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學習書法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對生活質量和修養的訴求強化,除了運動、修身、養心之外,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踏入書法學習,有些原本具有一定功底,有意強化,有的沒有功底,從0開始。那麼,今天就和大家說說:中老年人學習書法應注意的問題。

一、要打牢基礎

學習書法要有計劃性,要明白自己處在什麼階段,只要擺正了位置,才能有針對性的擬定學習計劃和步驟,防止在學習上出現肓目性。不能跨越自已的程度,去追求高級階段才應乾的事。比如,不應該在剛學書法時就去“追險絕”、求風格、求力感、求氣韻、求意境等等。跨越階段地去追求,就是拔苗助長。學書法不能急於求成,否則會影響學習效益,很多人在很長時間裡總在原地踏步,總在低水平上循環,究其原因與此有關。


中老年人學習書法應注意的問題

歐陽中石先生早在80年代,曾要我不要臨米的《蜀素帖》,“要臨米早期的作品”。《蜀素帖》屬於險絕的;米早期的作品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屬於平正的。歐陽先生只對我提出了一個具體要求,這個點撥是婉轉的,卻是肺腑之言。當時我只能就事論事的理解,經過碰壁之後,才有了深刻的理解,學習書法要一步一步的走,臨帖要由淺入深,紮紮實實地打好基礎。現在回過頭來認識歐陽中石先生的話,確實有勝讀十年書之功用。沈鵬先生曾指出要我注意解決字的結構。已故的大康先生要我一個一個字認真臨習。權希軍先生主張不要急於求變,不要把字寫得很誇張。他們所說的都是先求平正。這使我懂得,平正是基礎,基礎不穩,難以在今後有所發展。

練書法打基礎,是一輩子的事,決不是一次到位就練好了的,是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斷前進的。就像先蓋一個小屋,過幾年覺得小屋不滿意了,就推倒重來。再打更牢的基礎,蓋一座樓。幾年之後又不滿意了,又推倒重來,如此往復,不斷進步。企圖一次就把基礎打得特別好那是不現實的。

很多人練了一陣,當聽到別人讚揚,或者小有名氣之後,就以為基礎差不多了,不再臨帖了,忙於應酬,這就難以繼續進步。我曾發現有的獲獎者在以後的展出中不能入選,就是這個原因。加入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成為創作研究員的老同志,要注意不能把自己擺在創作研究員的位置,過多地投入創作,不一定能提高書法水平。如果不把臨帖、學習放在首位,學習的時間少於創作、研究,那恐怕就不會有多少進步。基礎不牢的人過多地投入創作,不僅無益,甚至會阻礙書法水品的提高。為何會如此呢?這是我要講的第二個問題。


二、只有專精才能“入帖”

每個人臨像某個帖的能力是有所不同的,這是天賦。過去我就發現有些老年人比年輕人還容易做到臨像某個帖,臨幾遍帖,就有帖的味道。這說明臨像某個帖的能力與年齡沒有什麼關係。臨像某個帖是不是就“入帖”了呢?過去我不懂何為“入帖”,以為能對臨、背臨,就算“入帖”了,其實不然。僅僅能臨像某個帖,不算真正的“入帖”。我覺得“入帖”的要求是很高的,要能達到隨意即興寫出來的作品,有較濃的帖上的味道,書寫的水平和帖的水平相差不太多時才算真正“入帖”。要達到這個標準是很難的,只有真正明確了這個標準,紮紮實實練基本功就不是一句空話。“入帖”就等於練就了一種看家本領,具備了創作能力。

入了帖之後就要出帖。“出帖”的本領,青少年人普遍比中、老年人的本事大。全國書法大賽獲獎者,有些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最多也不過寫了二十多年字,在這二十來年裡,他們不僅入了帖,而且能“出帖”,達到較高的創作水平。而在數十萬離退休學書法的浩浩蕩蕩的大軍中,不少老同志練了一、二十年甚至更久,很多人也很勤奮,天賦高的也大有人在,結果呢?“入帖”者極少,“入帖”後能出帖者更是鳳毛麟角。離退休以後學書法的幾乎沒有人能入圍“國展”,是全軍覆滅。這和青少年人相比,差距太大了。究其原因,不在於天賦,也不在於勤奮,在此我和大家一起來分析這個問題。

青少年在學書法之前,腦子裡和手頭上沒有形成自已書寫的壞習慣,或者說壞習慣比較少、比較弱、比較嫩。他們只要方法對頭,肯下功夫,照著帖寫上十來年,就可以把一個帖吃透,就可以形成一套和帖上差不多的書寫習慣,他們一旦養成了好習慣,就終身受益。而老年人在學習書法之前,信筆寫了幾十年,都形成了自我書寫的習慣,這個習慣中好的成份少,不好的成份多。舊習慣基本上是要被否定掉的,只有徹底拋棄這些舊習慣才能真正“入帖”。而老同志的舊習慣根深蒂固,十分頑強,正是這種舊習慣嚴重地防礙了“入帖”的進程,阻礙了老年人能力的發揮。是老年人難以真正入帖的根本原因。


中老年人學習書法應注意的問題

找到病根之後,就好對症下藥了。我的藥方就是一個“精”字,就是要在一個較長的時期裡,專心致志,死守一家,只臨一帖,旁的帖再好也只讀不臨。“精”是為了儘快地記往帖上字的模樣,並用某個書家的書寫習慣,代替自己不好的舊習慣。中老年人記憶力減退,正因為很難記住字的模樣,更要牢牢地把住一個“精”字,只有“精”選一帖,才能記得住帖上的模樣,並能把記住的模樣通過手寫出來。如果學得過雜,過早求博,尤其是真、草、隸、篆同時並舉,結果沒有一個帖能在腦子裡留下深刻印像,那一門也達不到一個像樣的水平。 “入帖”是很難的,所以李可染先生說:要“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我再加一句話,老年人更要用最大的功力打進一個帖子中去。我為什麼強調要打進一個帖子裡去呢?古人字帖中,每一個人都有他各自不同的書寫習慣,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所寫的字,也會有書寫習慣的變化,不首先鑽進一個帖裡去,是學不好書法的。於佑任精選的集古字的《千字文》就不適合老年人去學。臨帖就是要用帖上某個人的用筆、結字習慣,代替自己以往不好的習慣。一個帖的習慣還沒學到手,沒有把帖上的好習慣變成自己的習慣,就換另一個帖,這就像狗熊掰捧子掰了一個丟了一個,掰掉的不少得到的不多。舊習慣不改,不論你臨多少帖,也不論你臨多久,都不可能真正“入帖”。這是很多人練書法總不見明顯進步的重要原因。


三、要肯動腦

學書法要“悟”。以前我以為“悟”很神秘,不知從何入手,也不知“悟”什麼。只動手,不動腦,沒有去“悟”,所以總是不開竅。實際上根據自己的情況,研究符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步驟,思考提高學習效率的辦法,這些都是在“悟”。書法中的“悟”有大小之分,大“悟”是解決學習書法的方向、方法、步驟問題,其中根本的問題是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拔苗助長。你認識到了書法的一些規律性的問題,那麼你的學習方法、步驟就會對路,就會產生效率。“大徹大悟”則是另外的問題,那是要解決書法藝術本質屬性的問題,是要開創新風之類問題。不論大“悟”、小“悟”,在很多情況下,冥思苦想往往得不到。反而在看得多了,寫得多了,琢磨得多了以後,有時就會突然開竅。常常是突然明白了別人曾經說過的某句話,或者是真正弄懂了書上的某個道理。而這個道理往往是人人都會說,而沒有真正照著去做的道理。當然“悟”,需要“字外功”滋補,要“悟”出一條適合自己情況的路,沒有“字外功”的滋補是“悟”不出來的。老同志都學過哲學,辯證唯物論、歷史唯物論和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量變質變規律,這些對認識書法藝術及其規律,以及在尋求自己的學書道路是頗為有益的。當然,理論不與實踐相結合,再好的“字外功”也無濟於事。

小“悟”是解決筆畫、結構、章法的具體問題,屬於技法技巧。在筆畫、結構、章法這三個構成要素中,字的結構是關鍵。有很多人認為學書法要先過筆畫關。我認為要先過字的結構關,後攻筆畫。正像蓋一個大樓,要先把框架立起來之後再裝修。書法藝術美既在結構中又在筆畫中,筆畫美應該是更高層次的美,本著先易後難的方法,所以筆畫應當放在後面去解決。要想真正解決好筆畫的問題,要侍“大悟”之後,才談得上追求。當然從未寫過字的人,需要首先明白筆畫的一些基本知識,譬如:逆入、中鋒、側鋒、提按等問題,這都另當別論。我說的筆畫主要是指追求筆畫的力感、韻律感、節奏感之類的問題。


中老年人學習書法應注意的問題

用這個方法可以解決臨帖和創作脫節的矛盾,實際上還是“入帖”的問題。臨帖和創作脫節的關鍵是對帖記得不牢,沒有用帖上的用筆、結字方法,改造自己的不良寫法,沒有使自己形成與帖一致的好的書寫習慣。為了形成與帖一致的好的書寫習慣,就需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臨帖,不搞創作。既使是在進行創作練習,也抱著臨帖的態度和方法。好習慣形成了,才能算真正“入帖”,這不僅要有一段忘我臨帖的過程,而且還需要有一段養成和鞏固新習慣的過程,鞏固新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一直要到自己即興書寫的作品不僅能做到和帖的面貌相同,而且書寫的水平也和帖的水平大體一致時,才可稍息一陣。既使到了這個程度,還不能刀槍入庫,還要時時小火常溫,否則,還有復辟的可能。這真是需要用最大的笨功夫來對付舊習慣。


四、要解放思想

古今有影響的論述,多是頂尖級大書法家說的,道理很對,哲理很深。但是,不是每個論述都適合各個學書階段的人,有的只適合書法創作,不適合書法學習;有的只適合書法學習,不適合書法創作。要繼承傳統,但不要迷信,更不要形而上學、斷章取義,片面地理解古今大師的論段。不要把玄奧當寶貝,不要用似懂非懂的論述去指導自己的實踐。

書法講法度。我的體會是,處在學習的階段要把書法法度當作法則、法規嚴格遵守。而對於書法創作來說,書法的法度就改變了性質,就成了創作的一種方法,作為方法來說,則是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方法是靈活多樣的,“不管黑貓白貓抓住鼠子就是好貓”(如:筆法中的中鋒用筆問題,有的認為中鋒是根本大法,要筆筆中鋒;有的則認為中鋒只是書寫的一種主要方法,不能否定側鋒、逆鋒、順鋒的輔助作用)。不同階段的人,在對待法度上應該是有所區別的。在“入帖”時,要特別照“法”去寫,而在出帖時就要變法;在沒“入帖”之前,要力爭“無一筆無出處”,而在創作時則力爭“無一筆似古人”;再如臨帖要“遵重古法”,而創作要樹立“我即是法”;臨帖要忘我,而在創作上要揚我。這些都是由繼承和創新的規律所決定的。這就是毛主席說的“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的問題。再打一個簡單的比方,就像練拳擊、武打,必須先從基本功入手,把每個基本動作練熟、練精,到了比賽和對打時就是靈活發揮,見機行事。


中老年人學習書法應注意的問題

今人設了一個禁區,說只能臨古不能臨今。說臨今人是“急功近利”。“急功近利”何以就是壞事?古代都講師承,王羲之是學當時的今人衛夫人的。當他打好基礎之後,上追鍾繇、張芝,融匯貫通,創出了自己的風格。學今人可以看到他是如何用筆,是選什麼樣的工具書寫的,這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入帖”,能提高學習效果。歷代書法名家多是出自書香門第,有良好的家傳和師教,他們基本上是走學今人的道路,當今大書家也概莫能外。跟近人學,這條路比較順暢,寫的字能較早成熟,古人多在三十多歲就基本建立了自己的風貌,四十多歲就寫出成果來了。在打基礎時,並不一定要取法於上,更不是越上越好。書法藝術的價值關健不在於你是學古還是學今,關健在學好別人的東西之後,要跳出來,而且跳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