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城市發展史》 第二十集 “北方瓷都”與中國第一件衛生陶瓷

唐山陶瓷業歷史悠久,素有“北方瓷都”之稱。2003年9月18日,在第六屆唐山中國陶瓷博覽會開幕式上,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命名唐山為“中國北方瓷都”。這一美譽既是唐山現代陶瓷工業的寫照,也是對唐山近代陶瓷工業的肯定。

《唐山城市發展史》 第二十集  “北方瓷都”與中國第一件衛生陶瓷

現代陶瓷品


唐山的陶瓷生產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但真正意義上的瓷器製作始於明朝初年。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有山西、山東等地的移民帶來了制缸技術,開始了粗瓷的生產,但發展緩慢,到清朝道光年間的1840年前後,陶瓷手工作坊僅有十餘戶,工人百餘名,至晚清光緒年間才有了白瓷和細瓷的製作。

最早在唐山手工作坊製作陶瓷用具的,是田氏家族和範氏家族。田、範兩家祖先原居山西介休,明成祖永樂二年,兩家一同移居灤州開平鎮河沿莊(即今唐山市西缸窯)落戶。兩家都通曉制缸技術,遷到河沿莊後,見當地有大量陶土可以制缸,又有煤藏可作燃料,於是在農作之餘,分別燒磚建窯,燒製缸、盆等粗瓷用品。兩家不僱外人,屬於家庭手工作坊,產品不多。以後此地乃名缸窯,明嘉靖以後,名西缸窯。田、範兩家窯在明、清400多年間發展緩慢。至清朝光緒年間,田家窯開始生產化妝土白瓷。光緒末年,田家的中堅人物田鶴群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生產出唐山最早的細瓷用具。田鶴群還學習江西景德鎮的制瓷技術,仿製的古瓷達到亂真的程度,聞名遐邇。後其子田子豐繼承父業,製作日精,但可惜這門技術失傳。儘管如此,田家窯在唐山陶瓷發展史上還是留下了閃光的一頁,代表了唐山陶瓷技術一個新階段的開始。至1943年,田家窯改為德順隆新記窯業股份有限公司。

《唐山城市發展史》 第二十集  “北方瓷都”與中國第一件衛生陶瓷

德順隆新記窯業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繼田家窯和范家窯興辦之後,有秦氏家族興辦的陶成局最有名。秦氏祖先原籍山東棗林莊,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移居灤州開平鎮河沿莊落戶,而後此地名秦莊(即今唐山市東缸窯)。秦家以種田為生,到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年)已成為當地富戶。這時,有常姓人家從山東棗林莊移居河沿莊。常家會製作缸、盆,於是秦家出資,僱常家人做工,興辦窯廠,始名陶成局。佔地20餘畝,有廠房50餘間,建窯爐3座,以後此地即名東缸窯。陶成局興辦的時間比田家窯和范家窯晚100多年,但後來居上,其成就超過田、範兩家。以後秦家又建東陶成。

陶成局開啟了唐山陶瓷近代化的先河。晚清洋務運動中興起的開平礦務局給陶成局帶來了商機。開平礦務局在唐山開鑿煤井時,急需缸磚,遂聘陶成局局長秦履安設計包制。陶成局因工業需要,乃創制耐火磚及單雙釉缸管。為此,陶成局添置新設備,採用機器生產,產量激增,滿足了開鑿礦井需要,以後又在古冶、林西等處分設缸磚廠,以供建煤井之用。同時供應天津北洋機器局大沽造船廠所需的缸磚和耐火磚,產品精良。陶成局財源滾滾,秦履安進一步投入資本,擴建窯爐、廠房,增添壓磚機械,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工人由20多人增至百餘人。至清末,陶成局又仿造各種細瓷,是一家規模較大的資本主義性質的陶瓷廠。秦履安之後,陶成局更名老陶成,由秦履安之孫秦幼泉接辦。1920年改組為新明瓷廠,佔地150多畝。1926年添置機器設備,1928年生產日用透明加彩白瓷,有較大發展。1938年改用電力生產,產量驟增,工人最多時達到500多人。1930年2月,秦履安之孫秦幼林在雹神廟旁原新記榨油廠的舊址上建成德盛窯業廠,最先用電動機取代柴油機,生產日用細瓷和衛生瓷,以後發展成為唐山陶瓷業的首戶,工人最多時有千餘人。另有東陶成,發展較慢,工人最多時有200餘人。

《唐山城市發展史》 第二十集  “北方瓷都”與中國第一件衛生陶瓷

缸窯磚


秦氏家族幾代人在唐山經營陶瓷工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陶成局分化出來的老陶成(新明瓷廠)、東陶成和德盛3個廠,由於資金雄厚,經營得法,逐步發展為東西缸窯鼎足而立的三大瓷廠。德盛居首,新明次之,東陶成居第三位。3個瓷廠的資本、生產規模和產量,約佔唐山陶瓷工業的70%以上。

唐山是中國衛生陶瓷工業的發源地。1914年,啟新洋灰公司陶瓷車間試產陶瓷,生產出中國第一件水槽子等衛生陶瓷。雖然此時衛生陶瓷生產還是手工捏製成坯、素燒釉燒兩次燒成,但它開啟了中國近代衛生陶瓷製品生產的先聲。翌年,該廠正式建成為瓷廠,生產日用陶瓷和衛生陶瓷。由於初期生產的產品外觀粗糙,胎釉灰暗,且是啟新洋灰公司生產,所以被稱為“洋灰瓷”。


《唐山城市發展史》 第二十集  “北方瓷都”與中國第一件衛生陶瓷

20世紀20年代啟新洋灰公司陶瓷車間生產出中國第一件衛生陶瓷


1917年,工廠由德國購置磨泥、壓泥、制瓷轉盤機等機械設備,1919年又從德國進口攪泥機、球磨機和單缸泵等大型設備。工廠率先引進陶瓷生產設備,率先使用機器生產,改變了千百年來手工生產陶瓷的局面,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創舉。1921年,工廠在借鑑外國生產衛生陶瓷經驗的基礎上,使用部分國產原料,利用煤燒倒焰窯,生產出中國第一件近代意義上的衛生陶瓷製品。此時,工廠已能製造瓢式臉盆、水箱、卷槽等產品,不但衛生陶瓷品種向多樣化發展,而且逐漸形成規模生產,1923年生產衛生陶瓷價值3萬銀元。1924年啟新洋灰公司與德國工程師漢斯·昆德簽訂第一次租賃瓷廠合同,改由漢斯定·昆德經營,自負盈虧,定廠名為啟新瓷廠。漢斯·昆德聘請德國陶瓷專家魏克來廠工作,利用從英國、德國購進的部分優質陶土、白色透明釉配方和彩繪原料,並對唐山本地陶土進行改良。1925年,啟新瓷廠燒製出胎骨堅硬、色澤較白、釉面光潤、吸水性較低的瓷器製品,改變了唐山“洋灰瓷”的面貌,是中國陶瓷生產技術的一次重大改進。1927年,該廠又成為中國第一家生產彩色瓷磚的陶瓷企業,衛生陶瓷也開始少量銷往國外。1936年2月漢斯·昆德死後,由其子敖特·昆德繼任廠長,全廠工人有500餘人。此時,啟新瓷廠與啟新洋灰公司脫離關係,成為德國人的獨資企業。啟新瓷廠是採用機器生產的近代工業,實行西方近代工業的管理方法,為手工作坊式的唐山其他陶瓷業提供了借鑑。

《唐山城市發展史》 第二十集  “北方瓷都”與中國第一件衛生陶瓷

啟新瓷廠日用瓷車間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初,唐山的陶瓷業出現了一段興旺時期。1931年時有陶瓷廠60家左右,職工約2000餘人。陶瓷製品獲國內大獎3次,因此唐山有“北方景德鎮”之譽。開灤煤礦、鐵路工廠、啟新洋灰公司、華新紡織廠、唐山電廠、唐山鋼廠,加上啟新瓷廠和德盛瓷廠兩大陶瓷廠,號稱“唐山八大廠礦”。

唐山陶瓷業在日本佔領時期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生產萎縮。1948年唐山解放前夕,全市88家陶瓷企業中,有36家破產停業,52家開工嚴重不足。1948年12月唐山解放後,人民政府給予了扶植和幫助,接管啟新瓷廠為國營瓷廠。東陶成義記窯業廠、新明瓷廠、三合義瓷廠、德盛窯業廠、德順隆窯業公司等25傢俬營瓷廠在1950~1955年前先後被批准公私合營。1956年全市陶瓷工業實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到1966年,唐山已初步建立了以建築衛生瓷、日用(出口)細瓷、日用粗瓷、工業理化瓷、高低壓電瓷、藝術陳設瓷以及與陶瓷業相關的石粉、花紙、機械為一體的門類比較齊全的陶瓷工業體系。

20世紀20~40年代,唐山陶瓷生產規模擴大了,生產廠家增多了,廣泛使用了機器和電力,產品品種多樣化,工藝水平和檔次提高了,銷售市場也走向了全國,並銷往國外。這就打破了原有的手工作坊規模小、生產家數少、品種單一、檔次低、銷售範圍僅侷限於本地區以及單靠手工、畜力生產的局面,唐山陶瓷工業逐步走向近代化。以新明、德盛窯業、啟新瓷廠為代表的陶瓷業的創辦及其近代化,表明北方瓷都在唐山的崛起。

《唐山城市發展史》 第二十集  “北方瓷都”與中國第一件衛生陶瓷

德盛窯業唐廠一廠全景(1936年)


作者:王士立,男,1935年11月生人,教授,原唐山師專副校長,曾任中國近代史史料學會理事、唐山聯絡處主任,河北省李大釗研究會理事等職務,自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獲得“曾憲梓教師獎”,1995年獲得“國家優秀教材二等獎”,1996年獲得“振興唐山二等功”。王士立同志退休以後一直筆耕不輟,先後出版文史專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冀東陰雲》、《唐山現代史記事本末》等4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