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城市发展史》 第二十集 “北方瓷都”与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

唐山陶瓷业历史悠久,素有“北方瓷都”之称。2003年9月18日,在第六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开幕式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命名唐山为“中国北方瓷都”。这一美誉既是唐山现代陶瓷工业的写照,也是对唐山近代陶瓷工业的肯定。

《唐山城市发展史》 第二十集  “北方瓷都”与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

现代陶瓷品


唐山的陶瓷生产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制作始于明朝初年。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有山西、山东等地的移民带来了制缸技术,开始了粗瓷的生产,但发展缓慢,到清朝道光年间的1840年前后,陶瓷手工作坊仅有十余户,工人百余名,至晚清光绪年间才有了白瓷和细瓷的制作。

最早在唐山手工作坊制作陶瓷用具的,是田氏家族和范氏家族。田、范两家祖先原居山西介休,明成祖永乐二年,两家一同移居滦州开平镇河沿庄(即今唐山市西缸窑)落户。两家都通晓制缸技术,迁到河沿庄后,见当地有大量陶土可以制缸,又有煤藏可作燃料,于是在农作之余,分别烧砖建窑,烧制缸、盆等粗瓷用品。两家不雇外人,属于家庭手工作坊,产品不多。以后此地乃名缸窑,明嘉靖以后,名西缸窑。田、范两家窑在明、清400多年间发展缓慢。至清朝光绪年间,田家窑开始生产化妆土白瓷。光绪末年,田家的中坚人物田鹤群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生产出唐山最早的细瓷用具。田鹤群还学习江西景德镇的制瓷技术,仿制的古瓷达到乱真的程度,闻名遐迩。后其子田子丰继承父业,制作日精,但可惜这门技术失传。尽管如此,田家窑在唐山陶瓷发展史上还是留下了闪光的一页,代表了唐山陶瓷技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至1943年,田家窑改为德顺隆新记窑业股份有限公司。

《唐山城市发展史》 第二十集  “北方瓷都”与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

德顺隆新记窑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继田家窑和范家窑兴办之后,有秦氏家族兴办的陶成局最有名。秦氏祖先原籍山东枣林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移居滦州开平镇河沿庄落户,而后此地名秦庄(即今唐山市东缸窑)。秦家以种田为生,到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已成为当地富户。这时,有常姓人家从山东枣林庄移居河沿庄。常家会制作缸、盆,于是秦家出资,雇常家人做工,兴办窑厂,始名陶成局。占地20余亩,有厂房50余间,建窑炉3座,以后此地即名东缸窑。陶成局兴办的时间比田家窑和范家窑晚100多年,但后来居上,其成就超过田、范两家。以后秦家又建东陶成。

陶成局开启了唐山陶瓷近代化的先河。晚清洋务运动中兴起的开平矿务局给陶成局带来了商机。开平矿务局在唐山开凿煤井时,急需缸砖,遂聘陶成局局长秦履安设计包制。陶成局因工业需要,乃创制耐火砖及单双釉缸管。为此,陶成局添置新设备,采用机器生产,产量激增,满足了开凿矿井需要,以后又在古冶、林西等处分设缸砖厂,以供建煤井之用。同时供应天津北洋机器局大沽造船厂所需的缸砖和耐火砖,产品精良。陶成局财源滚滚,秦履安进一步投入资本,扩建窑炉、厂房,增添压砖机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人由20多人增至百余人。至清末,陶成局又仿造各种细瓷,是一家规模较大的资本主义性质的陶瓷厂。秦履安之后,陶成局更名老陶成,由秦履安之孙秦幼泉接办。1920年改组为新明瓷厂,占地150多亩。1926年添置机器设备,1928年生产日用透明加彩白瓷,有较大发展。1938年改用电力生产,产量骤增,工人最多时达到500多人。1930年2月,秦履安之孙秦幼林在雹神庙旁原新记榨油厂的旧址上建成德盛窑业厂,最先用电动机取代柴油机,生产日用细瓷和卫生瓷,以后发展成为唐山陶瓷业的首户,工人最多时有千余人。另有东陶成,发展较慢,工人最多时有200余人。

《唐山城市发展史》 第二十集  “北方瓷都”与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

缸窑砖


秦氏家族几代人在唐山经营陶瓷工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陶成局分化出来的老陶成(新明瓷厂)、东陶成和德盛3个厂,由于资金雄厚,经营得法,逐步发展为东西缸窑鼎足而立的三大瓷厂。德盛居首,新明次之,东陶成居第三位。3个瓷厂的资本、生产规模和产量,约占唐山陶瓷工业的70%以上。

唐山是中国卫生陶瓷工业的发源地。1914年,启新洋灰公司陶瓷车间试产陶瓷,生产出中国第一件水槽子等卫生陶瓷。虽然此时卫生陶瓷生产还是手工捏制成坯、素烧釉烧两次烧成,但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卫生陶瓷制品生产的先声。翌年,该厂正式建成为瓷厂,生产日用陶瓷和卫生陶瓷。由于初期生产的产品外观粗糙,胎釉灰暗,且是启新洋灰公司生产,所以被称为“洋灰瓷”。


《唐山城市发展史》 第二十集  “北方瓷都”与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

20世纪20年代启新洋灰公司陶瓷车间生产出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


1917年,工厂由德国购置磨泥、压泥、制瓷转盘机等机械设备,1919年又从德国进口搅泥机、球磨机和单缸泵等大型设备。工厂率先引进陶瓷生产设备,率先使用机器生产,改变了千百年来手工生产陶瓷的局面,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1921年,工厂在借鉴外国生产卫生陶瓷经验的基础上,使用部分国产原料,利用煤烧倒焰窑,生产出中国第一件近代意义上的卫生陶瓷制品。此时,工厂已能制造瓢式脸盆、水箱、卷槽等产品,不但卫生陶瓷品种向多样化发展,而且逐渐形成规模生产,1923年生产卫生陶瓷价值3万银元。1924年启新洋灰公司与德国工程师汉斯·昆德签订第一次租赁瓷厂合同,改由汉斯定·昆德经营,自负盈亏,定厂名为启新瓷厂。汉斯·昆德聘请德国陶瓷专家魏克来厂工作,利用从英国、德国购进的部分优质陶土、白色透明釉配方和彩绘原料,并对唐山本地陶土进行改良。1925年,启新瓷厂烧制出胎骨坚硬、色泽较白、釉面光润、吸水性较低的瓷器制品,改变了唐山“洋灰瓷”的面貌,是中国陶瓷生产技术的一次重大改进。1927年,该厂又成为中国第一家生产彩色瓷砖的陶瓷企业,卫生陶瓷也开始少量销往国外。1936年2月汉斯·昆德死后,由其子敖特·昆德继任厂长,全厂工人有500余人。此时,启新瓷厂与启新洋灰公司脱离关系,成为德国人的独资企业。启新瓷厂是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实行西方近代工业的管理方法,为手工作坊式的唐山其他陶瓷业提供了借鉴。

《唐山城市发展史》 第二十集  “北方瓷都”与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

启新瓷厂日用瓷车间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唐山的陶瓷业出现了一段兴旺时期。1931年时有陶瓷厂60家左右,职工约2000余人。陶瓷制品获国内大奖3次,因此唐山有“北方景德镇”之誉。开滦煤矿、铁路工厂、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纺织厂、唐山电厂、唐山钢厂,加上启新瓷厂和德盛瓷厂两大陶瓷厂,号称“唐山八大厂矿”。

唐山陶瓷业在日本占领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生产萎缩。1948年唐山解放前夕,全市88家陶瓷企业中,有36家破产停业,52家开工严重不足。1948年12月唐山解放后,人民政府给予了扶植和帮助,接管启新瓷厂为国营瓷厂。东陶成义记窑业厂、新明瓷厂、三合义瓷厂、德盛窑业厂、德顺隆窑业公司等25家私营瓷厂在1950~1955年前先后被批准公私合营。1956年全市陶瓷工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66年,唐山已初步建立了以建筑卫生瓷、日用(出口)细瓷、日用粗瓷、工业理化瓷、高低压电瓷、艺术陈设瓷以及与陶瓷业相关的石粉、花纸、机械为一体的门类比较齐全的陶瓷工业体系。

20世纪20~40年代,唐山陶瓷生产规模扩大了,生产厂家增多了,广泛使用了机器和电力,产品品种多样化,工艺水平和档次提高了,销售市场也走向了全国,并销往国外。这就打破了原有的手工作坊规模小、生产家数少、品种单一、档次低、销售范围仅局限于本地区以及单靠手工、畜力生产的局面,唐山陶瓷工业逐步走向近代化。以新明、德盛窑业、启新瓷厂为代表的陶瓷业的创办及其近代化,表明北方瓷都在唐山的崛起。

《唐山城市发展史》 第二十集  “北方瓷都”与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

德盛窑业唐厂一厂全景(1936年)


作者:王士立,男,1935年11月生人,教授,原唐山师专副校长,曾任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理事、唐山联络处主任,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理事等职务,自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得“曾宪梓教师奖”,1995年获得“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1996年获得“振兴唐山二等功”。王士立同志退休以后一直笔耕不辍,先后出版文史专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冀东阴云》、《唐山现代史记事本末》等4本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