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東風,草船借箭,借荊州的諸葛亮,與戰國張儀比智慧誰的手段高?

大馬哈魚12


我平常閒暇時愛讀讀《資治通鑑》,從《資治通鑑》的角度,我認為戰國張儀的智慧手段高於諸葛亮,我從一下三個方面回答您的問題。

第一,諸葛亮借東風、草船借箭和借荊州並非史實。

根據《資治通鑑》第六十五卷的記載,建安十三年,曹操輕易拿下荊州後,一路窮追劉備至樊口。隨後,“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遂與魯肅俱詣孫權。”諸葛亮說事態緊急,請求向東吳孫權求救。隨後與魯肅同行抵達柴桑,與孫權對話,求得孫權同意結成孫劉聯盟。事實上,對於取得赤壁大戰的勝利,諸葛亮僅此一功,且還不能算是首功,易中天品三國時也曾經詳細分析過,即便諸葛亮不去,魯肅也會促成孫劉聯盟。所以,在羅貫中先生筆下的舌戰群儒、借東風、草船借箭包括智激周瑜,都是藝術化。其中,草船借箭倒是發生過,但不是諸葛亮的事蹟,而是發生在赤壁之戰幾年後曹操攻打東吳時,孫權發生的一個意外,當時一面受箭過多,船將傾倒,孫權下令換一面,以求平衡。

再說借荊州之事,諸葛亮確實在隆中對時告訴劉備,若要三分天下,必須拿下荊州作為根據地。赤壁之戰後,劉備已取得夏口、零陵和貴陽三郡,在《資治通鑑》第六十六卷中提到,建安十四年冬,“權以備領荊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給備”,建安十五年,“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乃自詣京見孫權,求都督荊州。”《資治通鑑》公正就在於,它用的不是“借”,而是“都督”。按照《資治通鑑》的行文風格,如果這建議出自諸葛亮,那它一定會有所體現,既然未提及,那“借”荊州之事,就難以考證了。

第二,諸葛亮的智慧手段集中在治國。

我們剛才講過,赤壁之戰中諸葛亮所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對於赤壁之戰之後的蜀漢政權所發生的幾個較大戰役,如奪取益州、攻取漢中、夷陵慘敗等,諸葛亮都沒有參與,而是在後方主政,其作用更像是劉邦的蕭何。

諸葛亮從先前的治理蜀郡,到後來的主持朝政,可謂鞠躬盡瘁、賞罰分明。其智慧才能有兩個事例可以證明。

一個是初入蜀時,法正建議效法劉邦約法三章採用柔和政策,但諸葛亮予以駁回,認為今時不同往日,必須嚴明。

另一個是劉備託孤,給諸葛亮留下一個爛攤子,受夷陵慘敗的影響,軍隊勢力銳減,耗費巨大,國力大損,加之政治上荊州派、益州派等派系林立明爭暗鬥,西南以雍闓、孟獲等人為代表,相繼叛亂。但諸葛亮“以新遭大喪,皆撫而不討,務農殖穀,閉關息民,民安食足而後用之。”(《資治通鑑》第七十卷,黃初四年)。

在軍事才能方面,諸葛亮的智慧重點表現在後主劉禪時期,其中七擒孟獲還是馬謖給他的靈感。

但不管怎麼說,光靠“隆中對”這一點,就足以證明諸葛亮的智慧。

第三,張儀一計可覆敵滅國。

張儀的頭銜,是外交家、縱橫家和謀略家,僅憑一個腦袋指揮一張嘴,便能在戰國各國中出將入相、遊刃有餘。

這可以從幾個事例予以證明。

在秦惠文君手下任相時,一面勸說秦惠王把蒲陽歸還魏國,並派公子繇到魏國去作人質;一面又勸說魏王把上郡十五縣和少梁獻給秦國以示答謝。

為了秦國的利益,他潛伏到魏國去擔任丞相,並暗中讓秦國攻打魏國,後又勸說魏國退出合縱盟約,向秦國稱臣。

為了瓦解齊楚兩國合縱聯盟,張儀又去楚國遊說,以商於一帶六百里土地作為籌碼,導致齊楚斷盟,回秦後加裝受傷,三個月不上朝,給楚國耍得團團轉。

這樣的事例很多,所以有人說他“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可見其智慧和手段。

綜上所述,論智慧和手段,自是張儀略勝一籌。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你,同時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小白讀資治通鑑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從題目來看,肯定是諸葛亮更聰明更有手段。可以看看他們所針對的對象。

先看諸葛亮的“三借”。

借東風

借東風的對象是天。天刮不颳風,無法由人來決定。如果東風是借來的,那麼諸葛亮可以說他的手段接近於神。

就算不是神也有西遊記裡車遲國的虎力大仙的水平,鹿力和羊力是不會求雨的哦。

也就是說就算不是神也是會一些法術的。是可以預測到未來的。

如果借東風,是諸葛亮算出來的,可以預測到某月某日某時某刻會刮東風,那麼起碼諸葛亮所涉獵的知識點要比張儀多得多。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對象是敵人,也就是稍有差池是會丟性命的,可諸葛亮卻信心百倍,周瑜給他十天,他只要三天就夠了,首先他必須肯定三天之內有大霧天氣,這可比天氣預報還準。

除了天文學之外,還有心理學。草船借箭行得通,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天降大霧和曹操一定不敢派兵迎擊只會放箭,還得放十萬加的箭,這是需要充分了解曹操的實力和心理的。

從諸葛亮和周瑜的對話可以看出,他算到這兩件事是100%會發生的,要不然沒借到十萬支箭回來也肯定會被周瑜殺掉,這時候周瑜的危險係數是明顯高於曹操的。而張儀對說服對手連橫最多就是有信心,不可能有100%信心的。

借荊州

借荊州的對象是盟友,沒有永久的敵人同樣沒有永久的朋友,就算是親兄弟想借地盤也是不可能的,可諸葛亮卻能說服孫權,將荊州七郡借給劉備,這可不光是地盤,連當地的百姓和稅收都“借給”劉備了。這個我們可以想象到,難度有多大。

要找人家要地,要房子,要錢除了親爹親媽誰會給你?

可諸葛亮硬是借來了,沒腦子行嗎?如果張儀比諸葛亮厲害就不用連橫了,直接借幾個城來就好了嘛。

張儀連橫

首先,張儀只是跟秦惠王說了連橫的想法和作用,但沒有立軍令狀,或者說張儀哪怕遊說失敗也是沒有危險的,而且秦國當時是最強的,相當於三國時魏國的角色,張儀正是利用這一點連忽悠帶恐嚇才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恐嚇是佔了很大成分的。

雖然最後諸葛亮的三借和張儀的連橫都成功了,但諸葛亮憑的是100%的真本事,而張儀除了有本事外還依據秦國強大的原因。

總而言之,諸葛亮對於各領域知識的涉獵一定是比張儀要寬廣很多的,沒有超高的智慧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要說智慧和手段一定是諸葛亮更厲害。


賽半仙


這就和關公戰秦瓊一個意思。。。怎麼比較,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就時勢。。。如果硬要比較,從國人認知來說,諸葛亮多智近妖也更出名,天文地理無所不知,而張儀縱橫捭闔依靠的卻是辯才,只能算文臣,比諸葛孔明這治國治軍都一把好手還是差點,況且張儀不懂謀身後事而諸葛孔明卻把身後事都謀劃好了,真要比較還是孔明聰明點,畢竟晚出生三四百年,前人智慧精華都吸收了不少,相當於站在了巨人肩膀上。。。


閒趣話廬陵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諸葛亮的智慧遠比張儀勝十倍,諸葛亮自跟隨劉備以來很少吃敗仗,精通天文地理,擺兵佈陣,任何敵人的弱點諸葛亮都瞭如之掌,料事如神。是不可多的得天才,戰國張儀雖也是大智之人,和諸葛亮比他還是差很多。



會奔跑的金絲魚


首先我們看一下諸葛亮的“借”,借東風、草船借箭、借荊州。最為神奇的是借東風,當時是冬日,以曹操的多疑性格是不會讓大量的船連在一起的,因為作為一代奸雄(總覺得這詞不符合歷史)生性多疑不可能不會想到火攻,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冬季只有西北風,不會刮東風、東南風。這是一個常識或者說天文常識問題。

但是諸葛亮就借來了東風,這是之所以諸葛亮被稱神的一筆。為什麼,因為諸葛亮知天文地理,算到了在哪個時間什麼節氣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也就是冬至一陽生,冬至這天氣溫會出現轉暖,溫度的變化會引起風向變化,出現東南風。這是諸葛亮順應了天時地利人和,順勢而為。無論諸葛亮出山幫助劉皇叔三分天下還是後來的草船借箭,借荊州都是順勢而為,順應那個“天”。

張儀早年入鬼谷子的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後,用連橫的外交策略,在秦國封相,並奉命出使六國,遊說六國侍秦,以連橫破蘇秦合縱。首先是遊說魏國侍秦不成的前提下暗中讓秦攻魏國,魏國戰敗,這是直接的下馬威。張儀出使楚國戲耍楚懷王,利用楚懷王貪圖六百里疆土讓楚與齊斷交。出使韓國,分析韓國地勢厲害,讓韓宣惠王投靠秦國。出使齊國,利用秦楚結盟,韓、魏、趙侍秦可圍攻齊國,使齊湣王答應侍秦。出使趙國,騙趙靈王秦相約其他各國要攻打趙國,迫使趙國臣服。出使燕國,用趙國兩次攻打燕國來嚇唬燕昭王,答應張儀向西奉事秦國。

諸葛亮是在順應天時地利人和的前提下,張儀則有些不可為而為之(當然也有蘇秦的局),論智慧和手段各有千秋,如果兩人在同一時期對比的話,更能比出上下,這就是為什麼周瑜會有“既生瑜何生亮”感慨了。


望鴻


戰國張儀的智慧手段更高明些。

戰國時期,張儀的“連橫”政策著眼於秦國發展大局,非常具備大格局意識,從戰略上去考慮破解六國的“合縱”國堵。借東風、草船借箭、借荊州這些更多是戰術性策略去考慮,小打小鬧的小格局思維,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國家戰略態勢。另外,這些情節都是《三國演義》杜撰虛構出來的歷史小說故事,目的就是塑造一位多智似妖的孔明。讓小說更具可讀性、吸引性的需要。

因此,張儀的智慧手段更高明些。


閒雲墅鶴


諸葛亮是政治家,張儀是縱橫家。當然是諸葛亮更高一籌,因為諸葛亮考慮的是國泰民安,國家強大。張儀個人利益更重。


和古人聊聊天


時勢造英雄,皆一時人傑矣。不過亮的許多智謀良計法自縱橫家張儀蘇泰!


喜洋洋111888


那些借都是演義,又不是事實,有什麼可比。


白露為霜65799235


無法相比,張儀玩的是外交政治,玩的是謀略,國與國之間的聯合,諸葛借箭玩的是小智慧。玩冒險,不一樣的立場,不一樣的角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