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營商環境“引鳳來”

記者 徐展新

“我們落戶寧波,是出於對寧波營商環境和市場的信心。”在3月9日召開的全市重點項目網上籤約會上,畢馬威中國副主席龔偉禮言簡意賅地說。突如其來的疫情干擾了這家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的正常業務,但它依舊堅定地選擇寧波。

這場疫情,也絆住了赫利奧斯醫院管理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Jens Duve來甬推進合作的腳步。寧波卻用“看不見的服務”跨越山海,協助其辦妥了在甬成立公司具體事宜。“我們投資寧波的信心更足了!”Jens Duve表示。

近年來,我們見證了太多這樣的“牽手”。寧波用一張張真誠笑臉、一次次貼心服務、一項項實在政策,踐行著“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的承諾,引來全球優質企業、優秀人才築巢棲身。

腳下的投資熱土欣欣向榮,鼓舞著生於斯、長於斯的本土企業。去年10月的第二屆世界“寧波幫·幫寧波”發展大會上,申洲集團董事長馬建榮用三個“最”描述寧波——營商環境最好、政府效率最高、政商關係最簡單。

馬建榮用“真金白銀”回報寧波,宣告72億元投資、18個增資擴產項目落子寧波。

申洲的信任與決斷,只是冰山一角。

全國工商聯去年11月發佈的2019萬家民營企業評價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全國10個營商環境滿意度最高的城市裡,寧波高居前三位。

營商環境“軟實力”的好口碑,換得經濟社會“硬實力”的增長。2019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8.1%,其中工業投資增速10.5%,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速13.3%。

企業家的聲聲讚譽、統計公報上的亮麗成績,從何而來?答案藏在三個關鍵詞裡——快、穩、實。

不進則退、慢進也退。寧波的“拼搶精神”,已滲透到企業落戶、項目推進的點滴細節。

如火如荼的“最多跑一次”競賽,一年助1.6萬餘家企業實現開辦業務“一窗通辦”;運轉十餘年的“8718”平臺,已形成線上線下配合、市縣兩級協同、三大產業全覆蓋的新模式,打破小微企業公共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壁壘;從部分地區試點推進至全覆蓋的“證照分離”改革,則釐清了市場準入的邊界和規則,協助企業快速辦證、規範經營,讓充滿經濟活力的“微觀主體”與城市靠得更近。

日益激烈的城市競爭,驅使我們不斷提速、奮勇爭先。而製造業發達、民營經濟活躍的經濟結構,又要求我們穩紮穩打、注重實效。政府服務,亦是如此。

去年4月,一份“三服務”實施方案發布,計劃展開問憂解難、提效暖心、減負降壓三項行動,涉及17條具體措施,句句切中企業生存發展“要害”。春去秋來,“三服務”的枝蔓發榮滋長,各級政府部門嘗試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變單項服務為集成服務、變短期服務為長期服務,竭盡全力為企業鬆綁、減負、賦能。

緊緊握住的兩雙手,力逾千鈞。

前期用地成本較高,用地需求難以滿足?“預告登記”和“分割轉讓”機制迅速得到完善,“土地超市”大門開啟,解眾創園區幾十家企業燃眉之急。

中小微企業擔憂侵權?去年3月啟動的“中小微企業知識產權援助計劃”彙集近百人的專業調解員隊伍,在“微課堂”答疑解惑,並提供大數據檢索分析和各類法律諮詢服務。

一年之間,企業經營發展的2萬多個難題迎刃而解,樁樁件件顯實幹擔當。

即便遭遇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雙重壓力,服務也未見遲緩。“雲端”上的融資,“9G”熱線串起的中小企業產業鏈,撐起了企業恢復產能、重佔市場、轉型升級的信心。

去年8月,寧波出臺的《關於踐行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的意見(試行)》,提出構建“1+3+1”親清新型政商關係體系。而改善政商關係的終極目標,正是把優質企業“引進來”“留下來”。政府敢於“做減法”,願意“下沉一線”、思考企業所需所求,方能換得企業和人才的信任,換得經濟發展的更強活力。

事實證明,這樣的探索有成果、有價值。據有關部門透露,寧波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提升營商環境的做法走在全國前列,全國政協和中央統戰部領導分別批示指出,寧波的創新舉措值得總結推廣。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如今的寧波已邁過GDP萬億關口,製造業人才淨流入率長期位居全國城市前列,強院強校強所紛至沓來,一批“栽樹工程”有序推進。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一流營商環境”的金名片上書寫的,是寧波追逐高質量發展的勃勃雄心與堅實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