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研究可控核聚變使用的是氚–氘,可以使用其他元素嗎?

理論上任何低於鐵的元素都可以進行核聚變反應,並釋放大量能量,但是目前人類引發核聚變的手段,主要靠提高溫度,在所有核聚變當中,氫元素的核聚變反應所需溫度最低,其中又以氘-氚的聚變最容易實現。

核聚變所需條件

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元素的平均核子質量決定了元素的聚變或者裂變方向,在所有元素當中,鐵元素的平均核子質量是最低,所以低於鐵的元素,理論上都可以聚變。

人類研究可控核聚變使用的是氚–氘,可以使用其他元素嗎?


但是各種元素髮生聚變的條件不一樣,這些條件包括溫度、壓力、等離子體溫度、約束時間等等,人類目前的技術手段,主要靠提高溫度來點燃聚變反應,其中氫元素的核聚變反應所需溫度最低,大約需要1億度,太陽內部的壓力超過1000億個大氣壓,在這樣的超高壓條件下也需要700萬度。

人類研究可控核聚變使用的是氚–氘,可以使用其他元素嗎?


相比之下,其他元素的核聚變條件更高,比如在大質量恆星的內部,擁有比太陽內部更高的壓力,其中碳的核聚變需要大約2億度,氖的核聚變需要10億度,氧的核聚變需要20億度,硅的核聚變需要30億度。

在地球上,元素丰度排行依次為氧、硅、鋁、鐵、鈣、鈉、鉀、鎂、氫、碳、氮……,雖然氧和硅是地球上最多的元素,但是要讓其發生核聚變所需溫度太高,現階段人類根本無法實現。

人類研究可控核聚變使用的是氚–氘,可以使用其他元素嗎?


目前人類使用託卡馬克裝置,能穩定且持續達到的極限溫度是2億度,而且還是在壓力不高的情況下,根本無法點燃重元素的核聚變反應;如果不考慮反應溫度,那麼人類世界就能像《流浪地球》中的那樣,燒石頭就能獲取源源不斷的能源。

為何是氘-氚,而不是氫的其他同位素組合?

氫元素一共有三種同位素,也就是氕(H)、氘(D)、氚(T),氕核是獨立的質子,理論上氕核與氕核也能聚變,然後生成氘核,反應方程式為:

H1+H1→D2+e(+)+ν,Q=1.442Mev;

人類研究可控核聚變使用的是氚–氘,可以使用其他元素嗎?


但是氕核帶正電,要讓兩個氕核結合起來並不容易,對於氘核和氚核來說,由於多了中子,中子起了緩和作用,使得D-D,D-T的結合更加容易,由於氚核比氘核還多一箇中子,所以D-T的結合比D-D更容易,反應截面更大,核聚變所需溫度也就更低。

理論上T-T的組合也可以,但是氚核在自然界的丰度為0.004%,氘核的丰度為0.016%,氘核是穩定元素,氚核半衰期為12.43年,製造氚核的成本比氘核高很多很多,而且還不易儲存。

實際情況

人類研究核聚變已有幾十年的時間,要實現可控核聚變還有很多技術有待攻克,實際考慮的情況也更為複雜,比如我們可以利用D-T生成高能中子,然後高能中子撞擊鋰結合生成氚核,可用於補充價格昂貴的氚。

人類研究可控核聚變使用的是氚–氘,可以使用其他元素嗎?


對於人類而言,最理想的核聚變材料是氦-3,氦-3的聚變過程不會產生輻射,而且釋放能量也比較高,聚變所需溫度也在人類能實現的範圍內,反應方程式為:

He3+He3→He4+2H1,Q=12.86Mev;

但是氦-3在地球上的含量極低,據估計,全球可開採的氦-3僅僅半噸,但是在月球上,可開採的氦-3高達100萬噸以上,所以有些資料說,月球上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氦-3。

冷核聚變神話

冷核聚變技術,是指在接近常溫的情況下實現核聚變反應,類似《鋼鐵俠》中盔甲胸前的方舟反應爐,雖然歷史上有不少宣稱實現冷核聚變的例子,但是無一例外都被否定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989年的“弗萊西曼-龐斯實驗”。

人類研究可控核聚變使用的是氚–氘,可以使用其他元素嗎?


在2015年,Google提供1000萬美元,召集了大約30位科學家,試圖重現弗萊西曼-龐斯實驗,經過多年的研究後,科學家在2018年宣佈研究結果為“冷核融合的證據不足”,基本上就是宣佈了冷核聚變的死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