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历史故事:元稹宏志治同州

一、贬职同州府

唐穆宗长庆二年六月五日,赤日炎炎,整个关中平原都被骄阳烤的喘不过气来。大地上不见禾苗,一片焦蔽。在长安通往同州的驿路上,尘土飞扬,几辆轿车正在土路上颠簸行驶。其中有一个人,就是元稹,他刚刚被贬官,从宰相任上被贬同州刺史,正在上任途中。

大荔历史故事:元稹宏志治同州

元稹图册

一年前,长安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科考案”,史称“长庆科考案”。起因是,这一年的科举,存在着走后门的现象。主要牵扯到朝廷几个重要官员,宰相裴度,科考主官李宗闵,户部侍郎杨汝士(白居易的妻弟)等等,致使“寒门俊造,十弃六七。”

朝中官员段文昌因其所托落了空,首先发难,事情暴露后,大多数朝臣或言不由衷,或唯唯诺诺,不敢坦言。白居易深知利害,他一方面认为:“子弟得者侥幸,平人落者受屈。”一方面又委婉表明:“垂仁察之心,降特达之命,明示瑕病,以表无私;特全身名,以存大体。如此则进士等知非而愧耻,其父兄感激而戴恩。至于有司敢不惩革?”白居易的圆融保全了自己。只有元稹李绅态度明朗:“时元稹、李绅在翰林,深怒其事,复有重考之科。”

大荔历史故事:元稹宏志治同州

朝廷遂任命白居易,王起为重试主考官,结果是十四人最后只有三人及格。权臣子弟大都落选。许多官员因此受到降职贬官的惩罚他们的恼怒可想而知,而元稹被报复必不可免。在随后的河北平叛中,被权臣们陷害,贬往同州。

在此之前,他因为直言死谏遭到十年贬谪,回到朝廷才两年多时间。此时正在工部侍郎同平章事位置上行使宰相职权,受到穆宗的重用。如果圆滑点,他可以对段文昌李绅的提议不作回应,也可以表述得模棱两可,也可以首鼠两端。总之,他有许多的选择保全自己。可惜他不是那样的人,他只选择作直臣忠臣,主持正义反腐倡廉,唐穆宗心里明白元稹无私,却不得已贬了他。

看看那穆宗皇帝亲自下的诏书:

宰相者,位列岩廊,权参造化,内操政柄,上代天工........(元稹).游艺资身,明经筮士。累膺科选,益振荣华。茂识宏才.......宜竭谋猷以匡赞,而乃不思宏益之道,遂婴诖误之愆。察以衷情虽非为己,行兹左道岂曰效忠?........

大荔历史故事:元稹宏志治同州

有时候,皇帝也会受制于人。穆宗为了平衡关系,压下裴度等人的满腔怒火,他还是咬着牙在鸡蛋里挑骨头,就这样,一心主持公义的元稹被贬同州了。

此刻,车中的元稹满腹委屈,但“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这是他一贯的行事风格,决不和黑暗同流合污,与世俗随波逐流,他要坚守良知,坚持正义,他愤怒委屈而不后悔。

窗外,大太阳下,一片焦黄的原野,没有稼穑青苗,时有挑着担子、背着包袱的逃难人从路上经过。他这才意识到,旱灾严重!骤然从自己的悲愤中清醒过来,马上不安焦虑起来。民生大于天,他振奋精神,督促车子急速向州城驶去。

二,祈雨九龙庙

元稹到任后,他马上升堂议事。着手抗旱救灾。采纳当地官员的建议:祈雨。

大荔历史故事:元稹宏志治同州

原来,同州城五里许,有一九龙池,池周围有九个泉眼。平时九泉同流,池水沛流溅滟,颇为壮观,据说同州之名即源于此,人们在此建立九龙庙,四时祭祀九龙神。非常灵验。下堂后,元稹彻夜不眠,他满怀虔诚,郑重地写下了《祈雨九龙神文》,文中说:

稹始以长庆二年夏六月,相天子无状降居于同,愁渐焦劳……冬不时雪夏不时雨,越二月宿麦不滋耒耜不利……大凡天降疵厉必因于人,神怒天谴,降灾于我身我不敢让……愿以小子稹为千万请命于龙,龙其鉴之……伏惟 尚飨 。

此文被收录在县志里。

大荔历史故事:元稹宏志治同州

民间的传说, 更富于浪漫色彩。

传说元刺史写好祈雨文,天已大亮。于是一行人敲锣打鼓,抬了三牲猪牛羊,面花水果,香炉烛台种种祭品,元刺史居中,不坐轿,全部步行,以示虔诚。好在九龙池不远,只有十里地,不一会儿便到庙前。祈雨人等在庙前停下,摆好祭品,锣鼓停歇,人马肃静。元刺史来到香案前上香跪拜,所有来人官员乡绅平民随之跪拜行礼。礼毕,他便宣读“祈雨九龙神文”,虔诚之至。读毕,便有司仪领祈雨人等诵读祈雨诀:

九龙真神,司雨在天,

愿启神佑,降雨赐甘,……

祈雨进行了半个多月,天上依然是晴空万里,旱云如火。就在第二十一天晚上,元刺史回到衙门,坐在书房里思索。

他想祈雨并非不诚,为何九龙神就是不领情,看来官府还是要自我反省,是否大家为官不廉,为官不忠?这不想则已,一想那思绪如平原走马,不可收拾。于是他信笔写下了长达380字的《旱灾自咎贻七县宰》:

吾闻上帝心,降命明且仁。

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

胡为旱一州,祸此千万人?

一旱犹可忍。其旱亦已频。

腊雪不满地,膏雨不降春。

......

自顾顽滞牧,坐贻灾沴臻。

上羞朝廷寄,下愧闾里民。

......

要求各县作自我检查。是否为官不忠不良?得罪上苍。再提出了既然天道已远,只有大家团结一致,做人事努力,再想办法。

第二天,元稹又去九龙池,他信步来到村中的茅屋,借口水喝。只见柳树下面一眼水井,四周青石锁边,主人把桶放进井里,“嗖嗖”几下,一桶水打了上来。

大荔历史故事:元稹宏志治同州

涝池

元稹见状,恍然大悟,既然地下有水,何不掘而得之?元稹一边喝水,一边和同来的冯翊县令商议,既然沙苑水浅,何不掘井浇地?冯翊县令一听,主意果然不错。于是赶紧召集各村里正,安排打井事宜。很快,沙苑一带村庄挖井成风(潽浐井,即涝池)。九龙池周边人也来到九龙池,车拉肩挑,把九龙池往深里挖。

眼看快到六月底,虽然挖了一些井,井旁能种十几亩地,可是解决不了大问题。就在六月二十六这天晚上,元稹坐在院中,望着月亮发愁,不觉渐渐睡着。这时,梦见一条白龙自天而降,到他面前请罪。说是自己懒惰,忘了行雨,挖井人在九龙池挖土不歇,他的宫殿摇晃不止,龙脚也险被锨挖断,恳求元刺史赶快停工。元稹一听道:“这有何难,你只要尽快行雨,挖池之事就会马上停止。”那龙点了一下头,随即腾空而起,乘云雾而去。这时,只听一声霹雳,元稹惊醒,只见电闪雷鸣,倾刻之间,大雨倾盆,一直下了半夜。

大荔历史故事:元稹宏志治同州

这年秋天,百姓总算收了些秋粮。种上了麦子。人们说,这是元刺史的忠诚感动天地,老天爷对同州的恩赐。

《大荔县志.贺志》记载:唐穆宗长庆二年,元稹任同州刺史,时同州大旱,元刺史祈雨九龙庙,后遂雨。

大荔历史故事:元稹宏志治同州

三,宏志治同州

旱象解除后,元稹便着手了解州情。

同州南部是沙苑,狂风一起,黄沙飞扬,土地沙化严重,逐渐荒芜。百姓外逃,人口流失。但仍按原来的田亩收取税赋,恶性循环,农户流失更加严重。

元稹经过详细的调查,决心革除这些弊端,他向朝廷写下《同州均田状》,说明当地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提出了有名的“均田平赋”主张。《状》中说:

.......当州两税地,右件地并是贞元四年检责,至今已三十六年,其间人户逃移,田地荒废,又近河各县每年河路吞侵,沙苑侧近日有砂砾填埋,百姓额税已定,皆是虚额征率,其间亦有富豪兼并广占阡陌,十分之地オ税二三。致穷途逋亡,赋税不办,州县转破实在于斯.......

元稹在文中尖锐地指出:“财税不办,州县转破”的根源在于“田地不均”,“赋税不公”,随后他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后来为人称道的“手实法”。

大荔历史故事:元稹宏志治同州

所谓“手实法”,就是农民各人具实填写自己的田亩,乡村管理人员过手,上面并不派官吏擅自到村上参与。除去逃户荒地,及河侵沙掩等地,其余的见确定亩数再取两税原额。全州七个县都按照好地瘠地分别摊税。自此贫富强弱一切均平。

元稹的这个政策,公平、公正、切切实实、实事求是的解决均田平赋的问题。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是非常先进的。接着,他大刀阔斧地改革弊政,共计四条:

一、对摊派在百姓头上的不合理的合阳镇军田赋税进行改革,其目的达到“亦冀均平”。

二、将因夏阳,韩城两县残破而转嫁到朝邑、澄城、合阳三县百姓头上的赋税一概免去;

三,翻检三十六年前两税文案,发现同州担负税麻一万多亩,属两税以外的税中之税,他不顾政治风险,果断地以“无条敕可凭”为由下达了“放免不税”的通知。

四、在征收各种赋税的过程中,他发现属下奸吏巧立名目,利用“抄、勺、圭。撮”,“分、厘、毫、铢”等尾数进位巧取整数,从中渔利自肥私囊。他明确规定“斛斗并清成合,草并清成分,钱并清成文”的办法,杜绝奸吏“隐欺之赃”,除去百姓“重敛之围”。

除了这些,他还大胆挑战了自中唐以来的弊政“羡余”。

大荔历史故事:元稹宏志治同州

中唐惯例,地方官吏每年要向皇帝交送相当数目的现钱。美其名曰“羡余”,“羡余”的本意是盈余。自唐和唐以后的地方官员都以赋税盈余的名义向皇上进贡。

白居易诗曰:

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

“羡余”就是这个约定俗成的恶弊,元稹却大胆、沉着、机智地向它挑战了。他将同州官员准备进贡朝廷的千万银钱,充作逃亡户死亡户的税赋,以此减轻百姓的负担,又保证了国家财政的收入。

元稹的这些举措,受到了他手下的那班奸吏的剧烈反对,他们或想方设法捣乱,消极怠工应付差事,或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和当地富豪们沆瀣一起,对付元稹的新政。

这些后果,元稹早有预见,但为了同州百姓,也为了朝廷的安宁,他不得不这样做,且义无反顾。一年多的时间,元稹雷厉风行,坚决彻底的推行了新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朋自远方来

长庆三年的春天,元稹的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欣慰之余,他深深感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在这期间,他把得到的好马、双鸡都献给穆宗,并写了《进马状》《进双鸡状》来表示对穆宗的忠诚,报答穆宗对他的知遇之恩。但他在同州的作为引起了同州一些官吏和豪强的激烈反对,政绩并不为朝廷看好,无形的压力形成了巨大的逆流在潜滋暗长,元稹的内心世界始终笼罩在重重的阴影之中。

就在这时候,他的朋友杨巨源来看他了,元稹欣喜异常,写下了《咏晨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诗云:

三日春风亦有情,拂人头面稍嫌轻。

殷勤为报长安柳,莫惜枝条动软声。

大荔历史故事:元稹宏志治同州

杨巨源图册

杨巨源小住几天要走了,周围的残酷现实使元稹很是伤感,他又写下了《赠别杨员外巨源》

朱紫衣裳浮世重,苍黄岁序长年悲。

白头会后知何日?一盏烦君不用辞。

从这首诗里,可以体会到元稹推行改革承担的压力,他常常处于一种忧虑和悲哀中。这种压在心底的情愫,无处释放,只有对老朋友坦白了。他对自己的未来有所预料,所以他劝杨巨源,喝吧,请不要推辞,以后可能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历史上,有多少像元稹这样的仁人志士,为了心中的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前赴后继,勇赴“虎山”。正是他们的良知和奉献,成就了民族的脊梁,铸就了了中华民族精神史上的丰碑。

元稹六月被贬同州后,白居易明哲保身,急流勇退,七月自请贬职杭州。元稹在同州写下了《寄乐天二首》,为同州人所称道。诗曰:

一,

荣辱升沉影与身,世情谁是旧雷陈?

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

烟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老逢佳景唯惆怅,两地各伤何限神。

其二,

论才赋命不相干,凤有文章雉有冠。

羸骨欲销犹被刻,疮痕未没又遭弹。

箭头已折藏须盖,丁字虽刚屈莫难。

休学州前罗刹石,一生身敌海波澜。

诗人自喻为曾参,白居易为鲍叔,又把俩人的情谊看作是汉代雷义与陈重的典范情谊。道出了对老朋友的感激和受冤后的不平与愤懑。

大荔历史故事:元稹宏志治同州

元稹和白居易图册

元稹的同州改革,果然触动了长安城皇帝及权贵们的神经,他们的恼火是可想而知的。

长庆三年八月,朝廷又一次调动了他的职务,给了他一个比同州刺史还要大的官,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这个职位远离京都,皇帝和权贵们再也不想听元稹的“聒噪”了。

元稹要走了,他把春天写的“杏花”诗贴在墙上,表示了自己不虚同州此行的豪迈和坚韧。该诗写道:

常年出入右银台①,每怪春光例早回,

惭愧杏园行在景,同州园里也先开。

五,一代楷模

一代贤臣远去了,但他的事迹却永垂青史。他的“均田平赋”,打击了豪强特权,有利于百姓生产却无损于国家利益。为后世历代君王特别是五代周世宗柴荣所赞扬所仿效,《新五代史.周本纪》记载:周世宗尝夜读书,见唐元稹《均田图》慨然叹曰:“此制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诏颁其图法,使吏民先习之。期以一岁大均天下之田,其规为志意岂小哉。

大荔历史故事:元稹宏志治同州

五代徐寅赞曰:

唐有臣曰元稹兮,图均田于穆宗,

幸皇览之见牧兮,路逶迤而不通。

迄柴周之显德兮,乃留心于务农.......

近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对元稹的做法也给予充分的肯定,他的《中国通史简编》文云:......唐穆宗时元稹在同州均田,应该是较为切实可行的办法。

元稹“均田平赋”之举,为同州百姓也为李唐王朝办了一件称道于时受赞于后的好事,因而名列“名宦祠”,受同州人世代祭祀。

注:①右银台,唐代大明宫的主要门户之一。

本文资料来源于吴伟斌《元稹评传》《大荔县志.贺志》网络瑞文网《为诗人元稹正名》

凌琴,姓王,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多年笔耕,鲜有成就,歪歪斜斜,一串脚印。兴来舞文弄墨,时结青涩小果,乐人悦己,不值一提。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

大荔历史故事:元稹宏志治同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