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苦寒之吟”:探究其在古代的文化內涵及後世的“詩史”意義

唐詩“苦寒之吟”:探究其在古代的文化內涵及後世的“詩史”意義

大唐盛世

唐詩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其中有李白代表的浪漫主義詩人,也有以杜甫等人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詩人。李白的詩歌膾炙人口。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則略顯沉重,似乎不是那麼膾炙人口。不過,這些著眼“苦寒”的詩歌,卻包含了作者關心百姓疾苦、關心社會發展的“史詩”級“詩史”現實意義。

一、“苦寒吟”詩歌的歷史和時代背景

“苦寒吟”類型詩歌,其實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一種形式。這種詩歌主要是以描寫窮困的百姓生活,來批判“苛政”或者統治階級的腐敗。最早出現在《詩經》中,例如《魏風·碩鼠》中以老鼠比喻貪官汙吏,《小雅·采薇》以風雪比喻戰爭對社會的破壞。

在唐代,“苦寒吟”被賦予了唐詩這種新的生命形式,唐詩的繁榮為現實主義詩歌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詩聖”

杜甫創作了“三吏三別”《哀江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反映人民疾苦的詩歌,與之相似的還有白居易、孟郊、皮日休等詩人的很多詩歌。

唐詩從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的發展,其實和唐朝的國運是分不開的,每當唐朝處於盛世時期,詩人的詩便非常美;每當唐朝走下坡路的時期,詩人的詩便非常苦。王勃可以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以盛讚美景,是因為作者身處國運亨通的初唐。同為“初唐四傑”的駱賓王卻寫出“一抔之土未乾”“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天下”,那是因為作者身處武則天稱帝的爭議時代。

唐詩“苦寒之吟”:探究其在古代的文化內涵及後世的“詩史”意義

武則天稱帝

李白大部分詩歌都像“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超凡脫俗,是因為他的人生,大部分時間正處在唐朝最繁榮的時期。到了李白的晚年,也會寫出《戰城南》《關山月》等感嘆社會悲苦的詩歌。而杜甫、白居易、孟郊等人,則經歷了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而衰的階段,寫出的詩歌則大多是現實主義、反映人民悲苦的主題。

而到了晚唐,皮日休的詩歌多為同情人間疾苦,悲憤亂世,借物諷喻。晚唐以皮日休為代表的諷喻詩派的興起,也跟當時藩鎮割據的混亂狀態,以及黃巢起義之後,唐朝中樞權威衰微、藩鎮兼併混戰、民不聊生的悲慘社會現實有關。

唐詩正是折射當時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唐詩由初唐的華麗美文,逐漸變成了晚唐苦寒悲傷之文,正是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國運

由盛轉衰的真實寫照。所以“苦寒吟”並不是無病呻吟,而是以詩歌的形式真切記載了大唐盛世的衰落史和消亡史。

二、“苦寒吟”類型詩歌的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

“苦寒吟”這類詩歌看似簡單,實則飽含悽苦,描寫出了一個滿是傷痕的貧窮世界,藉此警示後人。例如白居易《賣炭翁》《村居苦寒》等,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其他詩人也有類似的詩歌。這些詩歌反映社會悲苦,被劃分為現實主義詩歌

唐詩“苦寒之吟”:探究其在古代的文化內涵及後世的“詩史”意義

賣炭翁

1、白居易《賣炭翁》《村居苦寒》

  • 《賣炭翁》

賣炭翁辛苦賣炭,起早貪黑,為的僅僅是“身上衣裳口中食”。老翁的矛盾心理“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可惜的是,老翁的炭沒賣完,就被宮中官吏“牽走”“充公”了。

明面上,白居易告訴讀者,賣炭翁的生活非常窮困,非常不容易。但實際上,白居易想警醒世人的是“苛政猛於虎”這樣一個話題。儘管老翁通過個人的努力,試圖擺脫貧困,但是,來自“宮中”的官吏,搶奪了他的勞動成果,這就是“苛政”。白居易想讓讀者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對老翁的同情,還有對“苛政”的痛恨。

  • 《村居苦寒》

此詩描述了“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是一個大雪紛飛的嚴寒冬季,達到了“竹柏皆凍死”的寒冷程度。百姓“布絮不蔽身”,在寒風中瑟瑟發抖。而作者“褐裘覆紖被,坐臥有餘溫”,並不冷,因此“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 。

這首詩表面的意思非常明瞭,就是作者看到農民挨凍,自己高枕無憂,非常愧疚。可是,讀者不禁要追問一句,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作者叫“白居易”?其實,這首詩歌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白居易”之所以高枕無憂,只因為他當時是一個官吏。

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八年十二月(813年),白居易回家奔喪,暫別官場,期間作此詩。唐朝中後期,內有藩鎮割據,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為減少。但它卻供養了大量軍隊,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侶、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佔到人口的一半以上。農民負擔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

而白居易自己就屬於“倖免飢凍苦,又無壟畝勤”的官僚階級,享受著剝削人民帶來的“溫暖”。這也是他內疚的真正原因——痛罵著“苛政猛於虎”,卻又是“苛政”的受益者。並且令他更加愧疚的是,出於某些原因,他並不能將優越的生活環境,分享給窮困的百姓。所以,這首詩歌仍然是在警示後人,

“苛政”的巨大危害

唐詩“苦寒之吟”:探究其在古代的文化內涵及後世的“詩史”意義

苛政猛於虎下的暴動

2、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名字很長,很陌生,但想必大家都聽過其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一句。此詩作於天寶十四年十月(755年11月),也就是

安史之亂的前一個月。詩中描述的事情是,作者得了小官歸鄉,卻發現兒子被餓死了,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感慨。杜甫本人也屬於“統治階級”的一份子,他的兒子都餓死了,平民百姓又是何等悽慘生活呢?

在詩中,達官貴人們“瑤池氣鬱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歡娛, 樂動殷膠葛”,他們的榮華富貴怎麼來的呢?答案是“彤庭所分帛, 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 聚斂貢城闕”,是剝削百姓而來。剝削百姓而不顧百姓的死活,導致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慘事實。這些達官貴人如此恣意妄為,確實預示著一場世間浩劫即將來臨。

此詩中,批判“苛政猛於虎”之外,還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朱門”為什麼不把衣食分給“路人”呢?為什麼要眼睜睜地看著“路人”凍死呢?恐怕這個問題的答案,會更加殘忍地折射出當時醜惡的社會現實。

其實,詩中已經給出了答案,“朱門”的衣食正是剝削百姓而來,所以說“酒肉臭”和“凍死骨”之間是存在

因果關係的。所以,並不是“朱門”不分給衣食,才導致“路人”凍死;而是在當時低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下,只有“路人”變成“凍死骨”,才可能有“朱門”的“酒肉臭”。“酒肉臭”和“凍死骨”並不是兩個平行並列的現象,而是互為因果的一對矛盾體——這正是“苛政”的兩面性的體現!

唐詩“苦寒之吟”:探究其在古代的文化內涵及後世的“詩史”意義

安史之亂

所以,杜甫通過詩歌,警醒著後人,“苛政”的本質是什麼,要時刻警惕“苛政”的巨大危害。杜甫的其他詩歌例如《搗衣》《石壕吏》等詩歌,也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現實,批判“苛政”的危害。

3、其他詩人“苦寒之吟”詩歌的文學內涵

孟郊《苦寒吟》:“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敲石不得火,壯陰奪正陽。苦調竟何言,凍吟成此章。”

短短几句,便描述出了一個天寒地凍、冰冷無比的冬天。其中 “厚冰無裂文”暗指缺水。“敲石不得火”,暗指缺少柴火。“凍吟成此章”,暗指缺少衣服。寥寥數筆便將一個窮人困苦的生活寫得淋漓盡致。

李紳《憫農二首》:都知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要人珍稀糧食,可是這首詩的前半部分是這樣的“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統治階級對農民剝削到了何等恐怖的地步!

即便是豐收的年份,農民依然被餓死,原因詩中雖然沒有寫明,但結合時代背景可以推理出,濫行“苛政”使得農民沒有口糧,最終被餓死。“苛政”的“吃人”本質,暴露無疑。

三、唐代“苦寒吟”類型詩歌對後世“詩史”的影響

唐代《苦寒吟》等詩歌,影響了唐末諷喻詩流派。諷喻詩主要成員有皮日休、聶夷中、於、曹鄴、杜荀鶴、陸龜蒙、羅隱等人。他們的詩歌反映階級矛盾,因而在當時詩壇上形成了一個以現實主義精神為特徵的詩歌流派

這種影響延續到了後世的詩詞當中,例如宋朝張俞《蠶婦》“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元朝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等等名句。這些詩歌作品大多數是以同情民眾的疾苦,揭露社會腐朽昏庸為主題的,彰顯的是詩人的家國意識、憂國憂民心態。

唐詩“苦寒之吟”:探究其在古代的文化內涵及後世的“詩史”意義

古時農家艱難生活

四、總結

《苦寒吟》等現實主義詩歌通過描寫百姓的疾苦,批判“苛政”,警示了後人“苛政猛於虎”的危害。同時,杜甫、白居易、孟郊等詩人,心懷百姓,著眼現實,憂國憂民的詩人情懷,為後世的知識分子做出了榜樣。

這些詩歌,傳承和發展了自《詩經》而始的現實主義詩歌精神,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1、《唐詩三百首》

2.、《唐詩“苦寒之吟”的文學內涵及其“詩史”意義》

3.、《上古歌謠:中國詩歌和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源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