言顺的控制全国呢?不是他自己不想,而是实力不允许。虽然到袁世凯死的时候,段祺瑞已经将冯国璋、徐世昌等人挤出了权力核心,他成了北洋系的第二号人物,但在袁世凯死后,他也没有能力全面控制全国。原因也简单,就是他自己的亲信能够掌握的军队、控制的地盘,都不如冯国璋,还有其他许多地方实力派也都不完全听命于他。所以,此时如果他上位,就会授人以柄,会跟袁世凯一样,被群起而攻之。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段祺瑞个人的性格,其实是比较爱面子的,尤其是他当时已经被外界舆论视为再造共和的头号功臣,也就是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的关键人物,他很在意这个名誉。如果他在逼着袁世凯取消帝制之后,他又在袁世凯死后接班当大总统,那无疑等于是承认,他之前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而是为了他个人的野心,这也是他所不愿意的。所以,他宁可扶正黎元洪当傀儡,他自己当总理实际操盘,也不肯自己直接上位。

这其实也是段祺瑞之后在北洋政坛上的常态。他和黎元洪闹出府院之争之后,张勋又搞了一次复辟,段祺瑞再次组织军队进攻张勋,是为三造共和。之后副总统冯国璋继任大总统,他企图把冯国璋也当傀儡,冯国璋不接受,甚至企图携带大总统印玺逃回江苏他自己的势力范围,被段祺瑞派人拦下来了。但之后段祺瑞也只是当西北边防督办,以这个名义实际控制北洋政府,不但不当总统,甚至连总理都不当了。一直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击败吴佩孚,曹锟被迫放弃总统职位,段祺瑞此时已经毫无实力,才出任了临时执政,但这时候他已经是别人的傀儡了。

而在段祺瑞的这些政治生涯中,最关键的就是他始终处于名不正言不顺的位置,总是试图拿别人当傀儡,而由自己掌握实权,也就是当权臣,但每次对手不甘心充当傀儡,与他发生冲突,他都会很难办,就是因为他名不正言不顺。虽然别人只是傀儡,但无论怎么说,也是大总统,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而他无论实力大小,也都只是国务总理,所以他与黎元洪、冯国璋的权力争斗中,他实际上都处于很不利的局面。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四个面子活受罪的典型。


萧武


据文献记载,在袁世凯去世前,很多人曾问他,将来由谁接任大总统。袁世凯回答道,我死以后你们自己去金匮石屋里面看。

于是在袁世凯死后,王士珍、张镇芳等打开金匮石屋,找出袁世凯留下的继承者提名,只见上面亲笔写着: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并没有自己的儿子袁克定。

后来,这三人也都先后担任民国大总统。虽然,这个故事被传得有鼻子有眼睛,但很明显就它是标准的民间故事。因为,袁世凯在去世之前,早已经是众叛亲离,就是北洋军阀内部的张作霖、段祺瑞和冯国璋等人,袁世凯都已经控制不住他们。

在这种背景下,就是袁世凯活着时下达的命令,如果不符合这些军政大佬们的利益,他们都懒得执行或者阳奉阴违,更不要说袁世凯留下的遗诏,又会有谁真的把它当回事?袁世凯作为一个军政强人,不可能连这种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可能还特意去指定接班人呢?



最初,袁世凯想要称帝,就是希望他们袁氏家族能够一直屹立不倒,至少也可像英国和日本的皇室一样,在名义上永远处于政治舞台的顶层。

但问题是,当时袁世凯正处于最强盛时期,这个梦想却依然不能实现,那等到他快要是死的时候,指定儿子袁克定当接班人,这有用处吗? 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等人,会让民国大总统的位置变成他袁家一个人的吗?显然是不可能。

所以袁世凯根本不会去指定袁克定当接班人,因为即便指定也没用,反而会给自己家族带来祸害。至于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等人,显然也不是他能够指定的。

事实上,黎元洪之所以能够接替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一方面是因为在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三大派系:冯国璋的直系、段祺瑞的皖系和张作霖的奉系。

这三大军阀,那是谁也不服谁,所以他们各自的利益,自然都是希望自己出任民国大总统,而不希望对方担任大总统。由于这三股势力旗鼓相当,所以最后的结果是,谁也当不成大总统。

因为,这三大军阀在没有达成一致之前,任何一方出任大总统,都会让其他两方没有安全感,也就会遭到他们的联合反对,这也就是段祺瑞无法接替袁世凯出任大总统的原因。在这种背景下,段祺瑞他们就只能找一个北洋军阀外面的人来担任大总统,这样大家都才有安全感。



对于直系、奉系和皖系来说,担任大总统的这个人,首先需要有足够的资历和威望,否则就算他们三同意,其他各地的军政大佬也不会同意。其次,这个人背后不能拥有强大的军政实力,否则等他当上大总统后,肯定会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样他们三大派系都会没有安全感。

在这种背景下,黎元洪就有幸被选中成为民国第二任大总统。之所以黎元洪能够被选中,一方面是因为他由足够的资历。大家知道武昌起义爆发时,革命家就是拥立他为湖北都督,后来南京革命政府成立后,他被选为副总统兼领湖北都督,可以说是南方仅次于孙中山的政治人物。

再后来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时,黎元洪又被当选为副总统。从这层意义上说,黎元洪的资历和威信,都非常足够,可以说是名义上的国家第二号人物。并且,他是唯一在北方和南方政府忠都担任过二把手的人物,是南方军阀和北方军阀一致都能接受的人物。

另一方面,就是黎元洪身后没有强大的军政势力,他就是一个纯粹的政治人物,没有自己的嫡系兵马和地盘,相当比较好控制,也不会让各大军阀感受到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在袁世凯去世后,由于各大军阀一时间没有博弈出一个能服众的军政大佬,所以就只好让黎元洪这种傀儡暂时担任大总统。

后来,等到冯国璋和段祺瑞选择联手后,他们就成为天下第一大实力派,于是黎元洪下野,先是直系的冯国璋成为代理总统,接着是皖系的徐世昌成为大总统。


我是赵帅锅


确切的说,并不是指定,而只是的推选的名单上列了黎元洪的名字。

而当时有袁世凯修改的《中华民国约法》第二十九条只规定“大总统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副总统代行其职权。”而当时的民国副总统是黎元洪,所以黎元洪暂时接替了总统职务。

段祺瑞虽然是袁世凯一手培养的,但在后期诸多事宜中与袁产生了隔阂矛盾,包括当时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是反对的,所以到了袁世凯后期,两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尖锐的。

当时段祺瑞是反对帝制的,并被称为再造共和的功臣,所以这个时候的段祺瑞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遵从约法,并扮演约法的捍卫者的角色。而且当时,段祺瑞的势力还不能一手遮天,如果真的去争取总统一职,弄不好就会身败名裂。

而当时段祺瑞正好担任内阁总理一职,民国的约法规定:总统和总理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当时段祺瑞在担任内阁总理,除非他辞去内阁总理的职务,才有机会担任总统,这就很难操作了。

因为在孙中山担任大总统的时候,当时计划在中国推行总统制,也就是说国家大事由总统说了算。后来南北议和由袁世凯接替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等人又制定了临时约法,把总统制修改成了内阁制,就是说国家大事由内阁总理说了算,总统只有盖章的份儿。

这时候段祺瑞想的便是通过内阁架空黎元洪,作为武昌起义领导人的黎元洪自然不愿意当傀儡。黎元洪一怒之下罢免了段祺瑞的内阁总理职务,但当时的军队控制在段祺瑞手中。

后来段祺瑞利用张勋复辟的时机,再次反对帝制,被人称为三造共和的功臣。这时黎元洪早就躲进了天津租界,不可能再回来了,段祺瑞就顺理成章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实权,但直到最后也没有担任总统职务。

再看袁克定,如果袁世凯的帝制能撑下去,或许还有子承父业的机会。但是恢复帝制实败,曾经的“太子爷”于公没有参选资格,于私手里没有兵权,底下众多的军阀派系也不会同意的。


问鉴历史


1916年6月6日上午10点,大总统袁世凯在家中病逝。据说他临终前说了这样几句话:“我不想要这个结局,我不想当皇帝,是那个人害了我,我信了,结果我被骗了。”

至于袁世凯口中的那个人是谁无从得知,有人猜测是他儿子袁克定,也有人说是杨度。不过到底是谁已不重要,但他的后悔却是真的。

袁世凯称帝后,很快陷入了众叛亲离得境地,南方四省、陕西宣布讨伐他,连他的心腹也在湖南、四川宣布独立。更让他难过的是他的老家河南也加入了伐袁的行列。

袁世凯后悔了,他的一个错误的决定,毁了他多年来积累的声誉。

于是他果断地宣布放弃了帝制,并写了一封《帝制始末案》,向北洋同僚们解释自己是怎么“身不由己”走上错误道路的。

当袁世凯病逝后,段祺瑞、徐世昌本人打开了他留下的中华民国大总统推荐名单,上面写着三个名字: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

至于上面为什么没有他儿子袁克定的名字,其实原因很简单,袁世凯以深刻认识到民意的力量,他不想再给自己后人带来灾难。

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袁世凯推荐的三个人将参加内阁选举,最后由其中一人担任民国临时大总统。

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这三个人,就实力而言无疑段祺瑞最强,黎元洪最弱。

黎元洪虽然顶着一个副总统的头衔,但自武昌起义以来他就没有掌握过实权。当时有人笑称黎元洪是历史上最幸运的人。

武昌起义时,被赶鸭子上架莫名其妙成了起义军的大都督。组建临时政府时,由于革命党内部矛盾,他又成了民国的副总统。

如今第三次好运降临到他的头上,由于段祺瑞、徐世昌都是北洋军阀的人,而黎元洪既有北洋军阀的身份,又顶着革命家的光环。

各方势力相互妥协,又一起把黎元洪推上了民国大总统的宝座。


花木童说史


袁世凯为什么会在全国人民的笑骂声中黯然早逝?主要原因是逆历史潮流复辟帝制。

已经是摆平和稳住主要竞争对手,军政大权独揽的终生大总统,跟皇帝并无实质区别了,为什么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铤而走险复辟帝制?恐怕主要是为了儿子袁克定也能继承大统,子子孙孙永远骑在万民之上称孤道寡。据说,袁克定为此上下其手,使了不少阴招。

满身能耐的老子都因为帝制翘了腿儿,再明目张胆指定儿子小袁接班,岂不等于直接抛出把柄让人废了小袁?

至于段祺瑞,此人有些能力和威望,但主导其思维和行为的是军事观点,而不是政治思维。当时环境下,这样的人主政中华,对国对民对自己均弊大利小,老袁能把北洋系弄成家天下,还是有些知人之明的。后来际会风云,老段再造共和,在北方也当过几天霸主,国家风雨飘摇、个人灰头土脸,这结果史书上都有记载。

至于黎黄陂,有辛亥首义之功,人望不差,本就是副总统,于法于势,是大总统最合法最合适的继任者。只是,造化弄人,北洋记民国又是个谁拳脚硬谁说了算,谁脸皮厚谁混得开,谁能糊弄谁得吃肉的乱世,黄陂注定也是匆匆过客。

老袁挂了没有多久,北洋系土崩瓦解,接下来就是南方来的那帮人在南京说了算啦。


小道干货


袁世凯临终前,并没有指定接班人,而是说按照民国总统约法来选择后续总统。也就是说,关于袁世凯指定接班人,完全是谣言,袁世凯在称帝失败以后声名狼藉,自顾不暇并懊悔不已,自然不可能错上加错指定总统候选人了。

事实上,关于段祺瑞和袁克定,袁世凯就算真的有权利指定接班人,也不会让这两个人继承总统的;而段祺瑞和袁克定自身,恐怕也不敢担任总统。因为在当时,段祺瑞是袁世凯的心腹,而袁克定是袁世凯的公子。无论他们两个谁当总统,都难以承受当时的舆论压力。

关键还是袁世凯称帝,让天下人与袁世凯离心离德。袁世凯死前已经废除了帝制,但是袁世凯死后,涉及称帝的那些人,都必须给国内一个交代。段祺瑞、袁克定与袁世凯的关系都太过于密切,如果冒天下之大不韪当上总统,自然会被当做出头鸟首先进行打击。要知道,以袁世凯这样大权在握的枭雄,在各路诸侯的反对下,尚且难以独善其身。而段祺瑞、袁克定相比袁世凯是更加不如,又怎能掌控全局?因此,低调一点才是上策,他们是不可能往枪口上撞的。


至于黎元洪,黎元洪是当时的副总统。大总统袁世凯在任上辞世,按民国约法来讲,自然是应该由副总统代替大总统职权的。另一方面,当时的黎元洪没有任何实权,对各方军阀都没有威胁。让黎元洪出任大总统,也是各方都能够接受的人物。

虽然黎元洪当上了大总统,但是黎元洪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总统权力。相反,在黎元洪当总统期间,国家大权集中在总理段祺瑞手上。所以,段祺瑞虽然没有总统的名号,但掌管了实际大权;而黎元洪徒有虚名,实际上不过一个傀儡而已。


苏绽


唉,现在一些人,不知是怎么了,总喜欢把以前颂扬的,都拿来质疑一番,找到一点不一样的地方,就马上彻底否定。而把以前不好的,也拿出来质疑,甚至是拿着放大镜找优点,找到了不仅要翻案,而且还要捧上神坛。这么做,真的是有脑子,独立思考吗?不是另有目的,就是真的脑残了!

就象这个问题,网上有些人说,看吧,袁世凯是大公无私的,他死前并没有指定他儿子当接班人,死后人们拿出他事先写好接班人的金匮石室中的遗嘱,上面写着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个人的名字。因为按照《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是可以指明下届总统唯一候选人的。由此看来,袁世凯不仅不搞独裁,还是民主先锋……等等。

不知这上面所说的是否是真实的,就算是事实,看看来龙去脉,决不会得出莫名其妙的结论。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一步步在加强自己的权势。先是要改国会制为总统制,废除临时约法,接着解散国会,出兵镇压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再后来,强行通过了《中华民国约法》。这个约法对总统选举的规定是一届十年,如果总统认为要连任,不用国会通过,只需由总统指定的参政院通过即可,并可无限连任。如果不想连任了,则由前任总统指定三名候选人,由国会在这三人中选择一个。最后一条,也许就是前面这个“段子”的来源。可是如果上面写的三个人是袁老大、老二、老三呢?这不就是世袭大总统吗?

好吧,我们不假设,接着看史实。就是约法己改成这样了,袁世凯仍不安心,居然上演了袁世凯复辟登基,恢复帝制的闹剧。别说什么是上了袁克定的当,如果袁世凯这么好骗,还能是“袁吹”所捧的伟人吗?反对复辟的,不仅仅是孙中山、蔡锷,包括段祺瑞、冯国璋等他的核心骨干!83天的洪宪皇帝深知己不可为,才不得己宣布退位,恢复共和。如果他死后,还指定袁克定接任大总统,袁克定无德无望,手上还没有兵,他这一世枭雄都无法做到的事,还让笨蛋儿子去做,不说全国人会怎样,就是他身边的这一群骄兵悍将就得把袁家彻底灭了!那不是要被挖坟掘墓,断子绝孙?

还是那种话,看待历史,要全面客观,最重要的,脑袋要长在自己脖子上,里面还得是脑花!





净月暖阳


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他仍然想退而求其次当原来的大总统,他心中也明白是不可能了,但依然想搏一搏,幸亏上天给了他一个机会,不愿意再看到老袁狼狈相。

此时袁世凯“恰好”尿毒症爆发,临死前说对陪侍床前的徐世昌、段祺瑞、张镇芳、袁克定四人说:“杨度误我”,然后用手往外一指“约法、约法”,说了两遍约法就咽气了。

袁世凯连说两次“约法”就是为什么要选择黎元洪做继承人的原因,可以看作是袁世凯的临终遗愿。

头一句“杨度误我”其实是袁世凯把自己称帝的原因推给别人的说法,袁世凯称帝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他自己。



袁世凯说“杨度误我”也是有原因的,袁世凯称帝前,杨度组织了一个号称“六君子”的筹安会,其主要作用就是为袁世凯称帝鼓劲加油。后来有人送给了袁世凯一副挽联形象说明了这件事:“病起六君子,命送二陈汤”。

六君子即筹安会中撺掇袁世凯称帝的那帮人:(杨度串联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及严复),二陈汤:即陈宦、陈树藩、汤芗铭。

袁世凯说的“约法”是指他立下的接班人的遗嘱这件事。

袁世凯称帝前有个临时约法宪章,这个宪章对袁世凯不利,等袁世凯做了正式大总统时,废除了临时宪章,制定了新的宪章。

按照《大总统选举法》(袁世凯修改过后)的规定,前任总统所推荐的三人,将作为总统的候选人,从三人中选出一人为总统,名单写于嘉禾金简,藏于金匮石屋内。(有点像清朝的立储方法——把继承人名字写好放到“正大光明匾”后面)

袁世凯写的三个继承人的顺序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据说开宝箱钥匙有三把,所以作假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黎元洪做继承人是合情合理的。



出人意料的是没有他的长子袁克定的名字,袁克定想做太子才怂恿老爸称帝的,也就是说他有野心的。

据说这个名单最早有袁克定的名字,后来袁世凯看到自己称帝弄的身败名裂,再让儿子接班是不可能的,与其让人耻笑还不如自己找点尊严,于是把袁克定的的名字抹掉了。

至于说没有选择段祺瑞也有许多说法,一说是被迫退出竞争,一说他高风亮节让给了黎元洪。我相信后者,段祺瑞是再造共和的功勋,他不想看到国家四分五裂。

按照袁世凯的说法“三选一”。三人实力来说段祺瑞最强,他也是袁世凯的心腹,也是一个强硬人物,然而这些优点在此时都成了弱势。袁世凯臭名昭著,段祺瑞的名声受到了影响。而黎元洪脾气很好。号称“黎菩萨”。



最重要的是黎元洪是南方势力的代表,而段祺瑞是北洋军阀的代表,为了稳定南方人的情绪,三人协商让黎元洪出任大总统。也就是说黎元洪主政期间比较温和,利于国家统一。

综上,经过全方面的考虑,段祺瑞退出了竞争,黎元洪上位做了第二任大总统。


秉烛读春秋


袁世凯是北洋军阀的领袖,一生有很多的高光时刻,包括戊戌变法,劝溥仪退位,促进南北议和,当选民国大总统,恢复帝制等等。

袁世凯在弥留之际,把北洋军阀主要将领,和长子袁克定叫到跟前,说自己留下了遗嘱,等他去世以后,按照遗嘱上来推举下一个总统。


袁克定打开遗嘱,顿时愣在那里,因为他的名字并没有在遗嘱上。

黎元洪,段祺瑞和徐世昌这三个人,是袁世凯指定的总统候选人,黎元洪排在第一位。

那么,为什么黎元洪最后继任了大总统呢?我们来分析下原因!

第一,当时的黎元洪是中华民国的副总统,根据宪法的规定黎元洪继任总统,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第二,黎元洪在北洋军阀中,给人的印象比较宽厚,为人处世像是一个长者。

在南方革命党中,黎元洪是一个精神领袖,是武昌起义的元勋,有很深的革命基础。

第三,袁克定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在北洋军阀中根基尚浅,不能服众。

且袁克定没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强行让他继任总只会让袁氏一族陷入万劫不复的处境。



第四,段祺瑞掌握着实权,黎元洪并没有地盘和军权,所以黎元洪接任总统,对段祺瑞没有太大的影响。

综合这些原因,黎元洪最后成为了中华民国大总统。


只是袁世凯死后,没有一方军阀可以控制全局,中国正式开始了军阀混战的时代。


喜欢的点个关注呗,或者在评论区留言!


冷月钩沉


袁世凯并没有明确指定总统继承人,袁世凯去世的时候,只留下了一份大总统候选人的名单,在这个名单上有三个人的名字,分别是徐世昌、段祺瑞和黎元洪。


袁世凯没有在名单上留下袁克定的名字,主要是因为袁世凯知道袁克定的能力一般,根本不是这三个人的对手,与其让袁克定当炮灰,还不如让袁克定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富翁。袁世凯留下的这三个人中,资历最老的是徐世昌,实力最强的是段祺瑞。

徐世昌是北洋军阀中资历最老的一个人,被当时的人称为“徐相国”。徐世昌在北洋政府中的影响力仅次于袁世凯,在清王朝统治时期,徐世昌曾经担任过东北总督和体仁阁大学士,既是封疆大吏又是正一品大员。


不过徐世昌这个人非常的狡猾老练,在袁世凯去世的时候,北洋军阀已经四分五裂,西南军阀和南方军阀都纷纷脱离北洋政府独立,徐世昌不肯趟这趟浑水,便极力推辞了总统的位置。

徐世昌推迟后,总统的最佳人选成为了段祺瑞。段祺瑞是北洋三杰之一,被人们称之为北洋之虎。虽然段祺瑞在北洋三杰里面排名第二,但是北洋之龙王士珍在清朝灭亡后就逐渐淡出政坛,北洋之豹冯国璋一直都不是段祺瑞的对手。


袁世凯去世之后,谁做总统的决定权就掌握在段祺瑞的手中。然而段祺瑞并不想出这个风头,此时的北洋军阀矛盾尖锐,段祺瑞做总统必然会触动了很多军阀的利益。北洋政府总理和总统的职权相差不大,总理远没有总统更加的引人注目,因此段祺瑞更加倾向于总理的职务。

徐世昌和段祺瑞都不想做总统,总统的候选人也就只剩下了黎元洪一个。黎元洪是民国时期非常幸运的一个人,在辛亥革命之前,黎元洪在北洋军阀里面的地位并不高。


黎元洪能够在崛起主要是革命党和袁世凯妥协的结果。革命党在湖北发动武昌起义后,强迫黎元洪做了湖北总督。


黎元洪做了湖北总督后,手中并没有实权,只是湖北革命党人的傀儡。袁世凯看中了黎元洪的这一优点,在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便任命黎元洪做了副总统。

黎元洪的副总统只是徒有虚名,黎元洪在外面没有自己的军队,在北京也没有自己的心腹,在任期间一直碌碌无为。


段祺瑞一直想要一个傀儡总统,黎元洪的这种情况刚好符合段祺瑞的需求。为了不让总统的职权落到旁人的手中,段祺瑞和徐世昌纷纷支持黎元洪做总统。于是在段祺瑞的拥戴下,黎元洪顺利的成为了中华民国的第3任总统。

不过黎元洪的总统做得非常的憋屈,段祺瑞只想把黎元洪变成一个象征性的总统,并不给黎元洪任何实权。黎元洪开始的时候畏惧段祺瑞的势力,不敢得罪段祺瑞,后来由于段祺瑞过于嚣张,黎元洪和段祺瑞爆发了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爆发后,各省军队都支持段祺瑞,仅仅做了一年总统的黎元洪只能被迫下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