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巾帼“三姐妹”一线战“疫”勇担当

河北共产党员网讯 ( 记者 刘建书 ) 阳春三月,武汉的街头,樱花正渐次开放,由粉到红,如云似霞,春天的气息一天浓似一天。

三十多个日夜与疫情赛跑,与疫魔抗争,见证了方舱医院休舱,经历了武汉市第七医院重症监护室清仓,而今天,来自栾城人民医院的师华华、刘天瑜、芦秀敏,似乎才有一点空暇望一眼武汉。是的,已经闻到了淡淡的樱花的香气。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经历过风雨,她们对这句话的体会更深。

栾城巾帼“三姐妹”一线战“疫”勇担当

武汉七院重症监护室清空,师华华、刘天瑜合影留念

救死扶伤,心中有爱就有希望

一个多月前,春风还离得很远,阳光也没有如今这么温暖,人们的心里沉甸甸的,有些喘不过气来。那是2月9日,河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集结完毕奔赴湖北。师华华、刘天瑜、芦秀敏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三名成员。

在孩子面前,她们是慈爱的母亲;在父母面前,她们是偶尔还会撒娇的孩子;在爱人眼里,她们是家里的精神支柱。带着依依不舍,带着殷殷嘱托,带着千般叮咛,她们与亲人告别、与同事挥手。担心?顾虑?害怕?如今回想起来,这些情绪不可能没有。但是,在这个特殊时刻,在疫情当前、生命第一的时刻,一切都不及多想,“救死扶伤,这是医护人员的职责!”为了这份职责,一切都可以抛舍。

来自栾城人民医院的“三姐妹”,平日里可以是柔弱女子,披挂上阵就是勇猛的战士。

栾城巾帼“三姐妹”一线战“疫”勇担当

栾城巾帼“三姐妹”:师华华(左一)、芦秀敏(中间)、刘天瑜(右一)

在武汉,师华华任河北省支援湖北专家组成员、石家庄医疗团队医疗组组长,刘天瑜任石家庄临时党支部女工委员兼青年委员、医疗小组组长,芦秀敏任石家庄护理团队责任小组组长。

她们所在的江岸方舱医院病区,最初300名病人,后来增加到500多人,工作量是巨大的。单是穿脱厚厚的防护装置就是个巨大的考验。每天进舱前要严格按流程穿戴防护服进舱,为了节省防护用品,她们在进舱前8小时不喝水,并穿好纸尿裤。而实际上,这些纸尿裤也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她们笑说“不吃不喝还出汗,一天根本没尿”。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已经筋疲力尽,口罩带子勒着,外面再加上护目镜,鼻梁和耳朵压得特别疼,“人都要虚脱了”。但是,脱防护服必须要按照严格的流程,丝毫不能懈怠,这样才能保证降低感染风险,“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战友’们负责。”

虽然有一些担心,可一旦工作起来,危险早已置之度外。医护人员采集咽拭子标本,有人形象地说,这是离病毒最近的地方。而师华华就担任着这项工作。她要将一根长长的棉签平行插入患者的咽喉部位,直到与鼻咽后壁接触,轻轻旋转,停留5秒吸附分泌物,再慢慢移出拭子,然后迅速将其放入采样管中。这样的操作,每天最多时要进行100多次。

栾城巾帼“三姐妹”一线战“疫”勇担当

师华华在给患者采集咽拭子标本

所有的辛苦、危险都是值得的,每当“三姐妹”看到患者康复,看到他们竖着大拇指说“感谢河北”时,那一刻她们是开心的。

3月3日,结束了方舱的工作,师华华和刘天瑜又来到武汉市第七医院。这里承担着重症病人的工作,相比于方舱医院,更危险,任务也更艰巨。她们被安排在ICU病房,堪称“前沿阵地中的前沿”。

责任重,风险高,师华华讲述了这样一件“有惊无险”的插曲:晚八点接班后仍像以前一样把危重病人的容量心功能评估一下,连打了五个病人的床旁超声,但忘了自己目前的装备和以前不一样,全身是汗,心悸恶心,缺氧中暑的感觉,并且这次护目镜带子太紧了,勒得生疼。更糟糕的是,我在通风处休息一下时护目镜的带子绷开了,幸亏手及时按住护目镜两侧才没暴露,好险!同事们都特别关心地让我出去更换防护服。我清理了眼睛和面部、更换防护服再次进重症监护室,心里也很不好意思浪费了一套防护服,下次一定注意!但也说明工作中处处危险、防不胜防!加油吧!加油!

同在ICU病房的刘天瑜早已忘了危险,反而因为分到了跟自己专业一致的岗位而“欣喜”。当她与来自河北省二院的专家老师们在武汉市第七医院胜利“会师”时,竟然忍不住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因为在她看来,又可以跟着老师们在实战中不断学习、治病救人了。

除了治病,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也很重要。开始的那段日子,有不少病人情绪低落,心理压力大。她们不仅要给患者治病,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耐心解答他们的各种问题,平抚他们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后来,还和病区的医护人员们一起为病人集体庆生,帮助病人锻炼身体、找回自信。

每个人都是英雄,中国力量最动人心

武汉的日日夜夜,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一位25岁的武汉小伙子,因为亲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去世,情绪非常低落,整夜睡不着觉。“瞧,我给你带什么了?士力架!吃了它有力气,咱们一起战胜病魔。”师华华尽量用轻松的话语来安慰他。“谢谢您,河北医生。”小伙子悲伤的脸上挤出一丝笑容。“你放心,我们河北的医护人员会一直陪着你,疫情不退,我们不走。”听着师华华的话,小伙子指着她胸前防护服上的“河北”两个大字竖起大拇指。

为了便于患者辨认医护人员,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所有队员的防护服上都写着“河北”和自己的名字。病区里,无处不在的“河北力量”温暖着每一位患者。

“医生,能和你合个影吗?就让照片帮我留存这难忘的‘河北记忆’吧。”这是一位40岁女患者的请求,师华华爽快地答应了,反倒是她有些紧张,问自己头发乱不乱、衣服整不整。

“咔嚓”一声,时间定格在这一刻,与病患肩并肩、心连心,无惧任何困难。

在方舱医院里,和“河北力量”一样,许多的温暖时刻驱散了疫情的阴霾,让人们在沉重时得以喘息,在软弱时获得力量。

“三姐妹”一边治疗病患,一边见证着、感受着这点点滴滴的温暖。

可爱的患者周叔叔,她们将他称作“隐藏在方舱内的书法家”。上班的医护人员们会排队找他在防护服上写名字。每次他都会边写边说:“你们是最美的,你们让我写字我真的太高兴了!”“我好紧张啊,我一定要写最好的字才能配上最美的你们!”

栾城巾帼“三姐妹”一线战“疫”勇担当

一患者给刘天瑜在防护服上写字

有天晚上芦秀敏是凌晨两点的班次,周叔叔仍然精神饱满地给她写名字。医护人员都说太晚了您该休息了。他仍然说:“不,我不累。这是我最荣幸的事啊!”

在这里他总是那么阳光。见到医护人员会用很夸张的动作鞠躬感谢。每次发饭发物资时,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口罩也遮不住他灿烂的笑容。他用积极的心态去直面疾病,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那位“霸道的爷爷”也给芦秀敏留下难忘印象。那是连续的第二个夜班,也许是工作疲劳的缘故,也许是护目镜勒得过紧,她有一种晕眩的感觉,濒临崩溃。这时身边走来一个人,她下意识地就要站立起来,站到一半就被硬按回了座位。老爷爷是来问开药的事情的。不等芦秀敏去找医生,老爷爷就又一把把她按住,边走边冲她说:“你给我坐那儿,不许动啊,你们太辛苦了,我自己去。”一句话,芦秀敏的眼泪就忍不住掉下来。

在方舱里,芦秀敏还与一位患者结下了姐妹般的情谊。上班时互相鼓励,下了班她们就在微信中聊天。她们聊病情的进展,聊各自的家乡,也聊对未来的希望。虽然芦秀敏无法给患者姐妹以真面目,但她们的心却贴得很近!

还有一次,她们从住处乘车出发去医院时,正是凌晨三点,门口警车旁执勤的特警们向着车行的方向,齐刷刷地敬礼。他们大都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那车灯照耀下的军礼是她们见过的最帅的敬礼。

在疫情一线奋战的日日夜夜,每天经过近30道工序进入舱内,连续10个小时不吃不喝,照护近500名患者。繁重的工作同时,汗水鼻涕湿透口罩,伴随的是身体的不适和感染的风险。但是,她们清楚地感知到,在这里,无数普通而又伟大的武汉人民和她们一起努力着,和她们一起守护着英雄的武汉。

在一线奋战的“三姐妹”时时感动着,那些来自全国的医护工作者们一起与疫魔作战;那些可爱的军人们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来自各地的援助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被运送到湖北……

还有来自家乡后方的温暖,栾城区委区政府、所在单位、家乡父老……他们的关爱与鼓励使她们战胜疫情的信心更足。

每个人都是英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坚守着、努力着。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越是在危急时刻,越能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力量。

疫不退,人不退,把对党的忠诚书写在抗疫一线

对于师华华和芦秀敏来说,刚刚过去的3月13日必将是终生难忘的。在疫情尚未完全退去的特殊时期,在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这个城市,在鲜红的党旗下,她们激动地举起了拳头。对党的向往与热爱,对党的忠诚与担当,都融化在一句句铮铮誓言中。

早在来武汉前她们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芦秀敏还是入党积极分子。经过这一个多月的洗礼,她们的入党愿望更加强烈。身边工作的每一名党员都是一本生动的教材,他们用言行加深着师华华和芦秀敏对党的认识。每一天都令她们感动,对党的渴望也便日益增强。

“我正式成为预备党员了,今天是我的第二个生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更要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勇于担当,勇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亲眼目睹了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一个个党员挺身而出,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党旗所指,所向披靡。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我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接受党的考验!这不仅是一份荣光,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这是师华华的心里话。

栾城巾帼“三姐妹”一线战“疫”勇担当

师华华、芦秀敏在武汉火线入党

“面对党旗,激动之余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往后的工作中、生活中要更加经得住考验,我也将继续在一线接受党组织的考验,在这场战‘疫’中成熟、升华。希望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在抗击疫情中锤炼出来的党员,不负党的期望!”芦秀敏的心也久久难以平复。

能在河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成为第一批火线入党的成员,师华华和芦秀敏既有欣喜与激动,更觉出责任与使命感。

同行“三姐妹”中的刘天瑜是位有着17年党龄的老党员,面对这熟悉的场景,她也禁不住心潮澎湃。当年入党时刻骨铭心的一幕又展现在她的眼前:“紧握的拳头、庄重的表情、铿锵的声音、鲜红的党旗、镰刀与铁锤的联盟。很多年过去了,还是忍不住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我又一次见证了组织的壮大,优秀、新鲜血液的加盟。我又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思想品质的升华!”“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我们一定会团结协作,坚决打好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我们要把对党的忠诚写在抢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的行动中,写在抗击疫情的火线上。”

三月的江城,老党员与新党员,“三姐妹”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在这次疫情肆虐之时,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党的伟大、祖国的强大!我们为伟大的党和强大的祖国骄傲和自豪!

榜样力量无穷,“逆行”精神代代传承

师华华的女儿今年要参加中考,如果有妈妈在身边,她也许可以撒撒娇,找妈妈纾缓一下学习的压力,可是,妈妈去了武汉;刘天瑜的小女儿正在上幼儿园的年龄,每天都会想念妈妈;芦秀敏的儿子还在上小学,看到同学都有妈妈给辅导功课也会羡慕……

可是,经历了这一个多月的分离,看到了妈妈们的付出与奉献,孩子们似乎瞬间长大了。师华华的女儿已经学会了换位思考,她会安慰妈妈,让妈妈不要挂念她,并且告诉妈妈“长大了,也要做一名援非的医生”呢;芦秀敏的儿子学着用画笔为妈妈画像,为抗疫一线的工作者画像,他说,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给妈妈加油,给白衣天使们加油;刘天瑜的大女儿也开始用稚嫩的文字给妈妈写信,叮嘱妈妈注意安全,给妈妈加油鼓劲。

孩子们的成长让“三姐妹”尤为欣慰,这种言传身教比语言更为有力。

栾城巾帼“三姐妹”一线战“疫”勇担当

师华华(左一)、刘天瑜(中间)、芦秀敏(右一)

的确,榜样的力量最强大。此次疫情犹如一场大考,中国人民经历了一次考验,中国人民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书写着答卷,而危急时刻中国展现出的强大力量也对中小学生、青年学子无异于一场心灵的洗礼。3月9日,“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引青年学子热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的制度优势是如何体现的?疫情大考告诉我们什么?疫情防控中那些感人的故事,引发青年一代深深的思考……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儿子,长大后你会明白,这就是中国力量。而你们是中国的明天,等你长大,无论你从事怎样的职业,妈妈希望你记住这个春天,做一个温暖的人,做一个懂责任有担当的人。”在信中,芦秀敏这样对儿子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