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無名將——談談"重文輕武"的得失

對於歷代文人來講,宋朝是一個完美的朝代,它是一個文化、經濟,科技都很發達的朝代,這得益於國家整體偏好文人的政策。但宋並不是統一的王朝,文人的風花雪月對政局穩定沒有實質的作用。周邊少數民族政權虎視眈眈,為了維護中原政權的穩定,宋經常與金、遼等國發生戰爭。所謂"亂世出梟雄",歷朝歷代在戰亂時都名將輩出,但宋朝在戰爭中的表現並不如意,甚至還被後人評價為"宋代無名將"。而造成宋朝文盛武弱的正是"重文輕武"思想。

一、"重文輕武"得以實行的原因

1.為了避免"黃袍加身"再出現

如果說"重文輕武"政策是針對武將專權所提出的,我想太過片面。自唐末起,許多武將就已經佔據一方不受中央控制了,五代十國後周的建立者郭威,同為武將出身奪取政權,但他並未因忌諱武將而重文輕武。宋代之所以如此忌諱武將權利,是因趙匡胤得位不正。

趙匡胤身為北周大將,受柴氏提拔,身為人臣卻謀不忠之事。而且北周皇族並無荒淫暴虐行為,趙匡胤奪位實乃"名不正,言不順"。

宋代無名將——談談

趙匡胤最為出名的一個典故就是"杯酒釋兵權",世人皆讚歎其手段溫和,用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政權的完美交接。俗話說"狡兔死,良狗烹",趙匡胤的皇位是靠各個武將支持得來的,但他稱帝后並未加封支持他的武將,反而削弱將領兵權,這是為了避免再有"黃袍加身,不得不從"行為的出現。

2.主和派官員居多

中原地區沒有個統一的政權,各個政權之間就避免不了因為疆域而發動戰爭。而北宋西北方的西夏與遼軍事實力都要強於北宋,但經濟、文化方面就遠遠不如宋。宋需要穩定的社會環境,西夏和遼需要中原地區的物資,所以幾個國為了避免戰亂頻繁發生,北宋出錢換取安定,少數民族政權拿錢保證北宋長治久安,這叫歲幣制度,但這種依靠錢來維繫的和平終究是不穩定的。

宋代無名將——談談

經濟一直都是北宋所擅長的,所以在戰爭中貿易戰必不可少。一旦少數民族政權進攻中原地區,北宋就立馬停止茶葉、瓷器等必需品的出口。中原地區以小農經濟為主,農民可以自給自足,在生活上不依靠周邊國家。但遼、西夏不行,少數民族生活有著很大不穩定性,一旦中原地區停止供給,他們的生活都成為問題。所以戰爭打到最後都變成議和了,這也是朝廷議和派喜聞樂見的。能夠用不流血的方式維持和平,何樂而不為呢?

但敵人是不會永遠滿足的,隨著北宋內部一系列問題的爆發,財政不能夠滿足議和的條件,戰亂就會再次爆發。物資和錢不能滿足遼、西夏怎麼辦,那就只能靠割地來維持和平了。宋代最初主要疆域是在中原地區和江南一帶,但到了統治中後期能夠控制的,就剩下淮河以南了。

宋代無名將——談談

主和派大多都是由文人組成,他們不希望通過戰爭換取和平,而北宋又是一個重視文治的國家,文人為官本就居多。主和派在朝廷的影響力擴大,自然就沒有人聽取武將的意見。

自古朝廷文武大臣涇渭分明,武將的權利削弱,文臣的地位自然得到提高,重文輕武局面形成。

3.宋統治者好讀書

宋朝開國皇帝雖然是武將出身,但他文武兼備,不僅如此他還鼓勵身邊的人多讀書。後世子孫亦如此,這也為重文輕武政策樹立了榜樣。

二、"重文輕武" 體現

1.名儒為相候

人們嚮往宋代的繁榮,其實指的是文化、經濟、科技的繁榮。自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事件後,北宋以文治國的基調就此奠定。為了防止武將的權利過大,儘管北宋周邊戰爭頻發,國家依舊大力啟用文人為官。宋朝大力支持科舉,大肆選拔寒門文人為官,因為這些寒門子弟通過科舉跨越階級後,首先要感謝的就是皇帝。科舉的廣泛推行也促進了士人群體的發展。後人雖評價北宋為"登峰造極於趙宋一世",大力讚美北宋文人風骨,但這體現的是國家軍事實力的衰微,責備的是統治者的目光短淺。

宋代無名將——談談

2.武將無地位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不否認文人治國的能力,但就戰爭而言武將絕對是有優勢的。但北宋懼怕"藩鎮割據",所以即使是掌管兵權的樞密院,也不能直接統軍。這就造成了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削弱了北宋軍隊的行事效率。

再者,北宋皇帝為了將軍隊完全掌握在手中,多次在陣前換帥。為了避免軍隊內部出現個人崇拜,戰爭期間的統帥通常都由中央派去的太監或文臣擔任,戰爭期間使用的戰術也要不遠萬里經過皇上的同意才可以實行,北宋真是將"紙上談兵"做到了極致。

三、"重文輕武"導致的後果

宋代無名將——談談

宋代重文輕武,換到現代社會來講就是重視文化軟實力忽略軍事硬實力,而一個國家如果硬實力不強的話,是沒有人在意文化的。宋朝在多個政權包圍的情況下依舊沒有危機意識,過度重視文治,它的滅亡是必然的。而且北宋年間發生的"靖康之變",是漢人無法抹去的屈辱。

宋代被人們認為是歷史上最軟弱無能的朝代,中原政權的存在是依靠對外來入侵勢力的妥協。北宋王朝一味得遷就退讓,不但造成了國土大面積的流失,而且治標不治本,等財政根本無法支付鉅額的"歲幣"後,統治也就岌岌可危了。以至於後來發生的靖康之變和崖山之辱。

3.靖康之變

靖康之恥發生於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在金軍攻破開封后,俘獲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的皇族子弟、后妃、大臣、宮人等三千餘人,一路北上直至金軍內部。金軍所到之處錢貨一空、生靈塗炭。北宋投降後,金軍大擺宴席。而供金軍玩樂的正是北宋皇族,皇室女子被迫實行牽羊禮,皇帝宋欽宗被欺辱軟禁後因病去世。

宋代無名將——談談

靖康之變加速了北宋的滅亡,但這對於漢人來講不僅僅是一個王朝的顛覆,更多的則是對民族尊嚴的侮辱。這是漢人歷史上的一次劫難,而導致此次劫難的原因是後人必須深刻銘記的重要教訓。這個屈辱南宋用了百年時間才得以昭雪,期間經歷的戰爭慘烈程度不遜色於北宋。

四、重文輕武得失

1.重文輕武的優點

(1)維護統治穩定

宋代重文輕武限制了武將的權利,這個做法無論在哪個朝代看都是正確的。回想漢唐時期,掌握中樞權利的人同時掌握兵權,都造成了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漢朝末年群雄割據,唐代末年藩鎮割據都給宋統治者提供了血的教訓。忽視趙匡胤自身的問題,削弱武將權利能夠有效的避免割據勢力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發展。社會穩定,百姓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生產中,有利於增加人口、擴大耕地面積。

宋代無名將——談談

(2)文化發展

宋代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重武輕文"的局面,在統治者大力推行科舉制度下,宋朝讀書風氣大為盛行,取消了門第制度使寒門子弟大量進入統治階級。宋代對文人十分推崇,種種原因宋代出現了許多大文豪,比如蘇軾等,這些都是中華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陳寅恪先生曾稱宋代是華夏民族千百年來登峰造極的盛世,可見其文化繁榮程度。

(3)科技發展

在宋朝統治期間,我國的天文學、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造船技術等得到了迅速發展。指南針的出現為航海業提供了保證,為世界各地加強聯繫提供了前提。

宋代無名將——談談

2.重文輕武的弊端

(1)輕武造成武將無能

並不是說北宋無名將,宋代期間也湧現了許多能力超群的將領,比如狄青、楊業等。但他們的光輝相比於白起等人就遜色許多,不是能力不夠,而是由當時的政局造成的。宋代皇帝為了避免大權旁落,在武將出徵時通常會任命太監或文官擔任監軍。此舉可謂北宋一大敗筆,監軍的存在不僅沒有對戰爭起到積極作用,反而加速了戰敗。由於監軍的權力大,所以許多武將在決策時話語權是很小的,一旦監軍對戰局的認知有誤做出了錯誤的判斷,那武將所面對的就是兵敗。縱觀北宋歷史,被監軍迫害的將領不勝枚舉,比如劉平、楊業。

除了監軍的存在,政治地位的不公也消耗了武將的銳氣。韓琦曾經說過"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真男兒",這羞辱的不僅是狄青的顏面,也側面的反映出北宋對武將的一個態度。北宋並不是中原地區唯一的政權,周邊的遼、金等經常與北宋發生戰爭。即使戰爭的總指揮多數由文官擔任,但衝鋒陷陣的是武官。武官在戰場上為國廝殺,但卻不能得到相應的政治地位,而且一旦因軍功被提拔,還要受到文官的彈劾。在這個政治環境下,又有多少人能夠全身心地為尸位素餐的統治者謀事呢?

宋代無名將——談談

(2)軍隊問題頗多

別看宋代對外戰爭經常吃虧,但宋朝的軍隊人數可不少。北宋軍事實力不強不只在於將領,另一個因素就是兵制。宋剛建立之初,國家為了不讓無家可歸的流民佔山為寇,只能將其招為士兵。但這樣零零散散集結的部隊,凝聚力、戰鬥力是很低的。在北宋對遼的戰爭中,北宋浩浩蕩蕩百萬之師,但卻敗於遼三十萬大軍手下。這說明了士兵在精不在多,這就是北宋冗兵的問題。冗兵問題日益嚴重,國家財政負擔不起供養這麼多人,所以冗費的問題也突出出來了。在王安石變法中就有一項針對冗兵問題的,可見北宋是知其問題所在的。

宋代無名將——談談

(3)輕武亡國

受國家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武將在朝廷的存在感日益降低。即使是能力卓越的將領,也猶如牢籠中的猛虎一樣無用武之地。宋代知名將領狄青,雖身經百戰經驗豐富,但卻因武將身份在朝廷不得重用,在外出征戰時還要受到文臣的制衡與嘲諷。這不還是戰亂年代應有的政治狀況。

歐陽修曾向皇帝上書,他認為狄青"武臣掌機密而為軍士所喜,自於事體不便",要求皇帝"罷青事務",文彥博雖然認為狄青是忠臣,但同樣也上書皇帝要其防範。說到底歐陽修等人並不是因為狄青個人因素而彈劾,他們所介意的是狄青武將的身份。最終的結果就是狄青身為武將不受重用,還要受文臣排擠最後被罷免回家,憤懣而終。

無善戰將領、無強壯士兵,北宋的軍事實力江河日下。金軍在公元1126年派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帶病兵分兩路進攻北宋,於第二年攻破都城開封並俘獲了宋代兩帝及大量皇族,至此北宋滅亡。宋代也得了個"弱宋"的評價。

宋代無名將——談談

總結

至於重文輕武政策究竟怎樣,後世的看法一向是不統一的。一味批判重文輕武政策給中國帶來災難的人,是忽略了宋以前五代十國換皇帝如走馬觀花般的亂局,五代十國的皇帝多為武將出身,戰亂頻繁使百姓民不聊生,趙匡胤稱帝以後避諱武將不是沒有理由。在趙匡胤在位期間文人對武將的偏見還不是很大,但後世統治者卻將重文輕武政策愈演愈烈,偏離了趙匡胤想要建立崇文抑武社會的路線。不可否認,重文使北宋迎來了一段時間內的高速發展,輕武也從根源上避免了武將權利過大的可能。總體上這個政策的實行對前期的北宋來講是成功的,但衍生的一系列政策增加了國家內耗,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為北宋對外戰爭處於弱勢埋下了根源,以至於後世亡國,民族受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