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營養“科學化”以來,發現健康狀況卻下降了

營養師:營養“科學化”以來,發現健康狀況卻下降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選擇的食物非常豐富,加上各種烹飪方式,更是變得五花八門。然而,在現代科學看來,萬變不離其宗​,營養學家把維持人體健康的營養物質分為七類,分別是“三大”營養物質,包括蛋白質、脂肪與糖類(碳水化合物);此外,還有維生素、礦物質(無機鹽)、纖維素與水。七類營養素的合理搭配,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正常運行,便保持身體健康。任何一類物質的過量或不足對人體健康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營養師:營養“科學化”以來,發現健康狀況卻下降了


現代醫學把人體所需營養進行非常“科學化”的歸類,讓我們非常直觀地瞭解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更好地保護人體健康。然而諷刺的是,自從我們把營養“科學化”以來,發現我們的健康狀況反而下降了,現代人“亞健康”現象非常嚴重。而我們祖祖輩輩,世代沿襲的傳統飲食習慣逐漸被遺忘。

對於飲食的決策,已經從文化和傳承的習慣,逐漸轉變為根據營養理論“精確”計算出來的飲食數據。我們忘記了,祖輩為了更好地應對自然環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演變出來的飲食習慣,我們不知道一個好習慣沿襲到今天,有多少人為此付出了承重的代價。

營養師:營養“科學化”以來,發現健康狀況卻下降了


傳統飲食習慣真的是子虛烏有嗎?

“上火”有對策

在沿海一帶,尤其是兩廣地區的人,最為常見的說法就是“上火”,人們為了更好的“敗火”,於是發明了“涼茶”,人們日常生活中,學會了煲各種湯,或煮“糖水”,把洗澡叫做沖涼等等。事實上,這些都是經過幾百年演變出來的生活習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適應自然環境以及其後的變化,更有利於身心健康。然而,在現代醫學或營養學中,並無“上火”之說。


營養師:營養“科學化”以來,發現健康狀況卻下降了


傳統醫學調理“脾胃”,現代科學“缺啥補啥”

一般來說,現代醫學通常是缺啥就補啥,通過對血樣分析,某一方面的營養素缺乏,就補充相應的食物,或保健食品。而傳統醫學則認為,人體缺乏營養除了挑食或偏食的情況之,更多是因為人體脾胃(消化系統)功能虛弱,導致人體無法從食物中獲取必須的營養物質,因此很多時候需要先調理脾胃,然而選擇食補。

比方說,人體蛋白質缺乏,現代醫學就會建議要多吃些高蛋白食物,如雞蛋或牛奶、以及各種魚類食物等等。然而,傳統醫學則認為,蛋白質屬於大分子營養素,如果每天進食太多,我加重脾胃負擔,人體對這些營養素無法吸收,從而無法起到進補效果,所謂“虛不受補”。因此,這個會後以應該少吃些高蛋白食物,而是應該多吃些清淡、易消化食物,同時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調理好脾胃功能。待​身體逐步恢復健康之後,在適當進補。


營養師:營養“科學化”以來,發現健康狀況卻下降了


“溼氣”過重,飲食調理

傳統醫學認為,“風,寒,暑,溼,燥,火”是導致身體“亞健康”,是疾病的主要推手,其中以“溼邪”最為“頑固”,難以調理。尤其是四川、湖南、以及兩廣地區,的人們比較容易招惹溼氣,尤其是在“回南天”、梅雨季節,以及夏天的空調房內等等比較容易出現。

不同的地區,根據氣候條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習俗。比如:四川湖南等地方,比較喜歡吃辛辣食物,辣椒、花椒、生薑等,都是帶有祛溼除邪的作用。而兩廣地區的人則是通過喝薑茶、或一些花茶、煲“糖水”等生活習慣。同時,通過保持合理的運動鍛鍊,來提高人體免疫力。


營養師:營養“科學化”以來,發現健康狀況卻下降了


個人觀點:

自從抗生素臨床應用之後,我們發現,以前感冒我們可以通過多喝水、捂汗、或者是運動出汗來自愈了。而現在,我們在面對感冒打屁股針都不行了,必須要去打吊瓶。一般的感冒住院也要好幾天才能康復,還需要抽很多血來化驗。


營養師:營養“科學化”以來,發現健康狀況卻下降了


我個人認為,我國地域遼闊,南北緯度跨度較大,各地氣候條件也有很大差異。各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及生活習慣,這些習慣大都是祖輩在漫長的歲中,為了更好應對自然環境而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是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我們在尊重科學發展的同時,對於我們原有的生活習慣,也要謹慎對待,不可輕易否定。


營養師:營養“科學化”以來,發現健康狀況卻下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