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始终是脱贫攻坚的"硬核"


滕德银

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职业教育是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如今,在大小凉山,"红旗飘得最高的是学校,环境最好的是学校,人气最旺的还是学校。"彝区群众对教育发展看在眼里、喜在心里。(3月17日,人民日报)

笔者觉得:教育扶贫,始终是脱贫攻坚的"硬核"。

贫困村之所以贫困,原因众多。但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深刻的原因所在。在是个贫困村,有九个就在教育上存在短板。

社会在发展,在进步,紧靠原始的传统的种养殖业,靠力气吃饭的时代,那是已经过去了。作为农民,必须是新时代的农民,那就是思想要新,产业要新,要紧紧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走好科学的种养殖之路才行。

可是在贫困村,这些往往都是短板。追溯短板的源头,那关键还是在教育上出了问题。贫困村的农民,一般初中毕业的都很少很少。如此的教育匮乏程度,要让群众致富,那的确存在严重多了教育短板。

因此,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各级党员干部都要很重视教育扶贫的问题。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方,更应该旗帜鲜明提升短板的高度啊!

治国理政,教育是生产力。基层社会治理,文明程度的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功在千秋,不可忽视。因此,办好教育,补好这个短板,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要打好的一场"硬仗"。

贫困村的人的教育素养,始终是脱贫攻坚的力量、办法之源头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