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醫務人員“0”感染,有效控制新冠肺炎“0”漏診!夏景林:為了保證大家的安全,我們只能細緻細緻再細緻

保護醫務人員“0”感染,有效控制新冠肺炎“0”漏診!夏景林:為了保證大家的安全,我們只能細緻細緻再細緻

本期採訪嘉賓

夏景林


“一片繁華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幃繞畫樓。” 這是南宋詩人楊蟠描寫溫州的詩句,但疫情暴發以來,讓人想不到的是,仿若從古詩詞裡婉約走來的溫州,骨子裡卻蘊含著那種非同尋常的戰鬥力。

2020年1月以來的疫情迅速讓武漢告急!誰也沒想到的是,和武漢遠隔千里之外的溫州成了湖北之外疫情最嚴重的城市,而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簡稱溫醫一院)是全市唯一一家收治危重症患者的省、市兩級定點醫院,收治患者中重症達81%,也就成了這座城市的抗疫主戰場。在這場大考面前,溫醫一院領導班子在黨委書記夏景林的帶領下,冷靜思考、認真細緻、周全部署,充分展現了廣大白衣戰士攻堅克難、敢打必勝的精神,在溫州抗疫主戰場打出了漂亮的攻堅戰。他們從實踐中探索出了“溫州方案”,既保護自己的醫務人員“0”感染,又有效控制疫情——新冠肺炎“0”漏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危重症患者生存率。

疫情期間還及時總結經驗形成三個專家共識和一個專家觀點,指導協調縣市區醫院救治,危難之際,承擔起三甲醫院的責任和擔當。因防控工作表現突出、成效顯著,浙江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決定授予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團隊 “先進集體”稱號,並通報表彰。


保護醫務人員“0”感染,有效控制新冠肺炎“0”漏診!夏景林:為了保證大家的安全,我們只能細緻細緻再細緻

夏景林(左二)在與院感防控人員研究方案


凝心聚力帶領黨員衝鋒在前 醫護同心請戰一線不辱使命

“我的母親、我的孩子都能照顧自己,我的愛人更是默默支持我的工作,身後沒有顧慮……懇請領導能夠批准,讓我有機會貢獻我的一份力量。”這是溫醫一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病區護士長鄭秀雲在大年三十生日當天寫下的請戰馳援武漢《決心書》。像這樣沉甸甸的“請戰書”“承諾書”夏景林手裡還有2000多份。“看到一份份請戰書,我為我們的醫務人員感到驕傲、感動,疫情面前沒有一個黨員掉隊,這和我們黨建的統領作用也是分不開的。”夏景林說。院黨委先後於1月22日、1月30日、2月1日,三次發佈倡議書、公開信和“吹響防疫戰鬥衝鋒號”的倡議,600餘名醫護人員、2000名黨員遞交了“請戰書”“承諾書”。夏景林更是以身作則,帶領全院黨員幹部衝鋒在最前線,不分晝夜奮戰在抗疫第一線,做全院醫務人員的“主心骨”。


“一切都很迅速!”1月23日溫州新冠肺炎患者只有6例,溫醫一院在全國人民還沒有普遍戴口罩時就迅速部署、集結人員,時刻為疫情暴發積極準備。實踐證明這一高瞻遠矚的決策是多麼正確。夏景林說:“在醫院還沒有作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點醫院之前,我們就已經成立防控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綜合協調、醫療救治、院感防控、物資調配、監督檢查等10個專項工作組及65個專科新型肺炎防控工作小組,確保全院防控工作‘零死角、零盲區、零疏漏’。” 早在1月19日,國家衛健委第一次披露新型肺炎情況的當日,這些部署就已經開始,比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入院整整早了9天,為前期準備爭取了時間。


“為了保證大家的安全 我們只能細緻細緻再細緻”

1月29日,溫州市副市長湯筱疏在新聞發佈會表示,確診人數猛增與武漢返溫的人員基數大有關:“在武漢經商、就學和務工的,有18萬溫州人。”很多溫州商人都說武漢是第二故鄉,這讓春節後,溫州疫情迅速暴發,成為孤懸湖北之外的“重疫區”。溫州的防疫壓力,遠超全國同級城市。此時的溫醫一院成為全市唯一一家危重症省級定點醫院,承擔著全市所有危重症和80%以上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務,一線醫護人員壓力極大。


保護醫務人員“0”感染,有效控制新冠肺炎“0”漏診!夏景林:為了保證大家的安全,我們只能細緻細緻再細緻

夏景林(右一)向湯筱疏副市長(中)彙報救治情況


“看著新聞報道醫生一個個倒下,看到我們一線醫務人員每天悶在防護服裡診治患者,真的很心疼,更讓我覺得必須保護好他們。”夏景林說,“因為肩負全院醫務人員生命安全,領導責無旁貸,我們必須細緻、細緻再細緻,落實落實再落實,全面梳理、推演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完善預檢、發熱門診和患者收治流程。

2015年,溫醫一院因為“年門診量400多萬的‘零排隊’醫院”的顛覆性信息化創新,摘得亞洲醫院管理獎、客戶服務類金獎。作為有雄厚信息化基礎的溫醫一院,疫情下,迅速組織信息保障隊伍,將信息化手段用於疫情管控是該院的一項創新,比如,門診患者進診室,電腦上就會自動彈出涵蓋其流行病學信息的“健康碼”,患者如需住院,必須完成一系列新冠肺炎排查才能開出住院單。


此外,溫醫一院是開放式醫院,和城市相通,沒有圍牆,出入口眾多,這為疫情防控帶來困難,醫院在每個病房入口安排兩個人24小時管控,做到不放一個發熱、“紅碼”者進病房。疫情期間醫院開通發熱網絡諮詢門診,接到1.4萬人次的諮詢;還開通互聯網醫院,共快遞近7000人次藥品。這些措施既減少醫務人員感染,也方便了患者。正是因為這些細緻的措施加上醫務人員的專業素養,迄今,醫院發熱門診做到新冠肺炎“0”漏診。


“在這次疫情中,醫用物資、核酸檢測都有保障,這就是醫務人員和全市人民的定心丸。最讓人感動的是我們的物資很多是溫醫大海外校友會捐贈的,有部分是通過海外“人肉”揹回來的,我們都記在心裡。”夏景林說。疫情面前,大學和醫院領導在多方努力籌集物資,確保前線醫務人員防護物資供應的同時,為保障一線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還在醫院附近租賃3家賓館供大家休息,並且為他們配送預防中藥和營養餐。針對少數醫務人員心理的波動問題,除配備專業心理團隊外,夏景林也帶領領導班子主動關心鼓勵他們,做他們的“知心人”。


救人、科研、科普 一樣都不能少


時間:3月3日,地點:隔離艙

成功撤下體外膜肺氧合(ECMO)的老陳親手寫下“謝謝大家”。這一天,對於54歲患者老陳和溫醫一院來說都非比尋常。1月31日病情急劇惡化的老陳被轉到收治重症患者的溫醫一院,重症患者的治療手段都用上卻無法挽救老陳岌岌可危的呼吸功能,體內的“廢氣”難以排除,二氧化碳分壓一直在93.1 mmHg高線盤旋,命懸一線。怎麼辦?依據診療規範,治療團隊為老陳建立了ECMO治療,一直到撤機前的整整10個晝夜,醫務人員和時間競速,奮力搶救 ,老陳成為用上ECMO後還能成功撤機的溫州“第一人”,這樣的患者全國也為數不多。


保護醫務人員“0”感染,有效控制新冠肺炎“0”漏診!夏景林:為了保證大家的安全,我們只能細緻細緻再細緻

隔離艙中老陳撤機後激動地寫下“謝謝大家”


這是生命的奇蹟,也是溫醫一院重症救治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縮影。首先,為了儘早發現重危患者,溫醫一院變被動為主動,組織6組專家,每日主動聯繫溫州市下屬各縣市區,採取現場會診、遠程、電話等形式主動摸排重危病人,對重危病人,發現一例轉入一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重、變化快、又缺乏特效藥,救治任務十分艱鉅。

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院士,在我們遇到困難時先後打電話給鍾南山、李蘭娟、王辰院士團隊和復旦中山醫院、華山醫院專家,及時給我們提供了遠程指導。”省衛健委領導與浙一專家幾乎是每天與我們連線、浙二有3位專家直接在隔離病房救治。正是通過“省內外專家共商、一線二線的專家聯動、多學科專家合作”的模式,提高了危重症患者救治成效。


“在新冠攻關中科研和科普小組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醫院在救治開始很短的時間就總結出三個專家共識和一個專家觀點。“我們的共識中提到CT是血常規、影像、發熱三個指標中最敏感的,這個觀點比武漢的專家早了一個月。” 溫州疫情最嚴重時,群眾恐慌心理很嚴重,醫院主動及時與媒體溝通,參加浙江省政府、溫州市政府新聞發佈會,以專業視角分析疫情,解除群眾恐慌情緒。組織撰寫科普文章51篇,經新華社微熱點、丁香園等平臺轉載,最高單篇閱讀量超17萬人次。


“疫情過後,我最想做的就是和廣大幹部員工一起,沉下心來、認真全面謀劃醫教研發展規劃,切實加強內涵建設,讓百年溫醫一院再綻放新的光芒。”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武漢並蔓延至全國。危難時刻,一線醫務工作者構築起一個個堅強的“戰鬥堡壘”,迅速奔赴各條“戰線”,衝鋒在最危險的抗疫前沿。無論是在抗疫前線還是在後方,所有醫務人員都在盡著自己最大的努力,為疫情防控,為救死扶傷而奮鬥。在抗疫前線,救援隊伍領頭人的果斷決策,科學、高效的抗疫防疫方向、路線和舉措,對疫情防控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展現抗疫醫護人員的風采,《醫師報》聯合阿斯利康啟動了“抗擊疫情 我們在行動”之“為她而戰”醫院領銜者系列訪談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