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的華服與穿在身上的歷史

“假如我死後百年,還能在書林中挑選,你猜我選什麼?我既不選小說,也不選類似小說的史籍,朋友,我將毫無遲疑地只選一本時裝雜誌,看看我身後一世紀的婦女服飾,她能顯示給我未來的人類文明,比一切哲學家,小說家,預言家和學者們告訴我的都多。”

——(法)阿納托爾.法郎士


民國服飾 | 中西合璧的華服與穿在身上的歷史

民國女性代表服飾:旗袍

中西文化的碰撞與服飾的變遷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廢除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帝制,民主和共和的觀念進一步地深入人心。隨之而來的是民族服裝和日常生活的巨大改變。

民國建立以後,頒佈了多項地廢除清朝服飾和禮儀的相關文件,傳統服飾也隨著中西方的文化碰撞而衍生出中國特色的民族服飾“中山裝”和“旗袍。”

“中山裝”是以中國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根據日本學生服裝基礎上改編設計而來的。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釦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穿著簡便、舒適、挺括,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民國服飾 | 中西合璧的華服與穿在身上的歷史


這也很好地改觀了清末民國初期,男性身穿只能穿長衫大褂,或者選擇西方洋服的現象。服飾的革新也引領了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

而最具民國特色的女裝當屬旗袍,旗袍本是滿族女子喜愛的服裝,民國早期漢族女子也開始穿著,最終成為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中國女性的主要服裝。旗袍的流行,原因有二:一是簡潔;二是具有東方神韻。旗袍加上高跟皮鞋的襯托,最能體現出東方女性的優雅俊美。

隱喻文化和明喻文化的審美與不同

東西方服飾審美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西方服飾審美追求一種外放式的明喻審美文化,講究人體曲線和力量的美感,追求圖案和色彩的強烈反差美,突出西方人崇尚的人體美學和自由解放的天性。東方服飾比較注重內斂含蓄,意在表達出東方人的謙卑溫良的性格特徵,可稱為隱喻文化。藝術偏重抒情和中庸之道,講究人與天地萬物間的和諧共生感,服飾文化也多表現為一種莊重,靜美。在服飾的點綴和裁剪上面運用嫻熟,紋樣色彩斑斕,又不失中國文化的藝術審美氣息。

民國服飾 | 中西合璧的華服與穿在身上的歷史

“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著的袖珍戲劇。”

——民國才女 張愛玲

服飾的演變,大都離不開思想的解放和女權運動的發展。伴隨著“五四運動”以來女權運動的蓬勃發展,革去了裹腳和道德的枷鎖,經典與時尚的結合,中西合璧的服飾文化在民國掀起了一股潮流風,使得新青年和追求自由時尚的人群都相繼購買穿著。也因為近些年來的影視劇的推波助瀾下,那些我們的只能在歷史長河中看到的傳統服裝,漸漸在現代社會形成一股“民國風”文化來。


民國服飾 | 中西合璧的華服與穿在身上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