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環曰玦”,代表著盛極必衰的玦都有什麼功能和意義?

《說文解字》將玉稱之為:“石之美者謂之玉”。

早在八千年前,中國便出現了玉器。隨著歷史的流遂,發展到現代,玉器依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極其常見的裝飾品。但在中國古代,玉器是日常生活中最高規格的器物,主要作用用於禮器以及配飾。

玉器的種類有許多,包括祭祀天神的玉璧,祭祀土地的玉琮,還有祭祀四方的圭、璋、琥、璜等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建立後,玉璽成為了王權的象徵,發展到清朝,乾隆皇帝共釐定過二十五枚寶璽,大多數都為玉製,這足以證明玉器的等級制和重要性。

古往今來,玉器就讓無數人趨之若鶩。但是也有這樣一種玉器,它十分的“不吉利”,象徵著拗斷、離別,這種玉器便是本文的主角,中國早期出現的玉器——玦。

“半環曰玦”,代表著盛極必衰的玦都有什麼功能和意義?

一、 玦的形態特徵

滿者為環,缺者玦《白虎通》記載:“玦,環之不周也。”《漢書·五行志》也曾標註:“半環曰玦。”

玦是中國最古老的玉製裝飾品,它為環形形狀,表面上有缺口。在新石器時期,西周晚期以及春秋的墓葬中常有發現,而在現代,考古學家從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遺骸頭骨左邊,發現了一枚淡綠色的帶缺口的半環形物件,後來經過鑑定,這件玉器就是玦。

一般來說,玦的體積較小,環形有缺口。在新石器時期墓穴中出土的玦,表面光滑沒有紋路,體型普遍較大。而在商代婦好墓中出土的玉玦,表面雕刻著精美的紋飾,並且大部分的玦表面都有穿孔,或有缺口,作為配飾被古人系在身上。

“半環曰玦”,代表著盛極必衰的玦都有什麼功能和意義?

二、 玦與珏的異同之處

許多家長在為新生兒取名時會想到“珏(jué)”這一字,我們發現“”與“”的讀音一致,並且都代表著玉,那麼玦和珏有什麼區別呢?

先來介紹一下“珏”,兩塊玉相合在一起為一珏,珏被稱之為玉中之王,地位高貴可見一斑。在熱播劇《錦繡未央》中,心兒的生辰禮物就是“天命玉珏”,並稱得此物者得天下,雖有誇張的成分,但也從側面體現出珏的地位和珍貴。

而在《太平廣記》引《仙傳拾遺》中,也曾有這樣一句記載:翁伯以禮玉十珏以授仙童。

珏的作用由此可以明瞭,將珏拆開可作為送禮人與收禮人,各拿一部分作為信物。珏本身為玉中之王,象徵意義美好,放在現代更是作為人名使用。

“珏”和“玦”有很大的區別:首先,玦是半環形並且留有缺口的,而珏是完整的兩塊玉合在一起,並沒有缺口。其次,玦涵蓋著“斷絕”、“離別”的含義,也代表著盛極必衰。而珏在玉器中地位高貴,象徵意義美好。最後,一般來說玦通常在男子身上佩戴,數量僅僅只為一塊。而珏大多數為女子身上的裝飾品,亦或是耳飾,相當於現代的耳環,大多數都是成雙成對的。再從大小來說,珏比玦通常要小一些。

但是,玦和珏同樣作為玉器,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許多相同之處。首先在功能、作用方面,玦和珏同樣作為裝飾品,多用於服裝上面的裝飾,或者是女子的耳飾。其次,這二者都可以作為信物,只不過珏象徵著美好的祝願,而玦確實象徵著雙方之間關係的斷絕。

“半環曰玦”,代表著盛極必衰的玦都有什麼功能和意義?

三、玦的功能與意義

(1)玦的第一重意義:信物

以玦贈人,以示決斷。表示有關者與之斷絕關係。

《荀子.大略》:“聘人以珪,問士以壁,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

在這其中,絕人以玦便指的是斷絕關係的意思。古時候,如果與某人交惡到了一定程度,甚至兩看相厭到此生不願再見,那麼便可以送玦作為信物,代表著此生再也不見。

因此,見玦則意味著斷絕關係,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玦就這樣成為了寓意不佳的玉器。

(2)玦的第二重意義:決斷

寓意佩戴者凡事決斷,有君子之氣。

《莊子》裡也有記載:“儒者授珮玦者,事至而斷。”

這表明的含義是,如果君子能夠在某些需要做決定的事情面前,果斷的做出決定,當機立斷,才擁有資格佩戴玉玦。

《史記·項羽本紀》有載:“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鴻門宴中,項羽在范增的策劃下企圖剷除劉邦,可由於劉邦頻頻示好,導致項羽猶豫不決。而范增曾三次舉起隨身佩戴的玉玦,希望項羽乾淨利落地做出選擇。在這一場景中,玉玦雖作為配飾,但實際上涵蓋的則是決斷的含義。

“半環曰玦”,代表著盛極必衰的玦都有什麼功能和意義?

(3)玦的第三重意義:配飾

常見佩戴於腰側、腳踝以及耳上,亦可作為扳指使用。一般來說作為配飾,玦被佩戴於男子的腰側,垂掛於腿側。

但是也有女子佩戴於腳踝處的,陝西省韓城周代梁代村芮國墓地19號墓出土的玉玦,位置在墓主人的腳踝處,考古學家將這種玉玦稱作玉踝飾。

其次,玦還可以作為耳環佩戴於女子的耳朵上。在新石器時代與其春秋戰國的墓葬中,從玉玦的出土情況上來看,玉玦多被放置於死者的耳邊,這種情況有很多。

最後,玦還可以作為扳指,古時候男子在射箭時將玦套帶在右拇指上,用來作為鉤弦。


玦作為耳飾,在整個新石器時代層出不窮。但到了商周時代,玦的用途開始逐漸發生改變,除了少量作為耳飾外,絕大多數向佩飾及具有象徵意義的禮器轉變。

(4)玦的第四重意義:刑罰

犯法者呆於境或某地,見玦則不許歸還。

《廣韻》中曾經介紹:“玦如環而有缺,逐臣待命於境,賜環則返,賜玦則絕,義取訣。”

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前,犯罪的大臣會被流放於城郊,三年內不得擅自離去,在這期間如果君主派人送來一塊玉環,那麼代表君主對大臣的原諒,大臣能夠離開城郊回到朝堂。如果君主送來的是一塊玉玦,那麼則代表著殘酷的刑罰,象徵著大臣的悲慘生活,這位大臣將被流放至淒涼的荒野之地,永遠不得歸還直到死去。

總體來說,玦並不是寓意不佳的玉器,如果玦真的不吉利,那麼誰還會使用呢?

玉在中國古代地位高尚,尤其是漢朝以前,非諸侯王級別以上的人是沒有資格使用玉的,而玉器本身便象徵著吉利。因此發展到後期,佩戴玦的古人越來越多,玦本身“拗斷”、“斷絕”的含義逐漸被人忽視。

“半環曰玦”,代表著盛極必衰的玦都有什麼功能和意義?

四、為何古人佩戴玦

(1)玦是玉器的一種

儒家學派曾經有這樣一個觀點:“君子比德於玉”。自古以來,玉器便象徵著倫理綱常中君子的美好品德。

東漢的許慎也曾在《說文解字》中對玉評價:“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這“五德”分別是指:

1“潤澤以溫”:玉器表裡光亮而柔潤;象徵著君子的仁義道德——仁。

2“鰓裡自外,可以知中”:玉石裡外一致,光亮剔透;象徵著君子為人表裡如一——義。

3“其聲舒揚,專以遠聞”:玉器碰撞的聲音舒暢而清揚,即便相鄰遠也可聽見,象徵著君子的智慧和謀略——智。

4 “不撓而折”:玉器質地堅硬,但卻又易碎;象徵著君子不與惡人為席,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的英勇氣概——勇。

5 “銳廉而不枝”:玉石在破碎後的斷口會有稜角,但不很鋒利;象徵著君子清廉正直——潔。

(2)玦是配飾的一種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以及現有文物來看,玦作為配飾,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興隆窪遺址,人們發現一些玉玦成對地出現在墓主人周圍。

新石器時代的玉玦多光素無紋,而發展到商周時,玉玦常為蟠龍形制,首尾相向,還有龍紋、雲紋、鳥紋等。春秋戰國出土的玉玦則較多,形制相比此前而言,形態較小,外徑約在2-5釐米之間。

愛美是人類的特性,像玦這種造型簡單的配飾,在那個時期是完全有能力製作的。古代文獻記載,在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線切割技術對玉器開料和修整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製作玉玦時,古人很有可能採取的就是線切割技術,以繩割玉。

而隨著後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玦作為一種物質載體,它所承載的精神上的因素,隨著玦文化同步發展。作為配飾,經過千年的進化,最終變成扳指,手鐲之類比較有實用收藏價值的玉飾品,更代表著貴族身份的象徵。

“半環曰玦”,代表著盛極必衰的玦都有什麼功能和意義?

結語

玉文化流傳中國八千年歷史,玉器的種類有所不同,其本身所涵蓋的含義也大相徑庭。在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玉器與人們生活關係最為密切,自新石器時代起便經久不衰,已經深深融合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禮俗當中。

而玦僅僅只是萬千玉器中的一種,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類,它出土最早、數量最多、使用最為廣泛。它的發展,也代表著中國古代玉器的文明發展史,集實用性、觀賞性於一體。其中更多的神秘與奧妙,仍需我們通過時間去探索。君子比德於玉,祝願在座的每一位都能擁有玉一般的美好品德。

參考資料:《玉器收藏鑑賞圖鑑》《古代玉玦的用途和形制舉要》《新石器時代玉玦考古研究概述》

本文首發今日頭條,圖片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