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网络上广为流传的错误的历史知识(错误的冷知识和谣言也行)?

yuepinwu


秦始皇焚书坑儒,写进历史课本里的谣言。


似乎秦之后,所有人都在指责秦始皇是暴君,最常被拿出来说的,莫过于焚书坑儒。秦始皇到底为什么焚书坑儒?焚书坑儒这件事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史记·卷121·儒林列传》中曾记载: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注意,这里说的是“坑术士”。


同样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又这样记载了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这里的说辞变成了“诸生”,一会儿是术士,一会儿是儒生,事实真相到底是什么?

六国统一之前,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学派各抒己见,诸子百家争芳斗艳,这对于我国的思想文化发展史来说,是大幸,但对于刚刚统一的秦国来说,却是不幸。


秦始皇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13年,秦国江山初定,急需统一的思想文化来巩固统治,此前的百家争鸣在此时反倒成了阻碍。在这个节骨眼上,六国遗留的文官也争相作死,纷纷上奏秦始皇,要求遵从传统,恢复土地分封制。翻译一下就是,嬴政啊,你很好,但我们还是忘不了旧国,你行行好,恢复一下过去的制度,这样我们日后好造反复辟啊。


这还得了?

于是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烧除了《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限令全国上下交出并焚毁《诗》、《书》等书籍;并且将违反此禁令的一律处死,此即为“焚书”。有意思的是,秦始皇并没有禁止医用书、农用书等民间实用书籍的传播,仅仅焚烧了诸子百家的宣传自身文化的古典书籍和哲学。由此可见,这次焚书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巩固统治,防止那些官员们搞事。


思考一个问题:秦始皇真的全面禁止儒学了吗?西汉之后那些关于儒学的书籍难道是凭空出现的吗?


说完了“焚书”,再来谈谈“坑儒”。

这一年,是公元前212年。都知道秦始皇聘了徐福求长生不老之术,“坑儒”这件事,就是徐福的同事们引起的。据史记记载,当时徐福有一大批方士(也就是术士)同事,其中有几个人滥竽充数,只拿钱不干活。


他们拿着秦始皇的工资,四处传播流言,说秦始皇脾气不行,没有长生不老的资格。这一下彻底惹怒了秦始皇,前前后后抓了四百六十人。这些人中有一些是因为“连坐”被抓的,但大部分都是术士,实在和儒学大师相差甚远,谈不上“坑儒”,反而更像是一怒之下手段残忍的裁员。


那关于“焚书坑儒”的“谣言”,到底是哪里来的?

答案是西汉。


西汉末孔安国在《〈尚书〉序》中载: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这句话就是“焚书坑儒”的真正出处,从西汉开始,流传至今。


西汉刘向也在《〈战国策〉序》中言:

“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老实说,西汉是在秦朝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现在有“富二代”“官二代”,搁在古代,西汉应该被称为“盛二代”,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大一统和励精图治,汉朝能否成为盛世还另说。


可就是这样师承秦朝的西汉,转头就在书里写满秦始皇的坏话,好像尽述他人不好就能让后人以为所有功劳都是自己的,可谓把过河拆桥这一招用到炉火纯青。如果我是秦始皇,恐怕要当场气的坐起来。


十六夜川夏


网络上、电视上的历史知识,存在问题的还真不少,在这里选择几个典型的吧:

1.秦人尚黑

在很多跟秦国或者秦代历史有关的影视剧里,秦人、秦军的服装都是以黑色为主,黑衣、黑旗,一片肃杀之气,望之令人胆寒。在网络上我们也时不时能够看到关于秦人崇尚黑色的说法。

实际上,这是由于对史料解读不充分而造成的误会。

《史记》记载: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这就是史书对于秦人尚黑的记载了。可是我们要注意两点:

第一,这件事发生在秦统一之后,也就是说在此之前,秦人并未尚黑。要知道,秦始皇在这里推崇的五德说,本就是战国末期才由邹衍归纳出来的,自然,战国末期以前,秦人不会拿颜色套在自己的“德”上;

第二,秦始皇推崇黑色,并不能够举国推广,所谓“衣服旄旌节旗”,那是指朝廷重要场合上所用的,不可能给每个士兵甚至每个百姓都换装。

从兵马俑的考古发现看,那些今天看上去黑漆漆的陶兵马俑,其实当年都曾经专门上色,考古学家对陶俑表面的颜料残留物进行分析后发现,秦军的服色可谓五颜六色,并未统一成黑色。而根据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军家书来看,秦军的衣服还要依靠家里准备,更不会有统一的颜色了。

所以说,秦人尚黑其实是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的,不能泛泛而论。


2.秦俑颜色“氧化”

既然说到了秦俑,那么答主顺便讲讲这个典型的误会。

今天考古发掘出来的秦俑绝大多数已经没有原来的颜料了,我们会在很多很多地方看到一些描述,说秦俑出土后,表面的颜色在短时间内“氧化”。

实际上这也是一个误会。确切说,秦俑表面的颜料并非氧化,而是脱落。

根据科技考古的研究成果,秦俑在烧制好以后,工匠们先给它们表面刷一层生漆,再在漆层上绘制颜色,这些颜料大多为天然矿物质研磨而成,只有一些蓝色原料是人工合成的“中国蓝”和“中国紫”,但无论如何,这些无机质的颜料本身都不那么容易氧化,真正氧化的是那层漆,埋藏太久,生漆层逐渐氧化,出土后又迅速脱水干燥,因而卷起脱落。

虽然颜料本身没事,但是颜料是附着在漆层上的对不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这些颜料就大面积脱落了。如今,科技考古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方法,看看怎么样能够把颜料尽可能保存下来,还秦俑以本来面目。


3.宣太后叫“芈月”

看过电视剧《芈月传》的朋友一定都知道这件事儿,秦宣太后叫什么?史书并没有记载,我们只知道她是楚国人,芈姓,曾被称为芈八子。那么“芈月”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追本溯源,这个说法来自于历史爱好者陈景元先生,他的主要依据,是秦兵马俑身上的刻字,如下图所示,有一个字被他释读为“芈月”,进而推测这个“芈月”正是宣太后的名字,还由此推测兵马俑的主人是“芈月”而非秦始皇。

对于陈先生的看法,考古界自然是不认可的。为什么呢?秦俑身上的陶文有不少,有些是数字,可能是制作工程中做标记,还有的是地名,比如“咸”,有些则是官署或者工匠的名字,属于典型的物勒工名,责任到人。

由此可知,陶俑刻文完全是出于实用的功能而作,跟墓主人的身份并无关系。假设,那个被释读为“芈月”(其实很多研究者认为是“脾”字)的字真的就是芈月,也不能简单地把它和宣太后联系起来。宣太后是什么身份的人?把她的尊讳刻在陪葬陶俑上,工匠们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


考古军中马前卒


照你这么说,咱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假故事还不少。

我先举个简单的,咱们都听过的故事

牛顿被苹果砸

牛顿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了一下,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就是一个纯属杜撰出的故事,然而现在有很多人还是信以为真。

编造出来这个故事的人是著名的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伏尔泰,伏尔泰对牛顿是特别的崇拜,一天伏尔泰和他徒弟来到剑桥大学的一棵苹果树,他对着他的徒弟说:“牛顿就是在这棵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了一下,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于是这个故事就被广为流传开了。实际上只是伏尔泰当时提醒自己的学生们要注意思考,而编出来的故事而已。牛顿从来没有说过自己因为被苹果砸了一下发现的万有引力,也没有任何一本史书记载过牛顿有被苹果砸过这回事。

再给你举一个网上盛传的谣言:尼古拉特斯拉是一个神一样的男人。

神一般的男人

尼古拉特斯拉,我不否认他是一位伟大的电气工程师。然而最近几年,他被神化的特别严重,各种什么穿越时空,什么劈开地球,各种各样牛逼的事都叫他占了。有谣言说他的智商达到700、婉拒了11次诺贝尔奖、发明了交流电。这些都是网上的谣言而已,他是一位杰出的电气工程师,并且他一生也只是获得了一次诺贝尔奖的提名而已,而交流电是法拉第发现的,而劈开地球这个属实牛逼吹的有点大了,请问他是拿什么劈开地球?电场、还是磁场、还是电磁波,貌似都不能劈开地球吧!我不否认他当时的很多想法对我们现在的工业也有指导意义,他也做出过许多使我们生活变得便利的发明,但是把他这么神化确实不妥。

历史上有还有很多故事都是被杜撰出来的,尤其那些提到什么两个人私密对话,我想问既然是两个人私密的对话,那么写史的人是怎么知道这两个人说了啥的?而且更有过分的,还在故事中指出了一个人当时在想什么,人家脑子里想什么你是咋知道的?

所以,读书不能盲目迷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鼠疫世界史


我来说一个民国时期的。

正好这两天在做有关【民国旧照片】的视频,收集到袁世凯那里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袁世凯称帝了,但是他到底有没有举行举办登基大典?

………

思考一下?

……

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是怎么说的?

百度一下“袁世凯登基大典”出来的是哪些图片?

……

答案是——袁世凯从来没有办过登基大典

流传出来所谓的登基祭天大典,全部是错误的!!!

1913年6月22日,袁世凯发布《尊孔令》,1914年又颁发《祭孔令》,恢复祭孔规定,且明令于孔子诞辰之日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必须举行祭孔典礼。

1914年9月民国政府举办了祭孔仪式。

许多人将这里的祭孔说成是登基现场。

当然流传最广的是下面这张——

中间的是袁世凯……………………吗?

现在还原历史真相:

1914年12月,袁世凯在天坛以大总统身份举行冬至日祭天典礼,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国家祭天庆典。

内务部精心筹备了祭天大典,并按照复古基调对祭服、祭礼、祭品进行了详细规定。

12月初,修整天坛内外设施的筹备工程启动;

19日起,袁世凯等各部官员开始了为期3天的斋戒,其中散斋两天、致斋一天;

21日,袁世凯特发祭天告令

1914年12月23日上午6时,袁世凯乘汽车出总统府,在天坛南门外换乘礼舆到昭亨门,换乘竹椅至坛前

袁世凯来到天坛之后,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换上十二章衮服(左二)。

(注意看下图胸口的团纹和领口样式,下面会作为重要线索提到)

袁世凯这套大总统“衮冕”是汉式的礼服,和清朝皇帝的着装存在差异。这一次的祭天意在恢复汉家衣冠形式及礼约制度,尚武尊儒,以及同时刷一刷自己的名望。

当然,这次虽然不是登基称帝大典,但从服饰规格上,却也体现出了袁的称帝野心。十二章纹为章服之始,以下又衍生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之别,按品位递减。如明代服制规定:天子十二章,皇太子、亲王、世子俱九章。

袁世凯居十二章纹衮服,已是为天子极尊的象征。

再放上这张照片,看到中间所谓的”袁世凯“的胸前了么?没有”团纹“!!!

实际上这位是当时民国的内务总长——朱启钤!在祭祀大典中担任“陪祀荐任官”

官员们的祭天冠服是这样的:

另外看领口样式,一等官及以下官员为勉领,而袁世凯的大总统祭服为圆领

这是九团九章冠服,比起袁世凯的十二章衮服,档次差远了!

图中的人为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

下面中间这位这才是参加祭拜的袁大总统!

对比两边的“陪祀荐任官”,看到胸口的团纹区别了么?


所以这是一个广为流传,并且还会一直传下去的历史错误


最后给自己打个广告。欢迎点击关注我的头条号【旧史馆】,专注趣味人文,探秘旧闻历史

正在制作”历史真相系列“视频,【旧史馆】百家号,B站同步更新


旧史馆


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在中国耳熟能详,而且这出戏还因为包公参与了其中进而演绎成流传更广的铡美案。

那么陈世美真的如同戏曲里面说到的那样为了荣华富贵,入赘驸马进而抛妻弃子吗?当然不是。

陈世美,原名年古,又名熟美,均州(今丹江口市)人。陈世美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而他自幼聪敏好学,年纪轻轻便于顺治八年高中进士。中得进士后,出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为经略县务有功,为康熙所赏识,擢升为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在清史以及县志的记载当中,无不夸赞陈世美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体恤百姓,为治下的民众所津津乐道。那为何会背负“嫌贫爱富、杀妻灭子”的恶名呢?

这其实是有人刻意栽赃嫁祸而已。而且这幕后主导并非外人,还是陈世美的苦读同窗。

陈世美升官后,前来投奔他的同乡便多了起了。他乡遇故知,陈世美自然欢欣,总是好酒好菜的款待,如果仅是如此,倒也宾主把酒言欢,共叙往事,其乐融融。然而,这些投奔他的同乡大多数是为了在他这里谋得一官半职,只是陈世美为人刚正,不肯做违法乱纪之事。每当别人提出如此请求,他便好言相劝对方勤读圣贤,以待科考。

他对人坦荡,大多数人虽然求官不成,但大都能理解。然而,他的昔日同窗好友胡梦蝶和仇梦麟的到来,直接让事情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在被陈世美拒绝后,并未听取他的好言相劝,而是愤愤离去,连他好心赠予二人的盘缠,也被小肚鸡肠的对方当作是对他们的小觑。为此,二人怀恨在心。

离开陈府后,胡梦蝶和仇梦麟心烦意乱,一时无处可去,便进了酒楼,准备一醉方休。当时酒楼之中正上演《琵琶记》,乃是古代相当知名的戏剧。二人酒酣耳热之际,计上心头,干脆利用自己不弱的功底改编了《琵琶记》。将主人公换成了陈世美,说他为了攀龙附凤成为驸马爷,不仅不认自己的妻儿,反而将之杀死。最终事情败露,被宋代著名清官开封府尹包拯看了脑袋。

因为当时权贵和民众之间关系本就不睦,此剧一出,因为迎合了人们的心理,很快火遍大江南北。最终,陈世美就成了千古小人,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所以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Crazy历史


项羽根本就没烧阿房宫。

阿房宫遗址之所以看起来残破不堪,是因为它当年压根还没建成。

当时,秦始皇是左手修建阿房宫,右手修建始皇陵,两手抓,谁成想两个都还没建成,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就中道崩殂。

于是,所有在修建阿房宫的民工全部被调到了骊山,加班加点修好了陵墓,将始皇埋了进去。

过了年的公元前209年4月,操办完始皇后事的民工才回到阿房宫继续修建,但就在那一年冬天浪潮汹涌的秦末农民起义开始了,修建再次停止,而且再也没有能够继续。

2007年,根据社科院的考古专家现场勘查结果,阿房宫遗址并没有大量焚烧的痕迹,而残留的遗迹显示当年阿房宫似乎连地基都还未完全建成。

所以,历史上流传已久的项羽火烧阿房宫这件事很可能是以讹传讹,真正被烧的是当年秦国的皇宫,位于咸阳的咸阳宫,而咸阳宫的遗址恰恰留存有大面积过火的痕迹。

还有一点小的错误,阿房宫一直被读作“ē páng”宫,而考古专家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阿房宫其实就应该读作“ā fáng”宫,阿就是“那,那个”的意思,房则是这所宫殿修建的地方就叫“房”,阿房宫也就是“在那个叫房的地方修建的宫殿”的意思。

因为还没修完,真正的名字还没来得及起,所以暂时就叫做“阿房宫”,是个临时称呼。

那为啥一直被成为“ē páng”宫呢?就是因为当地的方言发音,把“ā fáng”读作“ē páng”,传来传去就成了。

而且呢,这个“ē páng”的读音还是现代陕西话的读音,并不是秦朝时期的陕西话发音,秦朝时期的陕西话发音是接近古粤语的。现代陕西话是唐代之后千百年来民族融合、百姓迁徙后才逐渐形成的。

第二个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了,朱元璋的画像到底哪一个才更接近本人呢?

我们在历史课本里看到的一直是这个:

以致于这影响到了《大明风华》里的朱元璋形象:

可实际上我们在历史书里看到的那张朱元璋画像,是民间根据对朱元璋长相的猜测和想象绘制而成的,而且感觉最初这个绘制者还有点透视感不太好。

当然,中国画原本也是不讲究透视的,人物肖像画还原度也不高,不过也不至于画成这样。

明代武英殿所藏的太祖画像是这样的:

这应该更接近真实的朱元璋。

还有一个,现在的课本里已经改过来了,但当年我们小时候学历史知识时学的都是:司母戊大方鼎。

之所以叫“司母戊”,就是因为上图右侧的铭文,最开始考古学家认为那是甲骨文的“司母戊”三个字,于是就定名为司母戊大方鼎。

现在到网上找图的时候,叫司母戊大方鼎的还是非常多,甚至连当年出的邮票上,也写着司母戊鼎。

实际上那三个字是什么呢?是“后母戊”!

而且,后母戊鼎也不是为了纪念妇好的,而是为了纪念商王武丁的另外一个妻子妇妌,戊是妇妌的庙号。

这个大鼎是目前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鼎,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院。

一直都说妇好是武丁最爱的女人,结果最大的鼎还不是给妇好做的,给妇好做的鼎叫做“后母辛”鼎,辛才是妇好的庙号,后母辛鼎现在藏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上面这个图,左边后母戊,右边后母辛,后母辛比后母戊小两圈。

还有研究表明,戊、辛并非庙号,而是用来区别妻子排行先后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这样排下来后母戊排第五,后母辛妇好才排第八,所以铜鼎自然小两圈。

说好的妇好是武丁第一个王后呢?┓( ´∀` )┏


红颜读史


爱因斯坦小学数学只考了一分,最终却成为伟大科学家,多么励志啊。

这故事被拿来教育我,也激励了我很多年,后来,知道真相的我哭了出来。事实是,德国考试成绩评分为6分制:

也就是说分数越低,越牛逼!!!

1分:sehr gut(优秀);

2分:gut(良好);

3分:befriedigend(中等);

4分:ausreichend(及格);

5 分:mangelhaft(不及格);

6分:ungenuegend(差)。

关于爱因斯坦小时候不聪明的说法还有很多,事实上他从小就擅长数学和物理,别人还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时候,他就已经掌握微积分了。

所以,别再说爱因斯坦小时候不聪明了,他考1分,所以他才是天才啊!

[抠鼻][抠鼻][抠鼻][抠鼻][抠鼻][抠鼻][抠鼻][抠鼻][抠鼻][抠鼻][抠鼻][抠鼻][抠鼻][抠鼻]

长久以来,都说爱迪生的发明超过一千项,是“发明大王”。

其实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有工程师、机械师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负责研究和实验。

从某个角度来看,爱迪生就像一个品牌,为自己团队发明的产品进行推广和宣传,但是团队却被大家所遗忘。

爱迪生的背后有一个发明工厂,有很多科学家发明家给他打工,他个人擅长宣传交际,发明出来的东西就都扣在他的身上!!!

一个比较聪明,会宣传和剽窃的奸商。






彧棣


斯巴达三百勇士这部电影,在几年前着实是火了一把,还记得高中和同学在教室偷偷观看,被这群铁血英勇的汉子感染的浑身热血沸腾。后来还因这个电影衍生出了相应的手游,漫画,动漫,及周边产品都让我感到兴奋。一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斯巴达三百勇士其实是后人编出来的故事,而胜利其实属于波斯。

斯巴达三百勇士中经典的温泉关战役,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或是看过。在电影中波斯拥有260万装备精良的大军,但是没关系斯巴达军虽只有300但各各肌肉虬结。那么大的胸肌,那么多的腹肌要不拿着刀还以为到了健身房。😂😂电影中斯巴达人如有神助,以一抵8766。(计算机算的结果)手起刀落手起刀落,从南杀到北,再从东杀到西。敌人仿佛土鸡瓦狗,不堪一击。像极了那大战十万天兵天将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然而这一切都是假,(what😳)在幼时知道真相的我也是这个反应。

真正的历史是总数近15万的波斯大军,遭遇了人数近万的希腊联军。希腊联军拼死抵抗了两天后。在第三天被波斯军大侧翼迂回完成了包抄。波斯大军包围击败希腊联军,并且还阵斩了希腊联军主帅(🤷‍♂️🤷‍♂️🤷‍♂️🤷‍♂️)。

为什么故事跟历史出入这么大,小编认真的查阅了资料,这才知道原来波斯帝国虽然强盛,但也迎来了自己的灭亡。马其顿人在毁灭了波斯帝国后,关于波斯有关的记载也就被销毁了。

那么到了这里大家是不是都学会打以多胜少的战役了。第一,销毁掉关于战役的所以文献。第二,把自己人数减个零,把别人人数添个零。第三把这些记进史料中。(当然前提是要先堵住别人的嘴😂😂😂😂)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答主的话,可以点点关注。我们一起快乐的玩耍🤗


痛定思痛的小牛顿


慈禧是汉人,这可能是近年来最让我震惊的观点了,最关键这观点还有很多人相信……

网络传言,慈禧本名王小慊,出生于山西长治西坡村。四岁的时候卖给了本县上秦村的宋四元为女,12岁时又被卖给了惠征为婢,改名玉兰。到了咸丰二年,以惠征之女的身份入宫,此后就一路飞黄腾达,成了慈禧太后。

据说,慈禧曾经住过的院子,被人称为娘娘院。而所谓慈禧族人的手中,还有家谱为证。

可实际上,这种说法没有任何实质性证据。所谓家谱,都是近几十年重新抄写的,看不到原件如何。而所谓的娘娘院和其他“遗址”,也基本都是新修的。另外,惠征虽然顶着山西归绥道的职位,但并没有在山西住过,不可能在这里买个婢女。


更重要的是,这种说法太把清朝选妃不当回事儿了。

从顺治帝开始,就规定秀女需要从八旗人家中挑选。这就意味着,会严格审查年龄身份,不会随便让人蒙混过关。

也就是说,慈禧的父亲叶赫那拉·惠征,原满洲镶蓝旗人,家里的婚丧嫁娶生孩子摆酒啥的,全都是有记录的。这意味着从孩子出生的时候,内务府就知道你家里有个女儿,野史所说的12岁女孩被卖给惠征,后来冒充其女儿参选秀女,八旗制度是闹着玩的?

再说了,惠征这么做有什么好处?清朝选妃早有规定,八旗家庭中有女儿的,到了年龄都要去参选,此后选秀女的范围不断缩小。如果家中没有符合条件的女儿呢?那就不用想这事儿了呗,又不会受到什么责罚。

但是,你弄个汉人冒充,送到宫里参选,万一被查出来,那是要掉脑袋的。惠征又不傻,冒这个风险干嘛?


有人可能想象了,觉得慈禧得势了,惠征不也跟着享福了,这就是他的动机!

惠征并不知道慈禧会得势,没必要冒险——实际情况是,慈禧如果不是生了皇子,也确实无法得势。

再者,慈禧若真是汉人,那得势之后一定会杀掉所有知情者,惠征这点还想不明白吗?

所以,慈禧不可能是汉人,这种爆炸性观点,虽然在网络上沸沸扬扬,但是真正的研究者都不屑驳斥。


七追风


我来回答

曹操好色修铜雀台,为得到大乔和小乔不惜发动赤壁之战?《三国演义》骗你没商量

①首先铜雀台与赤壁之战毫无关系。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而气势恢宏的铜雀台则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成。因此,曹操兴建铜雀台压根就不是为了“江东二乔”。

《三国演义》中把铜雀台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改成了“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曹操成了盖章认证的好色之徒。

还有后世那个看热闹不嫌事大叫杜牧的写下“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加油天醋。

②修建铜雀台背后的真实目的

古人修建宫殿和楼台初衷基本上都是为了彰显功德和迎瑞纳祥。无论是秦始皇的阿房宫还是楚国的章华台,最初都绝非是为了圈养美女而建。曹操作为有建立霸业野心的一代枭雄,在汉室尚存、群雄鼎立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急于建一座用于享乐的“铜雀台”的。之所以修建铜雀台主要目的还是彰显功德,迎祥纳瑞,会客议政,并用于建安诗派在此饮酒作诗。

曹操之所以建铜雀台时挖掘到的铜雀,本就是汉宫双圆阙上的装饰物,曹操在此处做台,并名为铜雀,是因为他想成为如同周文王一般的诸侯,而非谋权篡位的帝王,因此他不敢也不愿意称帝,但他实际上则希望享受到帝王一般的待遇。正因如此,曹操才会建立一座属于自己的帝都,以及一座规格宏大的台。

曹操不惜用重金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来,不过也是希望蔡文姬能在铜雀台上亲手演绎一曲《胡笳十八拍》,以彰显自己的恩德与能力。同时再次表达对汉室的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